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难道你上午过来是探路,了解行情的?-《某在拆迁棚户区寻宝捡漏》

  “打包怎么卖?我说要5000,你要吗?我们还是一样样的来吧!”

  看来他刚才的想法对方没有认同。

  “行!那我们就先说说这几个冲锋号多少钱?”

  …………

  然后两人开始了讨价还价。

  从一个搞废旧回收的人的眼光看,这些物品首先是要过秤称下重量的,以确保稳赚不赔。

  朱老板就是那样,弄完一个类别,就记下账,然后根据他自己认为的情况,说出想卖的价格。

  最后:

  五个冲锋号,一起200块钱。

  (冲锋号的重量一般都不会超过一斤重。)

  两对铜镲,150元。

  大铜铃铛,200元。

  铜锤(兵器一对),300元。

  大小铜锣,200元。

  3个药碾子,一起200元。

  半袋铜杂件,一起300元。

  总价1550元。

  (要价并不高。)

  从刚才的接触中,他发现朱老板似乎并没有拿“响铜”说事,看来在这个年代,很多人还没有这个概念。

  “朱老板,这买了东西,我手里的钱又不够了,你稍等会儿,我去拿钱!”

  两人商量好价格,他略微有点尴尬的说道。

  “没事,手里不带太多的现金也是正常的,你拿了钱过来,再把东西拿走也行!”

  这样说好,常顺就返回了一趟出租房。

  还没捂热火的钱就又被他拿了出去。

  之前买了东西,手里只剩下二百多,加上这1000,还是不够。

  到了朱老板那边,由于两人之间的关系还没那么熟,他只好把之前商量好的药碾子还有两对铜镲留了下来。

  打算晚点儿把东西卖出去了再过来购买。

  刚才骑三轮车时,他发现轮胎气量不足,又借朱老板的打气筒给车子打了一些气。

  做完这些,常顺就离开了。

  骑着车子,他思索着,是去电话亭打电话给沈老板或者刘老板,让他们过来买东西,还是把东西送到古玩城?

  打电话的话,今天下午沈老板未必就有时间,另外在这边等,没有手机,联系也不方便。

  现在时间还早,不到一点半。

  又想了会儿,常顺还是打算骑着三轮车去一趟古玩市场。

  就这样,他骑着三轮车顺着马路向前走去。

  这年头,路口卖报纸杂货的电话亭不少,路过其中一家时,他停顿休息了会儿,然后给沈老板打了电话。

  跟他之前猜测的差不多,对方接听后,说下午确实有事。

  让他不急的话,可以明天带过去或者他明天过来买。

  自己当然很急,说了下次再合作的话后,就挂了电话。

  付了话费,常顺骑上三轮车继续往前走去。

  三轮车上的东西,用脏兮兮的蛇皮袋子装着,让外人一看,都觉得里面是不值钱的破烂。

  加上他自身穿的衣服本来就是劳保服,看上去必然是没钱的那一类人。

  这样的破车子,里面装着的破烂,加上他的打扮,哪怕是小偷看见,都会觉得没有多少的油水,懒得下手。

  10公里左右的距离,还好路比较好走,他花了差不多50分钟,总算是到了地方。

  没有去其它人的店铺,他直接把车子骑到了刘老板的店门前。

  (之前的观察,他觉得对方的人品还是很不错的。)

  “常老板!这么快就弄到东西了?难道你上午过来是探路,了解行情的?”

  刘老板第一时间发现了他,跟他打着招呼道。

  虽然年轻,但对方还是跟他用上了“老板”的称呼。

  “你说是探路、了解行情,也能那样认为!现在先看下我的这些东西吧,看看你能出啥价,要是价格合理我就卖给你。

  另外跟你说,我以后肯定会经常出售物品的,或许我们能长期合作!”

  一回生,二回熟。

  常顺把话说在前面,这样说了,他相信对方不会太压榨他的价格。

  “你把东西都拿到店里来吧,外面人多看着不好!”

  想到这年头确实不太安全,在店里交易私密性更好。

  把三轮车锁上后,他就把车子上的物品都拿了进去。

  东西就是购买朱老板的那些东西。

  拿出一件,他就会跟对方谈论一件的价格。

  常顺当然不会去做那种“打包”处理的事情。

  就像他之前估计的那样,东西最好的是那个“某某书局”的冲锋号。

  其次是“某某中学”那个“大铜铃铛”(差不多能当钟用了。)

  再次是那对老铜锤(兵器)。

  其它的铜盆、铜壶、铜锣、铜杂件,还有另外4个冲锋号等,也有价值,但比这三样差了很多。

  两人商量后,那个带“书局”字样的冲锋号1200元,“某某中学”大铜铃铛1000元。

  一对老铜锤800元。

  仅此三样,一起3000块钱。

  剩下的那些,数量很多,差不多也卖了3000块钱。

  刘老板并没问他购买这些东西花了多少本钱。

  大家各赚各的一份。

  “常老板,今天的交易,价格绝对的合理,下次记得有东西了,再拿过来!”

  钱货两清,准备离开时,刘老板又笑着对他说道。

  “行!要是我没时间跑,那就打你电话,你去我住的地方看东西也可以。”

  想到目前没车,过来一趟不容易,他不能保证“送货上门”。

  “好!那就这样说,我看你好像还没有手机吧,外面不远处就有售卖的。

  那边有不少“捡到”别人手机的人经常往那里售卖手机,很多都是八九成新的。

  我的手机,还有之前用过的,就是在那里购买的。

  那家手机店,老板姓吴,是我的一位老乡,你要是需要,可以在他们店买, 说是我介绍的,肯定能给你优惠。

  不一定要买新的,这年头,新手机更容易让人惦记。”

  刘老板热情的对他说道。

  可能他也觉得常顺要是有了手机,联系会更加的方便。

  刚才他说的“捡到”别人的手机,他当然明白意思。

  无非是好听的说法罢了,手机这年头可不好捡。

  “我一会儿过去了解下…………”

  两人又聊了几句,他就离开了。

  手里有钱,哪怕不多,但他还是时刻警惕着。

  (刚才忘记在三轮车上放一根例如木棒或者钢筋棍之类的物品了,要是下次再骑车子到处走,他打算弄上一根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