第776章 天降陨石-《战国帝业》

  效仿太宗旧事?

  田秀听了这话以后,目光不禁一凝。

  他有些怀疑。

  郭瑗之会不会是想利用这个机会把朝堂上那些有本事的大臣都流放到外地,以此将自己架空?

  皇帝的眼睛中闪过一丝杀意。

  郭瑗之敏锐的察觉到了皇帝眼神中的那丝杀意,赶紧说:

  “陛下,妾的意思是,流放一批对太子有用的朝臣,太子即位以后,重新将这些人召回就是。”

  皇帝不动声色的问:“那你觉得朝中哪些人应该被流放?”

  郭瑗之刚想说话,立刻就意识到是皇帝在给她挖坑!

  这时候她把名字说出来,无论这些人对太子有没有用,皇帝都会认为他居心不良。

  该死,该死!

  郭瑗之暗骂自己愚蠢。

  她立即跪在地上,向皇帝拜道:

  “陛下,妾错了,妾不该妄议朝政的。”

  田秀的目光依旧紧紧的盯着郭瑗之。

  这吓得郭氏大气都不敢喘。

  一直过了很久,皇帝才说:“起来吧!”

  郭瑗之诚惶诚恐的起身。

  皇帝又对她说:“瑗之啊,你这个办法也不是不行,不过太子和李治不同,他做了几十年的太子,根基已经稳固了,只要他继位后能励精图治,就没人能动摇他的位置。”

  郭瑗之却是已经吓得不敢再接话了。

  皇帝摆了摆手说:“你先下去吧!”

  郭瑗之如蒙大赦般的退出。

  她出去了以后,皇帝猛然从病榻上坐起,目光始终凝视着郭瑗之离去的方向。

  接下来的日子里。

  皇帝依旧让郭瑗之在身旁侍疾,郭瑗之也依旧会帮皇帝批阅奏书,一切如常。

  冬至这一日,即墨郡守田商上书说一颗陨石降落在即墨,陨石上还刻着七个字,秀皇死而天下乱。

  田秀看到这个消息以后,立刻想到了史书上记得的一件事。

  秦朝末年的时候,一颗陨石降落在东郡,上面同样刻着七个字始皇帝死而地分。

  不过和历史上不同,这颗陨石居然降落在了即墨,而且上面的字也变成了秀皇死而天下乱。

  虽然两件事都发生在公元前211年。

  但这件事情还是引起了皇帝的高度警惕。

  陨石天降这种事如果是真的,为什么不是像历史上一样落在东郡,而是跑到即墨去了?

  田秀又打开那份奏书。

  田商在里面说,看到这块陨石的百姓足有数百,谣言迅速在即墨蔓延,很多百姓都在议论说,田秀就要驾崩了,田唐马上就要大乱,这是上天给的警示。

  看到这里,田秀彻底确定了,这陨石肯定是人为的。

  必定是有贼人想要作乱,假借着陨石来祸乱大唐。

  实在是该杀!

  田秀对郭瑗之说:

  “瑗之,你立刻做两件事,第一件事让即墨县令将那块陨石即刻运到洛阳,朕倒要看看,这块传说中的天石到底长什么样子。”

  “第二,让即墨县令查,务必要找到在陨石上刻字的真凶,朕倒要看看,是哪个反骨贼人如此大胆!”

  “唯!”

  天子一怒,浮尸百万,血流千里。

  田商接到皇帝的诏令以后,立刻派人开始在即墨盘查,寻找在陨石上刻字的真凶。

  另一边,那块刻着字的陨石被送到洛阳。

  皇帝看到那块陨石后大怒。

  这陨石居然是他妈用小篆写的!而且还有个字写错了。

  老天示警,还踏马能写错字!

  田秀立即下令,严令田商在一个月之内抓到刻字之人,否则严惩。

  田商接到诏书以后,知道皇帝是动了真火。

  有人在陨石上刻字诅咒皇帝,这事闹得太大了。

  必须得有一个结果,要是他再抓不到凶手,皇帝定会定他一个失职之罪。

  一个恶毒的想法在田商脑海中产生了。

  不如就诬陷即墨百姓,就说他们怨恨皇帝,故意在陨石上刻字诅咒。

  但这样一来,皇帝必定会派钦差来追查这些百姓刻字的原因。

  他该如何解释?

  总不能说是百姓怨恨官府吧,这百姓好端端的凭什么会怨恨官府?

  只能说明是他施政不当,激起了民愤,百姓才会在石头上刻字。

  这样一来皇帝依旧会严惩他,而且他会死的很惨!

  既然不能让百姓来做替罪羊,就只能让本地的豪强士族来做替罪羊!

  即墨曾经是齐国的五都之一,这里生活着大量的田氏宗亲,如果说是这些宗亲刻字诅咒皇帝,那岂不是说皇帝很残暴?以至于连田氏宗亲都来诅咒他。

  所以也不能让这些田氏宗亲来背锅。

  既然如此……

  那就只有让即墨的儒生把这口锅背下了。

  齐国灭亡以后,稷下学宫依旧存在,而且学宫每年会向朝廷举荐大量人才。

  这即墨就生活的不少儒生。

  这些儒生没有什么背景,也没有什么根基,让他们做替罪羊,是再好不过。

  田商立即就给皇帝上书,说是即墨儒生因为无法做官,因而怨恨皇帝,所以刻石诅咒。

  田秀相信田商的话吗?

  他当然是不信的。

  稷下学宫的祭酒淳于越就是儒生,而他又是齐人,所以只要是齐国的儒生,多半都能进入学宫,而一旦进入学宫,基本都能得到官职。

  所以这些儒生根本没有刻石诅咒他的动机。

  可如果不让这些儒生背锅,那这事就没完了。

  到时候天下人都会觉得是上天示警,一旦这种种子在百姓心里生根发芽,天下早晚会大乱。

  田秀吩咐道:“速叫丞相,太子,太傅,廷尉入宫。”

  四人很快就到了。

  皇帝就把儒生刻石诅咒他的事情说了一下。

  众人都很诧异。

  太子立即站出来说:“陛下,儿臣以为,儒生断断不会刻石诅咒大唐,儒生一直在我大唐深受重用,他们怎么会诅咒朝廷?”

  孔鲋也说:“老臣愿用身家性命替这些儒生担保,他们绝不敢诅咒朝廷。”

  如今荀子已死,儒家之中首推孔鲋。

  孔鲋又是当朝太傅,俨然已经成为儒家的代表。

  天下儒生皆奉孔鲋为师,如今自己的学生有难,他这个做老师的自然要站出来给这些儒生说话。

  孔鲋话音一落,韩非也站出来替这些儒生作保。

  只有李斯低着头一言不发。

  李斯不是看不出这些儒生冤枉。

  而是他想到了一个问题。

  连他都能看出这些儒生冤枉,皇帝不可能看不出。

  皇帝明知道这些人冤枉,还硬说这事是他们做的,就只能说明这事太大了,大到皇帝必须出来找替罪羊。

  既然皇帝选了这些儒生做替罪羊,就肯定有他的考虑。

  此时绝不能忤逆皇帝的意思。

  田秀看太子三人都替即墨的儒生讲情,非常生气,痛斥了他们三个。

  三人被皇帝骂的大气都不敢喘。

  最后皇帝下令,让韩非、孔鲋回去闭门思过,无诏不能外出。

  田秀又屏退了李斯,独留太子。

  “太子啊!朕知道,这些儒生是冤枉的。”

  田秀这句话说完,太子瞬间抬起了头,满脸的惊愕。

  “父皇你……”

  田秀抬手打断他,继续说:“朕知道他们冤枉,可朕不得不让他们做替罪羊。”

  “为什么?”

  太子很不理解。

  田秀就把他的苦衷解释了一下。

  太子听完沉默了。

  皇帝看着太子,说:“你现在知道朕为什么要让他们做替罪羊了吧?”

  太子艰难的开口:“儿臣,明白了。”

  看到太子这次居然没有反驳自己让这些儒生当替罪羊,田秀非常欣慰。

  这才像他的儿子。

  “太子,朕想让你和李斯去一趟即墨,亲自办理这个案子,你能把这个案子办好吗?”

  “这……”

  太子又一次沉默了。

  父皇让他到即墨去审理这个案子,说白了就是要他去杀人。

  他打心眼里不想杀这些儒生。

  他们都是无辜的!

  太子就说:“父皇,儿臣能不去吗?”

  既然此事无法规避,就只能眼不见心不烦。

  皇帝摇头:“不行,这事你必须去!只有你去,朕才能放心!”

  历代王朝遇到大案子,都是让太子出马。

  只有太子出马,才能避免底下的官员徇私舞弊。

  而且田秀也想借这个机会试验一下太子,看他的心到底够不够狠。

  君王的心,必须得够狠。

  太子知道推脱不掉,只能应下。

  既然父皇一定要他去,那就去吧。

  让他来处理这个案子,或许还能少死一些人。

  这案子要是交给别人,免不得要血流成河。

  太子实在不想看无辜的人枉死。

  正月。

  皇帝派出的两位钦差大臣,太子和廷尉李斯到达即墨。

  入城以后,两人立即马不停蹄的开始查案。

  事实上这案子也没什么可查的,太子只要审一审那些儒生,走个流程就好。

  反正皇帝也下了指示要让他们做替罪羊。

  大堂上。

  太子坐在中央,李斯坐在身侧。

  几名犯人被押了上来。

  这些人全都戴着镣铐,披头散发,浑身是伤,一看就没少受罪。

  太子下令说:“把这些人的镣铐打开,让他们坐下。”

  李斯就说:“太子殿下,这些人都是重犯,这样不合适吧?”

  太子面色坚定道:“他们尚未定罪,如此对待不妥。”

  李斯见状,便不再多言。

  衙役们很快搬来几把太师椅。

  犯人们坐下后,太子开始审问:“你们可曾在陨石上刻字诅咒陛下?”

  为首的儒生颤抖着声音道:“太子殿下,我们冤枉啊,绝无此事!”

  其他儒生也纷纷喊冤。

  太子看着他们恳切的模样,心中更觉他们无辜。

  “你叫什么名字,家里是做什么营生的?”

  太子十分温和的询问那个为首的儒生。

  那儒生说:“学生叫燕南飞,祖祖辈辈都是种地的本分人。”

  太子师从叔孙通,叔孙通又是孔鲋学生。

  故而这位儒生面对太子是以学生相称。

  太子听后恻隐之心更重了。

  “孤听你的口音好像不是齐国人?”

  燕南飞就说:“学生是东郡人。”

  太子又问:“东郡人怎么跑到齐国来了?”

  燕南飞说:“学生是到东郡来求学的,本想将来能进入学宫混个一官半职,却想不到……”

  说到此处,燕生长长一叹。

  太子也觉得这人可怜。

  他什么也没做就只是到齐国求学,结果却无缘无故的被冤枉下狱,还受了这么多罪。

  “你家里还有什么人吗?”

  燕生回答说:“学生有个妻,还有个叔父,他们还不知道学生被抓,要是知道了,只怕会急死。”

  太子听到这话以后心里很不是滋味。

  燕生什么也没做,平白无故的掉了脑袋。

  这让他的妻子和叔父以后要怎么活?

  “罢了罢了,孤看你也不像能刻石诅咒是皇帝的人。”

  太子又看向李斯:“廷尉,把这个人放了吧。”

  李斯本不想答应,但觉得只放一个人,好像也无伤大雅,就说:“太子做主就是。”

  看到燕生只是卖了几句惨就被当庭释放,其他几个儒生纷纷效仿。

  这些人不是说家有八十老母,就是说有三岁孩子。

  太子都把这些人放走。

  很快,第一波人全被无罪开释。

  紧接着,第二波人又上来。

  第二拨人依旧卖惨博取同情。

  太子圣母心发作,把他们又放了。

  然后接下来第三波,第四波。

  一直到第五波人。

  这些人还是卖惨博取同情。

  说的话术也依旧是之前那副说辞。

  李斯实在听不下去了,打断说:“那个叫张生的,你说你家里有八十老母?下有三岁孩子?”

  张生点头称是。

  “放你妈的屁!”李斯忍不住了:“瞧瞧你的年纪,你他妈都快六十了,家里还能有八十老母,还有什么三岁孩子?”

  张生一时被说的哑口无言。

  太子站出来给他解围说:“他母亲说不定成婚早,而且他也能老来得子。”

  张生听后就泼下驴,赶紧称是。

  李斯原本还以为太子是被这些人给蒙蔽了,这会儿他反应过来了。

  太子这是存心给这些人开脱!

  他就没想着重判这些人。

  不对啊!

  太子临来之前,皇帝不是单独召见过他?

  难道皇帝没有跟太子说过其中的利害深浅?

  太子既然知道,为何还要替这些人开脱?

  这些人要是全被放了。

  皇帝那边怎么交代?

  这事又如何向天下人交代?

  李斯下定决心不能让太子胡来了,他大声说:

  “你们几个儒生,还敢狡辩欺瞒太子,真真是不知死活。”

  “来人,将这几个反贼拉下去,严刑拷打,本官就不信你们还敢抵赖。”

  几个儒生一听就吓尿了。

  那个张生赶紧说:“太子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