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德军得知这种武器名为 “喀秋莎” 火箭炮。它采用多轨发射装置,能够在短时间内发射大量火箭弹,火力覆盖范围极广。虽然其精度相对传统火炮较低,但凭借着强大的火力压制能力,足以对德军的集结地、补给站等重要目标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而且,喀秋莎火箭炮安装在卡车上,具有高度的机动性,打完一轮齐射后能迅速转移阵地,让德军难以实施有效的反击。
面对喀秋莎火箭炮带来的巨大威胁,德军高层决定加快本国火箭炮的研发步伐,试图找到一种能够与之抗衡的武器。
实际上,德国在火箭技术领域的研究起步很早。一战结束后,受《凡尔赛条约》限制,德国国防军不能拥有重型火炮,于是开始秘密研究火箭技术,期望以此来替代火炮。
当时德国国内关于火箭的研究五花八门,从火箭推进的赛车到飞机,各种新奇设计层出不穷,这为德国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储备。
德国陆军对火箭弹寄予厚望,按照他们的设想,火箭弹能够在瞬间向敌方阵地倾泻大量弹药,射程远且制造相对简易。
然而,在研发过程中,德国科学家们在解决火箭弹精度问题上走进了死胡同。他们试图通过让火箭弹自旋来提升弹道稳定性,为此设计出了复杂无比的方案。例如研发的 “Wa.Prf.11” 火箭弹,重达 15 公斤,直径 110 毫米,但其飞行轨迹却极其不稳定,落点与目标相距甚远,根本无法满足实战需求。
随着希特勒上台并撕毁《凡尔赛条约》,德国国防军重新拥有了火炮,陆军对火箭弹的研究热情也逐渐消退。但德国空军仍在继续探索,最终研制出了 35 式烟雾发射器。
不过,这种武器本质上只是一种火箭增程迫击炮,在性能上甚至比不上德军原有的 100 毫米迫击炮,所以没有能正式投入使用。
直到苏德战争爆发,喀秋莎火箭炮给德军造成了沉重打击,德国才再次重视起火箭炮的研发。他们开始量产 41 式喷烟者火箭炮,并推出了装备 210 毫米火箭弹的升级版 42 式喷烟者。
然而,41 式喷烟者属于拖拽式火箭炮,机动性远不及采用卡车底盘的喀秋莎。在实战中,往往是喷烟者刚完成一轮齐射,还来不及转移阵地,就被喀秋莎的反击火力摧毁,导致大量装备损失。
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德国工程师试图设计一种既便宜又具有强大火力的火箭炮。于是,41 式发射架应运而生,它结构简单,由钢制边条制成铁框,可根据需要安装不同直径的火箭弹。
使用时,德军士兵需在战场上挖出计算好角度的坑,将发射架放置其中装填火箭弹。虽然这种方式部署起来费时费力,但在阵地足够宽大的情况下,德军能够部署数百个发射架,实现上千枚火箭弹的齐射。不过,这种方式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德军火箭炮在机动性和综合性能上与喀秋莎的差距。
此外,党卫军也尝试对火箭炮进行改进,他们将发射架焊接在 SdKfz251 半履带装甲车上,或者改装法国产的索玛 303 半履带装甲车,安装上 48 管火箭炮发射 80 毫米火箭弹。但这些尝试同样没有取得显着成效,德国的火箭炮在整体性能和实战表现上,始终无法与喀秋莎火箭炮相媲美。
在整个二战期间,德国虽然投入了大量精力研发火箭炮,却始终未能找到一种有效的应对喀秋莎的武器,只能在东线战场上不断承受着喀秋莎火箭炮带来的巨大压力。
林毅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目光透过窗户落在远处的天际线上,心里头那笔账算得愈发清晰。
他太清楚了,眼下在八路军那边,没有什么比让潜在的威胁互相牵制更稳妥的法子。苏联那庞大的体量和咄咄逼人的气势,就像悬在头顶的一把利剑,谁知道哪天会不会掉下来?德国人要是能在东线跟苏联人咬得更凶些,对八路军这边来说,未尝不是件好事。
那些被罗天行视作 “老古董” 的火箭炮,在他眼里却是撬动局势的棋子。83 式 273 毫米火箭炮虽然射程比不上 BM-27,但 134 公斤的战斗部可不是闹着玩的,对付苏联人的集群坦克和坚固工事,简直就是定海神针。
还有那些 65式、70式、82式130 毫米火箭炮,火力密集,机动性也对于德国人来说也是很优秀的,正好能填补德军前线火力的缺口。德国人现在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只要能拿到能抗衡喀秋莎的家伙,价格上根本不会太计较。
他想起之前从后世的资料里看到的,德军在东线被喀秋莎炸得晕头转向,前线士兵对那种呼啸而来的火力充满了恐惧。那些被俘虏的德军军官,在审讯时提到喀秋莎,声音都带着颤音。
这种时候把这些火箭炮送上门,德国人怕是要把他当救星看。到时候不仅能赚得盆满钵满,还能借着德军的手,给苏联人添点堵,何乐而不为?
更何况,这些武器在这个世界的国内已经全部退役,放在仓库里也是落灰。与其等着生锈报废,不如换成真金白银,再顺便搅乱东线的战局。
苏联人要是在德国人手里吃了亏,肯定会把更多精力放在对付德国身上,这样一来,八路军这边就能有更多时间发展壮大。毕竟,身边趴着这么一个实力强劲又侵略成性的邻居,谁都睡不安稳。再说了无论如何也要对得起自己这个军火商的称号不是么??
林毅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浮沫,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冷笑。朋友?敌人?在这乱世里,哪有那么分明的界限。只有永恒的利益,才是最可靠的。
喜欢我在抗日卖军火
而且,喀秋莎火箭炮安装在卡车上,具有高度的机动性,打完一轮齐射后能迅速转移阵地,让德军难以实施有效的反击。
面对喀秋莎火箭炮带来的巨大威胁,德军高层决定加快本国火箭炮的研发步伐,试图找到一种能够与之抗衡的武器。
实际上,德国在火箭技术领域的研究起步很早。一战结束后,受《凡尔赛条约》限制,德国国防军不能拥有重型火炮,于是开始秘密研究火箭技术,期望以此来替代火炮。
当时德国国内关于火箭的研究五花八门,从火箭推进的赛车到飞机,各种新奇设计层出不穷,这为德国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储备。
德国陆军对火箭弹寄予厚望,按照他们的设想,火箭弹能够在瞬间向敌方阵地倾泻大量弹药,射程远且制造相对简易。
然而,在研发过程中,德国科学家们在解决火箭弹精度问题上走进了死胡同。他们试图通过让火箭弹自旋来提升弹道稳定性,为此设计出了复杂无比的方案。例如研发的 “Wa.Prf.11” 火箭弹,重达 15 公斤,直径 110 毫米,但其飞行轨迹却极其不稳定,落点与目标相距甚远,根本无法满足实战需求。
随着希特勒上台并撕毁《凡尔赛条约》,德国国防军重新拥有了火炮,陆军对火箭弹的研究热情也逐渐消退。但德国空军仍在继续探索,最终研制出了 35 式烟雾发射器。
不过,这种武器本质上只是一种火箭增程迫击炮,在性能上甚至比不上德军原有的 100 毫米迫击炮,所以没有能正式投入使用。
直到苏德战争爆发,喀秋莎火箭炮给德军造成了沉重打击,德国才再次重视起火箭炮的研发。他们开始量产 41 式喷烟者火箭炮,并推出了装备 210 毫米火箭弹的升级版 42 式喷烟者。
然而,41 式喷烟者属于拖拽式火箭炮,机动性远不及采用卡车底盘的喀秋莎。在实战中,往往是喷烟者刚完成一轮齐射,还来不及转移阵地,就被喀秋莎的反击火力摧毁,导致大量装备损失。
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德国工程师试图设计一种既便宜又具有强大火力的火箭炮。于是,41 式发射架应运而生,它结构简单,由钢制边条制成铁框,可根据需要安装不同直径的火箭弹。
使用时,德军士兵需在战场上挖出计算好角度的坑,将发射架放置其中装填火箭弹。虽然这种方式部署起来费时费力,但在阵地足够宽大的情况下,德军能够部署数百个发射架,实现上千枚火箭弹的齐射。不过,这种方式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德军火箭炮在机动性和综合性能上与喀秋莎的差距。
此外,党卫军也尝试对火箭炮进行改进,他们将发射架焊接在 SdKfz251 半履带装甲车上,或者改装法国产的索玛 303 半履带装甲车,安装上 48 管火箭炮发射 80 毫米火箭弹。但这些尝试同样没有取得显着成效,德国的火箭炮在整体性能和实战表现上,始终无法与喀秋莎火箭炮相媲美。
在整个二战期间,德国虽然投入了大量精力研发火箭炮,却始终未能找到一种有效的应对喀秋莎的武器,只能在东线战场上不断承受着喀秋莎火箭炮带来的巨大压力。
林毅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目光透过窗户落在远处的天际线上,心里头那笔账算得愈发清晰。
他太清楚了,眼下在八路军那边,没有什么比让潜在的威胁互相牵制更稳妥的法子。苏联那庞大的体量和咄咄逼人的气势,就像悬在头顶的一把利剑,谁知道哪天会不会掉下来?德国人要是能在东线跟苏联人咬得更凶些,对八路军这边来说,未尝不是件好事。
那些被罗天行视作 “老古董” 的火箭炮,在他眼里却是撬动局势的棋子。83 式 273 毫米火箭炮虽然射程比不上 BM-27,但 134 公斤的战斗部可不是闹着玩的,对付苏联人的集群坦克和坚固工事,简直就是定海神针。
还有那些 65式、70式、82式130 毫米火箭炮,火力密集,机动性也对于德国人来说也是很优秀的,正好能填补德军前线火力的缺口。德国人现在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只要能拿到能抗衡喀秋莎的家伙,价格上根本不会太计较。
他想起之前从后世的资料里看到的,德军在东线被喀秋莎炸得晕头转向,前线士兵对那种呼啸而来的火力充满了恐惧。那些被俘虏的德军军官,在审讯时提到喀秋莎,声音都带着颤音。
这种时候把这些火箭炮送上门,德国人怕是要把他当救星看。到时候不仅能赚得盆满钵满,还能借着德军的手,给苏联人添点堵,何乐而不为?
更何况,这些武器在这个世界的国内已经全部退役,放在仓库里也是落灰。与其等着生锈报废,不如换成真金白银,再顺便搅乱东线的战局。
苏联人要是在德国人手里吃了亏,肯定会把更多精力放在对付德国身上,这样一来,八路军这边就能有更多时间发展壮大。毕竟,身边趴着这么一个实力强劲又侵略成性的邻居,谁都睡不安稳。再说了无论如何也要对得起自己这个军火商的称号不是么??
林毅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浮沫,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冷笑。朋友?敌人?在这乱世里,哪有那么分明的界限。只有永恒的利益,才是最可靠的。
喜欢我在抗日卖军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