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三郎学箭-《三国:开局长坂坡,赵云是我叔?》

  夕阳聚。

  自昨日未时赵林下令迁民上山,已过了一日夜。

  夕阳聚约莫近两万百姓,皆已登山。

  青壮伐木造棚,又有荆州军所携帐篷若干,将原本郁郁葱葱的青山妆点上了几分烟火气。

  关羽败走夕阳聚,进寨之后见得千余羌骑列阵坪场,左右屋舍空无一人,街巷之间只余散落在地的杂乱弃物。

  二爷环视四周,捋须颔首,目含赞赏之色,下得马来,往寨墙行去。

  “宛城百姓现在何处?”

  有王甫派来的快马言道:“已过南就聚。”

  关羽脚步不停,又问:“周仓现在何处?”

  另一快马快步跟上,拱手道:“周副将所部现居宛城,登墙置舟,以待大水。”

  关羽拾阶而上寨墙,又问一赵林亲卫道:“汝主现在何处?”

  亲卫道:“回禀君侯,少将军伏于博望城西,静待天时。”

  关羽手扶女墙,丹凤眼微微眯起,思忖片刻,挥手叫三人退下。

  遥望寨墙之外,隐约可见曹军铁骑驻马不前,又有数十骑离了大队,向北疾驰而去。

  关羽脸上显出一丝笑意,捋须道:“夏侯惇入我彀中矣!”

  言罢,谓左右曰:“速速传令,步卒居独山山腰,羌骑放马入山,多备弓弩箭矢,调五百校刀手,内穿铁铠,外罩布衣,藏兵于车,佯作百姓迁徙,以为疑兵之计!”

  左右抱拳一礼,急去传令。

  须臾,羌骑校尉与传令兵同归,校尉抱拳曰:“君侯,赵将军命我等造木筏三百,置于渡口...”

  话未说完,关羽忽转身视之,大笑道:“吾侄知我也!速速将木筏搬来,置于寨墙备用!”

  赵林知关羽脾性不假,知关羽谋划却不见得。

  博望城西,密林之中。

  赵林双指捏住细长草叶,从一头捋至另一头,随意缠绕在手指上,又解下。

  谢旌、吴兰、卓膺各自坐在树旁,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

  不远处,李三郎手持短弓,虚拉弓弦,瞄准一片树叶,其父李焕攥着一根树枝,不时敲打其手臂、腰腹,指导射术。

  “此是逢门射法?”

  吴兰看了一阵,问谢旌曰。

  谢旌闻言,抬头看了一阵,摇头道:“逢蒙学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

  此弑师之技,早已断绝,非山中猎户所能触及。”

  吴兰闻言,奇曰:“显扬兄竟知此故事?”

  谢旌憨厚一笑,朝着赵林拱了拱手,轻声道:“乃将军所教,非我之明。”

  吴兰撇了撇嘴,冷哼道:“不曾见得赵某善射。”

  谢旌闻言,面带微怒,斥曰:“我以兄事汝,汝何藐视我主耶!”

  吴兰沉默片刻,言道:“汝非赵某家臣,缘何称主?”

  谢旌言:“我本为周郎亲卫,于赤壁之战前送于赵将军为侍卫,屡蒙大恩,倍受提携,早视之为主,亦为我主将也,何不能称主?

  汝昔日为我主所败,然两军对阵,不曾有诡计加害,汝今每遇事则言其不善,专挑疵病,如此心胸狭隘,可称丈夫耶?”

  吴兰闻言,羞愧难当,无言以对。

  谢旌见状,爬起身来,正色道:“若知汝是此等人,吾决不与你相交!汝且记下,今日之后,谢某但听得你出言不逊,必不相饶!”

  言罢,行至赵林面前,拱手一礼,往林外走去。

  二人虽起争执,然距离稍远,又是低声轻语,赵林不曾听得真切,只当是谢旌去林边替陈安还。

  时李三郎学箭,因其父夸夸其谈,自诩射术过人,言天下善射者,能与之比肩之人二三也。

  三郎不耐其自夸,反驳道:“父亲以为比之赵将军若何?”

  李焕偷眼瞧了瞧赵林,小声道:“赵将军不善射,谁人不知?岂能与为父相比!”

  李三郎闻言,甩脱其父,行至赵林身前,拱手道:“小子久闻将军射术惊人,愿乞将军略施手段,让小子开开眼。”

  赵林听着李三郎学着大族之人吊书袋,有些哭笑不得,答道:

  “也不必学人说话,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能明白别人说的意思,就足够了。”

  李三郎挠了挠发髻,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将短弓双手奉上。

  赵林见状,站起身来,取短弓在手,打量一番,言道:

  “班孟坚所着《汉书》有一部名曰《艺文志·兵书略》。

  此书收录《逢门射法》二篇、

  《阴通成射法》十一篇、

  《李将军射法》三篇、

  《魏氏射法》六篇、

  《强弩将军王围射法》五卷、

  《望远连弩射法具》十五篇、

  《护军射师王贺射书》五篇、

  《蒲苴子弋法》四篇。

  皆为弓弩射术技法,是为兵技巧。

  所谓:‘不欲为将之卒,非善卒也。’

  汝既从军,当思为将之道,多读兵书。

  我府中藏有《汉书》七十篇,此战过后,你可来我府上通读。”

  言罢,二指捏住弓弦,随意开弓满月,轻声道:“捏箭式。”

  松弦,又以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拉弦,弓成满月,轻声道:“三指式。”

  松弦,又以拇指勾住弓弦,再次开弓满月,轻声道:“拇指式。”

  赵林演示一番,又道:“汝父子出身猎户,常用捏箭式,然军中早习三指式,弓骑常用拇指式,其技法稍有不同。”

  一边说着,一边伸手指了指李三郎腰间箭囊。

  三郎见状大喜,急摘下箭囊,双手呈递。

  赵林不接箭囊,只取了一把羽箭置于左手,合弓臂握在一处,箭头指天,箭尾指地,言道:

  “瞧见那棵枯树了吗?距离多远?”

  李三郎目测一番,答道:“约七十步。”

  赵林笑道:“七十四步。”

  话音刚落,左臂平举,右手自左掌中抽出一箭,捏箭拉弓,弓满而射。

  羽箭离弦,初时摇头晃尾,及至激射半程,箭矢平稳,“咄”的一声,钻进枯树干,正中树上鸡蛋大小的节疤。

  “咄”声未消,复又响起。

  却是赵林又以拇指式射出一箭,亦中节疤。

  三郎不及回头,耳中又传来弓弦响声,这一次,是三指式。

  连珠三箭,皆中节疤。

  喜欢三国:开局长坂坡,赵云是我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