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男人一愣,然后宽厚地笑了笑,露出标志性的大嘴和整齐洁白的牙齿:“您好,请问您是……”
听到声音,焦健从屋里出来,激动地握住男人的手不住摇晃:“学建同志,我是出品人焦健,全权负责这部戏。”
他又招呼孙朝阳:“朝阳同志,介绍一下,这位是着名的艺术家李学建同志。嗨,其实我也不用特意介绍的,全国人民谁不认识宋大成呀?学建同志,这位是剧组的编剧,着名作家孙三石。”
孙朝阳和李学建的手握在一起。
是啊,电视连续剧《渴望》创下收视率高峰,全国人民谁不认识好人宋大成?而且,李学建老师的模样实在太有辨识度了,只需要看上两眼就能记住他的相貌。
同样,《渴望》一剧中,刘慧芳也好认。凯丽阿姨年轻时候那张银盘大脸,给人一种温柔的贤妻良母的感觉。银盘大脸并不是说脸大,而是说像银制小盘那样圆润典雅,后世称之为小圆脸。
那时候的刘慧芳就是国民媳妇,只不过,阿姨几十年后重新出山卖足力健,又拍了许多小气刁钻的婆婆,对《渴望》里的形象来了个彻底的颠覆。
说到足力健,前世孙朝阳和那群退休老头老太太人手一双,穿起来挺舒服的。关键是鞋子抓地力强,不容易打滑。要知道,老人就怕摔跤。而且,鞋子柔软弹性好,也能保护关节。
相比起凯丽阿姨和李学建一辈子战斗在影视行业里,艺术生命长青,《渴望》的男主角,演王沪生的孙松虽然也是老戏骨,但名气却小很多。没办法,他实在太帅,而且帅得没有特色,不容易被观众记住。
可见,一个演员,长得美丑没有关系,关键是要有特点。
李学建标志性的大嘴白牙再次咧开,神色竟然显得激动:“孙三石,原来你就是孙三石,你的作品我都读过。前一段时间,我和同事们聊人物塑造的时候,还拿你的小说举过例子。“
孙朝阳好奇:“拿我的小说举例?我不是太明白。“
焦健插嘴:“朝阳同志,学建同志大老远来剧组,你光顾着拉人家聊。还是要先等人家放下行李,喝口水再说吧。“
孙朝阳:“是是是,学建老师,先安顿下来再说。“
于是,二人就领李学建进了宿舍,让他放下行李,洗了脸,又泡了一茶缸子茶水。
李学建一边忙碌一边对孙朝阳笑道:“人物塑造的关键是要特点,特别是影视剧中,人物一出场,一个动作,一个语气就必须让观众瞬间记住。要说人物塑造,您的小说《暗算》人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懵懂单纯的瞎子阿炳,比如浪漫多情又不顾一切的黄依依,随波逐流的陈二湖。我们在讨论演技的时候,经常扮演里面的人物,你可不知道你这本书在我们单位有多红。”
他以前在空政文工团当演员,后来调去中央实验话剧院上班。
说着话,李学建忽然一变脸,瞬间满面痛苦和悲凉:“安院长,我老婆怀孕了。”
没错,他瞬间入戏,变成了《暗算》里的瞎子阿炳,只不过是中年版的。
孙朝阳脖子后面有一丛寒毛竖了起来,他也不是没有接触过演员,爱人何情就是很优秀的影视工作者。可单纯说演技,还真没有看到过强成李学建这样的。
能够站在话剧舞台上现场表演的,谁没有两把刷子?
宗光辉和焦健能够把李学建请来,真是干得漂亮。孙朝阳心中顿时起了个念头:这剧如果有李老师,肯定能红。
焦健也是读过《暗算》的,虽然说宗光辉爱那本书入骨,可自己对这本书的评价却不是太高。他立即插嘴:“学建老师演阿炳真是不错,不过,安在天院长如果让朝阳同志来演可糟糕了。”
李学建不解:“怎么说?”
焦健道:“小说里,安在天院长可是个严肃正正直的人,朝阳同志跳脱浪漫。如果他是安院长,经得起黄依依博士的撩拨吗,直接就结婚大结局。”
李学建哈哈大笑,连声说:“倒也圆满。”
孙朝阳被二人调侃,只得尴尬地摸了摸自己下巴。
李学建又激动地说:“三石同志是最优秀的作家,如果你来做编剧,这戏还真值得演。三石同志,本子给我看看。”
孙朝阳不以为然,随口道:“还没有写呢,得等等,一边弄一边拍吧。”
李学建:“啊?”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影视业还是国营,挺正规的。先是弄剧本,送上去审核,过关后才立项,然后组建团队开机。现在自己人都到了,本子还没有出来,这不是胡闹吗?
他却不知道,一边写本子一边开机拍摄的情况未来几年会成为业界常态。到九三年的时候,影视业对民间资本开放。影视剧老板首先做的并不是弄到一部好剧本,而是拉资金。只要弄到钱,什么好编剧好导演好演员请不到。
有钱就是大爷,你拍着拍着,资方会中途塞进来新的演员,编剧又得重新写本子,不可预测的事情实在太多。
九十年代初又出现一种叫室内情景剧的新鲜事物,比如《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都是一边拍一边写本子。拍到后面,编剧都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写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看到李学建惊讶的表情,孙朝阳道:“放心好了,绝对是一部好戏,我有信心。”
李学建:“朝阳,你得先透露一下故事说的是什么呀?”
焦健插嘴:“学建同志,其实就是余敏余老的自传,故事也简单,就是拍余老什么时候读书,什么时候参加工作,什么时候研究出氢弹为国争光,多简单啊!余老的个人简历,我以前发过一份给你,那就是整个故事大纲。朝阳同志,不过是设计几个场景,把台词填进去就是。朝阳同志在文艺战线上做出过那么多贡献,已经是全国闻名,对他你还没信心吗?”
李学建咧嘴:“那是,我是相信朝阳的。”
孙朝阳抓了抓头皮,一想,也对,《功勋》中余敏篇,其实也是这个路子。都是生活日常和工作日常,可能够把日常写的有趣好看,激动人心,却非常考较编剧功力。
安置好李学建,焦健告辞而去:“你们一个是编剧,一个是主演,是这部戏的灵魂,平时多多交流。”
喜欢1981,文豪从返城知青开始
听到声音,焦健从屋里出来,激动地握住男人的手不住摇晃:“学建同志,我是出品人焦健,全权负责这部戏。”
他又招呼孙朝阳:“朝阳同志,介绍一下,这位是着名的艺术家李学建同志。嗨,其实我也不用特意介绍的,全国人民谁不认识宋大成呀?学建同志,这位是剧组的编剧,着名作家孙三石。”
孙朝阳和李学建的手握在一起。
是啊,电视连续剧《渴望》创下收视率高峰,全国人民谁不认识好人宋大成?而且,李学建老师的模样实在太有辨识度了,只需要看上两眼就能记住他的相貌。
同样,《渴望》一剧中,刘慧芳也好认。凯丽阿姨年轻时候那张银盘大脸,给人一种温柔的贤妻良母的感觉。银盘大脸并不是说脸大,而是说像银制小盘那样圆润典雅,后世称之为小圆脸。
那时候的刘慧芳就是国民媳妇,只不过,阿姨几十年后重新出山卖足力健,又拍了许多小气刁钻的婆婆,对《渴望》里的形象来了个彻底的颠覆。
说到足力健,前世孙朝阳和那群退休老头老太太人手一双,穿起来挺舒服的。关键是鞋子抓地力强,不容易打滑。要知道,老人就怕摔跤。而且,鞋子柔软弹性好,也能保护关节。
相比起凯丽阿姨和李学建一辈子战斗在影视行业里,艺术生命长青,《渴望》的男主角,演王沪生的孙松虽然也是老戏骨,但名气却小很多。没办法,他实在太帅,而且帅得没有特色,不容易被观众记住。
可见,一个演员,长得美丑没有关系,关键是要有特点。
李学建标志性的大嘴白牙再次咧开,神色竟然显得激动:“孙三石,原来你就是孙三石,你的作品我都读过。前一段时间,我和同事们聊人物塑造的时候,还拿你的小说举过例子。“
孙朝阳好奇:“拿我的小说举例?我不是太明白。“
焦健插嘴:“朝阳同志,学建同志大老远来剧组,你光顾着拉人家聊。还是要先等人家放下行李,喝口水再说吧。“
孙朝阳:“是是是,学建老师,先安顿下来再说。“
于是,二人就领李学建进了宿舍,让他放下行李,洗了脸,又泡了一茶缸子茶水。
李学建一边忙碌一边对孙朝阳笑道:“人物塑造的关键是要特点,特别是影视剧中,人物一出场,一个动作,一个语气就必须让观众瞬间记住。要说人物塑造,您的小说《暗算》人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懵懂单纯的瞎子阿炳,比如浪漫多情又不顾一切的黄依依,随波逐流的陈二湖。我们在讨论演技的时候,经常扮演里面的人物,你可不知道你这本书在我们单位有多红。”
他以前在空政文工团当演员,后来调去中央实验话剧院上班。
说着话,李学建忽然一变脸,瞬间满面痛苦和悲凉:“安院长,我老婆怀孕了。”
没错,他瞬间入戏,变成了《暗算》里的瞎子阿炳,只不过是中年版的。
孙朝阳脖子后面有一丛寒毛竖了起来,他也不是没有接触过演员,爱人何情就是很优秀的影视工作者。可单纯说演技,还真没有看到过强成李学建这样的。
能够站在话剧舞台上现场表演的,谁没有两把刷子?
宗光辉和焦健能够把李学建请来,真是干得漂亮。孙朝阳心中顿时起了个念头:这剧如果有李老师,肯定能红。
焦健也是读过《暗算》的,虽然说宗光辉爱那本书入骨,可自己对这本书的评价却不是太高。他立即插嘴:“学建老师演阿炳真是不错,不过,安在天院长如果让朝阳同志来演可糟糕了。”
李学建不解:“怎么说?”
焦健道:“小说里,安在天院长可是个严肃正正直的人,朝阳同志跳脱浪漫。如果他是安院长,经得起黄依依博士的撩拨吗,直接就结婚大结局。”
李学建哈哈大笑,连声说:“倒也圆满。”
孙朝阳被二人调侃,只得尴尬地摸了摸自己下巴。
李学建又激动地说:“三石同志是最优秀的作家,如果你来做编剧,这戏还真值得演。三石同志,本子给我看看。”
孙朝阳不以为然,随口道:“还没有写呢,得等等,一边弄一边拍吧。”
李学建:“啊?”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影视业还是国营,挺正规的。先是弄剧本,送上去审核,过关后才立项,然后组建团队开机。现在自己人都到了,本子还没有出来,这不是胡闹吗?
他却不知道,一边写本子一边开机拍摄的情况未来几年会成为业界常态。到九三年的时候,影视业对民间资本开放。影视剧老板首先做的并不是弄到一部好剧本,而是拉资金。只要弄到钱,什么好编剧好导演好演员请不到。
有钱就是大爷,你拍着拍着,资方会中途塞进来新的演员,编剧又得重新写本子,不可预测的事情实在太多。
九十年代初又出现一种叫室内情景剧的新鲜事物,比如《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都是一边拍一边写本子。拍到后面,编剧都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写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看到李学建惊讶的表情,孙朝阳道:“放心好了,绝对是一部好戏,我有信心。”
李学建:“朝阳,你得先透露一下故事说的是什么呀?”
焦健插嘴:“学建同志,其实就是余敏余老的自传,故事也简单,就是拍余老什么时候读书,什么时候参加工作,什么时候研究出氢弹为国争光,多简单啊!余老的个人简历,我以前发过一份给你,那就是整个故事大纲。朝阳同志,不过是设计几个场景,把台词填进去就是。朝阳同志在文艺战线上做出过那么多贡献,已经是全国闻名,对他你还没信心吗?”
李学建咧嘴:“那是,我是相信朝阳的。”
孙朝阳抓了抓头皮,一想,也对,《功勋》中余敏篇,其实也是这个路子。都是生活日常和工作日常,可能够把日常写的有趣好看,激动人心,却非常考较编剧功力。
安置好李学建,焦健告辞而去:“你们一个是编剧,一个是主演,是这部戏的灵魂,平时多多交流。”
喜欢1981,文豪从返城知青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