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文轩归来,夫妻团聚-《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

  初秋时节,青石村外的官道上,一辆印着“青石快运”标记的四轮马车,正平稳而又迅速地行驶着。

  车窗帘被一只略带书卷气的手轻轻掀开。

  周文轩看着窗外那片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

  离开家,已经整整一年了。

  这一年来,他陪着小舅子张小山,在清溪县那个陌生的环境里,从零开始,一步步地站稳了脚跟。

  他亲眼见证了,张家的那些“奇思妙想”,是如何在一个贫瘠的县城里,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马车驶入村口。

  村口那座新建的、用青砖和水磨石砌成的巨大牌坊,让周文轩眼前一亮。

  牌坊上,“青石村”三个大字,苍劲有力,正是岳父的手笔。

  村里的道路,也全都用碎石和三合土重新铺过,平坦而又干净。

  道路两旁,是一排排新建的、整齐划一的砖瓦房。

  房前屋后,鸡犬相闻,孩童嬉戏,一派富足安乐的景象。

  “文轩回来了!”

  不知是谁喊了一声。

  整个正在田间地头劳作的村子,都仿佛被惊动了。

  人们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笑着,向这位张家的“大姑爷”打着招呼。

  “文轩回来啦,这一向可好?”

  “姑爷看着,可是比去年走的时候,更精神了。”

  周文轩一一笑着回应,心中充满了暖意。

  马车,直接停在了“锦绣堂”的门口。

  这里,是他的妻子,张花儿的地盘。

  还未等他下车,一道熟悉的身影,便从那挂着“锦绣堂”牌匾的大门里,飞奔了出来。

  “夫君!”

  花儿的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和难以抑制的喜悦。

  她的眼眶,瞬间就红了。

  周文轩快步走下马车,一把将朝思暮想的妻子,紧紧地拥入怀中。

  “我回来了。”

  他的声音,也有些沙哑。

  “瘦了。”花儿抚摸着丈夫的脸颊,心疼地说道。

  “你也瘦了。”周文轩看着妻子那同样清减了些许的脸庞,柔声说道。

  就在这时,一个摇摇晃晃的小小身影,从门里探出头来,怯生生地看着这个陌生的男人。

  那是一个刚学会走路不久的孩童,虎头虎脑,眉眼之间,像极了周文轩。

  “念儿,快,叫爹。”花儿拉过孩子,对着他说道。

  孩童看着周文轩,眨了眨大眼睛,奶声奶气地,喊了一声:“爹……”

  周文轩的心,瞬间就融化了。

  他俯下身,将自己的儿子,第一次,稳稳地抱在了怀里。

  那份血脉相连的、沉甸甸的感觉,让他这个在外漂泊了一年的读书人,瞬间就找到了归宿。

  当晚,张家大院,灯火通明。

  全家人为周文轩的归来,摆下了一场丰盛的家宴。

  酒过三巡,周文轩向家人,详细地讲述了小山在清溪县的经历。

  他讲了小山是如何巧设“鸿门宴”,一举扳倒了鱼肉乡里的黄大户。

  也讲了他又是如何推广农技、兴修水利,让全县百姓都念着他的好。

  家人们听得是时而紧张,时而骄傲。

  王氏更是听得直流眼泪,口中不停地念叨着:“俺的山儿,在外面受苦了。”

  宴后,张大山将周文轩,单独叫到了书房。

  “文轩,你跟我说实话。”

  “小山在清溪,真实的情况,到底如何?”

  周文轩的神色,也变得严肃了起来。

  “岳父大人,三弟在清溪,民心已得,根基已稳。”

  “只是,官场之上,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他将那位王通判如何处处掣肘,以及当地官场盘根错节的关系,都详细地向张大山做了汇报。

  “……所以,孩儿以为,三弟虽然暂时无忧,但若想在仕途上走得更远,就必须要有更强的助力。”

  张大山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这个女婿,在外面历练了一年,见识和眼光,果然是不同了。

  “那你自己呢?”张大山问道,“你这次回来,有何打算?”

  周文轩站起身,对着张大山,深深地作了一个揖。

  “孩儿此次回来,见村中学堂,虽学生众多,但所教之学,多赖各位先生长辈口传心授,尚未成体系。”

  “长此以往,恐难以为继,亦难成大器。”

  “孩儿斗胆,恳请岳父大人,准许孩儿留在家中,协助周先生,将学堂扩建,并将我张家之学,编撰成册,立言传世。”

  他这番话,说得是恳切而又充满了力量。

  张大山看着他,沉默了片刻,随即,脸上露出了无比欣慰的笑容。

  “好!好啊!”

  他站起身,重重地拍了拍周文轩的肩膀。

  “文轩,你能有此心,我心甚慰。”

  “你说的,也正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虑的事情。”

  “咱们张家的根基,不在田地,不在工坊,而在这些能改变天下的‘学问’。”

  “这些学问,必须要传承下去,发扬光光。”

  “好,此事,就交给你来主导。”

  “从明天起,你,就是咱们‘青石学院’的副山长。”

  “你放手去做,要人给人,要钱给钱。”

  “咱们,要把这座学院,办成全大宁朝,独一无二的学问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