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风起青萍,暗潮汹涌-《逆袭人生:外卖小哥的都市风云》

  我站在展厅角落,看着那位白发老人抚摸着那张古法纸,眼中泛起泪光。

  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我们所做的一切,不只是在保护一门技艺,更是在唤醒一段被遗忘的记忆。

  可就在第二天清晨,我收到了那封匿名信。

  “你以为赢了?真正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信纸被我攥得发皱,心口像被什么压住了似的,沉甸甸的。

  我知道,周鸿涛不会善罢甘休。

  他掌控着庞大的资本网络,背后还有李维汉的影子。

  而我们呢?

  我们只有信念,还有手中这股逐渐凝聚起来的力量。

  我回到办公室,第一时间找到了谢明远。

  “明远,你帮我查一件事。”我把匿名信放在桌上,“最近是不是有什么对我们不利的声音?”

  他皱眉接过信,扫了一眼,点点头:“其实我已经注意到了。最近几天,网络上突然出现了几篇对我们不利的文章,说我们‘借非遗之名炒作’、‘浪费公共资源’,甚至还有说‘林致远是个投机者’……”

  “你能查到源头吗?”

  谢明远没说话,只是打开电脑,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

  几分钟后,屏幕上跳出一串数据。

  “这些账号,虽然注册信息不同,但IP地址集中在同一个区域。”他指着屏幕,“而且发布时间都很集中,显然是有组织的攻击。”

  “能定位到具体是谁吗?”我问。

  “暂时还不行,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账号背后有人在操控,而且很专业。”谢明远抬头看着我,“我建议用技术手段溯源,同时让吴顾问从法律层面施压。”

  我点头,立刻拨通了吴顾问的电话。

  半小时后,我们三人在办公室碰头。

  吴顾问听完分析,沉吟片刻:“如果能证明这些账号是恶意造谣,我们可以起诉平台方监管不力,要求他们公开道歉并删除内容。同时,也可以申请平台提供幕后操控者的身份信息。”

  “那就干。”我目光坚定。

  “不过,”吴顾问顿了顿,“他们这次出手,说明他们已经开始急了。接下来,恐怕还会有更大的动作。”

  我心里一沉,却也只能点头。

  与此同时,校园那边也出了问题。

  肖潇然打电话来,语气焦急:“致远,有个家长投诉非遗课程影响孩子升学,教育局已经下通知,要求暂停试点项目。”

  “暂停?什么理由?”我皱眉。

  “说我们占用课时,影响主科成绩。还说‘非遗教育无益于学生升学’。”

  我深吸一口气,这显然是有人在背后推动,否则不会这么快就上纲上线。

  “我来处理。”我说。

  挂掉电话后,我立刻联系李文化学者。

  李教授听完情况后,沉声说:“这种说法太片面了。我可以帮你写一份研究报告,从心理学、教育学角度,论证非遗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实际作用。”

  “太好了!”我激动道,“你还能不能邀请一些专家联署?”

  “没问题,我认识几位教育心理学教授,也一直在关注这个议题。”

  那一晚,我和李教授通宵整理资料,从国内外案例、学生反馈、心理测评等多个角度入手,撰写了一份长达三十页的《非遗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研究报告》。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将报告提交给了教育局。

  经过三天的等待,教育局终于回话——项目可以继续试点,但必须提交详细的学生评估报告。

  虽然只是暂缓危机,但至少我们争取到了继续推进的机会。

  而与此同时,钱文化保护志愿者也行动了起来。

  他发起“百人护遗行动”,号召退休教师、大学生志愿者组成巡讲团,走进社区,讲述身边的非遗故事。

  我为他们提供了场地和宣传资源,第一批巡讲覆盖了十个街道,现场气氛热烈,有人甚至当场报名加入巡讲团。

  更令人振奋的是,有人拍下了巡讲现场的视频上传网络,再次掀起了传统文化热潮。

  可就在我们以为局势稍缓之时,黄金融专家却突然找上门来。

  “致远,我查到点东西。”他神情凝重,“一家境外文化投资基金,悄悄收购了我们三家地方文创企业的股权。”

  我一愣:“什么意思?”

  “他们在布局。”黄金融专家压低声音,“他们不是单纯的投资者,而是想通过控制供应链,掌握主动权。”

  我心头一紧,耳边仿佛又响起了那封匿名信里的话:

  “你以为赢了?真正的战争才刚刚开始。”我盯着黄金融专家递来的资料,眉头越皱越紧。

  “这家基金公司叫‘蓝海文化资本’,总部在新加坡,在国内几乎没有公开动作,但最近三个月里,已经悄悄收购了我们三家地方文创企业的股权。”他顿了顿,语气凝重,“更关键的是,这些企业都是我们非遗供应链上的核心节点。”

  我的心猛地一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对方正在悄无声息地布局,试图从根基上切断我们的资源链,逼我们在谈判桌上低头。

  “他们想控制市场?”我问。

  “不是想,是已经在做了。”黄金融专家点头,“如果我们再不动手,下一步就可能是断供、涨价,甚至……让整个非遗复兴计划陷入停滞。”

  我沉默了几秒,脑海里飞快运转着各种可能的应对方案。

  “我们有没有反击的机会?”我抬头看他。

  “有。”他”

  我心头一动:“说下去。”

  “我们名下的‘火种基金会’虽然没有庞大资金,但如果联合几家民间资本,以保护非遗为由发起定向收购,是可以操作的。”他翻开一份文件,“这三家企业中,两家股权结构相对分散,只要我们能在接下来几天内完成谈判,还有机会。”

  我没有犹豫太久,立刻拨通吴顾问和谢明远的电话。

  整整三天,办公室灯火未熄。

  我们联系了五家本地文化投资机构,逐一登门拜访。

  起初不少人对我们的计划持怀疑态度,但在李文化学者出具的非遗教育研究报告、张非遗传承人带来的古法造纸新发现,以及王文化活动策划人提供的文创产品商业模型支持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这不仅仅是一场文化保卫战,更是一次极具潜力的投资机遇。

  第四天清晨,我们终于完成了对其中两家企业的控股权收购。

  消息传来的那一刻,整个团队都沸腾了。

  “我们赢了!”谢明远激动地拍案而起。

  我却只是长舒一口气,望着窗外初升的阳光,心中却没有丝毫轻松。

  而就在这时,张老出院的消息传来。

  我赶到作坊时,他正坐在那张熟悉的木桌前,手里握着一张泛黄的纸片,眼神里透着一种久违的光亮。

  “致远,”他将纸片递给我,“这是我父亲留下的。”

  我接过一看,上面写着一组复杂的配方比例,还附带了一些从未见过的工艺说明。

  “这是祖传的秘制配方,能让纸张保存年限提升到百年以上。”张老的声音有些颤抖,“我原本以为它已经遗失了……”

  我心中一震,立刻意识到这个发现的重要性。

  “我们得立刻启动‘古法造纸复兴计划’。”我坚定地说。

  当天下午,我就找到了王文化活动策划人。

  她听完后,眼睛亮了起来:“我们可以推出限量版文创产品,比如联名笔记本、书法套装,结合非遗故事做品牌宣传。这样既能推广技艺,也能形成良性循环。”

  我点头:“就这么办。”

  正当众人沉浸在胜利与希望交织的喜悦中时,我的手机突然震动了一下。

  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信息跳出屏幕:

  “你救得了技艺,救得了人心吗?”

  我愣住了,还未反应过来,手机又接连弹出几条消息——

  社交平台上,一段视频开始疯传。

  画面中,一群身穿传统服饰的年轻人高喊口号,情绪激动,冲击某大型商场大门,场面混乱不堪……

  我心跳猛然加快,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攥住了我的心脏。

  “这……怎么回事?”

  而此刻,我还不知道,这一切背后,藏着更深的陷阱。

  喜欢逆袭人生:外卖小哥的都市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