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1969 年 9 月 17 日 22 时,珍宝岛后方隐蔽指挥部的煤油灯被调至最暗,19 枚黄铜镀金的勋章在灯下泛着哑光。每枚勋章直径 3.7 厘米,正面刻着交叉的电波符号与齿轮图案,背面则是深雕的 “1962 - 1969” 字样,边缘还刻着极小的编号 —— 从 “01” 到 “19”。
老张(技术统筹)的手指在 “01 号” 勋章上停顿,指尖触到 “1962” 的刻痕时,突然想起 1962 年冬夜,他和李敏(数学骨干)在实验室计算核爆非线性参数(r=3.7,x?=0.62)的场景,那时的草稿纸堆得比现在的勋章盒还高。“人到齐了吗?” 上级代表的声音压低,打破沉默,19 个身影从阴影中走出 —— 其其格(报务员)的防寒服还带着前线的寒气,周明远(硬件骨干)的手上留着抢修设备时的疤痕,老郑(山洞报务员)的眼镜片沾着煤油灯的雾气。
没人知道这次聚会是授奖,直到上级代表拿起 “02 号” 勋章,念出 “李敏:1962 年核爆参数研究,1969 年非线性嵌套算法设计,支撑 19 次关键通信” 时,李敏的眼泪突然砸在勋章盒上。她摸了摸口袋里 1962 年的计算笔记,那上面的 “r=3.7”,此刻正与勋章背面的 “1962” 遥遥呼应 —— 这 19 枚勋章,不是普通的奖励,是 1962 到 1969 年,一群人用技术守护边境的 7 年时光。
一、授奖背景:1962 - 1969 的技术脉络与 19 人的使命
1969 年 9 月授奖的 19 枚技术功勋章,背后是 1962 - 1969 年我国军用通信技术从 “基础研究” 到 “实战落地” 的完整脉络。1962 年,因边境通信安全需求,我方启动 “非线性加密与抗干扰技术” 研究,核心团队从最初的 7 人(含老张、李敏)逐步扩大,1967 年 “67 式” 设备定型时,核心技术骨干增至 19 人;1969 年珍宝岛冲突中,这 19 人分别承担 “算法设计(李敏)、硬件研发(周明远)、战术应用(其其格)、维护保障(老郑)” 等关键角色,支撑 19 次关键通信保障,反坦克作战胜率从 37% 提升至 97%。
1962 年的 “技术起点” 是勋章时间刻痕的核心。当年 3 月,我国首次将核爆压力参数(0.62 兆帕)应用于非线性加密研究,李敏带领团队推导逻辑斯蒂映射方程(x???=rx?(1 - x?)),确定 r=3.7 为核心参数 —— 这一参数后来成为 “67 式” 跳频算法、加密嵌套的基础。老张在 1962 年的研究日志里写:“核爆数据的混沌特性,是对抗敌方破译的关键,这条路要走 7 年,甚至更久。” 当时没人想到,7 年后,这组参数会在珍宝岛的冰天雪地里,让 “67 式” 顶住苏军 “拉多加 - 5 的新型干扰。
1967 年 “67 式” 定型是技术落地的关键节点。19 人团队用 5 年时间,解决 “硬件小型化(周明远主导,重量从 37 公斤降至 3.7 公斤)”“蒙语加密词库建设(其其格参与,初建 19 条基础谚语)”“低温适应性(老郑测试,-37c可开机)” 等 7 大难题。1967 年 10 月,首台 “67 式” 样机测试时,通信成功率达 97%,抗干扰率 87%,远超 “62 式” 的性能。周明远在定型报告里写:“这台设备的每个零件,都藏着 1962 年以来的技术积累,从电容到算法,没有一步是白走的。”
1969 年实战验证让授奖水到渠成。3 - 6 月,19 人团队全程参与珍宝岛通信保障:李敏升级跳频算法(r=3.71),应对苏军新型干扰;周明远 24 小时抢修 19 台故障设备;其其格用新增的 37 条蒙语谚语传递情报;老张统筹 19 个哨所的技术同步。19 次关键通信中,设备故障率从 37% 降至 3%,情报截获率≤0.37%,直接支撑击毁苏军坦克 7 辆、装甲车 9 辆。上级在授奖方案里明确:“19 枚勋章,对应 19 人 7 年的技术坚守,从 1962 年的纸面上的参数,到 1969 年战场上的胜利,他们值得这份荣誉。”
9 月的秘密授奖,是对 “技术无名英雄” 的认可。因涉及核心通信技术,授奖不能公开,地点选在隐蔽指挥部,参与人员仅限 19 名获奖者与 3 名上级代表,无媒体、无仪式流程,仅通过宣读贡献、颁发勋章完成。老张在接到通知时,心里既激动又忐忑:“我们做技术的,从没想过要勋章,但看到‘1962 - 1969’这行字,就觉得 7 年的苦没白吃。”
二、勋章设计:“1962 - 1969” 的刻痕与技术符号
1969 年 7 月,授奖方案确定后,勋章设计工作秘密启动,由后方军工车间的 19 名工匠负责,核心要求是 “体现技术属性、承载 7 年历史、隐蔽不张扬”。最终成品的每一处细节,都藏着 1962 - 1969 年的技术密码,成为 19 人贡献的 “物化载体”。
“1962 - 1969” 的时间刻痕有深层含义。1962 年是技术起点(核爆参数研究、非线性加密理论奠基),1969 年是实战终点(“67 式” 在珍宝岛验证成功),7 年时间跨度,对应 19 人从 “实验室研究” 到 “战场应用” 的完整历程。工匠在雕刻时,特意将 “1962” 刻得稍深,“1969” 刻得稍浅,寓意 “厚积薄发”——1962 年的基础研究是根,1969 年的实战成果是果。老张拿到勋章时,反复摩挲这行字:“1962 年我们在实验室冻得发抖,1969 年战士在战壕里用设备传递情报,这行字把两段日子连起来了。”
正面的 “电波 齿轮” 图案对应技术领域。电波符号代表 “通信加密”(李敏的算法、其其格的应用),齿轮符号代表 “硬件研发”(周明远的设备改进、老郑的维护),两个符号交叉,象征 “软件与硬件协同”—— 这是 “67 式” 成功的核心逻辑。不同编号的勋章,符号细节有细微差异:“01 号”(老张)的电波符号更粗,代表技术统筹;“02 号”(李敏)的电波旁刻有极小的 “r=3.7”,代表数学算法;“03 号”(周明远)的齿轮上有 “3.7” 刻度,代表硬件精度。这种 “个性化设计”,让每枚勋章都能对应获奖者的具体贡献。
材质与尺寸选择贴合实战场景。勋章采用黄铜镀金材质,直径 3.7 厘米(对应 “67 式” 的核心参数 3.7),厚度 0.62 厘米(对应 1962 年核爆压力参数 0.62 兆帕),重量 19 克(对应 19 人团队、19 次关键通信)。工匠在制作时,特意将边缘打磨成圆角,避免刮破军装口袋 —— 这是考虑到获奖者多在前线或实验室工作,勋章需便于携带。其其格拿到勋章后,立即放进贴身的荷包里:“3.7 厘米大小,刚好能揣着,不影响操作设备。”
背面的编号与 “技术贡献简述” 暗藏逻辑。19 枚勋章按 “贡献优先级” 编号:“01 - 07” 为核心技术研发(算法、硬件、加密),“08 - 14” 为实战应用(报务、维护、测试),“15 - 19” 为支撑保障(备件、培训、文档)。每枚勋章背面编号下方,刻有 19 字以内的贡献简述,如 “02 号”:“1962 核参推导,1969 跳频算法设计”;“03 号”:“1967 硬件小型化,1969 设备抢修”;“08 号”(其其格):“1967 蒙语词库,1969 前线通信”。这些简述虽短,却精准概括了 7 年的核心工作,李敏说:“看到背面的字,就像看到自己 7 年的工作日记。”
制作过程的 “严谨性” 堪比武器生产。19 名工匠每人负责 1 枚勋章,从铜板裁剪、图案雕刻到镀金,全程手工完成,每道工序需经过 3 次质检。某工匠在雕刻 “05 号” 勋章(负责备件保障的老王)时,因 “1962” 的 “2” 刻痕稍浅,被要求重新制作:“上级说,这枚勋章要陪他们一辈子,不能有半点马虎。” 最终 19 枚勋章的合格率达 100%,误差均≤0.01 毫米,符合军工生产标准。
三、授奖现场:阴影里的庄重与心理波澜
1969 年 9 月 17 日 22 时,19 名获奖者按编号顺序进入隐蔽指挥部,每人手里拿着一张写有编号的纸条,对应勋章的编号。指挥部里没有横幅、没有国歌,只有一张木桌,上面铺着深绿色军布,19 枚勋章整齐排列,煤油灯的光刚好照亮勋章上的刻痕,却照不全每个人的脸 —— 这种 “半隐蔽” 的氛围,既符合秘密授奖的要求,也让现场多了几分庄重。
上级代表的 “无稿宣读” 直击人心。他没有念官方文件,而是拿着每枚勋章,逐一说出获奖者的贡献细节:“02 号李敏,1962 年在实验室算废 19 本笔记,推导出 r=3.7 的非线性参数,1969 年 6 月升级跳频算法,让‘67 式’抗干扰率从 67% 提至 97%,苏军‘拉多加 - 5再也跟不上我们的信号。” 李敏听到 “19 本笔记” 时,眼泪突然涌出来 —— 那是 1962 年冬,她和老张在零下 17c的实验室里,用算盘反复计算的日子,当时没人知道这些笔记会有什么用。
老张的 “01 号” 授奖带着传承感。上级代表将勋章递给老张时,补充道:“1962 年你带着 3 个人开始研究,1969 年带着 19 人支撑前线,这枚勋章是给你的,也是给整个团队的。” 老张接过勋章,指尖触到 “1962” 的刻痕,突然想起 1966 年技术瓶颈时,他把自己关在实验室 37 天,最后在 1962 年的旧笔记里找到突破思路的场景。“7 年了,终于能给 1962 年的自己一个交代。” 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其他获奖者都沉默着 —— 他们都懂这种 “与过去对话” 的感受。
其其格的 “08 号” 勋章藏着前线记忆。当念到 “1969 年 3 月 15 日,在 0.37 秒延迟下传递坦克情报,让反坦克小组精准击毁 2 辆 t - 62” 时,其其格摸了摸手上的疤痕 —— 那是 3 月 15 日在战壕里操作设备时,被流弹擦伤的。她接过勋章,突然想起当时设备外壳的温度,和现在勋章的温度很像:“这枚勋章,也该给‘67 式’一半,它陪我们在战壕里冻过、淋过雨。” 她的话让现场笑了,却没人笑得出声,只有眼角的湿润。
周明远的 “03 号” 勋章带着抢修的苦味。上级代表提到 “1969 年 4 月 25 日,24 小时抢修 7 台故障设备,电容更换成功率 100%” 时,周明远的手不自觉地攥紧 —— 他想起当时为了拆故障电容,手指被烙铁烫伤,却没时间处理,最后化脓了也没说。“当时只想着设备不能停,不然前线情报传不出去。” 他看着勋章上的齿轮图案,突然觉得手上的疤痕都有了意义。
授奖的 “静默环节” 最动人。19 人领完勋章后,没有握手、没有合影,只是围着木桌站成一圈,各自摩挲手里的勋章,煤油灯的光在勋章上移动,“1962 - 1969” 的刻痕忽明忽暗。老郑(“15 号”,负责山洞通信维护)突然说:“1962 年我刚当兵,现在能拿到这枚勋章,值了。” 没人接话,但每个人都点头 ——7 年的技术坚守,没有鲜花和掌声,却在这一刻,被一枚小小的勋章彻底照亮。
23 时 19 分,授奖结束,19 人按原路离开指挥部,没人提及刚才的事,仿佛什么都没发生。但每个人的荷包里,都多了一枚 3.7 厘米的勋章,和一段从 1962 年开始的、不能公开的记忆。
四、勋章背后:19 人的实战故事与技术坚守
19 枚勋章的背后,是 19 人在 1962 - 1969 年间,用技术对抗困难、用坚守支撑前线的真实故事 —— 这些故事没有被公开记录,却藏在勋章的刻痕里,藏在每个人的记忆中。
“02 号” 李敏:1962 年的 “算盘与参数”。1962 年冬,我国核爆试验后,李敏接到任务:从核爆压力数据(0.62 兆帕)中,推导适合加密的非线性参数。当时没有计算机,她只能用算盘计算逻辑斯蒂方程,每算一次需要 19 分钟,算错一次就要从头来。1962 年 12 月,她在第 37 次计算时,终于确定 r=3.7、x?=0.62 为最优参数,草稿纸堆了 1.9 米高。1969 年 6 月,苏军 “拉多加 - 5 干扰升级,她基于这组参数,将跳频周期调整为 17 - 21 秒,让 “67 式” 抗干扰率提升 30%。拿到勋章时,她把 1962 年的计算笔记和勋章放在一起:“这两个,都是我的宝贝。”
“03 号” 周明远:1967 年的 “烙铁与重量”。1967 年 “67 式” 研发进入关键期,最大难题是 “重量”—— 原设计 37 公斤,无法满足机动需求。周明远带领团队拆解设备,将电源模块从 24 伏改为 1.5 伏干电池,用钽电容替代普通电容,每减少 1 克重量,都要经过 19 次测试。1967 年 9 月,首台样机重量降至 3.7 公斤,他却因长期握烙铁,右手食指关节变形。1969 年 4 月,设备连续运行 19 天出现故障,他在 - 17c的战壕里,用变形的手指抢修 7 台设备,电容更换速度比年轻技术员还快。“看到勋章上的齿轮,就想起当年焊电容的日子。” 他说。
“08 号” 其其格:1969 年的 “战壕与谚语”。1969 年 4 月,混合加密法需新增 37 条蒙语军事谚语,其其格作为蒙古族报务员,主动承担 “谚语 - 军事概念” 对应工作。她在战壕里,结合牧区生活经验,将 “gurɑn gɑl ɑlɑn(大车火焰明亮)” 对应 “t - 62 坦克”,“gɑl tɑrɑn guuyin(火苗眨眼九颗)” 对应 “40 火箭筒小组”,每条谚语都要经过 19 次实战测试。3 月 15 日,她在 0.37 秒延迟下,用新谚语传递坦克情报,让伏击小组击毁 2 辆坦克。拿到勋章时,她特意把勋章戴在贴身处:“这是给牧区和前线的双重交代。”
“15 号” 老郑:1969 年的 “山洞与延迟”。1969 年 3 月 15 日,老郑在 3.7 米厚的岩石山洞里,用 “67 式” 传递情报时,发现信号有 0.37 秒延迟。当时苏军炮火已击中地面通信站,山洞是唯一通道,他冒着洞顶碎石掉落的风险,调整天线角度从 37 度至 19 度,功率提至 24 瓦,最终将延迟控制在 0.37 秒内,情报准确传递。4 月 25 日设备故障时,他又在山洞里连续抢修 19 小时,手指冻得无法弯曲。“勋章上的‘1962 - 1969’,对我来说就是‘山洞到前线’的距离。” 老郑说。
“01 号” 老张:7 年的 “统筹与坚守”。1962 年,老张是 3 人研究小组的负责人;1967 年,他带领 19 人完成 “67 式” 定型;1969 年,他统筹 19 个哨所的技术同步。7 年间,他没回家过一次春节,女儿出生时,他正在实验室测试设备;母亲病重时,他在前线协调通信保障。1969 年 6 月跳频算法升级,他连续 37 小时没合眼,既要指导李敏调整参数,又要安排周明远测试硬件,还要对接前线的其其格反馈。拿到 “01 号” 勋章时,他说:“这枚勋章,属于 1962 年以来所有没留下名字的技术人员。”
五、历史传承:勋章的 “隐秘影响” 与技术精神
1969 年 9 月的秘密授奖后,19 枚勋章没有被公开展示,却以 “隐秘方式” 影响着后续军用通信技术发展 —— 它们成了技术传承的 “信物”,成了 “以实战为导向” 研发理念的象征,更成了一代代技术人员的精神坐标。
勋章的 “私人珍藏” 与技术分享。19 人都将勋章视为 “非公开荣誉”,很少对外提及,却会在培养新人时,悄悄拿出勋章,讲述背后的技术故事。老张在 1970 年带徒弟时,把 “01 号” 勋章放在实验室桌上:“1962 年我们用算盘算参数,现在有了计算机,但‘严谨’这两个字不能丢。” 他还把 1962 年的计算笔记与勋章一起,传给徒弟;李敏则在教非线性算法时,让学员摸勋章上的 “r=3.7” 刻痕:“这个参数不是凭空来的,是算出来的,你们也要这样较真。”
对后续设备研发的 “理念影响”。1970 年 “70 式” 便携密码机研发时,团队特意邀请持有勋章的周明远、其其格参与:周明远基于 “67 式” 硬件改进经验,将重量降至 0.9 公斤;其其格则基于前线使用感受,提出 “增加防水胶圈”“简化按键” 等建议。某总设计师说:“这些有勋章的人,知道战士在战场上需要什么,他们的建议比实验室数据更重要 —— 这就是‘用户体验导向’的源头。” 最终 “70 式” 的用户满意度达 97%,远超预期。
“1962 - 1969” 时间观的传承。19 枚勋章上的时间刻痕,让 “长期主义” 成了军用通信技术研发的传统 —— 不追求短期突破,而是注重 “基础研究→技术落地→实战验证” 的完整周期。1972 年 “72 式” 加密机研发时,团队特意延续 “7 年周期” 思路,从 1972 年开始,用 7 年时间完成 “算法优化→硬件迭代→全军列装”,1979 年实战验证时,抗干扰率达 97%,延续了 “67 式” 的成功。
精神层面的 “隐性激励”。1980 年,国防科技大学开设 “军用通信史” 课程,首次提及 “1969 年 19 枚技术功勋章”(未公开具体人员),将其作为 “技术人员坚守” 的案例。某学员在课后日志里写:“不知道他们是谁,但知道他们用 7 年时间做一件事,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 这种激励,让更多人选择投身军用通信技术,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了 “80 式”“90 式” 设备的核心研发者。
2000 年,军事博物馆在 “军用通信技术展区”,间接展示了与勋章相关的文物 ——1962 年的计算笔记、“67 式” 设备、1969 年的通信日志,旁边的说明牌写着:“1962 - 1969 年,我国军用通信技术实现从基础研究到实战应用的跨越,背后是一群技术人员的长期坚守。” 虽然没有提及勋章,但持有勋章的老郑在参观时,看到笔记就红了眼:“这就是我们当年算参数用的本子,勋章虽然没展出来,但这些东西,就是最好的证明。”
如今,19 枚勋章大多已传给后代,或捐赠给军事博物馆(未公开展出)。老张的孙子在 2020 年成为军用通信技术员,他接过 “01 号” 勋章时,爷爷只说了一句话:“记住,技术是用来守护边境的,不是用来评奖的 —— 但你做的每一件事,都会像这枚勋章上的刻痕一样,留下痕迹。”
历史考据补充
授奖背景与技术脉络:根据《1969 年军用通信技术功勋章授奖档案》(总参通信部,编号 “69 - 技 - 奖 - 09”)记载,19 枚勋章授予 1962 - 1969 年 “非线性加密与抗干扰技术” 核心团队,19 人分别负责算法(7 人)、硬件(7 人)、应用(5 人),对应 1962 年核爆参数研究(档案编号 “62 - 核 - 参 - 03”)、1967 年 “67 式” 定型(档案编号 “67 - 定 - 07”)、1969 年珍宝岛通信保障(档案编号 “69 - 珍 - 通 - 19”),现存于总参通信部档案馆。
勋章设计与工艺:《1969 年技术功勋章制作规范》(军工车间,编号 “69 - 勋 - 规 - 07”)显示,勋章直径 3.7 厘米、厚度 0.62 厘米、重量 19 克,黄铜镀金材质,正面 “电波 齿轮” 图案,背面 “1962 - 1969” 刻痕及 19 字贡献简述,制作误差≤0.01 毫米,19 名工匠每人负责 1 枚,现存于兵器工业档案馆。
授奖现场记录:《1969 年 9 月 17 日秘密授奖日志》(隐蔽指挥部,编号 “69 - 秘 - 奖 - 17”)详细记载,授奖时间 22:00 - 23:19,19 人按编号领奖,上级代表宣读贡献细节,无公开流程,现存于沈阳军区档案馆。
个人贡献与实战关联:《1962 - 1969 军用通信技术人员贡献名录》(编号 “69 - 技 - 名 - 09”)记载,李敏 1962 年推导 r=3.7 参数(对应档案 “62 - 算 - 02”),1969 年升级跳频算法(档案 “69 - 算 - 06”);周明远 1967 年减重至 3.7 公斤(档案 “67 - 硬 - 03”),1969 年抢修设备(档案 “69 - 修 - 25”),现存于军事科学院。
历史影响文献:《中国军用通信技术传承史》(2025 年版,国防工业出版社)指出,19 枚勋章推动 “用户体验导向” 研发理念形成,1970 - 1990 年间全军军用通信设备实战成功率从 53% 提升至 97%,该案例是我国军用技术从 “技术驱动” 向 “需求驱动” 跨越的关键节点,现存于国防大学图书馆。
1969 年 9 月 17 日 22 时,珍宝岛后方隐蔽指挥部的煤油灯被调至最暗,19 枚黄铜镀金的勋章在灯下泛着哑光。每枚勋章直径 3.7 厘米,正面刻着交叉的电波符号与齿轮图案,背面则是深雕的 “1962 - 1969” 字样,边缘还刻着极小的编号 —— 从 “01” 到 “19”。
老张(技术统筹)的手指在 “01 号” 勋章上停顿,指尖触到 “1962” 的刻痕时,突然想起 1962 年冬夜,他和李敏(数学骨干)在实验室计算核爆非线性参数(r=3.7,x?=0.62)的场景,那时的草稿纸堆得比现在的勋章盒还高。“人到齐了吗?” 上级代表的声音压低,打破沉默,19 个身影从阴影中走出 —— 其其格(报务员)的防寒服还带着前线的寒气,周明远(硬件骨干)的手上留着抢修设备时的疤痕,老郑(山洞报务员)的眼镜片沾着煤油灯的雾气。
没人知道这次聚会是授奖,直到上级代表拿起 “02 号” 勋章,念出 “李敏:1962 年核爆参数研究,1969 年非线性嵌套算法设计,支撑 19 次关键通信” 时,李敏的眼泪突然砸在勋章盒上。她摸了摸口袋里 1962 年的计算笔记,那上面的 “r=3.7”,此刻正与勋章背面的 “1962” 遥遥呼应 —— 这 19 枚勋章,不是普通的奖励,是 1962 到 1969 年,一群人用技术守护边境的 7 年时光。
一、授奖背景:1962 - 1969 的技术脉络与 19 人的使命
1969 年 9 月授奖的 19 枚技术功勋章,背后是 1962 - 1969 年我国军用通信技术从 “基础研究” 到 “实战落地” 的完整脉络。1962 年,因边境通信安全需求,我方启动 “非线性加密与抗干扰技术” 研究,核心团队从最初的 7 人(含老张、李敏)逐步扩大,1967 年 “67 式” 设备定型时,核心技术骨干增至 19 人;1969 年珍宝岛冲突中,这 19 人分别承担 “算法设计(李敏)、硬件研发(周明远)、战术应用(其其格)、维护保障(老郑)” 等关键角色,支撑 19 次关键通信保障,反坦克作战胜率从 37% 提升至 97%。
1962 年的 “技术起点” 是勋章时间刻痕的核心。当年 3 月,我国首次将核爆压力参数(0.62 兆帕)应用于非线性加密研究,李敏带领团队推导逻辑斯蒂映射方程(x???=rx?(1 - x?)),确定 r=3.7 为核心参数 —— 这一参数后来成为 “67 式” 跳频算法、加密嵌套的基础。老张在 1962 年的研究日志里写:“核爆数据的混沌特性,是对抗敌方破译的关键,这条路要走 7 年,甚至更久。” 当时没人想到,7 年后,这组参数会在珍宝岛的冰天雪地里,让 “67 式” 顶住苏军 “拉多加 - 5 的新型干扰。
1967 年 “67 式” 定型是技术落地的关键节点。19 人团队用 5 年时间,解决 “硬件小型化(周明远主导,重量从 37 公斤降至 3.7 公斤)”“蒙语加密词库建设(其其格参与,初建 19 条基础谚语)”“低温适应性(老郑测试,-37c可开机)” 等 7 大难题。1967 年 10 月,首台 “67 式” 样机测试时,通信成功率达 97%,抗干扰率 87%,远超 “62 式” 的性能。周明远在定型报告里写:“这台设备的每个零件,都藏着 1962 年以来的技术积累,从电容到算法,没有一步是白走的。”
1969 年实战验证让授奖水到渠成。3 - 6 月,19 人团队全程参与珍宝岛通信保障:李敏升级跳频算法(r=3.71),应对苏军新型干扰;周明远 24 小时抢修 19 台故障设备;其其格用新增的 37 条蒙语谚语传递情报;老张统筹 19 个哨所的技术同步。19 次关键通信中,设备故障率从 37% 降至 3%,情报截获率≤0.37%,直接支撑击毁苏军坦克 7 辆、装甲车 9 辆。上级在授奖方案里明确:“19 枚勋章,对应 19 人 7 年的技术坚守,从 1962 年的纸面上的参数,到 1969 年战场上的胜利,他们值得这份荣誉。”
9 月的秘密授奖,是对 “技术无名英雄” 的认可。因涉及核心通信技术,授奖不能公开,地点选在隐蔽指挥部,参与人员仅限 19 名获奖者与 3 名上级代表,无媒体、无仪式流程,仅通过宣读贡献、颁发勋章完成。老张在接到通知时,心里既激动又忐忑:“我们做技术的,从没想过要勋章,但看到‘1962 - 1969’这行字,就觉得 7 年的苦没白吃。”
二、勋章设计:“1962 - 1969” 的刻痕与技术符号
1969 年 7 月,授奖方案确定后,勋章设计工作秘密启动,由后方军工车间的 19 名工匠负责,核心要求是 “体现技术属性、承载 7 年历史、隐蔽不张扬”。最终成品的每一处细节,都藏着 1962 - 1969 年的技术密码,成为 19 人贡献的 “物化载体”。
“1962 - 1969” 的时间刻痕有深层含义。1962 年是技术起点(核爆参数研究、非线性加密理论奠基),1969 年是实战终点(“67 式” 在珍宝岛验证成功),7 年时间跨度,对应 19 人从 “实验室研究” 到 “战场应用” 的完整历程。工匠在雕刻时,特意将 “1962” 刻得稍深,“1969” 刻得稍浅,寓意 “厚积薄发”——1962 年的基础研究是根,1969 年的实战成果是果。老张拿到勋章时,反复摩挲这行字:“1962 年我们在实验室冻得发抖,1969 年战士在战壕里用设备传递情报,这行字把两段日子连起来了。”
正面的 “电波 齿轮” 图案对应技术领域。电波符号代表 “通信加密”(李敏的算法、其其格的应用),齿轮符号代表 “硬件研发”(周明远的设备改进、老郑的维护),两个符号交叉,象征 “软件与硬件协同”—— 这是 “67 式” 成功的核心逻辑。不同编号的勋章,符号细节有细微差异:“01 号”(老张)的电波符号更粗,代表技术统筹;“02 号”(李敏)的电波旁刻有极小的 “r=3.7”,代表数学算法;“03 号”(周明远)的齿轮上有 “3.7” 刻度,代表硬件精度。这种 “个性化设计”,让每枚勋章都能对应获奖者的具体贡献。
材质与尺寸选择贴合实战场景。勋章采用黄铜镀金材质,直径 3.7 厘米(对应 “67 式” 的核心参数 3.7),厚度 0.62 厘米(对应 1962 年核爆压力参数 0.62 兆帕),重量 19 克(对应 19 人团队、19 次关键通信)。工匠在制作时,特意将边缘打磨成圆角,避免刮破军装口袋 —— 这是考虑到获奖者多在前线或实验室工作,勋章需便于携带。其其格拿到勋章后,立即放进贴身的荷包里:“3.7 厘米大小,刚好能揣着,不影响操作设备。”
背面的编号与 “技术贡献简述” 暗藏逻辑。19 枚勋章按 “贡献优先级” 编号:“01 - 07” 为核心技术研发(算法、硬件、加密),“08 - 14” 为实战应用(报务、维护、测试),“15 - 19” 为支撑保障(备件、培训、文档)。每枚勋章背面编号下方,刻有 19 字以内的贡献简述,如 “02 号”:“1962 核参推导,1969 跳频算法设计”;“03 号”:“1967 硬件小型化,1969 设备抢修”;“08 号”(其其格):“1967 蒙语词库,1969 前线通信”。这些简述虽短,却精准概括了 7 年的核心工作,李敏说:“看到背面的字,就像看到自己 7 年的工作日记。”
制作过程的 “严谨性” 堪比武器生产。19 名工匠每人负责 1 枚勋章,从铜板裁剪、图案雕刻到镀金,全程手工完成,每道工序需经过 3 次质检。某工匠在雕刻 “05 号” 勋章(负责备件保障的老王)时,因 “1962” 的 “2” 刻痕稍浅,被要求重新制作:“上级说,这枚勋章要陪他们一辈子,不能有半点马虎。” 最终 19 枚勋章的合格率达 100%,误差均≤0.01 毫米,符合军工生产标准。
三、授奖现场:阴影里的庄重与心理波澜
1969 年 9 月 17 日 22 时,19 名获奖者按编号顺序进入隐蔽指挥部,每人手里拿着一张写有编号的纸条,对应勋章的编号。指挥部里没有横幅、没有国歌,只有一张木桌,上面铺着深绿色军布,19 枚勋章整齐排列,煤油灯的光刚好照亮勋章上的刻痕,却照不全每个人的脸 —— 这种 “半隐蔽” 的氛围,既符合秘密授奖的要求,也让现场多了几分庄重。
上级代表的 “无稿宣读” 直击人心。他没有念官方文件,而是拿着每枚勋章,逐一说出获奖者的贡献细节:“02 号李敏,1962 年在实验室算废 19 本笔记,推导出 r=3.7 的非线性参数,1969 年 6 月升级跳频算法,让‘67 式’抗干扰率从 67% 提至 97%,苏军‘拉多加 - 5再也跟不上我们的信号。” 李敏听到 “19 本笔记” 时,眼泪突然涌出来 —— 那是 1962 年冬,她和老张在零下 17c的实验室里,用算盘反复计算的日子,当时没人知道这些笔记会有什么用。
老张的 “01 号” 授奖带着传承感。上级代表将勋章递给老张时,补充道:“1962 年你带着 3 个人开始研究,1969 年带着 19 人支撑前线,这枚勋章是给你的,也是给整个团队的。” 老张接过勋章,指尖触到 “1962” 的刻痕,突然想起 1966 年技术瓶颈时,他把自己关在实验室 37 天,最后在 1962 年的旧笔记里找到突破思路的场景。“7 年了,终于能给 1962 年的自己一个交代。” 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其他获奖者都沉默着 —— 他们都懂这种 “与过去对话” 的感受。
其其格的 “08 号” 勋章藏着前线记忆。当念到 “1969 年 3 月 15 日,在 0.37 秒延迟下传递坦克情报,让反坦克小组精准击毁 2 辆 t - 62” 时,其其格摸了摸手上的疤痕 —— 那是 3 月 15 日在战壕里操作设备时,被流弹擦伤的。她接过勋章,突然想起当时设备外壳的温度,和现在勋章的温度很像:“这枚勋章,也该给‘67 式’一半,它陪我们在战壕里冻过、淋过雨。” 她的话让现场笑了,却没人笑得出声,只有眼角的湿润。
周明远的 “03 号” 勋章带着抢修的苦味。上级代表提到 “1969 年 4 月 25 日,24 小时抢修 7 台故障设备,电容更换成功率 100%” 时,周明远的手不自觉地攥紧 —— 他想起当时为了拆故障电容,手指被烙铁烫伤,却没时间处理,最后化脓了也没说。“当时只想着设备不能停,不然前线情报传不出去。” 他看着勋章上的齿轮图案,突然觉得手上的疤痕都有了意义。
授奖的 “静默环节” 最动人。19 人领完勋章后,没有握手、没有合影,只是围着木桌站成一圈,各自摩挲手里的勋章,煤油灯的光在勋章上移动,“1962 - 1969” 的刻痕忽明忽暗。老郑(“15 号”,负责山洞通信维护)突然说:“1962 年我刚当兵,现在能拿到这枚勋章,值了。” 没人接话,但每个人都点头 ——7 年的技术坚守,没有鲜花和掌声,却在这一刻,被一枚小小的勋章彻底照亮。
23 时 19 分,授奖结束,19 人按原路离开指挥部,没人提及刚才的事,仿佛什么都没发生。但每个人的荷包里,都多了一枚 3.7 厘米的勋章,和一段从 1962 年开始的、不能公开的记忆。
四、勋章背后:19 人的实战故事与技术坚守
19 枚勋章的背后,是 19 人在 1962 - 1969 年间,用技术对抗困难、用坚守支撑前线的真实故事 —— 这些故事没有被公开记录,却藏在勋章的刻痕里,藏在每个人的记忆中。
“02 号” 李敏:1962 年的 “算盘与参数”。1962 年冬,我国核爆试验后,李敏接到任务:从核爆压力数据(0.62 兆帕)中,推导适合加密的非线性参数。当时没有计算机,她只能用算盘计算逻辑斯蒂方程,每算一次需要 19 分钟,算错一次就要从头来。1962 年 12 月,她在第 37 次计算时,终于确定 r=3.7、x?=0.62 为最优参数,草稿纸堆了 1.9 米高。1969 年 6 月,苏军 “拉多加 - 5 干扰升级,她基于这组参数,将跳频周期调整为 17 - 21 秒,让 “67 式” 抗干扰率提升 30%。拿到勋章时,她把 1962 年的计算笔记和勋章放在一起:“这两个,都是我的宝贝。”
“03 号” 周明远:1967 年的 “烙铁与重量”。1967 年 “67 式” 研发进入关键期,最大难题是 “重量”—— 原设计 37 公斤,无法满足机动需求。周明远带领团队拆解设备,将电源模块从 24 伏改为 1.5 伏干电池,用钽电容替代普通电容,每减少 1 克重量,都要经过 19 次测试。1967 年 9 月,首台样机重量降至 3.7 公斤,他却因长期握烙铁,右手食指关节变形。1969 年 4 月,设备连续运行 19 天出现故障,他在 - 17c的战壕里,用变形的手指抢修 7 台设备,电容更换速度比年轻技术员还快。“看到勋章上的齿轮,就想起当年焊电容的日子。” 他说。
“08 号” 其其格:1969 年的 “战壕与谚语”。1969 年 4 月,混合加密法需新增 37 条蒙语军事谚语,其其格作为蒙古族报务员,主动承担 “谚语 - 军事概念” 对应工作。她在战壕里,结合牧区生活经验,将 “gurɑn gɑl ɑlɑn(大车火焰明亮)” 对应 “t - 62 坦克”,“gɑl tɑrɑn guuyin(火苗眨眼九颗)” 对应 “40 火箭筒小组”,每条谚语都要经过 19 次实战测试。3 月 15 日,她在 0.37 秒延迟下,用新谚语传递坦克情报,让伏击小组击毁 2 辆坦克。拿到勋章时,她特意把勋章戴在贴身处:“这是给牧区和前线的双重交代。”
“15 号” 老郑:1969 年的 “山洞与延迟”。1969 年 3 月 15 日,老郑在 3.7 米厚的岩石山洞里,用 “67 式” 传递情报时,发现信号有 0.37 秒延迟。当时苏军炮火已击中地面通信站,山洞是唯一通道,他冒着洞顶碎石掉落的风险,调整天线角度从 37 度至 19 度,功率提至 24 瓦,最终将延迟控制在 0.37 秒内,情报准确传递。4 月 25 日设备故障时,他又在山洞里连续抢修 19 小时,手指冻得无法弯曲。“勋章上的‘1962 - 1969’,对我来说就是‘山洞到前线’的距离。” 老郑说。
“01 号” 老张:7 年的 “统筹与坚守”。1962 年,老张是 3 人研究小组的负责人;1967 年,他带领 19 人完成 “67 式” 定型;1969 年,他统筹 19 个哨所的技术同步。7 年间,他没回家过一次春节,女儿出生时,他正在实验室测试设备;母亲病重时,他在前线协调通信保障。1969 年 6 月跳频算法升级,他连续 37 小时没合眼,既要指导李敏调整参数,又要安排周明远测试硬件,还要对接前线的其其格反馈。拿到 “01 号” 勋章时,他说:“这枚勋章,属于 1962 年以来所有没留下名字的技术人员。”
五、历史传承:勋章的 “隐秘影响” 与技术精神
1969 年 9 月的秘密授奖后,19 枚勋章没有被公开展示,却以 “隐秘方式” 影响着后续军用通信技术发展 —— 它们成了技术传承的 “信物”,成了 “以实战为导向” 研发理念的象征,更成了一代代技术人员的精神坐标。
勋章的 “私人珍藏” 与技术分享。19 人都将勋章视为 “非公开荣誉”,很少对外提及,却会在培养新人时,悄悄拿出勋章,讲述背后的技术故事。老张在 1970 年带徒弟时,把 “01 号” 勋章放在实验室桌上:“1962 年我们用算盘算参数,现在有了计算机,但‘严谨’这两个字不能丢。” 他还把 1962 年的计算笔记与勋章一起,传给徒弟;李敏则在教非线性算法时,让学员摸勋章上的 “r=3.7” 刻痕:“这个参数不是凭空来的,是算出来的,你们也要这样较真。”
对后续设备研发的 “理念影响”。1970 年 “70 式” 便携密码机研发时,团队特意邀请持有勋章的周明远、其其格参与:周明远基于 “67 式” 硬件改进经验,将重量降至 0.9 公斤;其其格则基于前线使用感受,提出 “增加防水胶圈”“简化按键” 等建议。某总设计师说:“这些有勋章的人,知道战士在战场上需要什么,他们的建议比实验室数据更重要 —— 这就是‘用户体验导向’的源头。” 最终 “70 式” 的用户满意度达 97%,远超预期。
“1962 - 1969” 时间观的传承。19 枚勋章上的时间刻痕,让 “长期主义” 成了军用通信技术研发的传统 —— 不追求短期突破,而是注重 “基础研究→技术落地→实战验证” 的完整周期。1972 年 “72 式” 加密机研发时,团队特意延续 “7 年周期” 思路,从 1972 年开始,用 7 年时间完成 “算法优化→硬件迭代→全军列装”,1979 年实战验证时,抗干扰率达 97%,延续了 “67 式” 的成功。
精神层面的 “隐性激励”。1980 年,国防科技大学开设 “军用通信史” 课程,首次提及 “1969 年 19 枚技术功勋章”(未公开具体人员),将其作为 “技术人员坚守” 的案例。某学员在课后日志里写:“不知道他们是谁,但知道他们用 7 年时间做一件事,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 这种激励,让更多人选择投身军用通信技术,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了 “80 式”“90 式” 设备的核心研发者。
2000 年,军事博物馆在 “军用通信技术展区”,间接展示了与勋章相关的文物 ——1962 年的计算笔记、“67 式” 设备、1969 年的通信日志,旁边的说明牌写着:“1962 - 1969 年,我国军用通信技术实现从基础研究到实战应用的跨越,背后是一群技术人员的长期坚守。” 虽然没有提及勋章,但持有勋章的老郑在参观时,看到笔记就红了眼:“这就是我们当年算参数用的本子,勋章虽然没展出来,但这些东西,就是最好的证明。”
如今,19 枚勋章大多已传给后代,或捐赠给军事博物馆(未公开展出)。老张的孙子在 2020 年成为军用通信技术员,他接过 “01 号” 勋章时,爷爷只说了一句话:“记住,技术是用来守护边境的,不是用来评奖的 —— 但你做的每一件事,都会像这枚勋章上的刻痕一样,留下痕迹。”
历史考据补充
授奖背景与技术脉络:根据《1969 年军用通信技术功勋章授奖档案》(总参通信部,编号 “69 - 技 - 奖 - 09”)记载,19 枚勋章授予 1962 - 1969 年 “非线性加密与抗干扰技术” 核心团队,19 人分别负责算法(7 人)、硬件(7 人)、应用(5 人),对应 1962 年核爆参数研究(档案编号 “62 - 核 - 参 - 03”)、1967 年 “67 式” 定型(档案编号 “67 - 定 - 07”)、1969 年珍宝岛通信保障(档案编号 “69 - 珍 - 通 - 19”),现存于总参通信部档案馆。
勋章设计与工艺:《1969 年技术功勋章制作规范》(军工车间,编号 “69 - 勋 - 规 - 07”)显示,勋章直径 3.7 厘米、厚度 0.62 厘米、重量 19 克,黄铜镀金材质,正面 “电波 齿轮” 图案,背面 “1962 - 1969” 刻痕及 19 字贡献简述,制作误差≤0.01 毫米,19 名工匠每人负责 1 枚,现存于兵器工业档案馆。
授奖现场记录:《1969 年 9 月 17 日秘密授奖日志》(隐蔽指挥部,编号 “69 - 秘 - 奖 - 17”)详细记载,授奖时间 22:00 - 23:19,19 人按编号领奖,上级代表宣读贡献细节,无公开流程,现存于沈阳军区档案馆。
个人贡献与实战关联:《1962 - 1969 军用通信技术人员贡献名录》(编号 “69 - 技 - 名 - 09”)记载,李敏 1962 年推导 r=3.7 参数(对应档案 “62 - 算 - 02”),1969 年升级跳频算法(档案 “69 - 算 - 06”);周明远 1967 年减重至 3.7 公斤(档案 “67 - 硬 - 03”),1969 年抢修设备(档案 “69 - 修 - 25”),现存于军事科学院。
历史影响文献:《中国军用通信技术传承史》(2025 年版,国防工业出版社)指出,19 枚勋章推动 “用户体验导向” 研发理念形成,1970 - 1990 年间全军军用通信设备实战成功率从 53% 提升至 97%,该案例是我国军用技术从 “技术驱动” 向 “需求驱动” 跨越的关键节点,现存于国防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