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红山上的炉灶-《异种的营养是牛肉的六倍?》

  找到一块平坦的地面,面向河流,却要避开低洼积水。

  扫开尖锐的石块树枝,铺上多层的塑胶地布。

  用地钉固定,45度斜钉钉牢四角,防止滑动。

  再将帐篷的塑胶布料展开,门口面前河流,

  把铁质帐杆穿进,撑起骨架,再盖上外帐,拉紧防风绳。

  一个简易的野外帐篷便已搭好。

  众人又四处捡了些石头,简易地制作了一些围墙。

  拿姜树扎在一起,作为篱笆。

  再围一圈石块,作为篝火。

  红山之中,也第一次有了人类的据点。

  虽然这个据点现在看上去是无比的简陋。

  忙完这些,夜色将临。

  这里的大部分人对于这层层红山仍然是抱有恐惧,都迫不及待地想要下山。

  刘笔便只好放弃了在红山上吃晚饭的想法。

  第二天,几波人马各自去忙自己的工作。

  老贺要招呼些个工程队来讨论建设方案,速递公司还有事要忙。

  捕猎小队则是在红山附近巡视,试图将手中的地图变得更加详细。

  刘笔则是独自来到了红山的河谷附近。

  也许是海拔的关系,这里的气温令人舒适,湿度也刚刚好。

  河流发出淙淙地清脆响声,散发着硫磺的淡淡清香。

  刘笔脱下面罩和防护服,坐在帐篷当中,感受着来自山谷中的风。

  这里的空气,就是平原上的普通人,在适应之后都能呼吸不被感染。

  虽然空气中的颗粒物仍然过多,但比起山下那一吸入就要遭殃的黄雾,好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自然演化真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结合。

  似乎其他的山脉上,并没有演化出红山环境和红山孢子。

  很难想象,在这些短小的山脉上,居然可以进化出可以容纳人类的生存环境。

  而且它在地图上标注得非常混乱,还是未经过深入探索的宝地。

  山中没有基站,也几乎接受不到广播的信号。

  当发电机停下之时,陪伴刘笔的机械声音,就只剩下怀表的滴答。

  当然,刘笔并不是来度假的。

  要确定林牧场,就得先把作为基地的营房建下来。

  他先是围绕着帐篷,挖了一排30-50厘米深的小沟。

  再去周边的树林中,铲下一些根系尚浅的姜树。

  之后将这些姜树都栽进小沟当中,用土盖严实。

  在这座山上,再好的围墙,都不如树墙。

  再挑到一些苞谷,种到平缓肥沃的山地去。

  而石珊瑚也有大用。

  【石珊瑚为形成自身的石英外壳,会吸收并粘连周围土壤中的石英质成分】

  【可以用于修筑围墙】

  水泥、混凝土,想要把它们一袋袋地扛到这红山之中,完全是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

  费时间,费力,还费人命。

  刘笔便在地面先挖一道沟,然后找来碎石土块,先垒一层最宽的地基。

  然后从山中挖来石珊瑚——这东西到处都是,非常好找。

  把石珊瑚切块,注意不要切到它的核心,再把碎块分散在这些碎石土块里。

  之后再垒上一层沙土。

  河沙最好,因为湿润细腻,且石英质最多。

  提河中硫磺水浇下,只消差不多半天时间,就能明显感受到,整块墙体都已经粘连!

  石珊瑚的内核,会自动聚拢石英质。

  最后,整片墙面,都会变成坚固无比的石珊瑚墙!

  刘笔拿手指敲了敲,外面还有些松散,但内部一些部分,似乎已经跟米浆浇筑的灰砖一般坚硬了。

  等墙体外围再种上一圈姜树和苞谷,这姜树-石珊瑚-百齿苞谷的围墙防线,不见得比钢筋混凝土差。

  由于缺少作为地基的钢筋,刘笔采用梯形墙这种自重墙体作为构造。

  这种墙敦实,简单,难以破坏,正好适合红山环境。

  先用了一天时间,浇筑出了厚度达1米宽的底部。

  第二天,再渐渐堆砌,堆出了大约80厘米高的矮墙。

  石珊瑚在充分浇水的状态下,生长得极快,简直天生就是干土木的料。

  第三天,刘笔继续加固墙体,并围绕着帐篷修筑了防护墙体。

  用姜树枝、百齿苞谷的杆子,依托着姜树和山石,搭建了第二个棚屋,并用石珊瑚加固。

  同时,他从山下带了几个锅,带了一些辅料,准备在此地开灶。

  带着硫化物颗粒的悬浊液沉淀过滤,之后再通过蒸馏提炼。

  燃料用的都是姜树枝和苞谷杆子——姜树压干净汁水,也是相当不错的燃料。

  此地是河谷水源地方,常有椒香猪出没,且都不太怕人。

  刘笔轻而易举便在河边抓住一只半大不小的,直接拎着辣椒树树干过来,放在柴火堆边上。

  将猪血放干净,直接用烧热的硫磺水烫猪皮,拿尖利的小刀刮去毛发。

  把内脏掏出,清理好杂碎,洗干净血水,对半开。

  一只椒香猪就变成了两扇完美的猪肉。

  刚刚做燃料有半桶姜汁。

  现在在山中,资源阔绰,刘笔直接将那椒香猪肉浸在半桶姜汁里,细细浸泡洗刷。

  再把那椒香猪的辣椒扯下切碎,放进姜汁桶里。

  而椒香猪的心、肝、肺、腰子、大小肠,则是找一块石板,拿火燎过,冲干净,在上面切做小块,也用姜汁浸泡。

  再摘下十几个百齿苞谷,切头去尾,把菌丝一样的须子全都去除干净。

  这东西会咬刀,但毕竟硬度不如牙齿。

  只需要将平头铲子放在它种粒的缝隙之间,待它咬下,便一撬,一排种粒就齐刷刷地下来。

  可惜这玩意儿的杆子没毒,种粒生长的那棒子上却是有毒,没有办法像啃玉米棒子一样啃它,确实是种遗憾。

  种粒稍微清洗,就放进简易石臼粒,拿山石做简易的石舂,把它那硬壳子全都舂开。

  然后就能看见其中橙黄色的,让人喜悦的苞谷粒了。

  这变异的苞谷粒相比于高产的山地玉米,在产量上出现了退化。

  苞谷粒也就五六排左右,跟它全盛时期的祖先相比,确实差了不少。

  但这并不妨碍它的优秀——它作为一种生命力顽强的,粮食作物的优秀。

  椒香猪自身风味充足,姜汁和辣椒就足够将它腌制完毕。

  也不需要苹果糖浆,从林间采来八个姜树果子,拆开,一瓣瓣放入椒香猪内腔。

  当然,要留一个,用来吃酸甜可口的新鲜果肉。

  而苞谷粒,也再次舂碎,简单蒸过,产生一些黏性。

  夹生着涂抹在椒香猪的内腔,一定要把姜树果子盖在里面。

  把切碎腌制好的猪内脏也放进去,可以好好地吃一吃姜树果和苞谷米的味道。

  刘笔还留了点在外面,以作为烧烤佐酒。

  最后,用植物纤维搓出来的细绳,把两扇猪肉缝在一起,东西都缝在肚子里。

  串在火上,缓缓烧烤,徐徐转动,慢慢刷油。

  耐心烤制约摸两个小时,直到皮肉呈现出一种油亮的深红。

  再用干净的刀子切入,听到猪皮嘎吱一声脆响,一股热气冒出,就知道已经大功告成。

  皮里面包裹的猪肉,流出鲜香的肉汁。

  苞谷米吸收了猪肉椒香的本味和丰润的油脂,一口下去,润滑甘美到难以想象。

  而猪肉被苞谷米和姜树果的甜香所感染,又吸附了多余的油水,是真正的肥而不腻,皮酥肉嫩!

  那些内脏也非常好吃,猪肠软,猪心脆,猪肝绵,竟没有一个有过分的内脏味儿。

  刘笔大口大口地吃着这份爽快的主食。

  还不用担心有臭老头拿钱蹭饭。

  此间如此快乐,真是完全不想回缓冲区了!

  喜欢异种的营养是牛肉的六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