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心动不如行动-《大明:开局气疯朱元璋,死不登基》

  第二百四十八章:心动不如行动

  太原府,又是一场小雪,整个太原城外银装素裹。

  入太原城的官道上,可见有一列列朝着太原府而去的商队。地上雪积得愈厚,深一脚浅一脚,踩上去松软而踏实。印下的脚印里,明明暗暗的,阴影的边缘镶满了碎钻般的金色细芒。

  这是十二月十一日。

  几天前,有商人在太原收到消息,说是朝廷新的漠南行省要收购几十万石粮食。

  一时间,整个山西的商号都开始活跃起来。

  “掌柜的,咱们这么多粮食运到太原去,不会出什么事吧?”

  运粮的马车上,挂着名为隆兴两个字的旗子,运粮队连绵数十丈,有五十多辆马车在朝着太原进发。

  中间的马车里,赶车的小伙计有些担忧的问道。

  里面的掌柜闻声骂了一句:“娘勒,你特娘的操个球的心。”

  马车帘子挑起,一个身着锦衣,头戴毡帽的中年人一巴掌拍在了小伙计的脑袋上。

  “好好赶车,早点到太原!”

  小伙计点了点头。

  掌柜的看了看外面的粮队,哼哼道:“你个不记明的狗东西,教你这么久,还跟个愣七坎正似的。”

  “朝廷要买粮,这是上面大人物发的话,轮得着你个狗东西多言多语的?”

  小伙计‘哦’了一声。

  掌柜的沉思了一会,也道:“娘勒,五千石粮食,三千匹绢布,这要是闪老子一道,可就玩完了。”

  小伙计有些不解,问道:“掌柜的,这么危险,咱为啥还要做这笔生意?”

  这一次掌柜没有骂他。

  似乎这话让掌柜的有所出神。

  “做生意,哪有不冒险的?当年战乱,老子凭三文钱起家,做到如今家财万贯,吃过的苦,冒过的险,老子自己都数不清了。”

  “天灾,人祸,哪样没有见过?”

  “但这么多年行商,遭过那么多的难,老子也明白了一个道理。”

  掌柜的拍了拍小伙计的肩膀:“小崽子,你命苦,你那死老爹在我手里跑商十几年,临死把你托付给我。”

  “我能给你的东西不多,但老子能够教你一件事。”

  伙计眼神清澈,郑重的望着掌柜。

  “世间之事的凶险跟所得利益相伴!赚钱的法子,也只有胆子大的人能挣的盆满钵满。”

  小伙计有些懵懂。

  他不明白为什么要挣钱就一定要冒险。

  难道老老实实挣钱不好吗?

  一路进了太原城,掌柜的在子城之中跟一些商队的见了面。

  这些人,都是山西境内的大商号。

  山西腹地至正年未曾遭受战乱,此地也成了行商之人不二的选择!加上山西此地人口繁多,又跟北元交界,无论是内需还是外售,都有很大的需求量。

  十几个身着锦衣华服的商贾在城门口寒暄了一阵。

  过了一会,十几人便依次离去。

  很快,朱棡的手中就有了这些人的谈话内容。

  坐在椅子上,看着手里的内容,朱棡的脸色还是一如既往的淡然和冷漠。

  “一贯八,要坐地起价到三贯,胆子不小。”朱棡淡淡道。

  何广义有些心悸。

  “三贯售出,怕是这些人要发一笔大财!”

  “岂止是大财!是天降横财,市价一贯八百钱一石,三贯卖出就是利润一贯两百钱,除去运输,这些商号每一石就可以净赚一贯钱上下。”

  “纵观历朝历代,一石粮食可以得利益是市价七成的,除了那些为祸百姓的奸商,再也没有。”朱棡冷冷道。

  “那咱们现在……。”何广义有些心急。

  “无妨,三日之后会有暴雪。”朱棡摆了摆手。

  朱棡本想多割点韭菜。

  但无奈的是此计实施的时间有点有些慢。

  要是多给他半个月,他可以把山西周边的商号都坑上一笔。

  如今太原城内已经有接近三十万石粮食。

  说到这个,就不得不佩服这些商号的狗鼻子。如今太原对于这些粮商来说就是一块大肥肉,谁都想咬两口!

  最为关键的是,徐达三日时间内抄了三个世侯家族。

  有了杜峰这个导盲犬,徐达抄家抄的十分尽兴,三天时间便搜刮了铜钱二十万贯以上,还有几千两的银锭以及数目庞大的金砖。

  金子是最保值的。

  虽然没有明令金子当做钱使用,但是金子的流通性一直以来都是无可替代的!民间金兑换银钱的比例也一直趋于金子这边优势。

  并且金子体质小,便于藏匿。

  徐达在某一家的水井的石头缝里,搜刮出了两千斤金锭。

  每一块都有青砖那么大,一块就是一百多斤。

  发财了。

  这是朱棡最实际的想法。

  顶着世侯谋反四个大字,徐达的抄家大军一路是风卷残云。

  民间百姓也大声叫好。

  而得知这个消息,最高兴的不是朱棡,反而是那些商人。

  朝廷有钱啊!

  说明朝廷买粮的消息是真的。

  他们也高兴了。

  囤积居奇的手法,这个商人早就是骨子里自带的手段了。这一套从战国时期就一直流传在商人的群体之中,往往是朝廷被逼得没办法。

  甚至在某些城镇,当地商户会私底下打商量,控制货物产量,刻意造势抬高价格。

  比如什么朝廷又要出兵了,粮食马上要涨价,鼓动百姓屯粮。

  又或者说,朝廷要加税,鼓动百姓买粮。

  也有造谣,说某地粮食大丰收,粮食马上降价,让人卖粮。

  总之手段是层出不穷。

  在信息传递和民智不高的古代,商人绝对是脑子最活跃的一批人。

  并且,在十一号的当晚,有人传回消息,虎峪关外的牧民发生暴乱,原因是因为虎峪关的粮仓里面没有了粮食,牧民心生不安,开始躁动。

  并且有人在进关的时候,亲眼看到一个牧民汉子被打的爬不起来。

  这一消息,更加让商人确定了漠南是真的缺粮食。

  一时间,整个山西乃至周边商人都动了起来。

  粮食,生活物资,还有各种农具,都被马不停蹄的运往山西来。

  只要卖掉这一笔,他们就能大赚特赚。

  朝廷有钱,他们有货,这一步买卖那是板上钉钉。

  商人虽奸,但是在既定利益面前,还是免不了失去理智,并且他们也根本不知道,有时候猎人和猎物的身份转换,往往就在一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