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 军民一心,灾后重建-《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

  “龙舟”运粮,平抑了饥荒;花儿捐衣,温暖了寒夜。

  在安国公府一系列雷霆万钧、却又饱含着人道关怀的组合拳之下,肆虐于帝国腹心的天南、云梦两大灾区的局势,终于从最初那濒临崩溃的混乱与绝望之中,渐渐稳定了下来。

  恐慌的民心,初步安定。

  灾民的性命,暂时保全。

  然而,对于坐镇京城中枢,统揽全局的安国公张大山而言,他深知,这,仅仅是完成了整个救灾战役中,最艰难、也最紧迫的第一步——活下去。

  而接下来,一个更为艰巨、也更为长远的挑战,正如同两座被洪水和干旱摧残得满目疮痍的大山,沉甸甸地,压在了他的面前。

  那就是——重建。

  如何让那数千万流离失所的灾民,重新回到他们那片残破的家园?

  如何让那被洪水淹没、被干旱龟裂的万顷良田,重新焕发生机?

  如何修复那些被冲毁的道路、桥梁、堤坝、水利?

  如何在这片巨大的废墟之上,重新建立起足以让百姓安居乐业的、可持续的生产与生活秩序?

  这些,才是真正考验一个国家治理能力,也决定着这场救灾最终成败的关键。

  传统的做法,无非是朝廷拨付一些微薄的安家银两,再减免几年的赋税,然后,便任由灾民们,用最原始、最缓慢的方式,去舔舐伤口,自生自灭。

  这个过程,往往需要数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

  而且,常常会因为地方官府的贪腐、豪强的兼并、以及重建过程中的无序和混乱,而滋生出更多新的社会矛盾,遗祸无穷。

  张大山,绝不允许这样的悲剧,在自己的手中重演。

  他要的,不仅仅是重建。

  他要的,是一场“脱胎换骨”的新生!

  他要借着这次重建的机会,将他那套早已在清溪城被证明了其先进性的“格物营造”之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彻底地,贯彻到帝国最富庶、也最需要变革的腹心之地!

  但,这需要一支力量。

  一支,既有强大执行力,又有严明纪律,更能吃苦耐劳,还不与地方利益集团产生过多纠葛的……庞大力量!

  他的目光,穿过了书房的窗棂,望向了京城郊外,那几座刚刚才从北伐战场凯旋归来、军容鼎盛、杀气未消的……巨大军营。

  一个石破天惊的、足以让整个朝堂都为之震动的念头,在他的脑海中,豁然成型。

  ……

  御书房内。

  皇帝宁宣宗看着手中,那份由安国公府最新呈递上来的、关于天南、云梦两地灾后重建的总体规划方案,眉头,不由自主地,紧紧锁了起来。

  这份方案,宏大,周密,充满了远见。

  无论是对水系的重新梳理,还是对田亩的科学规划,亦或是对新村镇的环保布局……

  都让他感到无比的赞叹。

  但,唯一的问题是——人。

  “安国公,”皇帝的声音,带着几分凝重,“你这份蓝图,固然是好。但,如此浩大的工程,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怕是……不亚于一场北伐啊。”

  “单靠那些‘以工代赈’的灾民,怕是十年也难以完成吧?”

  “陛下圣明。”张大山躬身道,“臣,也正为此事而来。”

  “臣今日,斗胆,向陛下,请一支兵。”

  “请兵?”皇帝愣了一下,“如今北境已定,四海升平,安国公要兵何用?”

  “陛下,”张大山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着皇帝,一字一句地说道,“臣要请的,非是征伐之兵。”

  “而是……建设之兵!”

  “臣恳请陛下,下旨,从北伐凯旋的四十万大军之中,抽调精锐十万!”

  “暂时,放下刀枪,拿起锄头与铁锹!”

  “以军旅之建制,以雷霆之效率,开赴天南、云梦两大灾区!”

  “与当地百姓,军民一心,并肩协作!”

  “共同,投入到这场,重建家园的……伟大工程之中!”

  “什么?!”

  皇帝宁宣宗听完,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霍然从龙椅之上站起,脸上写满了震惊。

  “安国公!你……你可知你在说什么?”

  “让朕的百战精锐,去……去当修河堤、挖沟渠的民夫?”

  “这……这成何体统!自古以来,何曾有过如此先例?”

  “这要是传出去,岂不让天下人耻笑我大宁,竟要靠兵卒,来做此等苦役?”

  “更何况,”他皱眉道,“将士们刚刚浴血归来,正该是加官进爵、解甲归田、享受荣耀之时。此刻再派他们去那满目疮痍的灾区,从事如此繁重的劳役,怕是……会引兵变啊!”

  皇帝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

  让军队参与地方建设,尤其是在和平时期,这在整个封建王朝的历史上,都是极其罕见,也极其敏感的事情。

  稍有不慎,便可能动摇军心,甚至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

  “陛下,请听臣一言。”

  张大山却是不慌不忙,似乎早已料到皇帝会有此疑虑。

  “臣以为,此举,非但不会动摇军心,反而,有三大好处,于国,于民,于军,皆是上上之策。”

  “其一,曰‘效率’。我朝军队,纪律严明,令行禁止,其组织能力与执行效率,远非寻常民夫可比。由他们作为骨干,带领灾民进行重建,其工程进度,必将一日千里,远胜于单纯的‘以工代赈’。能早一日完成重建,便能早一日恢复生产,为国库减轻一分负担。”

  “其二,曰‘民心’。将士们,皆是百姓之子弟。让他们,在战时保家卫国,在灾时援手乡亲。这,非是苦役,而是荣耀!是向天下万民,展现我大宁军队‘爱民如子、军民一家’的无上风采!经此一役,军与民,将不再是两张皮,而是血脉相连、水乳交融的……一家人!此举,对凝聚民心,稳固国本,其利,无可估量!”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曰‘练兵’!”他的眼中,闪烁着深邃的智慧光芒,“陛下,北境虽平,然四海未靖。我朝军队,绝不可因此而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沉溺于安逸享乐之中。”

  “而这灾后重建,看似是土木工程,实则,何尝不是一场,最好的‘练兵’?”

  “组织数十万人的协同作业,考验的是将领的调度能力!”

  “修建堤坝,架设桥梁,考验的是工兵的营造技艺!”

  “长途开进,翻山越岭,考验的是士卒的体能与耐力!”

  “甚至,在面对复杂艰苦的环境时,更能磨砺出他们那百折不挠的……钢铁意志!”

  “臣以为,一支真正无敌的军队,不仅要能打仗,更要能……建设!”

  “如此,方能,战时为剑,护国安邦;平时为犁,开疆拓土!”

  “此,方为我大宁帝国,未来百年,屹立于世界之巅的……强军之基石啊!”

  ……

  这番充满了远见卓识、将“救灾”与“练兵”、“军心”与“民心”完美结合的惊天之论。

  如同晨钟暮鼓,在皇帝宁宣宗的脑海中,久久回荡。

  他看着下方,那个虽然出身布衣,却总能站在整个帝国、乃至是整个时代的高度,去思考问题的安国公。

  他那颗属于帝王的心,再次,被深深地,震撼了。

  他知道,张大山说的,是对的。

  这,是一个足以开创历史,也足以奠定他这位“中兴之主”万世声名的……伟大构想!

  他缓缓地,走下御阶,亲自,将张大山扶起。

  他的眼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绝对的信任。

  “好。”

  “就依,安国公之策!”

  “朕,今日,便下这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圣旨!”

  “朕,要让这天下人看看,我大宁的军队,不仅是,最锋利的剑!”

  “更是,最坚固的……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