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我只能说肯定不会比他们差-《某在拆迁棚户区寻宝捡漏》

  “阿斌!阿顺!芫芫!阿静!你们打牌吗?”

  饭后坐了一会儿,叶雨晴的母亲蓝桂珍问他们道。

  其实对于这次过来的规划,几人之前就已经商量好了,主要是游玩。

  先前说的来这边顺带着购买古玩类东西,无非是玩笑话而已。

  常顺要是一个人来,他自己肯定会打听一下,去这边的古玩城逛逛。

  但去乡下铲地皮,无论怎样,都比不上拆迁区。

  他也没有必要去,在沪市拆迁区就忙不过来。

  叶雨晴说她家这边距离太湖近,宋芫、常静、田斌以前都没有去过,来了,肯定是想去那边看看的。

  至于明天,要去的地方也说好了,“NX古镇”,上午游玩半天,吃完午饭后就返回。

  虽然外面还在下着雨,但并不影响他们看湖的热情。

  雨中游玩,或许又是另外一种美景。

  打牌他们肯定是不会打牌的,坐那里完全是浪费半天的时间。

  “妈,我们来的时候已经商量好了,下午去太湖边上走走。”

  听了蓝桂珍的问话,叶雨晴说道。

  “外面不是还在下雨吗?”

  “没事!阿顺哥有车,我们也都带了雨伞的。”

  叶雨晴这样说,她就没有继续说了。

  跟她的奶奶、父亲打了招呼,他们就出门坐上车向湖的位置驶去。

  这里距离太湖很近,叶雨晴说只有15里路。

  用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5人就到了湖边。

  把车停好,几人打着伞,向湖岸线走去。

  此时雨依然在下,不过小了很多。

  另外也没有刮很大的风,不然还是很可能会把他们的衣服淋湿。

  走到湖边看着远处的水景。

  可能是因为雨水的关系,雾蒙蒙的一片,似梦似幻。

  这样的情形,也只有在雨天能够看见。

  他们没有停留,而是沿着河岸线往前走着。

  或许是下雨的原因,虽然今天是周六,但一路上很少看见有其他游玩的人。

  往前走了大概一里路,他们看见湖边一处位置有3人穿着雨衣正在钓着鱼。

  下雨天钓鱼也很正常。

  雨天的鱼更加活跃,更喜欢到处游走,被钓起来的可能性更大。

  很多有经验的人,也更喜欢在下雨天的时候钓鱼。

  当然,对于一名钓鱼上瘾的人来说,风雨无阻,哪怕是烈日高悬,晒脱几层皮,或者说冬天冻得浑身发抖,依然会钓鱼。

  “那人好像钓到了!”

  正走着,突然间,3人中有人收杆了,只见其鱼竿已经被拉弯,左右晃动着。

  看见这样的情形,田斌说道。

  “是的!鱼应该不小。”

  看着杆子晃动的样子,常顺道。

  “你们想不想钓鱼,要是想的话,我家有鱼竿。”

  叶雨晴看了他俩一眼,试着问道。

  “以后再说吧!今天还是算了,看看就行!”

  “是啊!下次来了再说。”

  说着话,他们就走到了钓到鱼的那人附近。

  此时这人还没有把鱼钓上来。

  不过能看清是啥鱼了——是一条大草鱼。

  鱼还在水里游动着,应该是肚子里面的水还没有喝饱。

  等喝饱了,它就没有力气在水里游了。

  又等了一分钟左右,草鱼终于被钓了起来。

  目测了下,估计有五六斤重。

  这人把鱼放好,换上饵料,继续钓了起来。

  过了不久,另外一人也钓到了鱼,他钓到的是一条翘嘴,不是很大,只有半斤左右。

  再往后,重新丢下饵料的人又钓到了鱼、三人中其他那人也钓到了鱼。

  …………

  “阿顺,你钓鱼的技术怎样?”

  看了半个小时,离开那三人,沿着湖岸继续逛,田斌问他道。

  “我只能说肯定不会比他们差!”

  常顺很自信。

  老家的堰塘,小时候他可是经常钓鱼的。

  特别是十一二岁的年龄,暑假期间,基本上天天钓。

  长期的钓鱼,他有了自己的见解。

  比如说钓鱼,要是超过一分钟,鱼漂还没有变化,那就要提一下鱼竿,也就是说,轻微的挪动一下饵料在水里的位置。

  这个位置可能还是原位,但动一下,跟不动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如果超过三分钟还没有鱼吃饵料,那就要把鱼钩扯到岸上来,检查一下饵料,可能是饵料脱落了,鱼钩露在了外面。

  或者说是饵料没脱落,但鱼钩露在了外面。

  基于这样的经验,每次他都能掉很多鱼。

  当然,这只是他个人的经验之谈。

  别人的经验怎样,每个钓鱼人,在实践中,都有自己的认知。

  逛到四点左右,雨已经停了。

  雨停之后,出门玩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这次来,宋芫依然带着相机。

  回到面包车里,她把相机拿了出来,大家在湖边一些开阔的、或者背景迎着特别地段的位置拍了几张照片。

  还让会拍照的行人帮五人照了两张合影。

  到五点半左右,他们就返回了。

  吃饭前,叶雨晴的父亲把他在土场捡铁时捡到的一些物品拿了出来,让常顺帮他看了下。

  他捡到的主要是一些瓷片,另外还有石器制品、古砖、瓦当。

  捡的这些品种,是平时吃饭时,叶雨晴听他说到过了的。

  能卖钱的东西,那些种类,她在电话中,也告诉了叶庭方。

  任何人在湖城这边的渣土场捡东西,或者在其它城市的一些地方捡东西,跟他没有任何的利益冲突。

  就算别人不捡,那些有价值的物品,还是会被埋没在泥土里。

  而捡起来,才能被大家看见、欣赏。

  常顺看了他捡到的物品。

  其中好些的有一个钧瓷大碗,6块古砖,3块瓦当以及一个石盆。

  钧瓷大碗,口径约20公分,高约12公分,很厚实,边缘一处地方有一块核桃大小的红色痕迹。

  不过器型并不规整,有点歪的感觉。

  很明显是民窑瓷器。

  元代的钧瓷很多,通常比宋代的价值低了太多。

  6块古砖,4块带“书院”字样砖,两块汉代侧面“鱼”形图案砖。

  3块瓦当,是汉代的文字瓦当。

  石盆材质依然是青石,圆形,侧面雕刻有精美的莲花、莲子、鱼形图案。

  可能是因为不懂,叶庭方捡到的瓷片,粗瓷跟细瓷并没有区分开。

  另外还有少部分现代的碎瓷片,他把它们也捡回了家里。

  所有瓷片他都混合着装在了一起。

  现在既然在这里,常顺就跟他讲解了怎样区分的问题。

  还帮着把那些粗瓷的、现代的瓷片挑选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