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迎亲堵门-《为了抄古诗词,我把历史写成小说》

  第五十一章,迎亲堵门

  在这个没有李白,没有将进酒的世界,原主为什么还能叫韩复来呢?

  这说来就话长了。

  韩复来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学历最高三年级。

  在农村,给男孩子起名字都是比较简单的一个单字,像什么飞、伟、亮、军、强之类的,就是个寓意好。想必很多人身边都有叫李飞、杨伟、张亮、刘强的朋友吧?

  韩复来的父母不走寻常路,想要起个好听又寓意好的。

  想了半天,取了个来福。

  当他们兴致勃勃去乡政府派出所给孩子上户口的时候,路过一个小商店,那老板娘叫她家的狗,也叫来福。

  这下韩复来爹妈就不乐意了。

  但又舍不得来福这么好的寓意,只好改成了福来。

  上户口的时候,又因为口音的问题,或者派出所民警着急粗心的原因,就给写成是复来了。

  韩复来他爹为此还在家骂骂咧咧了好多天,韩复来长大后也没少听他抱怨。

  觉得名字改了,福气都给改没了。

  和郑文杰又聊了几句,韩复来继续去写了。

  接下来,就要写到成亲了。

  两人感情圆满,终于算是修成了正果。

  【苏轼骑在披红挂彩的骏马上,身后跟着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锣鼓喧天,喜乐飘扬,大红灯笼格外鲜艳。他身着大红喜袍,头戴乌纱帽,胸前系着大红绸花,脸上洋溢着掩不住的笑意。】

  【

  "子瞻兄,今日可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啊!

  "好友沈默骑马跟在身侧,打趣道。】

  【苏轼摸了摸下巴,笑道:

  "拙言兄莫要取笑,我这心里七上八下的,比殿试时还要紧张三分。

  "】

  【队伍转过长街,进了巷子,远远已能看到林家的门楣。门门前张灯结彩,却不见有人出来相迎。苏轼心头一紧,不由得勒住了马缰。】

  【

  "这是何意?

  "苏轼坚疑惑道。】

  【正说话间,林家大门“吱呀”一声打开,却见林婉的弟弟林远带着几个文人模样的青年男子走了出来,排成一列,将大门堵得严严实实。】

  【

  "苏子瞻,想娶我姐姐,可没那么容易!

  "林远手持一把折扇,脸上带着似笑非笑的表情。】

  【苏轼连忙下马,上前拱手行礼:

  "子介,这是?

  "】

  【

  "我林家书香门第,我姐姐更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今日你要迎亲,须得过我们这一关。

  "林远合上折扇,笑道:

  "你乃新科进士,才华超绝,今日我们便要考考你。

  "】

  【苏轼身后的迎亲队伍发出一阵善意的哄笑。沈拙言拍了拍苏轼的肩膀:

  "看来今日新郎官要过五关斩六将了。

  "】

  【苏轼深吸一口气,脸上重新浮现出从容的微笑:

  "请子介出题。

  "】

  【林远与身旁几位文士交换了眼色,朗声道:

  "素闻子瞻兄才思敏捷,今日我们便以'春夏秋冬'四季为题,请你在七步之内,为每个季节作诗一首。若有一首不能令我等满意,哼哼!

  "】

  【围观众人发出一阵惊叹——这难度非同小可,即便是对苏轼这样的才子也是极大挑战。】

  【苏轼微微蹙眉,抬头望向林府内院的方向。他知道,林婉此刻一定在闺房中等待,或许正透过窗棂望着这一幕。】

  【

  "好。

  "苏轼收回目光,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

  "子介和诸位师兄师弟们听好了。

  "】

  【他向前迈出第一步,朗声吟道:】

  【春水初生乳燕飞,】

  【小桃枝上红霞微。】

  【花前把酒留君住,】

  【莫负春风拂面归。】

  【第一步落下,春诗已成。林远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与身旁文士低声交谈几句,点了点头。】

  【苏轼迈出第二步,继续吟诵:】

  【夏日炎炎树影圆,】

  【荷风送香气如烟。】

  【闲来独坐石矶上,】

  【一任蝉声到耳边。】

  【夏诗又成,围观众人已开始喝彩。林远的表情更加严肃,却也更加惊喜,显然没料到苏轼能如此从容应对。】

  【第三步踏出,苏轼的声音更加清朗:】

  【秋空明月悬清辉,】

  【露湿桂花香满衣。】

  【何处笛声惊宿鸟,】

  【一时飞向白云边。】

  【秋诗吟罢,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掌声。对面有书生抚掌大笑:

  "好一个'露湿桂花香满衣'!子瞻兄果然名不虚传!

  "】

  【林远也笑了出来,知道自已这个姐夫才华厉害,却没想到这么厉害,果然不愧是年纪最小的进士。】

  【苏轼却没有立即迈出第四步。他站在原地,目光再次投向林府深处,仿佛能穿透重重院墙,看到那个让他魂牵梦萦的身影。】

  【

  "子介,诸位!

  "苏轼突然开口,声音柔和了许多,

  "四季诗已作其三,这最后一首冬诗,我想换一种方式。

  "】

  【林远不解:

  "哦?子瞻兄莫非才尽?

  "】

  【苏轼摇摇头,眼中闪烁着温柔的光芒:

  "非也。只是想到婉儿最爱梅花,我想为她作一首特别的诗。

  "】

  【不等林远回应,苏轼向前连迈四步,每一步都伴随着一句深情款款的诗句:】

  【冬去春来又一年,】

  【梅开雪里最堪怜。】

  【愿得一心人相伴,】

  【四季如春共婵娟。】

  【七步已满,四诗已成。但这最后一首分明不是单纯的冬诗,而是将四季融入其中,更寄托了对林婉的一片深情。】

  【同时也把当初林婉写给自已的那首“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化用了进去,遥相呼应。】

  【现场一片寂静,随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喝彩。】

  【

  "好!好一个'愿得一心人相伴,四季如春共婵娟'!

  "一位年长的文士激动地拍案叫绝,

  "此诗不仅合乎格律,更难得的是真情流露,感人肺腑啊!

  "】

  【林远也是惊喜万分,刚要让开道路,突然心中一动,想着:何不再来出题,看看这个姐夫到底有多高的才学,哪里才是他的极限。】

  【林远忽然高声道:“子瞻兄,你来迎娶我姐姐,可不能没有为我姐姐写的诗啊!”】

  【好友沈默出言道:“子介,四首诗已成,你就不要再胡搅蛮缠了吧?”】

  【苏轼轻轻拉了一把沈默,笑道:“为婉儿作诗,我之所幸!”】

  【苏轼回想起这林婉相知相知的过程,脸上浮现出幸福的笑容,诗词悄然已成。】

  【婉兮清扬柳如烟,三生石上证前缘。】

  【若问此心何所似,钱塘江水与山连。】

  【众人又是齐声叫好,这首诗第一个字便是林婉的名字,整首诗更是深情流露,直表心意。】

  【林远也是更是惊喜,本来想着这首诗做完,就放行的,现在却又更加心痒,还想听听他能再做出什么诗来?】

  【但对方已经在极短时间内作了五首诗,自已再为难下去,就显得不礼貌了。估计少不了挨爹爹一顿打,然后还得再挨姐姐一顿打。】

  【正犹豫不决,却听苏轼高声道:“还有什么要求,子介不妨继续提出来!”】

  【林远惊喜,但也有些不好意思:“最后一题,子瞻兄作出来了,我便恭迎入内!”】

  【苏轼笑道:“但讲无妨!”】

  【林远微微一顿,笑道:“那就以子瞻兄和我姐姐初次相识的场景,再作一首诗!”】

  【苏轼笑容不减,思绪飘远,初见啊,初见,那是在梨园的诗会。】

  【那时候自已还不懂情爱,还一心想着为母亲分忧,去和那什么参军家的小姐相识。而婉儿,那时候也还是个小姑娘,在一块大大的画板前,画着梨园的盛会。】

  【沉吟片刻,苏轼诗词又成。】

  【吟断春风句未成,忽惊素纸落云英。】

  【丹青解语描诗骨,始信人间有倾城。】

  【此诗一出,不管是男方家的朋友,还是女方家的宾客,尽皆高声叫好。】

  【有人叫道:“原来是一见钟情啊!”】

  【苏轼也跟着大笑,笑问道:“子介,可还满意?”】

  【林远也跟着开心,大声叫道:“姐夫,请进请进!”】

  【众人又是哄笑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