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市政府会议厅的门口,手里攥着那张已经有些皱巴巴的通知书。
昨夜收到团市委的消息后,整宿没睡好,脑海里一遍遍地演练今天要讲的话。
说实话,我对“试点单位”这个头衔并没有太多概念
门开了,工作人员示意我进去。
里面早已座无虚席,长桌两侧坐满了身穿正装的政府官员、学者代表和媒体记者。
掌声响起,我走进去,朝大家微微点头致意。
那一刻,我想起自己第一次送外卖时,在写字楼前被保安拦下的场景——那时的我,穿着破旧的工作服,满身汗味,连电梯都不敢进。
而现在,我站在这里,成为主角。
主持人简单介绍后,市领导亲自宣布:“‘共联体’正式纳入‘社会治理创新试点单位’。”
话音刚落,掌声再次响起。
我低头看了眼自己的手,掌心已沁出汗。
这本该是值得庆祝的时刻,可我的目光却不由自主地扫过会场,落在角落里的一个身影上。
卫议员,那位一贯反对“共联体”的保守派代表,此刻坐在后排,神情冷漠,双手交叉放在桌上,嘴角没有一丝笑意。
他没有鼓掌,甚至没有抬头看我一眼。
我心里咯噔了一下。
掌声越热烈,他的沉默就越刺耳。
我不相信他会就此罢休,反而更担心他正在酝酿什么。
会议结束后,我刚走出大厅,手机就响了。是胡教授。
“小林,我在你楼下了,带了个新方案过来,你有时间吗?”
我愣了下,忙回道:“当然有,请上来说吧。”
十分钟后,胡教授坐在我办公室的沙发上,手里拿着一份厚厚的文件。
他推了推眼镜,开门见山地说:“这次,我想把‘共联体’和高校联动起来。”
他说得认真,我听得入神。
“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缺乏实践经验,而你们的项目正好能给他们提供真实的公益实践平台。”他翻开第一页,“我建议设立‘社会实践学分制’,学生参与你们的活动可以计入学分,这样既能激励学生参与,也能让项目持续发展。”
我听完眼前一亮。
“这个主意太棒了!”我激动地说,“而且我们可以反向操作,设立一个‘城乡公益导师团’,由我们这边经验丰富的志愿者来指导学生,让他们真正理解基层的需求。”
胡教授笑了笑,眼里闪过一丝赞许:“我就知道你会这么想。”
谈完已是中午一点,我正准备吃点东西,朱阿姨来了。
她拎着一个帆布袋,满脸喜气:“小林,好消息!”
“什么好消息?”我笑着问。
“三个新小区自发成立了‘邻里服务站’,居民们主动报名加入‘共联体’。他们说,是看了你们帮阿凯重返校园的故事才决定做的。”她从包里拿出几张表格递给我,“你看,这些都是自荐表,不少还是以前受过帮助的人。”
我翻看着那些表格,心里泛起一阵暖意。
终于,善意开始流转了。
这些人曾经是我们帮助的对象,现在却愿意伸出援手,去帮助别人。
这种循环的力量,比任何制度都更让人感动。
“谢谢你们。”我说得真诚。
朱阿姨摆摆手:“不用谢,是我们该谢谢你。”
等她离开后,我独自坐在办公室里,望着窗外发呆。
阳光透过玻璃洒进来,照在办公桌上那堆还没拆封的邮件上。
墙上的照片还挂着,那是我刚组建“共联体”时拍的,一群人围在一起,笑容灿烂。
那时候,我们什么都没有,只有热情。
而现在,我们有了政策支持、专家资源、社区响应,看起来一切都在变好。
但我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因为我知道,真正的考验不是能不能进入体制,而是能不能在体制中保持清醒,不被规则驯化,不被权力腐蚀。
风已经起来了。
可越是顺风,越容易迷失方向。
下午四点,冯叔来找我。
“走吧,省里要听汇报,咱们出发。”他一边穿外套一边说。
我点点头,拿起资料,跟着他往外走。
一路上,车窗外的城市风景飞快掠过,高楼林立,车水马龙。
冯叔忽然开口:“你知道你现在是什么身份了吗?”
我愣住:“不是还是‘共联体’的负责人吗?”
他笑了,笑得意味深长。
“现在你是体制里的‘异类’。”他说,“有人把你当工具,有人把你当威胁,也有人想拉你过去。接下来的路,可不好走了。”
我没说话,只是默默地看着窗外。
夕阳西下,天边泛起了橘红色的光。
车内气氛有些沉闷。
冯叔靠在座椅上,手里翻着一份文件,眉头紧锁。
我知道,这份材料是他昨天熬夜整理的汇报提纲,里面涵盖了“共联体”过去一年的发展历程、项目成果以及未来规划。
“他们想听什么?”我问。
冯叔抬头看了我一眼,笑了笑:“他们想听你怎么走出来的,又不想你真的走出自己的路。”
我点了点头,心里明白。
进入体制视野,意味着资源和平台,也意味着被审视、被定义、被改造。
车子驶入省城时,天已经渐渐暗了下来。
高楼大厦间的霓虹灯开始闪烁,像无数双眼睛,静静注视着这座城市的每一寸土地。
会议室设在省社会组织管理局的一间小厅,不大,但坐满了人。
政府代表、专家学者、媒体记者……每个人都带着各自的立场和期待。
我站在讲台前,看着那一双双或好奇、或怀疑、或冷漠的眼睛,深吸一口气,开始了汇报。
我说了我们如何从一个小小的社区互助小组,发展成如今覆盖七个街道、三十多个小区的社会组织;说了我们在疫情期间为老人送餐的故事,说了阿凯是如何通过我们的帮助重返校园;也说了那些质疑声、阻力,以及我们如何一步步坚持下来。
“我们不是救世主。”我最后说,“我们只是普通人,不愿沉默而已。”
掌声响起
会后,几个部门负责人分别找我谈话。
有的表示支持,有的旁敲侧击地提出“建议”,甚至有人暗示可以为我们提供政策倾斜,只要我们愿意接受“统一管理”。
夜色渐深,我和冯叔终于离开。
回程路上,我问他:“你觉得我们还能保持初心吗?”
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望着窗外的城市灯火,轻声道:“林致远,你现在最大的敌人,不是那些反对你的人,而是你自己。”
我怔住了。
是啊,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你刮目相看,当你逐渐站在舞台中央,最容易迷失的,往往是那个最初拼命想证明自己的自己。
回到家已是晚上九点。
我洗了个热水澡,坐在电脑前,打开文档,写下那篇名为《我们不是救世主,只是不愿沉默的人》的文章。
文章写得很慢,却很顺畅。
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心底流淌出来。
我在最后一段写道:
> “真正的改变,从来不是靠一个人,而是无数个像你我一样的普通人,愿意迈出第一步。我们不怕失败,只怕有一天,连迈出第一步的勇气都没有了。”
窗外,城市的灯火依旧闪烁,仿佛永不熄灭的星河。
而我知道,在这片光亮之下,还有许多角落等待被照亮。
就在我准备关机时,手机忽然震动了一下。
是一条未读信息,来自市社会组织管理局。
内容只有一句:
“林先生,请尽快提交‘共联体’年度财务报表及人员名单,局里将安排专人进行行政指导。”
我没有立刻回复。
我只是静静地盯着屏幕,心中升起一丝警觉。
风,果然来了。
喜欢逆袭人生:外卖小哥的都市风云
昨夜收到团市委的消息后,整宿没睡好,脑海里一遍遍地演练今天要讲的话。
说实话,我对“试点单位”这个头衔并没有太多概念
门开了,工作人员示意我进去。
里面早已座无虚席,长桌两侧坐满了身穿正装的政府官员、学者代表和媒体记者。
掌声响起,我走进去,朝大家微微点头致意。
那一刻,我想起自己第一次送外卖时,在写字楼前被保安拦下的场景——那时的我,穿着破旧的工作服,满身汗味,连电梯都不敢进。
而现在,我站在这里,成为主角。
主持人简单介绍后,市领导亲自宣布:“‘共联体’正式纳入‘社会治理创新试点单位’。”
话音刚落,掌声再次响起。
我低头看了眼自己的手,掌心已沁出汗。
这本该是值得庆祝的时刻,可我的目光却不由自主地扫过会场,落在角落里的一个身影上。
卫议员,那位一贯反对“共联体”的保守派代表,此刻坐在后排,神情冷漠,双手交叉放在桌上,嘴角没有一丝笑意。
他没有鼓掌,甚至没有抬头看我一眼。
我心里咯噔了一下。
掌声越热烈,他的沉默就越刺耳。
我不相信他会就此罢休,反而更担心他正在酝酿什么。
会议结束后,我刚走出大厅,手机就响了。是胡教授。
“小林,我在你楼下了,带了个新方案过来,你有时间吗?”
我愣了下,忙回道:“当然有,请上来说吧。”
十分钟后,胡教授坐在我办公室的沙发上,手里拿着一份厚厚的文件。
他推了推眼镜,开门见山地说:“这次,我想把‘共联体’和高校联动起来。”
他说得认真,我听得入神。
“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缺乏实践经验,而你们的项目正好能给他们提供真实的公益实践平台。”他翻开第一页,“我建议设立‘社会实践学分制’,学生参与你们的活动可以计入学分,这样既能激励学生参与,也能让项目持续发展。”
我听完眼前一亮。
“这个主意太棒了!”我激动地说,“而且我们可以反向操作,设立一个‘城乡公益导师团’,由我们这边经验丰富的志愿者来指导学生,让他们真正理解基层的需求。”
胡教授笑了笑,眼里闪过一丝赞许:“我就知道你会这么想。”
谈完已是中午一点,我正准备吃点东西,朱阿姨来了。
她拎着一个帆布袋,满脸喜气:“小林,好消息!”
“什么好消息?”我笑着问。
“三个新小区自发成立了‘邻里服务站’,居民们主动报名加入‘共联体’。他们说,是看了你们帮阿凯重返校园的故事才决定做的。”她从包里拿出几张表格递给我,“你看,这些都是自荐表,不少还是以前受过帮助的人。”
我翻看着那些表格,心里泛起一阵暖意。
终于,善意开始流转了。
这些人曾经是我们帮助的对象,现在却愿意伸出援手,去帮助别人。
这种循环的力量,比任何制度都更让人感动。
“谢谢你们。”我说得真诚。
朱阿姨摆摆手:“不用谢,是我们该谢谢你。”
等她离开后,我独自坐在办公室里,望着窗外发呆。
阳光透过玻璃洒进来,照在办公桌上那堆还没拆封的邮件上。
墙上的照片还挂着,那是我刚组建“共联体”时拍的,一群人围在一起,笑容灿烂。
那时候,我们什么都没有,只有热情。
而现在,我们有了政策支持、专家资源、社区响应,看起来一切都在变好。
但我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因为我知道,真正的考验不是能不能进入体制,而是能不能在体制中保持清醒,不被规则驯化,不被权力腐蚀。
风已经起来了。
可越是顺风,越容易迷失方向。
下午四点,冯叔来找我。
“走吧,省里要听汇报,咱们出发。”他一边穿外套一边说。
我点点头,拿起资料,跟着他往外走。
一路上,车窗外的城市风景飞快掠过,高楼林立,车水马龙。
冯叔忽然开口:“你知道你现在是什么身份了吗?”
我愣住:“不是还是‘共联体’的负责人吗?”
他笑了,笑得意味深长。
“现在你是体制里的‘异类’。”他说,“有人把你当工具,有人把你当威胁,也有人想拉你过去。接下来的路,可不好走了。”
我没说话,只是默默地看着窗外。
夕阳西下,天边泛起了橘红色的光。
车内气氛有些沉闷。
冯叔靠在座椅上,手里翻着一份文件,眉头紧锁。
我知道,这份材料是他昨天熬夜整理的汇报提纲,里面涵盖了“共联体”过去一年的发展历程、项目成果以及未来规划。
“他们想听什么?”我问。
冯叔抬头看了我一眼,笑了笑:“他们想听你怎么走出来的,又不想你真的走出自己的路。”
我点了点头,心里明白。
进入体制视野,意味着资源和平台,也意味着被审视、被定义、被改造。
车子驶入省城时,天已经渐渐暗了下来。
高楼大厦间的霓虹灯开始闪烁,像无数双眼睛,静静注视着这座城市的每一寸土地。
会议室设在省社会组织管理局的一间小厅,不大,但坐满了人。
政府代表、专家学者、媒体记者……每个人都带着各自的立场和期待。
我站在讲台前,看着那一双双或好奇、或怀疑、或冷漠的眼睛,深吸一口气,开始了汇报。
我说了我们如何从一个小小的社区互助小组,发展成如今覆盖七个街道、三十多个小区的社会组织;说了我们在疫情期间为老人送餐的故事,说了阿凯是如何通过我们的帮助重返校园;也说了那些质疑声、阻力,以及我们如何一步步坚持下来。
“我们不是救世主。”我最后说,“我们只是普通人,不愿沉默而已。”
掌声响起
会后,几个部门负责人分别找我谈话。
有的表示支持,有的旁敲侧击地提出“建议”,甚至有人暗示可以为我们提供政策倾斜,只要我们愿意接受“统一管理”。
夜色渐深,我和冯叔终于离开。
回程路上,我问他:“你觉得我们还能保持初心吗?”
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望着窗外的城市灯火,轻声道:“林致远,你现在最大的敌人,不是那些反对你的人,而是你自己。”
我怔住了。
是啊,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你刮目相看,当你逐渐站在舞台中央,最容易迷失的,往往是那个最初拼命想证明自己的自己。
回到家已是晚上九点。
我洗了个热水澡,坐在电脑前,打开文档,写下那篇名为《我们不是救世主,只是不愿沉默的人》的文章。
文章写得很慢,却很顺畅。
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心底流淌出来。
我在最后一段写道:
> “真正的改变,从来不是靠一个人,而是无数个像你我一样的普通人,愿意迈出第一步。我们不怕失败,只怕有一天,连迈出第一步的勇气都没有了。”
窗外,城市的灯火依旧闪烁,仿佛永不熄灭的星河。
而我知道,在这片光亮之下,还有许多角落等待被照亮。
就在我准备关机时,手机忽然震动了一下。
是一条未读信息,来自市社会组织管理局。
内容只有一句:
“林先生,请尽快提交‘共联体’年度财务报表及人员名单,局里将安排专人进行行政指导。”
我没有立刻回复。
我只是静静地盯着屏幕,心中升起一丝警觉。
风,果然来了。
喜欢逆袭人生:外卖小哥的都市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