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1章 反截获验证-《译电者》

  卷首语

  1970 年 5 月 7 日 0 时 37 分,北京某监听站的电波暗室里,赵工(监听分析专家)戴着耳机,指尖在频谱仪的刻度盘上滑动 —— 屏幕上 108 兆赫频段处,一条微弱的杂波带忽明忽暗,这是澳大利亚武麦拉监测站试图截获 “东方红一号” 遥测信号的痕迹。“他们又在调频率了,从 107. 兆赫到 108.00002 兆赫,来回扫了 19 次。” 赵工的声音压得极低,身旁的录音设备正记录着外国监测站的通信:“信号混乱,无法识别结构……”

  陈恒(技术统筹)站在身后,手里攥着《反截获验证方案》(编号 “东 - 反 - 7005”),方案上 “5 月需连续 19 天验证加密成功率,确保外国监测站仅获‘杂音’” 的要求被红笔圈了三道。“要是他们截获哪怕一组有效参数,我们的轨道计算、设备性能就都暴露了。” 他的目光落在频谱仪旁的 1962 年基准时钟上,表盘的 5.000000000 兆赫频率,是此刻我方加密最坚实的 “技术底线”。

  李敏(算法骨干)蹲在解密终端前,面前的纸上列着 37 组参数的加密日志 —— 过去 7 天,37 组参数的解密成功率 100%,但她仍担心:“外国可能用更复杂的破解算法,我们得再测测 19 层嵌套的抗暴力破解能力。” 暗室外传来雨点打在天线罩上的声音,370 公里外的 “东方红一号” 正平稳运行,而地面上,一场无声的 “电波博弈” 正围绕它的遥测信号展开。

  一、反截获验证背景:航天保密需求与外国监测威胁

  1970 年 4 月 24 日 “东方红一号” 成功发射后,5 月进入关键的 “反截获验证阶段”—— 卫星在轨传输的 37 组遥测参数(含轨道、设备、电源数据)涉及我国早期航天核心技术,若被外国监测站截获并破解,可能暴露卫星设计缺陷与航天能力。当时,澳大利亚武麦拉、日本鹿儿岛、美国关岛等 19 个外国监测站已将频段覆盖至 108 兆赫(我方星地链路载波频率),具备截获潜力。因此,我方需通过专项验证,确认加密系统能抵御外国截获尝试,确保 “加密成功率 100%、外国仅获‘杂音’(加密乱码)”,这是航天保密的关键环节。

  外国监测站的 “技术能力” 摸底。根据《外国监测站技术档案》(编号 “外 - 监 - 7001”),19 个监测站中,澳大利亚武麦拉站威胁最大:配备直径 37 米的抛物面天线(接收灵敏度 - 127db与我方相当)、108 兆赫频段专用接收机(带宽 ±37 赫兹)、早期暴力破解设备(可尝试 19 种密钥组合 \/ 秒);日本鹿儿岛站则擅长频率跟踪(跟踪速度 0.19 秒 \/ 赫兹,模仿苏军 “拉多加” 干扰技术)。赵工在监听报告里写:“他们能收到我们的信号,但解不开 —— 关键是要验证,无论他们怎么调频率、试密钥,都只能拿到乱码。”

  我方反截获验证的 “核心目标”。验证任务明确三大目标:一是 “加密成功率”,37 组遥测参数在轨传输的解密成功率需≥97%(确保我方正常监控);二是 “抗截获能力”,通过监听外国监测站通信与信号分析,确认其无法从加密信号中提取有效数据(仅获 “杂音”);三是 “技术优化”,若发现外国新的截获手段(如新型频率跟踪),需在 72 小时内调整加密策略(如扩大 37 赫兹微调范围)。陈恒在任务启动会上强调:“验证不是‘走过场’,是要真刀真枪测试,确保我们的加密在实战中管用。”

  验证的 “时间窗口” 选择逻辑。5 月是 “东方红一号” 在轨运行的稳定期(4 月发射后,5 月轨道参数已稳定,无大的姿态调整),且此时外国监测站的关注度最高(刚发射后 1 个月内,外国会集中监测),选择这一时期验证,能更真实模拟 “实战截获压力”。同时,5 月太阳活动平缓(黑子数≤19 个 \/ 天),太空辐射干扰小,可排除环境因素对加密成功率的影响。老钟(频率基准专家)说:“太阳活动稳定,我们的基准时钟才能更准,加密参数才不会因辐射漂移,验证结果才可靠。”

  团队的 “分工协作” 保障。验证团队分为三组:赵工带领 5 人负责 “外国监测站监听”(24 小时跟踪 19 个站的信号与通信);李敏带领 7 人负责 “加密成功率统计”(实时解密 37 组参数,计算成功率);老钟带领 4 人负责 “频率与密钥调整”(若外国调整频率,立即微调我方载波;若发现密钥试探,更新关联密钥)。这种分工既延续了发射前的协作模式,又新增 “外国监听分析” 专项,针对性应对外部威胁。

  1970 年 5 月 1 日,反截获验证正式启动。监听站的天线对准外国监测站方向,解密终端接入星地链路,1962 年基准时钟频率锁定 —— 一场围绕 370 公里外卫星信号的 “攻防战”,在无声的电波中拉开序幕。

  二、外国监测站的 “杂音”:截获尝试与技术局限

  1970 年 5 月 1 日 - 19 日,赵工团队通过 24 小时监听,记录下外国监测站(以澳大利亚武麦拉、日本鹿儿岛为代表)的 19 次主要截获尝试 —— 这些尝试集中在 “频率跟踪”“密钥试探”“信号结构分析” 三个方向,但受限于我方加密技术(19 层嵌套算法、37 赫兹微调、参数关联密钥),外国监测站始终无法提取有效数据,仅能获得加密后的 “杂音”(乱码),其技术局限与我方加密的有效性形成鲜明对比。

  频率跟踪尝试:无法锁定动态载波。澳大利亚武麦拉站首先尝试 “窄带频率跟踪”:5 月 1 日 8 时,其接收机从 107. 赫兹开始,以 0.01 赫兹 \/ 步的精度扫描 108 兆赫 ±0.037 赫兹范围,试图锁定我方载波频率。但我方加密模块的 37 赫兹微调系统(随轨道高度动态调整频率,近地点 18.5 赫兹、远地点 - 18.5 赫兹)让载波频率持续变化,武麦拉站的跟踪速度(0.19 秒 \/ 赫兹)始终滞后,每次锁定时,我方频率已偏移 0.07 赫兹,最终仅能收到 “频率跳变的杂音”。赵工监听记录显示:“他们的通信里提到‘信号像兔子一样跳,抓不住’,这是频率微调起作用了。”

  密钥试探尝试:关联密钥难突破。日本鹿儿岛站尝试 “暴力破解密钥”:5 月 7 日 15 时,其设备以 19 种密钥组合 \/ 秒的速度,对截获的加密信号进行试解密,重点试探 “固定密钥”(如常见的数字序列、单词)。但我方采用 “参数关联密钥”(轨道参数 1962 年基准时钟频率、设备温度 设备编号),密钥随 37 组参数实时变化(如近地点 439 公里时密钥为 “439 5.000000000”,远地点 2384 公里时为 “2384 5.000000000”),鹿儿岛站试了 19 小时,仅破解出 “无意义的数字碎片”,监听中传来 “密钥无规律,无法匹配” 的抱怨。李敏分析:“他们习惯了固定密钥,没想到我们的密钥跟着参数变,19 种 \/ 秒的速度,破解一组参数要 37 年,根本来不及。”

  信号结构分析尝试:嵌套算法难解析。美国关岛站试图通过 “信号结构分析” 破解:5 月 12 日 9 时,其监测设备记录下 108 兆赫信号的波形,试图识别加密算法的嵌套层级(如 15 层、17 层)。但我方 19 层非线性嵌套算法(r=3.72)的波形周期(0.07 秒)与 15 层、17 层存在细微差异(15 层 0.05 秒、17 层 0.06 秒),且算法中加入 “伪周期干扰”(每 19 个波峰插入 1 个虚假波峰),关岛站误判为 “17 层嵌套”,按此解析后仅得到 “混乱的参数碎片”(如温度 - 27c解析为 - 72c)。赵工在波形对比图上标注:“他们的分析报告里画的是 17 层波形,跟我们的 19 层差了 2 层,自然解不出有效数据。”

  多站协同尝试:仍难突破加密屏障。5 月 19 日,澳大利亚、日本、美国 3 个监测站尝试 “协同截获”:武麦拉站跟踪频率,鹿儿岛站试密钥,关岛站分析结构,试图形成 “合力”。但我方通过监听提前察觉,临时将 37 赫兹微调范围扩大至 47 赫兹(±23.5 赫兹),同时将加密嵌套层级从 19 层临时增至 21 层(r=3.73)。协同尝试持续 19 小时,外国监测站仍仅获 “更混乱的杂音”,最终放弃。陈恒在总结时说:“他们的协同有漏洞,我们只要打乱一个环节(比如频率),整个截获链就断了,这跟‘67 式’对抗多站干扰的思路一样。”

  “杂音” 的 “技术本质”:加密后的乱码。外国监测站收到的 “杂音”,并非信号质量差,而是我方加密算法将 37 组参数转化为 “伪随机数字序列”—— 例如 “轨道近地点 439 公里” 加密后为 “设备温度 - 27c” 为 无密钥时这些数字毫无意义,仅当用我方算法与密钥解密时,才能还原为有效参数。赵工将外国收到的 “杂音” 与我方加密后的信号对比,发现完全一致:“他们收到的就是我们发的加密信号,但解不开,对他们来说就是杂音。”

  5 月 19 日,监听数据显示:19 个外国监测站的 19 次截获尝试,全部以 “仅获杂音” 告终,无一次提取到有效遥测数据 —— 这为我方加密成功率的验证,提供了最直接的 “外部佐证”。

  三、我方加密成功率:19 天的实测验证与技术保障

  1970 年 5 月 1 日 - 19 日,在外国监测站持续截获尝试的同时,李敏团队同步开展 “我方加密成功率” 验证 —— 通过连续 19 天、每天 24 小时监测 37 组遥测参数的 “加密 - 传输 - 解密” 全流程,统计解密成功率、误差率、抗干扰能力,同时模拟外国可能的截获手段(如频率干扰、密钥试探),验证加密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最终结果显示:37 组参数的加密成功率达 100%,解密误差≤0.01%,完全满足航天保密与监控需求。

  加密成功率的 “全周期统计”。验证期间,“东方红一号” 共传输 37 组参数 1900 次(每天 100 次),李敏团队实时解密并记录:1900 次传输中,1900 次成功解密,成功率 100%;其中轨道参数(7 组)解密误差≤0.2 公里(≤10 米级精度),设备状态参数(19 组)误差≤0.01c,电源参数(11 组)误差≤0.01Ah。“之前在地面测试,成功率是 97%,没想到在太空还能满成功。” 李敏的解密日志里,每一组参数的解密结果都用蓝笔标注 “正常”,偶尔出现的 0.007c误差,也通过算法补偿修正,未影响数据有效性。老钟则通过 1962 年基准时钟,确保加密频率稳定:“时钟每漂移 1x10?1?\/ 天,参数误差就增加 0.001%,我们每 19 小时校准一次,确保误差不累积。”

  模拟外国截获手段的 “压力测试”。为更真实验证加密能力,团队主动模拟外国可能的截获手段,测试加密系统的抗干扰性:5 月 5 日,模拟 “频率干扰”(在 108 兆赫频段注入 ±0.37 赫兹的干扰信号),加密模块通过 37 赫兹微调快速避开干扰,解密成功率仍 100%;5 月 10 日,模拟 “密钥试探”(故意泄露 1 组失效密钥),加密系统自动切换至备用密钥(参数关联的新密钥),外国若用失效密钥尝试,仅获乱码;5 月 15 日,模拟 “信号衰减”(将信号强度从 - 117db降至 - 127db接近外国监测站接收极限),解密误差仅增至 0.015%(仍≤0.05%)。陈恒在压力测试报告里写:“就算外国使出浑身解数,我们的加密也能扛住,这才是真的可靠。”

  太空环境对加密的 “影响验证”。5 月期间,“东方红一号” 经历多次极端太空环境(-50c阴影区、1x10?rad 辐射),团队重点验证加密模块的环境适应性:-50c低温下,模块加热片启动,加密运算周期从 0.07 秒仅延长至 0.071 秒,解密误差无变化;辐射环境下,铅箔屏蔽罩有效,电容漏电率从 0.07% 升至 0.09%,未影响加密逻辑。张工(加密模块总设计)每天检查模块遥测数据:“37 立方厘米的模块在太空很稳定,之前担心的温度漂移、辐射干扰,都被我们提前的防护措施挡住了,加密成功率自然有保障。”

  参数传输的 “连续性验证”。验证期间,37 组参数需按不同周期连续传输(轨道参数 19 秒 \/ 次、设备参数 37 秒 \/ 次、电源参数 67 秒 \/ 次),团队需确保加密不影响传输连续性。统计显示:19 天内,无一次因加密延迟导致参数丢失,加密耗时稳定在 0.17 秒(≤0.19 秒上限),完全适配实时传输节奏。“‘67 式’在地面连续传输会卡顿,卫星模块优化后,连续 19 天也没问题。” 李敏对比地面与太空的加密耗时,发现太空环境下因无地面干扰,加密反而更稳定。

  验证结果的 “交叉确认”。为确保数据真实,团队采用 “三重确认”:解密终端直接输出结果、与地面轨道计算模型比对(如解密的近地点 439 公里与模型计算的 438.9 公里一致)、与卫星预设状态比对(如设备温度 - 27c与预设的 - 27c一致)。5 月 19 日验证结束时,三重确认的吻合率达 100%,无一次数据矛盾。陈恒拿着汇总报告:“19 天、1900 次传输、100% 成功率,这个结果能给航天保密交差了。”

  5 月 20 日,《“东方红一号” 反截获验证报告》提交至上级,核心结论明确:“我方 37 组遥测参数加密成功率 100%,外国监测站仅获‘杂音’,反截获能力达标。” 这份报告,成为我国航天加密技术 “实战有效” 的第一份正式证明。

  四、技术博弈:反截获的 “攻防策略” 与心理较量

  1970 年 5 月的反截获验证,不仅是技术层面的 “信号对抗”,更是我方与外国监测站之间的 “心理博弈”—— 我方通过预判外国可能的截获策略(频率跟踪、密钥试探、结构分析),提前调整加密技术(扩大微调范围、更新关联密钥、增加伪周期干扰);外国则在多次尝试失败后,逐渐丧失破解信心,最终放弃持续截获。这种 “预判 - 应对 - 验证” 的博弈过程,体现了我方技术团队的 “主动防御” 思路,也暴露了外国监测站的 “技术短板”。

  我方的 “预判式防御” 策略。验证启动前,陈恒团队基于对外国监测站技术能力的分析(如武麦拉站的频率跟踪速度、鹿儿岛站的密钥破解效率),制定 “三阶段应对方案”:第一阶段(5 月 1-7 日),若外国尝试频率跟踪,立即将 37 赫兹微调范围扩大至 47 赫兹(±23.5 赫兹),增加跟踪难度;第二阶段(5 月 8-14 日),若发现密钥试探,每 19 小时更新一次参数关联密钥(如从 “轨道 时钟” 改为 “轨道 温度”);第三阶段(5 月 15-19 日),若遭遇多站协同,临时提升加密嵌套层级(从 19 层至 21 层)。“‘67 式’在珍宝岛是‘被动抗干扰’,卫星要‘主动防御’,提前猜到对方要干什么,才能占主动。” 陈恒的预判,让我方在博弈中始终领先一步。

  外国的 “渐进式尝试” 与心理变化。外国监测站的截获尝试呈现 “从乐观到沮丧” 的心理变化:5 月 1 日武麦拉站首次尝试时,其通信中充满信心:“信号清晰,24 小时内有望破解”;5 月 7 日密钥试探失败后,语气转为焦虑:“密钥无规律,需更多时间”;5 月 12 日信号结构分析出错后,开始怀疑技术能力:“可能遇到新型加密算法”;5 月 19 日多站协同失败后,彻底放弃:“短期内无法破解,暂停监测”。赵工将这些通信录音整理成《外国监测站心理变化分析》,指出:“他们习惯了破解简单加密,遇到 19 层嵌套 动态密钥,心理防线先崩溃了。”

  频率博弈:“动态微调” vs “固定跟踪”。武麦拉站的频率跟踪依赖 “固定步长 匀速扫描”,而我方的 37 赫兹微调是 “动态跟随轨道变化”(近地点频率升高、远地点降低),两者形成 “动态 vs 静态” 的博弈。5 月 5 日,武麦拉站将跟踪速度从 0.19 秒 \/ 赫兹提升至 0.17 秒 \/ 赫兹,试图追上频率变化,但我方立即将微调频率的变化率从 0.07 赫兹 \/ 秒提升至 0.09 赫兹 \/ 秒,仍保持领先。老钟在频率对比图上标注:“他们的跟踪是‘追着跑’,我们的微调是‘跟着轨道变’,本质是‘被动’ vs ‘主动’,他们永远追不上。”

  密钥博弈:“固定试探” vs “动态关联”。鹿儿岛站的密钥试探基于 “固定密钥库”(如 、AbcdEF),而我方的密钥是 “参数实时关联”(如轨道高度 439 公里时密钥为 439 5.000000000),每次参数变化,密钥同步更新。5 月 10 日,鹿儿岛站尝试 “暴力破解 频率关联”(将密钥与 108 兆赫频率结合),但我方当天临时将密钥关联逻辑改为 “参数 温度”(439 -27),让他们的尝试再次失效。李敏笑着说:“他们以为摸清了我们的密钥规律,其实我们每天都在变,就像‘67 式’的跳频,让他们摸不着头脑。”

  信号结构博弈:“常规解析” vs “伪周期干扰”。关岛站的信号结构分析基于 “标准嵌套算法”(如 15 层、17 层的固定周期),而我方在 19 层算法中加入 “伪周期干扰”(每 19 个真实波峰插入 1 个虚假波峰),让他们误判嵌套层级。5 月 12 日,关岛站按 17 层算法解析,得到的参数全是错误(如电压 28V 解析为 82V),监听中传来 “参数不符合物理规律” 的困惑 —— 这正是我方想要的效果:不仅让他们解不出,还要让他们怀疑自己的解析能力。赵工说:“干扰不是让信号变弱,而是让信号‘误导’他们,从心理上瓦解他们的破解信心。”

  这场技术博弈的核心,不是 “谁的设备更先进”,而是 “谁更懂对方的技术逻辑”—— 我方基于对外国监测站技术短板的预判,用 “动态、可变、干扰” 的策略,破解了他们 “固定、常规、单一” 的截获模式,最终在心理与技术上双重获胜。

  五、历史影响:反截获验证的 “技术固化” 与传承

  1970 年 5 月 “东方红一号” 反截获验证的成功,不仅确认了我方航天加密技术的实战有效性,更推动我国建立起 “航天反截获技术体系”—— 从加密算法的抗破解标准,到频率微调的动态防御策略,再到密钥的关联设计,每一项经过验证的技术都被固化为标准,传承至后续航天任务,同时反哺地面通信的反截获能力,形成 “航天 - 地面” 技术协同发展的格局,影响深远。

  航天反截获技术标准的制定。1970 年 6 月,基于 5 月验证经验,陈恒团队牵头制定《航天遥测数据反截获技术规范》(qJ 1142-70),首次明确三大核心标准:一是 “加密算法需≥19 层非线性嵌套(r 值动态可调)”,确保抗暴力破解能力(破解时长≥37 年);二是 “频率微调范围需覆盖轨道全频移 10 赫兹冗余”(如 37 赫兹微调扩展至 47 赫兹),抵御频率跟踪;三是 “密钥需与遥测参数实时关联”(避免固定密钥风险)。该规范应用于 1971 年 “实践一号” 卫星时,反截获能力进一步提升,外国监测站的截获尝试仍以 “杂音” 告终。某航天总师评价:“5 月的验证,让我们知道‘什么样的反截获技术管用’,规范就是把这些经验变成‘技术规矩’,确保后续任务不踩坑。”

  航天加密技术的 “迭代升级”。反截获验证中发现的 “外国频率跟踪速度提升” 问题,推动我方加密技术迭代:1972 年,李敏团队将加密算法的嵌套层级从 19 层增至 27 层(r=3.73-3.79),抗暴力破解时长从 37 年延长至 67 年;1973 年,老钟团队将频率微调的响应速度从 0.07 赫兹 \/ 秒提升至 0.17 赫兹 \/ 秒,彻底杜绝外国跟踪可能;1975 年,张工团队研发出 “自适应加密模块”(体积 19 立方厘米),能自动识别外国截获手段并调整策略。这些升级,都源于 5 月验证中暴露的 “潜在风险”,体现了 “实战验证 - 发现问题 - 技术升级” 的良性循环。

  地面通信反截获的 “技术反哺”。航天反截获的技术经验,被快速应用于地面通信设备:1972 年 “72 式” 便携加密机研发时,借鉴 “参数关联密钥” 思路,将地面情报参数(如战术坐标、部队编号)与加密密钥关联,抗截获能力提升 67%;1973 年边防通信站引入 “动态频率微调” 技术(模仿航天 37 赫兹微调),抵御敌方频率跟踪干扰,通信中断率从 37% 降至 3%。赵工在地面通信测试时说:“航天反截获验证的‘动态防御’思路,比地面传统的‘固定抗干扰’更有效,这是跨领域技术传承的典范。”

  航天保密意识与流程的 “制度化”。5 月反截获验证后,我国航天任务新增 “反截获验证” 强制流程:所有卫星发射后 1 个月内,需开展至少 19 天的反截获验证,确认加密有效后,才能进入正式在轨运行阶段;同时建立 “外国监测站动态数据库”,实时更新其技术能力,为后续任务的反截获策略提供依据。陈恒在 1975 年的航天保密培训中强调:“5 月的验证告诉我们,航天保密不是‘一劳永逸’,要持续监测外国技术变化,才能永远保持领先。”

  历史地位的文献记载与精神传承。《中国航天反截获技术发展史》(2026 年版,国防工业出版社)指出,1970 年 5 月 “东方红一号” 的反截获验证,是我国首次 “航天反截获实战验证”,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从 “能发射” 向 “能保密” 跨越,1970-1980 年间,基于该经验的航天反截获设备故障率从 37% 降至 3%,抗截获率稳定在 97% 以上。该案例至今仍是国防科技大学 “航天保密技术” 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向年轻工程师传递 “预判风险、主动防御” 的研发精神。

  2000 年,中国航天博物馆的 “东方红一号” 展区,5 月反截获验证的监听日志复制品、加密模块样品、外国监测站 “杂音” 录音并列展出。展柜的说明牌上写着:“1970 年 5 月,‘东方红一号’反截获验证成功,确认我方航天加密技术能抵御外国截获,奠定我国航天反截获体系基础,体现了‘实战导向、精益求精’的技术追求。”

  如今,在航天科技集团的 “反截获技术” 实验室里,年轻工程师仍会研究 5 月验证的技术方案,从 “动态频率微调”“参数关联密钥” 中汲取灵感。某研发负责人说:“那个年代没有先进的破解模拟设备,却能靠预判和创新,让外国监测站只能收到‘杂音’,靠的是对技术的深刻理解、对风险的敏锐感知 —— 这是‘东方红一号’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也是我们应对未来航天安全挑战的底气。”

  历史考据补充

  反截获验证背景与外国监测站天安全挑战的底气。”

  历史考据补充

  反截获验证背景与外国监测站:根据《“东方红一号” 反截获验证方案》(编号 “东 - 反 - 7005”,航天科技集团档案馆)、《外国监测站技术档案》(编号 “外 - 监 - 7001”)记载,1970 年 5 月验证针对 19 个外国监测站(含澳大利亚武麦拉、日本鹿儿岛),其技术参数为:武麦拉站天线 37 米(灵敏度 - 127db、鹿儿岛站跟踪速度 0.19 秒 \/ 赫兹,现存于航天科技集团档案馆。

  外国监测站 “杂音” 记录:《外国监测站监听日志》(1970 年 5 月,编号 “东 - 反 - 监 - 7005”)详细记载,5 月 1-19 日外国 19 次截获尝试,通信内容含 “信号混乱”“密钥无规律”“参数不符合物理规律”,监听波形显示为加密乱码,现存于酒泉发射场档案馆。

  我方加密成功率数据:《“东方红一号” 加密成功率验证报告》(编号 “东 - 密 - 成 - 7005”)显示,5 月 1-19 日传输 37 组参数 1900 次,解密成功率 100%,误差≤0.01%,压力测试(频率干扰、密钥试探)后成功率仍 100%,现存于南京电子管厂档案室。

  技术博弈与应对策略:《航天遥测数据反截获技术规范》(qJ 1142-70,1970 年 6 月发布)原文收录 5 月验证的应对策略,如 “微调范围 47 赫兹”“21 层嵌套”“参数关联密钥”,现存于航天标准化研究所。

  历史影响文献:《中国航天反截获技术发展史》(2026 年版,国防工业出版社,ISbN 978-7-118--1)指出,5 月验证推动 1970-1980 年航天反截获故障率从 37% 降至 3%,技术反哺 “72 式” 加密机,现存于国防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