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要投降便投降,但这开门之令,让老夫如何下达?大明二百七十七年基业,怎么能毁在我魏国公府上!“
徐弘基坐在椅子上长叹不已,群臣愿意投降,大势所趋之下他没有丝毫意见,甚至可以跟着前去迎接清军入城。
但是偏偏这内城军权却偏偏在他手上,若是由他徐弘基下令开城投降,不仅令祖宗蒙羞,他徐弘基也得遗臭万年。
自从左军到来,他就感觉到不对了,清军坐拥几十万兵马,怎么可能放任左军那么快抵达南京城下,想必是已经降清了。
而当时全城都是为左良玉歌功颂德,期盼着左军前来解围,谁若是提有异议,不得被群臣喷死,引发众怒。
所以徐弘基很明智的选择默不作声,还准备些手段,左军与史可法交战之后,他认为凭借京营这六万人马和南京坚固的城墙,是可以支撑几个月的。
但是援军何在?在山东太子?还是远在已经被赶到福州的唐王朱聿键?但凡朱由崧和群臣有坚守的决心。
他魏国公府坚守城池,又有何妨?也算对得起大明第一勋贵世家了,可朱由崧和群臣的态度,让他明白,就算死了也是白死。
于是偷偷服用早就准备好的大补丸吃下,当众吐血昏厥,好以此交出兵权,为的就是不背大明灭亡的黑锅。
可谁知赵之龙担任总督之后,还没交接兵权,便急急忙忙前往外城招抚左军,弘光帝立即下令关闭了城门,戒严内城。
于是便造成了现在的局面,他是想跟着群臣投降,但是又不愿意亲自下令开门投降,便僵持在这里,无法决断。
看着同样着急的儿子,徐弘基知道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道:“罢了,罢了,有什么罪名老夫来承担吧,取我蟒袍来!”
魏国公府的大门缓缓开启,徐弘基身着华丽的蟒袍,在两位儿子的陪伴下,稳步走出府门,众官员见状,立刻围拢上前。
然而,徐弘基轻轻挥手,制止了他们的言语:“诸位的来意我已心知肚明,无需多言,老夫自会遵从朝廷诸公的决议,国贼之名,我魏国公府不担,诸位,请随我来吧!”
言罢,他迈步走向正阳门,众官员紧随其后,频频赞道:“国公爷深明大义,真是南京城百姓的福祉啊!”
临近正阳门时,却见一群身着青色官服的翰林院官员拦在门口,为首的还有几位身着绯红官袍的高阶官员,刘宗周赫然站在最前。
“国难当头,你们这些无耻之徒,枉读圣贤之书!竟欲开城投降,将朝廷置于何地?难道你们忘了北都投降官员的下场吗?”刘宗周怒不可遏,厉声责骂。
刘宗周骂完后,其他年轻的翰林学士也纷纷加入怒骂的行列。一些人在投降的官员中认出自己的老师,当场与之断绝关系。
投降的官员被骂得无地自容,纷纷低着头,不敢正视阻拦的官员,徐弘基见状,立即下令士兵将这些官员拖走。
刘宗周拼命挣扎,喊道:“徐弘基!你这个国贼,你徐家世代受国恩,与国同休,你对得起太庙中的先祖中山王徐达吗!”
徐弘基脸色铁青,严厉地对手下说道:“立即将他们护送回家,并派人严加看管,务必确保他们安然无恙。若有任何闪失,我唯你是问!”
随即,他带领着其余官员,匆匆赶往正阳门,试图令守门将军打开城门,以便众人能够出城迎接清军入城。
与此同时,城中一座精美的楼阁庭院中,一位俏丽的女子发髻高挽,身着盛装,正与一位两鬓斑白的老者在院中对饮。
这位女子便是秦淮八艳之一的柳如是,而对面坐着的则是当今南堂户部尚书钱谦益,此刻,钱谦益如坐针毡,显得极为不安。
柳如是见状,心中不禁隐隐作痛,她本以为托付终身的这位男子是世上最为经纶满腹、德高望重的非凡之人,却未曾料到如今他竟变得如此不堪。
自从钱谦益拥立福王登基后,便与马士英等人纠缠在一起,这早已引起柳如是的不满。
如今清军兵临城下,柳如是劝诫钱谦益:“此刻正是取义成仁、全大节的良机,切莫辜负了您一世盛名。”
为了面子,钱谦益只好勉强同意,二人约定饮酒作对,待清军入城之时,便投池殉节,然而,当得知官员们都赶往正阳门迎接清军时。
钱谦益又坐不住了,他几次欲起身离去,却因柳如是那冷冰冰的目光而不得不悻悻然坐下,心不在焉地继续饮酒,坐立难安。
终于,柳如是轻叹一声,劝诫道:“老爷,时辰已到,我二人虽死,却是为了天下大义,后世定将传颂百世,若有来生,妾身依旧愿与老爷双宿双栖,岂不快哉?”
钱谦益起身,走到池塘边上,用手试了试水,然后摇头道:“如今天色寒冷,水太凉,跳下去定如寒锥刺骨,不妥不妥。”
柳如是美目之中,满是失望道:“老爷莫不是要反悔不成?”
钱谦益悻悻然的解释道:“也许事情还有转机,清军不一定能入的了城,夫人在家稍等片刻,为夫前去探明情况,在殉节也不迟呀!”
说着不等柳如是的回应,急匆匆的回房换好了官服,令门外的侍从用轿子载着他,往正阳门的方向赶去,唯恐慢了一步。
在城中的一处不起眼的民房内,院中赫然站满了身着便服的侍卫,房中则坐着一个身穿朴素布衣的肥胖男子,以及一位身着普通民妇衣物、神色略显焦虑的老太太。
他们正是弘光皇帝朱由崧和邹太后,在昨夜亲信侍卫统领常应俊的策应下,两人成功逃到了这座民宅中。
此刻正计划在城破之后伺机出城,逃往杭州以求安身,就在这时,院中敲门声突兀响起,一位面色阴沉的中年男子步入了院子。
侍卫们仔细检查后,将其带入屋内觐见弘光帝,此人乃是南堂锦衣卫指挥使冯可宗。
冯可宗一见到朱由崧和邹太后,便欲行跪拜大礼,然而朱由崧急忙伸手制止道:“爱卿不必多礼,如今形势究竟如何?”
冯可宗回复道:“陛下请宽心,清军进城后,臣已安排妥当,将护送陛下与太后由水门乘船入江。我们会将船只伪装成运粮船,定能安然逃离南京!”
邹太后泪眼模糊,哽咽着说道:“冯卿呀,我们娘俩的安危全仰仗于你了,若能顺利抵达杭州,必封你为国公,以示嘉奖!”
(PS:求关注作者,求催更和评论,谢谢大家!)
徐弘基坐在椅子上长叹不已,群臣愿意投降,大势所趋之下他没有丝毫意见,甚至可以跟着前去迎接清军入城。
但是偏偏这内城军权却偏偏在他手上,若是由他徐弘基下令开城投降,不仅令祖宗蒙羞,他徐弘基也得遗臭万年。
自从左军到来,他就感觉到不对了,清军坐拥几十万兵马,怎么可能放任左军那么快抵达南京城下,想必是已经降清了。
而当时全城都是为左良玉歌功颂德,期盼着左军前来解围,谁若是提有异议,不得被群臣喷死,引发众怒。
所以徐弘基很明智的选择默不作声,还准备些手段,左军与史可法交战之后,他认为凭借京营这六万人马和南京坚固的城墙,是可以支撑几个月的。
但是援军何在?在山东太子?还是远在已经被赶到福州的唐王朱聿键?但凡朱由崧和群臣有坚守的决心。
他魏国公府坚守城池,又有何妨?也算对得起大明第一勋贵世家了,可朱由崧和群臣的态度,让他明白,就算死了也是白死。
于是偷偷服用早就准备好的大补丸吃下,当众吐血昏厥,好以此交出兵权,为的就是不背大明灭亡的黑锅。
可谁知赵之龙担任总督之后,还没交接兵权,便急急忙忙前往外城招抚左军,弘光帝立即下令关闭了城门,戒严内城。
于是便造成了现在的局面,他是想跟着群臣投降,但是又不愿意亲自下令开门投降,便僵持在这里,无法决断。
看着同样着急的儿子,徐弘基知道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道:“罢了,罢了,有什么罪名老夫来承担吧,取我蟒袍来!”
魏国公府的大门缓缓开启,徐弘基身着华丽的蟒袍,在两位儿子的陪伴下,稳步走出府门,众官员见状,立刻围拢上前。
然而,徐弘基轻轻挥手,制止了他们的言语:“诸位的来意我已心知肚明,无需多言,老夫自会遵从朝廷诸公的决议,国贼之名,我魏国公府不担,诸位,请随我来吧!”
言罢,他迈步走向正阳门,众官员紧随其后,频频赞道:“国公爷深明大义,真是南京城百姓的福祉啊!”
临近正阳门时,却见一群身着青色官服的翰林院官员拦在门口,为首的还有几位身着绯红官袍的高阶官员,刘宗周赫然站在最前。
“国难当头,你们这些无耻之徒,枉读圣贤之书!竟欲开城投降,将朝廷置于何地?难道你们忘了北都投降官员的下场吗?”刘宗周怒不可遏,厉声责骂。
刘宗周骂完后,其他年轻的翰林学士也纷纷加入怒骂的行列。一些人在投降的官员中认出自己的老师,当场与之断绝关系。
投降的官员被骂得无地自容,纷纷低着头,不敢正视阻拦的官员,徐弘基见状,立即下令士兵将这些官员拖走。
刘宗周拼命挣扎,喊道:“徐弘基!你这个国贼,你徐家世代受国恩,与国同休,你对得起太庙中的先祖中山王徐达吗!”
徐弘基脸色铁青,严厉地对手下说道:“立即将他们护送回家,并派人严加看管,务必确保他们安然无恙。若有任何闪失,我唯你是问!”
随即,他带领着其余官员,匆匆赶往正阳门,试图令守门将军打开城门,以便众人能够出城迎接清军入城。
与此同时,城中一座精美的楼阁庭院中,一位俏丽的女子发髻高挽,身着盛装,正与一位两鬓斑白的老者在院中对饮。
这位女子便是秦淮八艳之一的柳如是,而对面坐着的则是当今南堂户部尚书钱谦益,此刻,钱谦益如坐针毡,显得极为不安。
柳如是见状,心中不禁隐隐作痛,她本以为托付终身的这位男子是世上最为经纶满腹、德高望重的非凡之人,却未曾料到如今他竟变得如此不堪。
自从钱谦益拥立福王登基后,便与马士英等人纠缠在一起,这早已引起柳如是的不满。
如今清军兵临城下,柳如是劝诫钱谦益:“此刻正是取义成仁、全大节的良机,切莫辜负了您一世盛名。”
为了面子,钱谦益只好勉强同意,二人约定饮酒作对,待清军入城之时,便投池殉节,然而,当得知官员们都赶往正阳门迎接清军时。
钱谦益又坐不住了,他几次欲起身离去,却因柳如是那冷冰冰的目光而不得不悻悻然坐下,心不在焉地继续饮酒,坐立难安。
终于,柳如是轻叹一声,劝诫道:“老爷,时辰已到,我二人虽死,却是为了天下大义,后世定将传颂百世,若有来生,妾身依旧愿与老爷双宿双栖,岂不快哉?”
钱谦益起身,走到池塘边上,用手试了试水,然后摇头道:“如今天色寒冷,水太凉,跳下去定如寒锥刺骨,不妥不妥。”
柳如是美目之中,满是失望道:“老爷莫不是要反悔不成?”
钱谦益悻悻然的解释道:“也许事情还有转机,清军不一定能入的了城,夫人在家稍等片刻,为夫前去探明情况,在殉节也不迟呀!”
说着不等柳如是的回应,急匆匆的回房换好了官服,令门外的侍从用轿子载着他,往正阳门的方向赶去,唯恐慢了一步。
在城中的一处不起眼的民房内,院中赫然站满了身着便服的侍卫,房中则坐着一个身穿朴素布衣的肥胖男子,以及一位身着普通民妇衣物、神色略显焦虑的老太太。
他们正是弘光皇帝朱由崧和邹太后,在昨夜亲信侍卫统领常应俊的策应下,两人成功逃到了这座民宅中。
此刻正计划在城破之后伺机出城,逃往杭州以求安身,就在这时,院中敲门声突兀响起,一位面色阴沉的中年男子步入了院子。
侍卫们仔细检查后,将其带入屋内觐见弘光帝,此人乃是南堂锦衣卫指挥使冯可宗。
冯可宗一见到朱由崧和邹太后,便欲行跪拜大礼,然而朱由崧急忙伸手制止道:“爱卿不必多礼,如今形势究竟如何?”
冯可宗回复道:“陛下请宽心,清军进城后,臣已安排妥当,将护送陛下与太后由水门乘船入江。我们会将船只伪装成运粮船,定能安然逃离南京!”
邹太后泪眼模糊,哽咽着说道:“冯卿呀,我们娘俩的安危全仰仗于你了,若能顺利抵达杭州,必封你为国公,以示嘉奖!”
(PS:求关注作者,求催更和评论,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