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一点半,阳光透过云层洒落在云水轩外的青石小径上,微风轻拂,带来一丝初夏的暖意。陈梦瑶和欧阳寒刚走出宴会厅,脚步还未走远,她忽然停下,眉头微蹙,像是想起了什么重要的事。
“等等。”她轻声说道,转头看向身旁的欧阳寒。
欧阳寒立刻停下脚步,侧身望着她,眼神中带着询问:“怎么了?”
“我差点忘了。”陈梦瑶拍了下额头,语气略带懊恼,“还没给参赛选手、评委和记者们发红包呢。这些礼数不能少,尤其是他们专程赶来,辛苦了一整天。”
欧阳寒微微一笑:“你一向细心,这点我早知道了。”
她也笑了下,随即拉着他走到一处僻静的角落,四周无人,正好适合使用空间。她心念一动,将两人手上提着的打包好的饭菜全部收回空间,紧接着,从空间中取出一叠整整齐齐的文件袋——每一个都标注清晰,里面装着不同金额的红包,分别对应评委、记者、参赛选手,场地工作人员和最终获奖者的奖金。
“你在这儿等我一下。”她将文件袋抱在怀里,抬头看向欧阳寒,“我去把东西交给钱皓宸,让他负责分发,省得我来回跑。”
“好。”欧阳寒点头,靠在墙边,目光温柔地望着她,“别太久,我等你。”
陈梦瑶快步返回宴会厅,穿过人群,很快在休息区找到了正在和评委交谈的钱皓宸。
“皓辰。”她走上前,将手中的文件袋递过去。
钱皓宸抬头,露出笑容:“陈总,怎么又回来了?”
“差点忘了最重要的事。”她将文件袋放在桌上,一一解释,“这里面是红包和奖金。标了‘评委’和‘记者’的,是辛苦费,每人一个,金额稍高些;标了‘参赛选手’的是路费补贴,等会大家吃完饭,你统一发一下;还有这些红色标签的,是决赛奖金,先收好,等决赛那天选出获奖者再拿出来颁发给他们。那天我不一定能过来。”
她顿了顿,补充道:“每个袋子上都有备注,你别搞混了。还有,场地工作人员也别落下,我准备的红包都有,每人一个红包,算是感谢他们这几天的辛苦。”
钱皓宸认真听着,一边翻看文件袋上的标签,一边点头:“明白,我按标注来,不会出错。你放心。”
“辛苦你了。”陈梦瑶笑了笑,“等会发完红包,记得拍照留个记录,方便后续对账。等比赛结束后我还有单独一个大红包给你哦。”
“没问题。”钱皓宸收起文件袋,笑道,“你做事总是滴水不漏。”
“那当然。”她眨了眨眼,“不然怎么镇得住场子?”
两人相视一笑,陈梦瑶转身离开,脚步轻快地走出了宴会厅。
回到角落,欧阳寒依旧站在原地,见她回来,问:“搞定了?”
“嗯。”她点头,嘴角扬起,“钱皓宸已经接手了,他办事我放心。”
“那走吧。”欧阳寒拉开副驾驶的车门,“回家。”
两人上了车,系好安全带,欧阳寒熟练地启动引擎,车子缓缓驶离云水轩。阳光洒在车窗上,映出斑驳的光影。陈梦瑶靠在座椅上,轻轻呼出一口气。
“接下来,该忙正事了。”她拿出手机,拨通了李佳的号码。
电话很快接通。
“佳佳,是我。”陈梦瑶开门见山,“你马上联系之前参加手工艺品比赛的那些艺人,还有昨天赛后报名的,让他们今天下午两点半到别墅集合。”
“好的,我这就通知。”李佳的声音清晰而干练。
“有车的让他们自己开车过来,我把别墅定位发你,你转给他们。”陈梦瑶继续说道,“没车的,你去租几辆车,安排接送。时间紧,别耽误。”
“明白。”李佳顿了顿,“大概有一百多人,我想直接租两辆巴士车。”
“行,你看着安排。”陈梦瑶说,“租车费用我马上打给你,我等会把巴士公司的负责人林建峰的电话发给你,你说是我的员工租车就可以了,说不定会给你优惠价。”
“谢谢老板。我知道了”李佳笑了,“你总是这么周到。”
“这不是周到,是基本。”陈梦瑶轻笑,“人家大老远来支持我们,我们不能让人家寒心。”
“说得对。”李佳语气认真起来,“我会确保每个人都准时到。”
“我在别墅准备茶点,水果、点心、咖啡都安排上。”陈梦瑶说,“环境要温馨,别让人家觉得是来工作的,是来谈合作的,更是来交朋友的。”
“明白,我这就去租车。”李佳应道。
“辛苦了。”陈梦瑶语气温和,“等会你要是忙不过来,叫上另外一个同事帮忙。”
“没问题,我会看着办的。”李佳回答道。
“那就这样,两点半见。”
“好,梦瑶姐,两点半见。”
挂断电话,陈梦瑶打开手机银行,迅速给李佳转账一笔租车费用,并附言:“租车专用,多退少补。”还把林建峰的电话一起通过微信发给了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做完这些,她靠在座椅上,望着窗外飞逝的街景,轻轻叹了口气。
“你在想什么?”欧阳寒侧头看了她一眼。
“我在想,这些人里,说不定就藏着未来的工艺大师。”她微笑,“我们这次比赛,不只是为了热闹,更是为了挖掘真正有才华的人。”
“你的眼光,从来不会错。”欧阳寒语气笃定,“而且,你给的机会,总是带着温度。”
她笑了:“因为我知道,一个机会,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所以你才这么认真。”欧阳寒轻声道,“从不敷衍任何人。”
“嗯。”她点头,“每一个来支持我们的人,都值得被尊重。”
车子驶入别墅区,穿过绿荫掩映的小道,最终停在了那栋典雅的欧式别墅前。欧阳寒熄火,解开安全带,转头看她:“到了。”
“走吧。”陈梦瑶推开车门,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好戏,才刚刚开始。”
两人并肩走入别墅,陈梦瑶立刻开始指挥佣人们布置会客厅:茶几上摆上精致的点心盘,果盘里切好当季水果,拿出咖啡机预热,让他们准备好开水准备泡茶,音响播放轻柔的古典乐。
“要让人一进门,就感受到诚意。”她对管家说。
“明白,三少奶奶。”管家恭敬地点头,“一切都按您的要求准备。”
陈梦瑶走进书房,拿出她准备好的四种不同的合同,来到了客厅坐下来耐心等待手工艺人的到来。
两点半还未到,但她的心早已投入其中。
她相信,今天的会面,会为未来的合作项目埋下重要的种子。
两点半,阳光斜洒在青石板铺就的庭院小径上,微风拂过树梢,带来一丝初夏的清爽。两辆深灰色的豪华巴士缓缓驶入视野,稳稳停在了那座掩映于绿树之间的欧式别墅门前。
车门“嗤”地一声开启,仿佛打开了通往匠心世界的大门。手工艺人们陆续下车,他们来自天南地北,衣着风格迥异——有人身着粗麻布衣,肩扛沉甸甸的工具箱,箱角已被岁月磨出铜色光泽;有人怀抱用宣纸层层包裹的艺术品,动作轻柔如捧着初生的婴孩;还有人背着竹编背篓,里面装着未完成的陶胚与彩釉小罐。
他们的神情中交织着期待与拘谨,脚步虽缓,却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陈梦瑶和欧阳寒早已等候在门前,笑容温煦如春阳。陈梦瑶率先迎上前去,一一握手致意,声音清亮而真诚:“辛苦大家跑这一趟了,快里面请!今天不是面试,是相逢,是知音的聚会。”她的话语像一缕暖风,悄然吹散了众人眉间的紧张。
大厅内早已布置妥当,长条形实木桌上摆满了精致茶点:手工绿豆糕、桂花糯米糍、云南玫瑰酥,还有刚切好的时令水果拼盘,色泽鲜艳,香气扑鼻。角落的咖啡机正缓缓滴落深褐色的液体,浓郁的咖啡香与果香、茶香交织在一起,氤氲成一片令人放松的氛围。艺人们初时还有些拘束,三三两两地坐在沙发上低声交谈,目光时不时扫过四周,看到位置不够坐,陈梦瑶让下人再搬来一些椅子和送来茶水。下人们很快按照陈梦瑶的指示去行动。
李佳早已将每位艺人的个人简历整理成册,交到了陈梦瑶手中。她轻轻翻开第一页,端起一杯温热的茉莉花茶,站起身来,声音柔和却不失力量:“感谢各位在百忙之中抽空前来!今天我们先不谈合同、不谈条款,先聊聊人,聊聊心。晚些再谈合作的事。现在,请大家畅所欲言——先轮流介绍一下自己,再说说你们创作生涯中最难忘的故事。”
话音刚落,一位身着靛蓝扎染长衫的中年男子站了出来,他是云南大理白族扎染非遗传承人杨文昊。他微微一笑,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我叫林文昊,从小跟着奶奶学扎花、浸染。她告诉我,真正的扎染,不是靠机器印出来的花纹,而是布与手、心与天之间的对话。最让我难忘的是三年前在巴黎的一场国际手工艺展上,我把一块用祖传秘方调配的‘夜月蓝’布展开时,全场安静了足足十秒——那种蓝,像是把整片星空都揉进了棉布里。一位法国老太太当场落泪,她说这颜色让她想起了童年夏夜的天空。”
他的话像一块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紧接着,来自福建的竹编大师林秀兰接过话头。她是一位年近六旬的女性,双手布满老茧,却灵巧如蝶。她缓缓打开随身携带的藤箱,取出一只通体莹润的竹编凤凰:“我叫林秀兰,这是我花了整整九个月做的‘百结凤凰’,每一根竹丝都经过削、烫、弯、编,共三百六十五道工序,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这凤凰原本是为我女儿出嫁准备的,但她去年去了国外工作,没能回来。我就想,也许有一天,它能出现在某个展览上,让更多人看到中国竹编的魂。”
她的声音平静,却让在场不少人眼眶微湿。这时,来自景德镇的年轻陶艺师周砚也站了起来。他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气质儒雅:“我叫周砚,我做的不是传统青花,而是‘裂纹诗陶’——在釉面开裂的瞬间,用特制墨汁注入裂缝,形成天然诗句。有一次烧制一批作品,窑温失控,整窑陶器几乎报废。可当我打开窑门时,却发现其中一只茶碗的裂纹竟像极了一首残缺的唐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那一刻,我觉得不是我在做陶,是泥土在向我诉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随着故事一个个展开,气氛逐渐升温。有人从背包里掏出微型木雕——一只仅拇指大小的麒麟,须发皆具,栩栩如生;有人翻开速写本,展示自己为传统纹样注入现代设计的草图;还有一位苗绣传承人吴阿婻,现场展开一幅尚未完成的绣品,金线银线交织成凤凰展翅图,她说:“每一针都是祷告,每一线都是记忆。我绣的不只是图案,是我阿妈教我的歌,是我寨子里的风雨和月光。”
陈梦瑶穿行在人群中,时而驻足倾听,时而低头在笔记本上记录关键词:“情感联结”、“文化叙事”、“技艺独特性”、“可持续转化”。她的目光最终落在角落的一位老人身上——他始终沉默,手中摩挲着一柄紫檀木雕的如意,雕工细腻,仙鹤振翅欲飞,羽毛纹理清晰如真。他是浙江东阳的木雕大师张清远,业内人称“张一刀”。
陈梦瑶特意端着果盘走过去,轻声问道:“张师傅,您这柄紫檀如意雕得活灵活现,能讲讲灵感来源吗?”
老人一愣,似乎没料到会被注意到。他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露出温和的笑容:“这……是我十六岁那年,在天目山深处见到的一幕。清晨大雾未散,一群仙鹤在溪边起舞,翅膀拍打空气的声音,像风吹过松林。我蹲在石头上看了整整一个上午,回来后就发了疯似的雕了第一只鹤。这柄如意上的仙鹤,就是那天的记忆。”
他的话语朴素,却让周围人屏息凝神。那一刻,技艺不再是技术,而是生命与自然的共鸣。
待所有人分享完毕,欧阳寒清了清嗓子,走上前方。他身材挺拔,语气沉稳而富有条理:“刚才听了各位的故事,我深受触动。技艺之所以珍贵,不仅在于‘怎么做’,更在于‘为什么做’。接下来,我想介绍一下我们为各位量身定制的四种合作模式。”
他逐一讲解:
“第一种是讲师模式,适用于专注于教学传播的艺人。我们可以为您提供固定授课平台、学员资源和品牌包装,您只需专注于知识传授;
第二种是合作供货模式,适合那些希望保持独立创作、不愿参与运营的艺术家。我们负责在实体店或者网店销售,您只需按时交付作品,到时给你们分成;
第三种是综合合作框架协议,这是我们为核心合伙人设计的深度绑定方案。包含联合办展、门票分成、收徒传艺、IP开发等多项权益,真正实现技艺的品牌化与产业化;
第四种是销售顾问合同,面向既能创作又能教学的多面手。您既可以卖产品,也可以开设课程,我们将为您提供全链条支持,包括实体店售卖,直播带货,实体店教授顾客做一些简单的手工等。具体的工资待遇以及需要遵守的规则你们可以看合同。”
说完,陈梦瑶将早已准备好的四类合同文本一一发放到每人手中。纸张厚实,排版清晰,条款详尽却不失温度。艺人们低头翻阅,有人频频点头,有人轻声与邻座讨论,有人则盯着某一条款久久沉思。
渐渐地,原本拘谨的氛围彻底融化。有人开始互相交换联系方式,有人拿出作品邀请他人品评,笑声与赞叹声此起彼伏。林秀兰拉着周砚舟讨论如何将竹编与陶器结合做成茶器套装;吴阿婻则对杨文远的扎染布料产生了浓厚兴趣,想尝试将其融入苗绣背景。
陈梦瑶站在大厅中央,目光扫过一张张焕发光彩的脸庞。她看到的不只是手艺人,更是文化的守护者、情感的传递者、美的缔造者。她知道,那些藏在岁月褶皱里的技艺,那些曾被时代洪流冲刷至边缘的手艺,终于在这个午后,找到了属于它们的舞台——一个既能安放匠心,又能走向世界的舞台。
窗外,夕阳将别墅染成金色。屋内,茶香未散,故事未尽,而一段关于传承与新生的旅程,正悄然启程。
喜欢王爷的团宠小娇妻
“等等。”她轻声说道,转头看向身旁的欧阳寒。
欧阳寒立刻停下脚步,侧身望着她,眼神中带着询问:“怎么了?”
“我差点忘了。”陈梦瑶拍了下额头,语气略带懊恼,“还没给参赛选手、评委和记者们发红包呢。这些礼数不能少,尤其是他们专程赶来,辛苦了一整天。”
欧阳寒微微一笑:“你一向细心,这点我早知道了。”
她也笑了下,随即拉着他走到一处僻静的角落,四周无人,正好适合使用空间。她心念一动,将两人手上提着的打包好的饭菜全部收回空间,紧接着,从空间中取出一叠整整齐齐的文件袋——每一个都标注清晰,里面装着不同金额的红包,分别对应评委、记者、参赛选手,场地工作人员和最终获奖者的奖金。
“你在这儿等我一下。”她将文件袋抱在怀里,抬头看向欧阳寒,“我去把东西交给钱皓宸,让他负责分发,省得我来回跑。”
“好。”欧阳寒点头,靠在墙边,目光温柔地望着她,“别太久,我等你。”
陈梦瑶快步返回宴会厅,穿过人群,很快在休息区找到了正在和评委交谈的钱皓宸。
“皓辰。”她走上前,将手中的文件袋递过去。
钱皓宸抬头,露出笑容:“陈总,怎么又回来了?”
“差点忘了最重要的事。”她将文件袋放在桌上,一一解释,“这里面是红包和奖金。标了‘评委’和‘记者’的,是辛苦费,每人一个,金额稍高些;标了‘参赛选手’的是路费补贴,等会大家吃完饭,你统一发一下;还有这些红色标签的,是决赛奖金,先收好,等决赛那天选出获奖者再拿出来颁发给他们。那天我不一定能过来。”
她顿了顿,补充道:“每个袋子上都有备注,你别搞混了。还有,场地工作人员也别落下,我准备的红包都有,每人一个红包,算是感谢他们这几天的辛苦。”
钱皓宸认真听着,一边翻看文件袋上的标签,一边点头:“明白,我按标注来,不会出错。你放心。”
“辛苦你了。”陈梦瑶笑了笑,“等会发完红包,记得拍照留个记录,方便后续对账。等比赛结束后我还有单独一个大红包给你哦。”
“没问题。”钱皓宸收起文件袋,笑道,“你做事总是滴水不漏。”
“那当然。”她眨了眨眼,“不然怎么镇得住场子?”
两人相视一笑,陈梦瑶转身离开,脚步轻快地走出了宴会厅。
回到角落,欧阳寒依旧站在原地,见她回来,问:“搞定了?”
“嗯。”她点头,嘴角扬起,“钱皓宸已经接手了,他办事我放心。”
“那走吧。”欧阳寒拉开副驾驶的车门,“回家。”
两人上了车,系好安全带,欧阳寒熟练地启动引擎,车子缓缓驶离云水轩。阳光洒在车窗上,映出斑驳的光影。陈梦瑶靠在座椅上,轻轻呼出一口气。
“接下来,该忙正事了。”她拿出手机,拨通了李佳的号码。
电话很快接通。
“佳佳,是我。”陈梦瑶开门见山,“你马上联系之前参加手工艺品比赛的那些艺人,还有昨天赛后报名的,让他们今天下午两点半到别墅集合。”
“好的,我这就通知。”李佳的声音清晰而干练。
“有车的让他们自己开车过来,我把别墅定位发你,你转给他们。”陈梦瑶继续说道,“没车的,你去租几辆车,安排接送。时间紧,别耽误。”
“明白。”李佳顿了顿,“大概有一百多人,我想直接租两辆巴士车。”
“行,你看着安排。”陈梦瑶说,“租车费用我马上打给你,我等会把巴士公司的负责人林建峰的电话发给你,你说是我的员工租车就可以了,说不定会给你优惠价。”
“谢谢老板。我知道了”李佳笑了,“你总是这么周到。”
“这不是周到,是基本。”陈梦瑶轻笑,“人家大老远来支持我们,我们不能让人家寒心。”
“说得对。”李佳语气认真起来,“我会确保每个人都准时到。”
“我在别墅准备茶点,水果、点心、咖啡都安排上。”陈梦瑶说,“环境要温馨,别让人家觉得是来工作的,是来谈合作的,更是来交朋友的。”
“明白,我这就去租车。”李佳应道。
“辛苦了。”陈梦瑶语气温和,“等会你要是忙不过来,叫上另外一个同事帮忙。”
“没问题,我会看着办的。”李佳回答道。
“那就这样,两点半见。”
“好,梦瑶姐,两点半见。”
挂断电话,陈梦瑶打开手机银行,迅速给李佳转账一笔租车费用,并附言:“租车专用,多退少补。”还把林建峰的电话一起通过微信发给了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做完这些,她靠在座椅上,望着窗外飞逝的街景,轻轻叹了口气。
“你在想什么?”欧阳寒侧头看了她一眼。
“我在想,这些人里,说不定就藏着未来的工艺大师。”她微笑,“我们这次比赛,不只是为了热闹,更是为了挖掘真正有才华的人。”
“你的眼光,从来不会错。”欧阳寒语气笃定,“而且,你给的机会,总是带着温度。”
她笑了:“因为我知道,一个机会,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所以你才这么认真。”欧阳寒轻声道,“从不敷衍任何人。”
“嗯。”她点头,“每一个来支持我们的人,都值得被尊重。”
车子驶入别墅区,穿过绿荫掩映的小道,最终停在了那栋典雅的欧式别墅前。欧阳寒熄火,解开安全带,转头看她:“到了。”
“走吧。”陈梦瑶推开车门,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好戏,才刚刚开始。”
两人并肩走入别墅,陈梦瑶立刻开始指挥佣人们布置会客厅:茶几上摆上精致的点心盘,果盘里切好当季水果,拿出咖啡机预热,让他们准备好开水准备泡茶,音响播放轻柔的古典乐。
“要让人一进门,就感受到诚意。”她对管家说。
“明白,三少奶奶。”管家恭敬地点头,“一切都按您的要求准备。”
陈梦瑶走进书房,拿出她准备好的四种不同的合同,来到了客厅坐下来耐心等待手工艺人的到来。
两点半还未到,但她的心早已投入其中。
她相信,今天的会面,会为未来的合作项目埋下重要的种子。
两点半,阳光斜洒在青石板铺就的庭院小径上,微风拂过树梢,带来一丝初夏的清爽。两辆深灰色的豪华巴士缓缓驶入视野,稳稳停在了那座掩映于绿树之间的欧式别墅门前。
车门“嗤”地一声开启,仿佛打开了通往匠心世界的大门。手工艺人们陆续下车,他们来自天南地北,衣着风格迥异——有人身着粗麻布衣,肩扛沉甸甸的工具箱,箱角已被岁月磨出铜色光泽;有人怀抱用宣纸层层包裹的艺术品,动作轻柔如捧着初生的婴孩;还有人背着竹编背篓,里面装着未完成的陶胚与彩釉小罐。
他们的神情中交织着期待与拘谨,脚步虽缓,却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陈梦瑶和欧阳寒早已等候在门前,笑容温煦如春阳。陈梦瑶率先迎上前去,一一握手致意,声音清亮而真诚:“辛苦大家跑这一趟了,快里面请!今天不是面试,是相逢,是知音的聚会。”她的话语像一缕暖风,悄然吹散了众人眉间的紧张。
大厅内早已布置妥当,长条形实木桌上摆满了精致茶点:手工绿豆糕、桂花糯米糍、云南玫瑰酥,还有刚切好的时令水果拼盘,色泽鲜艳,香气扑鼻。角落的咖啡机正缓缓滴落深褐色的液体,浓郁的咖啡香与果香、茶香交织在一起,氤氲成一片令人放松的氛围。艺人们初时还有些拘束,三三两两地坐在沙发上低声交谈,目光时不时扫过四周,看到位置不够坐,陈梦瑶让下人再搬来一些椅子和送来茶水。下人们很快按照陈梦瑶的指示去行动。
李佳早已将每位艺人的个人简历整理成册,交到了陈梦瑶手中。她轻轻翻开第一页,端起一杯温热的茉莉花茶,站起身来,声音柔和却不失力量:“感谢各位在百忙之中抽空前来!今天我们先不谈合同、不谈条款,先聊聊人,聊聊心。晚些再谈合作的事。现在,请大家畅所欲言——先轮流介绍一下自己,再说说你们创作生涯中最难忘的故事。”
话音刚落,一位身着靛蓝扎染长衫的中年男子站了出来,他是云南大理白族扎染非遗传承人杨文昊。他微微一笑,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我叫林文昊,从小跟着奶奶学扎花、浸染。她告诉我,真正的扎染,不是靠机器印出来的花纹,而是布与手、心与天之间的对话。最让我难忘的是三年前在巴黎的一场国际手工艺展上,我把一块用祖传秘方调配的‘夜月蓝’布展开时,全场安静了足足十秒——那种蓝,像是把整片星空都揉进了棉布里。一位法国老太太当场落泪,她说这颜色让她想起了童年夏夜的天空。”
他的话像一块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紧接着,来自福建的竹编大师林秀兰接过话头。她是一位年近六旬的女性,双手布满老茧,却灵巧如蝶。她缓缓打开随身携带的藤箱,取出一只通体莹润的竹编凤凰:“我叫林秀兰,这是我花了整整九个月做的‘百结凤凰’,每一根竹丝都经过削、烫、弯、编,共三百六十五道工序,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这凤凰原本是为我女儿出嫁准备的,但她去年去了国外工作,没能回来。我就想,也许有一天,它能出现在某个展览上,让更多人看到中国竹编的魂。”
她的声音平静,却让在场不少人眼眶微湿。这时,来自景德镇的年轻陶艺师周砚也站了起来。他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气质儒雅:“我叫周砚,我做的不是传统青花,而是‘裂纹诗陶’——在釉面开裂的瞬间,用特制墨汁注入裂缝,形成天然诗句。有一次烧制一批作品,窑温失控,整窑陶器几乎报废。可当我打开窑门时,却发现其中一只茶碗的裂纹竟像极了一首残缺的唐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那一刻,我觉得不是我在做陶,是泥土在向我诉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随着故事一个个展开,气氛逐渐升温。有人从背包里掏出微型木雕——一只仅拇指大小的麒麟,须发皆具,栩栩如生;有人翻开速写本,展示自己为传统纹样注入现代设计的草图;还有一位苗绣传承人吴阿婻,现场展开一幅尚未完成的绣品,金线银线交织成凤凰展翅图,她说:“每一针都是祷告,每一线都是记忆。我绣的不只是图案,是我阿妈教我的歌,是我寨子里的风雨和月光。”
陈梦瑶穿行在人群中,时而驻足倾听,时而低头在笔记本上记录关键词:“情感联结”、“文化叙事”、“技艺独特性”、“可持续转化”。她的目光最终落在角落的一位老人身上——他始终沉默,手中摩挲着一柄紫檀木雕的如意,雕工细腻,仙鹤振翅欲飞,羽毛纹理清晰如真。他是浙江东阳的木雕大师张清远,业内人称“张一刀”。
陈梦瑶特意端着果盘走过去,轻声问道:“张师傅,您这柄紫檀如意雕得活灵活现,能讲讲灵感来源吗?”
老人一愣,似乎没料到会被注意到。他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露出温和的笑容:“这……是我十六岁那年,在天目山深处见到的一幕。清晨大雾未散,一群仙鹤在溪边起舞,翅膀拍打空气的声音,像风吹过松林。我蹲在石头上看了整整一个上午,回来后就发了疯似的雕了第一只鹤。这柄如意上的仙鹤,就是那天的记忆。”
他的话语朴素,却让周围人屏息凝神。那一刻,技艺不再是技术,而是生命与自然的共鸣。
待所有人分享完毕,欧阳寒清了清嗓子,走上前方。他身材挺拔,语气沉稳而富有条理:“刚才听了各位的故事,我深受触动。技艺之所以珍贵,不仅在于‘怎么做’,更在于‘为什么做’。接下来,我想介绍一下我们为各位量身定制的四种合作模式。”
他逐一讲解:
“第一种是讲师模式,适用于专注于教学传播的艺人。我们可以为您提供固定授课平台、学员资源和品牌包装,您只需专注于知识传授;
第二种是合作供货模式,适合那些希望保持独立创作、不愿参与运营的艺术家。我们负责在实体店或者网店销售,您只需按时交付作品,到时给你们分成;
第三种是综合合作框架协议,这是我们为核心合伙人设计的深度绑定方案。包含联合办展、门票分成、收徒传艺、IP开发等多项权益,真正实现技艺的品牌化与产业化;
第四种是销售顾问合同,面向既能创作又能教学的多面手。您既可以卖产品,也可以开设课程,我们将为您提供全链条支持,包括实体店售卖,直播带货,实体店教授顾客做一些简单的手工等。具体的工资待遇以及需要遵守的规则你们可以看合同。”
说完,陈梦瑶将早已准备好的四类合同文本一一发放到每人手中。纸张厚实,排版清晰,条款详尽却不失温度。艺人们低头翻阅,有人频频点头,有人轻声与邻座讨论,有人则盯着某一条款久久沉思。
渐渐地,原本拘谨的氛围彻底融化。有人开始互相交换联系方式,有人拿出作品邀请他人品评,笑声与赞叹声此起彼伏。林秀兰拉着周砚舟讨论如何将竹编与陶器结合做成茶器套装;吴阿婻则对杨文远的扎染布料产生了浓厚兴趣,想尝试将其融入苗绣背景。
陈梦瑶站在大厅中央,目光扫过一张张焕发光彩的脸庞。她看到的不只是手艺人,更是文化的守护者、情感的传递者、美的缔造者。她知道,那些藏在岁月褶皱里的技艺,那些曾被时代洪流冲刷至边缘的手艺,终于在这个午后,找到了属于它们的舞台——一个既能安放匠心,又能走向世界的舞台。
窗外,夕阳将别墅染成金色。屋内,茶香未散,故事未尽,而一段关于传承与新生的旅程,正悄然启程。
喜欢王爷的团宠小娇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