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支流的暗礁堆里,岩壁常年被潮气裹着,到处都是湿漉漉的。有个被芦苇遮住的岩洞,里头私铸坊的***正冒青灰色的烟,铅水融化的怪味混着江水腥气,在洞壁上糊了层黑油垢。贼头李三娃光着膀子,坐在锈铜炉跟前,拿铁锤砸刚出炉的假钱,溅起来的铅花把他胸口的刀疤烫得直冒火星子。
“他娘的!”李三娃瞪着模具里变形的假钱破口大骂,哐当一声把铁锤砸在石桌上,震得烛台上的牛油灯晃个不停,“都第三十七套模具了,咋连个狗啃边儿都刻不出来?”他抄起一枚涂山真钱,币边的手工凿痕高低不平,跟青泥岭的台阶似的,“涂山那帮匠人是长了七双手吗?每枚钱上的凸点都不一样!”
小弟阿三蹲在角落打磨新模具,砂纸磨出来的木屑混着铅粉,全掉在他补丁摞补丁的衣服上:“大哥,咱找的铜匠说,”他偷瞄着李三娃发黑的脸,“真钱上的凸点根本没个准数,就跟人喘气似的忽深忽浅,完全没规律。”
军师老烟杆凑过来,拿验银石在假钱上划了道青灰色印子:“涂山钱的妙处就在这儿,看着没章法。”他敲了敲石头,“老百姓家里的陶罐补丁本来就五花八门,官炉匠人照着这些罐口刻纹路,咱们用统一模具压,能像才怪!”他指了指洞壁上挂着的真钱,每枚凸点走向都不一样,“你瞧这枚像羊角的,仿的是汶川羌寨的水罐;那枚像竹叶的,肯定照着青泥岭粮罐刻的,咱们顶多学个样子,根本抓不到精髓。”
***旁边,学徒虎娃往炉子里扔劣质铅块,铅料碰撞的闷响都盖不住他嘟囔:“人家涂山的银料亮得能照人,咱们的铅钱看着跟鬼似的。”李三娃抄起炉钳就往虎娃背上砸:“少他妈废话!”他指着炉子里翻涌的铅浆,“明天去汉阳收铅,再敢收掺铁的,老子把你扔江里喂鱼!”
老烟杆翻开皱巴巴的《偷银经》,泛黄纸页上画着歪歪扭扭的提纯图:“书上说铅里掺朱砂能去杂质,”他抖了抖旱烟袋,“可咱们试了七回,铅渣子还是粘在银料上。人家涂山用的是汶川朱砂,咱们搞来的全是夹着石头的次品。”
阿三突然想起什么,从怀里掏出一枚变形的真钱:“大哥,上次劫的商队,”他指着币面凹痕,“护卫队火铳托上的花纹,跟这钱上的罐纹一模一样,要不咱……”李三娃一脚踢翻铜盆:“屁用!我派去三个探子到涂山,俩被老百姓扭送官府,剩下那个回来时,兜里就揣着枚新钱,说是周老头让咱‘尝尝咸淡’!”
月圆夜,五个私铸坊小弟摸黑去汶川朱砂矿,腰刀抹了鱼血防反光。带头的疤脸刚拨开灌木丛,头顶突然传来弩箭破空声——涂山护矿队的竹弩早瞄好了。
“抓活的!”队长王虎一嗓子惊飞了林子里的鸟,弩箭齐刷刷射向小弟们的腿弯。疤脸倒地时,看见护矿队员腰间的新钱串在月光下晃悠,每枚币面都刻着不同罐纹,跟羌寨老阿妈补了又补的陶罐一个样。
岩洞审讯室里,疤脸浑身是血趴在石桌上直哆嗦:“大爷饶命!”他盯着王虎手里的验币石,“我们头儿说涂山钱的凸点是照着老百姓陶罐刻的,让我们去村里偷陶罐做模子……”王虎冷笑一声,拿新钱敲他脑门:“回去告诉李三娃,老百姓家里的陶罐金贵着呢,比你们的狗头还值钱!”
回到岩洞,李三娃对着疤脸带回来的陶罐碎片发愣。月光下,老阿妈补罐的铜丝和真钱凸点严丝合缝:“原来是这么回事!”他抄起陶罐碎片就砸向模具,“官炉匠人根本不是刻纹路,是把老百姓家里的补丁直接凿到钱上!”
阿三摸着新刻的羊角纹模具,木纹刻得太规整了:“大哥,要不咱雇些老太太补陶罐,让她们按不同花样补,咱照着刻?”老烟杆直摇头:“没戏,你看真钱上那些凿痕,深浅都不一样,有的轻有的重,全凭匠人手上的茧子拿捏力道,雇一百个老太太也学不来万千匠人的手艺。”
正说着,***突然发出刺耳声响,虎娃倒多了铅料,滚烫的熔浆溅到新模具上,烫出歪歪扭扭的疤。李三娃看着报废的模具,突然笑了:“算了!”他把一枚真钱塞给虎娃,“从明天起,咱不仿罐纹了,改玩火耗!涂山收一成,咱收半成,看老百姓选谁!”
*三天后,私铸坊的假钱摊在成都东市开张。晨雾未散时,李三娃便戴着斗笠缩在摊位后,指节无意识摩挲着腰间短刀。眼见着赶集的百姓像被蜜糖吸引的蜂群般围拢过来,他喉间溢出压抑的笑——这批混着七成铅料的新钱,连铜臭都被香料熏得辨不出真假。
卖布的王娘子挤到前排,怀中襁褓里的娃娃正咬着拨浪鼓。她摸出块成色黯淡的碎银:“换五枚新钱。”小弟刚要伸手递钱,人群突然被撞开条缝隙。满脸络腮胡的脚夫跨前半步,草鞋在青石板上蹭出刺耳声响:“大姐等等!”他粗粝的手指捏着枚涂山官铸钱,在晨光下转了半圈,“您瞅瞅这凸点,像不像青泥岭的竹节?”
王娘子将怀中孩子托高些,借着茶馆檐下的灯笼凑近打量。假钱上本该模仿竹节的凸点,此刻却平滑得像被雨水磨了十年的鹅卵石。她突然扯开嗓子尖叫:“铅片子!私铸坊的假钱!”怀中娃娃被惊得放声大哭,哭声混着此起彼伏的叫骂,惊飞了檐角觅食的麻雀。几个膀大腰圆的汉子拨开人群,李三娃瞥见他们腰间缠着的捕快铁尺,后颈瞬间渗出冷汗。
他转身撞翻旁边的茶摊,滚烫的茶汤泼在小腿上也顾不上喊疼。慌乱间脚下踩到赵老汉滚落的炊饼,整个人扑进路边的菜筐里。怀中的油纸包裂开,泛着青灰的假钱如秋叶般纷飞,落在沾着露水的菜叶上,在晨光下泛着诡异的冷光。
涂山护卫队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时,李三娃正被百姓按在染坊的靛青池边。赵老汉举着新钱重重砸在他天灵盖:“狗东西!真钱能咬出牙印,你这铅疙瘩咬得动个啥?”护卫队长赵猛翻身下马,玄色披风扫过满地假钱,弯腰时腰间铜铃叮当作响。他拈起枚假钱放在鼻尖轻嗅,突然嗤笑出声:“回去告诉你们头儿,涂山收火耗是帮老百姓提纯铅料,你们收火耗,烧的是良心!”话音未落,长刀出鞘声划破喧嚣,几个私铸坊的同伙刚想冲出来,就被护卫队的弩箭逼得退回巷口。
岩洞深处,李三娃盯着堆成小山的废币,突然抽出短刀,在洞壁上刻下歪歪扭扭的“涂山”俩字:“老烟杆,把剩下的铅料全熔了,明天去劫涂山的运银队!我就不信,他们的真钱比我的刀还快!”
老烟杆默默收起《偷银经》,掏出一枚涂山真钱:“大哥,别折腾了。老百姓心里跟明镜似的,咱们铸的是铅,人家铸的是人心,这仗咱早输透了。”
李三娃听了先是一愣,接着狂笑起来,笑声把洞顶的蝙蝠都惊飞了:“人心?我只信铅和刀!”他挥刀劈向真钱,刀刃却被凸点磕出个豁口。他一脚踹翻***,滚烫的铅浆泼在洞壁“涂山”二字上,腾起的青烟,倒跟官炉工坊冒的烟有点像。
五更天,私铸坊的小弟们背着铅制假钱,摸上青泥岭的运银道。李三娃握着偷来的火铳,手指在扳机上直打颤——这会儿他才看清真钱的防伪绝了,火铳托上的罐纹和币面凸点严丝合缝,跟双胞胎似的。
“停下检查!”涂山护卫队一声吼,打破了夜的寂静。李三娃慌忙扣动扳机,结果火铳里喷出来的竟是银屑——也不知啥时候,护矿队早把弹药换了。他望着护卫队员腰间的新钱串在月光下闪闪发亮,突然明白:自己永远仿不了的,不是罐纹,不是火耗,是老百姓打心眼里的信任。
太阳刚露头,李三娃被押着路过涂山兑换庄。他看见昨天假钱摊那儿,老百姓正拿着真钱教孩子认罐纹:“这个是王阿婆家米缸的补丁,这个是张老汉水罐的……”他突然想起老烟杆说的话,原来真钱的防伪,压根不在钱面上,在老百姓的记忆里扎了根。
涂山工坊审讯室里,老周看着李三娃带来的假钱,叹了口气:“知道为啥仿不像吗?每道纹路里,流的都是老百姓的汗水,铸的是匠人的骨气。”
李三娃盯着老周袖口沾的银粉补丁,突然哇地哭出来:“周大爷,收了我吧!我懂铅料,懂模具,我想铸能换粮食的真钱……”老周摇摇头,把真钱放在他手心:“铸真钱不难,难的是这儿得干净。”他指了指自己的心口。
黄昏漫进岩洞时,私铸坊的***彻底凉透了。李三娃捏着真钱,币面的凸点在夕阳下泛着暖光,像极了母亲补了半辈子的陶罐。他终于明白,自己一直困在技术难题里,却忘了真正的坎儿,是官炉匠人刻进骨子里的那句话——铸钱如铸心,心正了,钱才直。
江面上渔火亮起时,涂山工坊的炉火却烧得更旺。老周看着新铸的火耗返银币,随手在币面多刻了道浅纹——那是私铸坊虎娃念叨的,他娘补锅时用的铜钉纹路。他知道,每多一道老百姓生活的印记,私铸坊这帮人就多一道跨不过去的坎。
岩洞深处,李三娃摸着真钱上的新纹路,听见远处传来货船的铜铃声。他知道,载着新钱的船正往各个码头、村寨驶去,而他的私铸坊,早晚会在老百姓的火眼金睛和匠人匠心面前,彻底玩完。说到底,这世上没有啥比老百姓心里的信任,更硬气的东西了。
“他娘的!”李三娃瞪着模具里变形的假钱破口大骂,哐当一声把铁锤砸在石桌上,震得烛台上的牛油灯晃个不停,“都第三十七套模具了,咋连个狗啃边儿都刻不出来?”他抄起一枚涂山真钱,币边的手工凿痕高低不平,跟青泥岭的台阶似的,“涂山那帮匠人是长了七双手吗?每枚钱上的凸点都不一样!”
小弟阿三蹲在角落打磨新模具,砂纸磨出来的木屑混着铅粉,全掉在他补丁摞补丁的衣服上:“大哥,咱找的铜匠说,”他偷瞄着李三娃发黑的脸,“真钱上的凸点根本没个准数,就跟人喘气似的忽深忽浅,完全没规律。”
军师老烟杆凑过来,拿验银石在假钱上划了道青灰色印子:“涂山钱的妙处就在这儿,看着没章法。”他敲了敲石头,“老百姓家里的陶罐补丁本来就五花八门,官炉匠人照着这些罐口刻纹路,咱们用统一模具压,能像才怪!”他指了指洞壁上挂着的真钱,每枚凸点走向都不一样,“你瞧这枚像羊角的,仿的是汶川羌寨的水罐;那枚像竹叶的,肯定照着青泥岭粮罐刻的,咱们顶多学个样子,根本抓不到精髓。”
***旁边,学徒虎娃往炉子里扔劣质铅块,铅料碰撞的闷响都盖不住他嘟囔:“人家涂山的银料亮得能照人,咱们的铅钱看着跟鬼似的。”李三娃抄起炉钳就往虎娃背上砸:“少他妈废话!”他指着炉子里翻涌的铅浆,“明天去汉阳收铅,再敢收掺铁的,老子把你扔江里喂鱼!”
老烟杆翻开皱巴巴的《偷银经》,泛黄纸页上画着歪歪扭扭的提纯图:“书上说铅里掺朱砂能去杂质,”他抖了抖旱烟袋,“可咱们试了七回,铅渣子还是粘在银料上。人家涂山用的是汶川朱砂,咱们搞来的全是夹着石头的次品。”
阿三突然想起什么,从怀里掏出一枚变形的真钱:“大哥,上次劫的商队,”他指着币面凹痕,“护卫队火铳托上的花纹,跟这钱上的罐纹一模一样,要不咱……”李三娃一脚踢翻铜盆:“屁用!我派去三个探子到涂山,俩被老百姓扭送官府,剩下那个回来时,兜里就揣着枚新钱,说是周老头让咱‘尝尝咸淡’!”
月圆夜,五个私铸坊小弟摸黑去汶川朱砂矿,腰刀抹了鱼血防反光。带头的疤脸刚拨开灌木丛,头顶突然传来弩箭破空声——涂山护矿队的竹弩早瞄好了。
“抓活的!”队长王虎一嗓子惊飞了林子里的鸟,弩箭齐刷刷射向小弟们的腿弯。疤脸倒地时,看见护矿队员腰间的新钱串在月光下晃悠,每枚币面都刻着不同罐纹,跟羌寨老阿妈补了又补的陶罐一个样。
岩洞审讯室里,疤脸浑身是血趴在石桌上直哆嗦:“大爷饶命!”他盯着王虎手里的验币石,“我们头儿说涂山钱的凸点是照着老百姓陶罐刻的,让我们去村里偷陶罐做模子……”王虎冷笑一声,拿新钱敲他脑门:“回去告诉李三娃,老百姓家里的陶罐金贵着呢,比你们的狗头还值钱!”
回到岩洞,李三娃对着疤脸带回来的陶罐碎片发愣。月光下,老阿妈补罐的铜丝和真钱凸点严丝合缝:“原来是这么回事!”他抄起陶罐碎片就砸向模具,“官炉匠人根本不是刻纹路,是把老百姓家里的补丁直接凿到钱上!”
阿三摸着新刻的羊角纹模具,木纹刻得太规整了:“大哥,要不咱雇些老太太补陶罐,让她们按不同花样补,咱照着刻?”老烟杆直摇头:“没戏,你看真钱上那些凿痕,深浅都不一样,有的轻有的重,全凭匠人手上的茧子拿捏力道,雇一百个老太太也学不来万千匠人的手艺。”
正说着,***突然发出刺耳声响,虎娃倒多了铅料,滚烫的熔浆溅到新模具上,烫出歪歪扭扭的疤。李三娃看着报废的模具,突然笑了:“算了!”他把一枚真钱塞给虎娃,“从明天起,咱不仿罐纹了,改玩火耗!涂山收一成,咱收半成,看老百姓选谁!”
*三天后,私铸坊的假钱摊在成都东市开张。晨雾未散时,李三娃便戴着斗笠缩在摊位后,指节无意识摩挲着腰间短刀。眼见着赶集的百姓像被蜜糖吸引的蜂群般围拢过来,他喉间溢出压抑的笑——这批混着七成铅料的新钱,连铜臭都被香料熏得辨不出真假。
卖布的王娘子挤到前排,怀中襁褓里的娃娃正咬着拨浪鼓。她摸出块成色黯淡的碎银:“换五枚新钱。”小弟刚要伸手递钱,人群突然被撞开条缝隙。满脸络腮胡的脚夫跨前半步,草鞋在青石板上蹭出刺耳声响:“大姐等等!”他粗粝的手指捏着枚涂山官铸钱,在晨光下转了半圈,“您瞅瞅这凸点,像不像青泥岭的竹节?”
王娘子将怀中孩子托高些,借着茶馆檐下的灯笼凑近打量。假钱上本该模仿竹节的凸点,此刻却平滑得像被雨水磨了十年的鹅卵石。她突然扯开嗓子尖叫:“铅片子!私铸坊的假钱!”怀中娃娃被惊得放声大哭,哭声混着此起彼伏的叫骂,惊飞了檐角觅食的麻雀。几个膀大腰圆的汉子拨开人群,李三娃瞥见他们腰间缠着的捕快铁尺,后颈瞬间渗出冷汗。
他转身撞翻旁边的茶摊,滚烫的茶汤泼在小腿上也顾不上喊疼。慌乱间脚下踩到赵老汉滚落的炊饼,整个人扑进路边的菜筐里。怀中的油纸包裂开,泛着青灰的假钱如秋叶般纷飞,落在沾着露水的菜叶上,在晨光下泛着诡异的冷光。
涂山护卫队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时,李三娃正被百姓按在染坊的靛青池边。赵老汉举着新钱重重砸在他天灵盖:“狗东西!真钱能咬出牙印,你这铅疙瘩咬得动个啥?”护卫队长赵猛翻身下马,玄色披风扫过满地假钱,弯腰时腰间铜铃叮当作响。他拈起枚假钱放在鼻尖轻嗅,突然嗤笑出声:“回去告诉你们头儿,涂山收火耗是帮老百姓提纯铅料,你们收火耗,烧的是良心!”话音未落,长刀出鞘声划破喧嚣,几个私铸坊的同伙刚想冲出来,就被护卫队的弩箭逼得退回巷口。
岩洞深处,李三娃盯着堆成小山的废币,突然抽出短刀,在洞壁上刻下歪歪扭扭的“涂山”俩字:“老烟杆,把剩下的铅料全熔了,明天去劫涂山的运银队!我就不信,他们的真钱比我的刀还快!”
老烟杆默默收起《偷银经》,掏出一枚涂山真钱:“大哥,别折腾了。老百姓心里跟明镜似的,咱们铸的是铅,人家铸的是人心,这仗咱早输透了。”
李三娃听了先是一愣,接着狂笑起来,笑声把洞顶的蝙蝠都惊飞了:“人心?我只信铅和刀!”他挥刀劈向真钱,刀刃却被凸点磕出个豁口。他一脚踹翻***,滚烫的铅浆泼在洞壁“涂山”二字上,腾起的青烟,倒跟官炉工坊冒的烟有点像。
五更天,私铸坊的小弟们背着铅制假钱,摸上青泥岭的运银道。李三娃握着偷来的火铳,手指在扳机上直打颤——这会儿他才看清真钱的防伪绝了,火铳托上的罐纹和币面凸点严丝合缝,跟双胞胎似的。
“停下检查!”涂山护卫队一声吼,打破了夜的寂静。李三娃慌忙扣动扳机,结果火铳里喷出来的竟是银屑——也不知啥时候,护矿队早把弹药换了。他望着护卫队员腰间的新钱串在月光下闪闪发亮,突然明白:自己永远仿不了的,不是罐纹,不是火耗,是老百姓打心眼里的信任。
太阳刚露头,李三娃被押着路过涂山兑换庄。他看见昨天假钱摊那儿,老百姓正拿着真钱教孩子认罐纹:“这个是王阿婆家米缸的补丁,这个是张老汉水罐的……”他突然想起老烟杆说的话,原来真钱的防伪,压根不在钱面上,在老百姓的记忆里扎了根。
涂山工坊审讯室里,老周看着李三娃带来的假钱,叹了口气:“知道为啥仿不像吗?每道纹路里,流的都是老百姓的汗水,铸的是匠人的骨气。”
李三娃盯着老周袖口沾的银粉补丁,突然哇地哭出来:“周大爷,收了我吧!我懂铅料,懂模具,我想铸能换粮食的真钱……”老周摇摇头,把真钱放在他手心:“铸真钱不难,难的是这儿得干净。”他指了指自己的心口。
黄昏漫进岩洞时,私铸坊的***彻底凉透了。李三娃捏着真钱,币面的凸点在夕阳下泛着暖光,像极了母亲补了半辈子的陶罐。他终于明白,自己一直困在技术难题里,却忘了真正的坎儿,是官炉匠人刻进骨子里的那句话——铸钱如铸心,心正了,钱才直。
江面上渔火亮起时,涂山工坊的炉火却烧得更旺。老周看着新铸的火耗返银币,随手在币面多刻了道浅纹——那是私铸坊虎娃念叨的,他娘补锅时用的铜钉纹路。他知道,每多一道老百姓生活的印记,私铸坊这帮人就多一道跨不过去的坎。
岩洞深处,李三娃摸着真钱上的新纹路,听见远处传来货船的铜铃声。他知道,载着新钱的船正往各个码头、村寨驶去,而他的私铸坊,早晚会在老百姓的火眼金睛和匠人匠心面前,彻底玩完。说到底,这世上没有啥比老百姓心里的信任,更硬气的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