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世事无常,人生如梦-《为了抄古诗词,我把历史写成小说》

  第一百一十二章,世事无常,人生如梦

  “为什么经常改元啊,改元有什么意义吗?”

  “改元,一般都是皇帝刚登基的时候改元,其他的时候,多数是因为天下发生了大事,为了应对危机,或者重塑权威,宣扬合法性才改元的。”

  “呵呵,自已骗自已……”

  “感觉老杜也还是不适合做官……那个房什么的宰相,领着四五万人反攻长安的一部分叛军,都被打的全军覆灭了,这怎么说也是重大失职,按照军法都应该直接砍了的,杜甫竟然还为他求情!”

  “就是,全军覆灭了,自已却能跑回来,这样的人,早就该砍掉了。”

  “杜甫也没办法吧,毕竟以前吃过人家的,不求情,以后在朝堂上更不好混了……”

  “杜甫又一口气写了六首诗,怎么光有名字,没有内容啊?”

  “我猜应该是复来大神还没有想好,打算晚上回去想好了明天再来写呢。”

  “听这个名字,感觉好像又是叙事诗……”

  “不用感觉,一定是的。如果是那种情深意切,灵感突现的诗,当场就写下来了。这六首诗估计是为了巩固杜甫的人设,特意安排的吧。”

  “那感觉就没什么好期待的了……”

  韩复来看着这些评论,感觉有个网友说的很对。

  那就明天再写吧,让大家以为自已想了一晚上才想出来的。

  至于高适的问题,韩复来不确定要不要写。

  杜甫还被俘虏在长安城中写《春望》的时候,高适就已经是淮南节度使,已经平息了永王之乱了。

  后来两人也算是同朝为官,但杜甫天然就是房琯一系的。

  而恰好,高适和房琯又是对立的,两人的交际不可能多。

  还有一点,高适在朝廷里面,算是肃宗的亲信,并且是管军政一方面的,和杜甫这种清流官员,交际更少。

  也不能有交际,这是个政治敏感度的问题。

  考虑良久,韩复来还是决定把这段也简单地写出来,给网友们交代一下。

  毕竟大家都这么期待。

  今天晚上,韩复来难得的回宿舍睡了。

  天天开房也不是办法,这篇小说写完了就去外面看房子,直接买一套吧,反正现在房子价格都腰斩了,自已也不缺钱。

  突然看到韩复来回到宿舍睡觉,室友们都惊呆了。

  权文涛:“咋地来哥,分手了?”

  郑文杰:“咋地来哥,肾虚了?”

  杨宇翔:“来哥,这是六味地黄丸,这是肾宝,我都已经买好了,这几天你一直没回宿舍睡,我就想到你可能需要这些……”

  郑文杰和权文涛都一脸懵逼地看向了杨宇翔。

  韩复来都懵了。

  这也考虑地太周到了吧?

  韩复来感谢了杨宇翔的关心,然后道:“好意我心领了,这些东西嘛,你就……那我就留下了,我也没吃过,尝尝是个什么味道。我先声明啊,绝对不是我虚了,我就是好奇,尝尝味道!我年纪轻轻,怎么可能会虚,绝对不可能的!”

  第二天,继续写。

  【乾元二年,杜甫携家小逃荒至秦州。】

  【九月。】

  【破败茅屋的茅草铺上,杜甫突然睁开了眼睛。 】

  【月光从屋顶的裂缝漏进来,在土墙上投下细碎的光斑。】

  【身边杨氏的呼吸声很轻——自华州弃官西逃以来,这个出身弘农杨氏的女子瘦得颧骨凸起,夜里总睡不安稳。墙角传来幼女翻身的响动,孩子肋骨在单薄衣衫下清晰可见。 】

  【杜甫轻轻坐起身,摸到案头的陶碗喝了口水。】

  【水是黄昏时宗武从三里外的山涧背回来的,带着枯叶的涩味。】

  【方才的梦境异常清晰:洛阳桥畔的柳色,天宝四载的春风。李白倚着桥栏,手里晃着酒葫芦,麻布衣襟沾着酒渍,柳絮随风飘远。】

  【忽然柳絮化作雪片,李白的脸陷在阴影里,声音微弱:

  "夜郎的瘴气……比洞庭的雾还浓……

  " 】

  【李白被永王招募,做了幕僚,而后高节帅平定永王叛乱的事情,已经是一年前了。】

  【杜甫自然也知道,李白被流放夜郎的事情。】

  【现在过了一年多时间,太白兄怕是已经到了夜郎了吧……夜郎多瘴气,也不知道太白兄能不能受得了。】

  (这个时候李白已经轻舟已过万重山了,但杜甫不知道。)

  【杜甫不由回想起当初三人梁园夜游的情形,那时候的李太白,虽然刚被玄宗皇帝赐金放还,但依旧是潇洒风流。】

  【又想起自已跟着李白,两人一起寻仙问道,采仙草,炼仙丹的日子,充实又快活。】

  【后来,后来啊……】

  【自已困居长安,生活艰难,再也没有与李太白见过面了,倒是时时有他的诗篇传来,聊以慰籍。】

  【倒是高达夫,也同自已一样,投奔了肃宗皇帝。】

  【只不过,自已和高达夫却是比不了。】

  【高达夫因投奔早,有拥立之功,肃宗刚登基,便被封为谏议大夫。】

  【至德二年,自已还被叛军关押在长安中时,他就出任淮南节度使,统领淮南诸军,去平定永王之乱。】

  【高达夫不愧是高家子孙,当时朝廷主力正在对峙安禄山,禁军又在守卫行在所,交给高适的,只有一些新征募来的士兵和地方上的府军。】

  【就这样,也被他三个月平定了永王。】

  【杜甫回想了一下,高适是怎么平叛的——他并没有主动出击,也并没有和叛军正面交锋,而只是坐镇淮南,切断叛军的后勤补给,又撰写檄文,瓦解永王军心,最后竟然让永王部下纷纷倒戈,内部分裂严重,这才让他一举击溃。】

  【杜甫不由赞叹,高节帅果然是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有大帅之才。】

  【当年初见之时,便能看出他身上的那种沉稳又犀利的气质。】

  【换作自已来的话……自已是文官,不能比较。】

  【只可惜,自已和高达夫终究还是越走越远。】

  【对方是节度使,自已是左拾遗。因为安禄山的谋反,其他节度使不用说,也知道朝廷现在对节度使的忌惮,很需要避嫌。】

  【避嫌暂且不说,因为房琯宰相兵败的事情,两人终究是站在了对立面。】

  【永王叛乱,而李白,作为谋反从犯,自然也要受到处罚。还好,最终的结果只是流放夜郎。】

  【但,流放夜郎啊……李太白这把年纪,还能撑得住吗?】

  【自已已经被肃宗离心,上书无用。】

  【不知道高适,有没有暗中营救太白……明着上书肯定是不行的——莫非你高适这个节度使和永王还有什么私下的联系吗?】

  【世事无常,人生如梦啊。】

  【当初在梁园相遇时,谁又能想到,三人会是今天这样的结局呢。】

  【那时的李白最是风流,意气风发,恃才傲物——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那时的自已刚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满腔抱负,只等有一日大展宏图,致君尧舜。】

  【那时的高适……衣衫都洗的发白,但却依旧不卑不亢,不过却有些沉默寡言。不像自已和李白那样,吟诗唱赋,肆意快活。】

  【而如今……】

  【看如今……】

  【君子拙于言而敏于行,古人诚不欺我啊!】

  (高适此时被宦官排挤,已经解除了节度使职权,调任太子少詹事这样的闲职,然后又外放出任彭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