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我以为他只收旧货呢!-《某在拆迁棚户区寻宝捡漏》

  “老陈,你这边今天这么热闹吗?”

  常顺刚准备把购买陈老板的东西往面包车上转移时,一名年龄40多岁的男人走了过来,跟他打着招呼道。

  “是啊!这不是趁着下雨天,我们出售一些东西吗?”

  老陈跟对方也打了招呼。

  “老郑,你今天没去打牌吗?”

  赵老板跟他闲聊道。

  “能没去吗?刚才牌场有人打架,把警察都喊过来了,我们就都散了!”

  被称之为老郑的人满脸无奈。

  看他样子,要不是警察去了,他肯定还会在那边继续打。

  “为啥打架?”

  柴老板也好奇道。

  “有人打牌挂着输了钱不给,挂了几次就挂忘记了,说不欠钱、没那回事,跟赢了钱的人产生了口角。

  两人一个说钱没给,一个说给了不欠对方钱。”

  老郑回道。

  他说的情况,在牌场上确实存在,也有那样的人。

  有人拖欠习惯了,或者说就是不自觉。

  “那到底是欠钱没给,还是不欠钱?”

  柴老板再次问道。

  “我觉得应该是没给,因为那人在茶馆的名声不怎么好,很多人都不愿意跟他坐一桌。”

  “警察过来了怎么处理的?”

  常顺好奇道。

  “当做打架斗殴,还能怎么处理,打牌的人,谁会承认赌博?”

  老郑笑道。

  “小伙子,这些东西都是你买了?”

  对方又问他道。

  “是啊!我买了。”

  “真看不出来,你年纪轻轻居然能跟他们三人做生意。”

  老郑有些意外。

  “你别看常老板年龄不大,他可是收古董的,比我们懂得都多!”

  赵老板跟老郑解释道。

  “是吗,他是收古董的?

  我以为他只收旧货呢!

  既然收古董,我那里有一件东西,你看看能值多少钱?”

  老郑说完,又看了一眼地面上放着的物品,然后离开走向了楼梯。

  “他是你们的邻居,租房子住的人吗?”

  见对方上楼,常顺随口问道。

  “是的!他是摆地摊搞水电安装的手艺人,不过很喜欢打牌,一个星期差不多有三四天都在茶馆里坐着。”

  赵老板小声说道。

  “那不是为茶馆做了很大贡献?”

  说完,常顺拿起了东西,往面包车走去。

  “谁说不是!”

  陈、柴、赵三人也帮着拿了一些,跟着走在了身后。

  三人的老婆倒是没有帮忙拿“货物”。

  车停的不远,几人没用多久就把购买的物品放好了。

  等放好东西,他就把钱付给了陈老板,而老郑已经把东西拿下来等着他看了。

  对方拿来的是一个玉石制品。

  玉是和田籽料,雕刻的是一条鱼。

  只不过这条鱼看上去很不一般,鱼头很大,头顶上长出来了一对龙角,鱼嘴张开,下唇跟上唇连接在一起,形成的有一个穿绳的孔洞。

  鱼的鳞片雕刻的也很大,鱼背生有双翅。

  看到此情形,常顺觉得此鱼有“鱼化龙”、“鱼跃龙门”的含义。

  仔细看了看,以他自己的经验感观,玉质没错,是真玉,另外年份的话,至少是民国。

  也就是说,这个鱼形玉佩,是老物件。

  当他问郑师傅拿出来是不是想卖掉的时候,对方果然是想卖掉。

  两人商量了一番,最后以2600元的价格完成了交易。

  这价格,买一个这样题材的老物件,操作好的话,以后肯定能赚钱。

  跟他们又聊了几句,常顺又看起了柴老板的物品。

  他拿出来的东西,好点的有:

  一个老座钟、两瓶老酒、一把老铡刀、一把提梁壶、两幅书画、一本清末民国时期的老照片以及一个木雕版。

  老座钟民国时期,标志是“火车头”,木式外壳,钟体厚实,里面的零件完整,可能是时间过久没有使用,所以坏掉了。

  要是修一下,肯定能够使用。

  两瓶老酒,都是“杜康酒”,瓶子是青瓷材质,年份七十年代。

  老铡刀,是中医用具,切割药材用的。

  刀身比较厚重,长度约一尺,刀的表面有铭文——“悬壶济世”、“某某药铺”。

  提梁壶是牛鼻子壶盖提梁壶。

  壶盖有“和平”二字,壶顶口沿处有:“反对侵略、保卫和平”文字标语。

  壶身图案是山水风景、花卉图案。

  提梁壶的年份是五十年代。

  两幅书画,是地方名家刘旦宅的作品,一幅画的是《红楼梦》仕女人物——黛玉葬花。

  另外一幅是《聊斋志异》里面的白秋练。

  两张都是美女。

  从装裱风格看,两幅画的年代是七八十年代。

  清末民国时期的老照片,有四五十张。

  他简单翻开看了下,有沪市江边的码头照、有家庭合影、有在学堂的照片、老街道的照片、工人劳动的照片、民国接亲办喜事的照片以及吸食大烟的照片等。

  照片里面的人物,穿衣风格,都是清末民国时期。

  特别是那些成年女人,基本上都是三寸金莲。

  木雕版,雕刻的是“财神”。

  这种模具,通常都是反刻,沾上印料,印制出来的才会是正面图案。

  刻板上有字——正福财神、堆金积玉、丰衣足食。

  财神雕工很好,年份不是太久,应该也是五十年代。

  柴老板选出来的旧书,有340斤左右,旧衣服,有差不多400斤。

  看完,他俩也谈论了价格:

  老座钟,100元。

  两瓶老酒,500元。

  中医老铡刀,50元。

  “保卫和平”提梁壶,100元。

  两幅书画,800元。

  清末民国时期的老照片,100元。

  财神木雕版,50元。

  其它民俗类旧货,400元。

  旧书,510元。

  旧衣服,80元。

  共计:2690元。

  买完东西,付了钱,跟他们又聊了几句,说弄到了东西再联系,常顺就开车离开了。

  中午他是在这边的拆迁区附近一家餐馆吃的午饭。

  饭后,他先去了一趟“桦枡花苑”小区,把上午购买的东西,自己不想售卖的:

  萨克斯、装过裱的道家符箓、玉鱼、两瓶“杜康老酒”、清末民国时期的老照片、刘旦宅书画放在了这边的房子里。

  因为时间有限,下午并他没有在这边逗留,而是打了刘老板电话,把车上放着的购买的其它东西都送去了他的店铺里。

  现在虽然有人搬迁,但搬走的人依然不够多,常顺的打算,还是等晚点住到YP区后,再到这边的拆迁区好好逛逛、多寻宝。

  上午购买的东西,除了放在房子里的那些以及旧书、旧衣服没有售卖,其它的,他都卖给了刘老板。

  这次出门买东西,不算买老郑的玉鱼,买陈、柴、赵三位老板的,他花了差不多9000块钱。

  而卖给刘老板,价格差不多有元。

  做生意,特别是古玩生意,这年头对半赚,并不过分。

  常顺买的东西,他心里清楚,售卖给刘老板后,对方肯定也会赚钱。

  特别是老窗帘、寺庙打坐用的红木垫子、釉上彩冬瓜罐。

  这三样,只要操作好,至少也是对半赚,甚至几倍的利润也有可能。

  毕竟这年头,古玩还真没有固定的价格,圈子不同,遇到不同的人,差距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