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新朝代都要先认可前朝的正统性。这种智慧让人叹为观止。
那些走南闯北的商贾们也是会心一笑。他们见多识广
深知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在这片土地上。
文字相通、度量衡统一。做起生意来便也方便。
这倒要感谢当年始皇帝的魄力。至于那些寻常百姓。
虽然不太懂得这些大道理。但也能感受到这文明的包容。他们见过胡商来往。见过异族通婚。也见过四海共居。这天幕上的内容。
倒是印证了他们日常所见。
【我们都知道想团结几个人的小组都很难,想把几百人的公司拧成一股绳更难,更别提几千万人口的国家。】
【除了龙国,这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是无法想象的,我们已经习惯了,欧洲人却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
【因为欧洲没有皇帝做过这个事,所以外国人根本不能感同身受。】
【拿破仑想统一欧洲,却被欧洲国家群起围殴致死,希特勒想统一欧洲也没有成功,苏连的影响力最终止步于东欧。】
【像日不落大英帝国曾经占领了半个地球,但分崩离析后没有人怀念它,甚至连家门口的爱尔兰也想独立。】
【爱尔兰人觉得鹰国剥削自己,自己独立后就能过上好日子。】
【而英格兰人认为爱尔兰人懒惰又贫穷,就像一群虫,是大英的累赘,把他们甩出去自己就能过上好日子。】
【就这样,大英连自己家门口的爱尔兰都没保住,硬生生给分裂了。】
【分裂后,双方都觉得自己过得很幸福,两边都没有一丁点统一的兴趣。】
【每个民族都想独立建国,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水火不容,这就是欧洲的现状。】
一—“欧洲抱团都难,统一想都别想”
一—“小组作业都难搞,更别说统一国家了”
一—“全球最大的散装群众在此[666]”
一—“文化认同感原来这么重要”
一—“团结?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笑哭]”
——“统一这事真就只有龙国玩明白了”
——“分家后过得都挺好,就是互相看不上[狗头]”
大清位面。
康熙正在批阅奏折。隐隐听到天幕的内容。他放下朱笔。
与索额图、蒋廷锡一同望向殿上的异象。
“索额图,你看这欧罗巴洲的情形,当真令人不解。朕派人去欧洲考察时,就觉得他们的想法与我们大不相同。”
索额图拱手回道。
“陛下明察。臣曾与传教士讨论过,他们那边各国分裂已久,互相征战不休。”
“可笑的是,他们还自诩开化。朕听闻他们在美洲的所作所为,简直令人发指。蒋卿,你觉得他们为何会如此?”
蒋廷锡沉思片刻。
“陛下,他们缺少‘天下’的概念。在他们眼中,征服就是掠夺,统一就是奴役。”“朕治理天下,讲究以德服人。满汉一家,各族一体。”
“他们连自家兄弟都要分得清清楚楚,难怪连家门口的小邻居都留不住。”索额图点头补充。
“是啊,他们那边动不动就要分家。我大清入主中原,反倒使天下更加安定。”“朕让你们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就是要把天下学问汇聚一处。”
“他们连文字都要分成好几种,这样下去,如何能够长治久安?”蒋廷锡也忍不住感叹。
“陛下治国之道,讲究包容。这欧洲诸国,各自为政,难成大器。”康熙望着天幕上闪过的文字。
想起自己派出的传教士南怀仁等人。他们带来了西洋历法。
却无法理解龙国的治理之道。这种差异。
恐怕不是一时半刻能够消除的。
不过这反倒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治国方略。
大明位面。
永乐帝与姚广孝、解缙正在乾清宫内观看天幕。殿内烛火通明。
映照着三人专注的神情。
“这欧洲诸国,竟是如此不堪。朕派郑和下西洋,所见各国无不敬服。”
“反观这些西方国家,连自己的领地都守不住。”
姚广孝摇了摇头。
“天下一统,乃是天道。这些蛮夷之邦,不懂兼容并蓄之理。他们只会争权夺利,却不知治国之道。”
“他们既不知礼乐教化,又不讲中庸之道。朕费尽心力重修《永乐大典》,为的就是让天下学问薪火相传。”
“解缙,你觉得他们为何总是追求分裂?”
“陛下,他们只知道占据土地,却不懂得经营。”解缙思索道。
“就像那英吉利国,占了那么多领土却留不住人心。”
“可笑至极!朕统一四海,讲究的是以文治国。看看这些西方国家,动辄就要分家析产,难道真以为这样就能富足?”
姚广孝叹道。
“我大明开创文治武功,海内升平,让四方宾服。他们却只知道用武力征服。”
“他们也配谈统一?朕命郑和带去的是丝绸瓷器,他们带去的却是火炮刀剑。这般行径,如何能得民心?”
“他们这般分裂割据,倒让朕想起五代十国之乱。幸好我泱泱大国,早已明白了统一之道永乐帝凝视着天幕。
思绪万千。
他想起自己平定靖难之役。统一天下的艰辛。这些西方国家。
恐怕永远也无法理解大一统的真谛。
不过这倒印证了华夏文明的优越。
大唐位面。
唐太宗与魏征、李靖正注视着天幕异象。殿外雪花纷飞。
更显得殿内气氛凝重。
“这欧洲之事,倒是令朕想起了隋末群雄割据。只不过他们不是为了统一,反倒把好好的国土分裂得七零八落。”
魏征目光如炬。
“陛下,臣观他们并非不能统一,而是不愿统一。”
“就如那英吉利国,明明已有大好河山,却不懂得经营之道。”
“朕创立贞观之治,最重要的就是海纳百川。他们连一个信仰都要分出三六九等,如此心胸狭隘,难成大事。”
“他们把统一视为压迫,却不知天下一统才能止戈休战。如今他们虽然富庶,内里却是四分五裂。”
李靖分析道。
“他们只知道用蛮力,不懂得以理服人。”
“朕平定天下,最重要的是得人心。这拿破仑、希特勒,不过是恃强凌弱罢了。”魏征也索性直言。
“陛下所言极是。他们缺少的不是军队和武器,而是包容万物的胸怀。就连一个小小的爱尔兰,都要闹得鸡飞狗跳。”
“你们说得对。朕设计十二卫,不就是为了让突厥、高句丽等各族都能为国效力。他们却非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
“陛下仁德,善于集思广益。这些欧洲诸国,却把分裂当作了自由。”
李二望着天幕。
回想起与群臣共议国事的场景。
这些西方国家虽有船坚~炮利。
却不懂得以和—为贵的道理。
看来真正的强大不在于征服。
而在于凝聚人心。
【这种情况是龙国人完全无法理解的,在龙国,哪怕国破家亡,幸存的人但凡有一点机会,都会站出来尝试复兴这个国家。】
【卫青、霍去病、岳飞、文天祥、于谦、史可法、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邓世昌、左宗棠、王铭章、张自忠……】
【他们英雄的身影,贯穿了几千年的史册。】
【即使灭亡,后来的国家也会去继承和守护华夏文明,这就是龙国两千年不灭的底气。】
【西方学者说,欧洲国家都有一个明确的起源,唯独龙国没有。】
【其实这句话不对,那是因为你们的历史太短了,国家起源有明确记载。】
【而龙国的源头在炎黄时代,属于“自古以来”。】
【正因为这种“继承”的属性,龙国的王朝和国家潜意识里给自己的使命便是不能对不起祖宗。】
【秦帝国、汉帝国、唐帝国、宋帝国、元帝国、明帝国、清帝国,在龙华文化里,他们都是龙国,只不过换了个皇帝而已。】
【别的国家都是崛起和衰落,但龙国没有崛起一说,我们一直说自己是在复兴。】【所以新龙国给自己的定位就是:龙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是复兴,而不是创新,这就是我们的文明,这就是我们的国家。这样的强大,才是永恒的强大。】
_“这就是为什么说国家统一这么重要!泪目了!”
——“这个国家属性分析绝了,复兴不是崛起,太有深度了”
“原来欧洲历史真的好短,笑死,确实是我们太久远了”
“上课学历史的时候完全没懂,现在看这段热泪盈眶”
“龙国这个传承太强了,看得我一身鸡皮疙瘩”
“从炎黄到现在,这历史太壮观了吧!”
“文天祥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突然就懂了”
——“以前觉得历史很枯燥,看完这个觉得血脉喷张”
——“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啊,直接燃起来了”
“祖宗保护了我们这么久,现在终于轮到我们守护了”
大明位面。
老朱和刘伯温站在太和殿的天幕前。
观看着这段关于龙国历史的画面。
“看来朕建立的大明,也只是这个传承中的一环啊。”
老朱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芒。
“陛下,这天幕上所言极是。我华夏文明从未断绝,每一次危难都有人挺身而出。”
刘伯温抚须说道。
老朱在殿中来回踱步。
“朕出身微贱,起兵时只想着推翻元朝暴政。”
“如今看来,这担子远比想象中要重得多。”
“天幕所言,我华夏文明绵延不绝,每一个朝代都在继承先辈的光荣。这才是真正的天命
所归。”
刘伯温沉声说道。
“这些话要是能让天下人都听到该多好。朕要让大明的子民都明白,我们不只是一个朝代更是这个伟大文明的继承人。”
老朱的声音里带着激动。
“要把这些英雄的事迹都编入史书,让后人永远记住。”
“以后每次朝会,朕都要来看看这天幕。”
“让它时刻提醒着朕,治理天下不只是为了一时之功。这副担子,是要为千秋万代负责。
老朱仰望着天幕。
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殿内一片寂静。
只有天幕中不断闪现的画面。
诉说着这个古老文明生生不息的故事。
老朱心中涌动着前所未有的使命感,
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不仅是一个朝代的兴衰。
更是这个伟大文明传承的重任。
大隋位面。
隋文帝杨坚与苏威站在天幕前。
注视着这段震撼人心的画面。
“这天幕当真不可思议,竟能看到千年之后的景象。”
杨坚的目光变得深邃。
“陛下平定南陈,重新统一华夏,正是延续了这份传承。”
苏威观察着天幕上闪过的画面。
“原来朕统一南北,只是这漫长历史长河中的一瞬。”“这些英雄的故事,一代代都在重复上演。”
“朕这些年一直在想,为何要大兴土木修建大运河。”
“如今看来,这些工程不只是为了一时之利。这是在为子孙后代铺路。”
杨坚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
“天幕上所说的确是真理。无论王朝如何更迭,这片土地的文明从未中断过。”
“陛下重修律法、统一度量,正是在为这份传承添砖加瓦。”
“朕登基之时,天下初定。为了巩固统治,不得不用高句丽来牵制东北诸族。”
“如今看来,这天下一统才是根本。”
杨坚紧盯着天幕上不断闪过的画面
“陛下励精图治,重整河山。这正印证了天幕所言,每个朝代都在守护这片土地而奋斗。”
杨坚凝视着天幕。
“看这些后人如此奋发图强,朕也不能懈怠。”
“这天下一统来之不易,更要好好守护。”
“既然天幕显示未来如此辉煌,那朕更要为后世打下坚实根基。”
殿内回荡着天幕的声音。
杨坚陷入沉思。
这位靠着政治智慧统一南北的帝王。
此刻更深刻地理解了自己肩负的使命。
这不仅是为一个王朝而战。
更是为了守护这片土地上绵延千年的文明。
茶馆、街巷、庙会之中。
处处都能看到驻足观看天幕的人群。
“这是何等气象!”
人群中不时发出赞叹。
谈论间。
有人不禁追忆起城中老人讲述的往事。
也有人细数当下朝廷正在施行的新政。
古往今来。
这片土地上的子民从未停止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几个老秀才站在天幕下。
不时点头称是。
他们平日里读的圣贤书。
此刻仿佛都有了新的意味。
那些年轻学子更是眼睛发亮。
他们的志向早已超越了功名利禄。
心中装的是那悠悠华夏。
市井百姓虽然不懂那么多大道理。
但看着天幕上的内容。
也都与有荣焉。
他们觉得自己每日操持生计。
何尝不是在为这个千年大业添砖加瓦。
那些走南闯北的商贾们也是会心一笑。他们见多识广
深知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在这片土地上。
文字相通、度量衡统一。做起生意来便也方便。
这倒要感谢当年始皇帝的魄力。至于那些寻常百姓。
虽然不太懂得这些大道理。但也能感受到这文明的包容。他们见过胡商来往。见过异族通婚。也见过四海共居。这天幕上的内容。
倒是印证了他们日常所见。
【我们都知道想团结几个人的小组都很难,想把几百人的公司拧成一股绳更难,更别提几千万人口的国家。】
【除了龙国,这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是无法想象的,我们已经习惯了,欧洲人却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
【因为欧洲没有皇帝做过这个事,所以外国人根本不能感同身受。】
【拿破仑想统一欧洲,却被欧洲国家群起围殴致死,希特勒想统一欧洲也没有成功,苏连的影响力最终止步于东欧。】
【像日不落大英帝国曾经占领了半个地球,但分崩离析后没有人怀念它,甚至连家门口的爱尔兰也想独立。】
【爱尔兰人觉得鹰国剥削自己,自己独立后就能过上好日子。】
【而英格兰人认为爱尔兰人懒惰又贫穷,就像一群虫,是大英的累赘,把他们甩出去自己就能过上好日子。】
【就这样,大英连自己家门口的爱尔兰都没保住,硬生生给分裂了。】
【分裂后,双方都觉得自己过得很幸福,两边都没有一丁点统一的兴趣。】
【每个民族都想独立建国,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水火不容,这就是欧洲的现状。】
一—“欧洲抱团都难,统一想都别想”
一—“小组作业都难搞,更别说统一国家了”
一—“全球最大的散装群众在此[666]”
一—“文化认同感原来这么重要”
一—“团结?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笑哭]”
——“统一这事真就只有龙国玩明白了”
——“分家后过得都挺好,就是互相看不上[狗头]”
大清位面。
康熙正在批阅奏折。隐隐听到天幕的内容。他放下朱笔。
与索额图、蒋廷锡一同望向殿上的异象。
“索额图,你看这欧罗巴洲的情形,当真令人不解。朕派人去欧洲考察时,就觉得他们的想法与我们大不相同。”
索额图拱手回道。
“陛下明察。臣曾与传教士讨论过,他们那边各国分裂已久,互相征战不休。”
“可笑的是,他们还自诩开化。朕听闻他们在美洲的所作所为,简直令人发指。蒋卿,你觉得他们为何会如此?”
蒋廷锡沉思片刻。
“陛下,他们缺少‘天下’的概念。在他们眼中,征服就是掠夺,统一就是奴役。”“朕治理天下,讲究以德服人。满汉一家,各族一体。”
“他们连自家兄弟都要分得清清楚楚,难怪连家门口的小邻居都留不住。”索额图点头补充。
“是啊,他们那边动不动就要分家。我大清入主中原,反倒使天下更加安定。”“朕让你们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就是要把天下学问汇聚一处。”
“他们连文字都要分成好几种,这样下去,如何能够长治久安?”蒋廷锡也忍不住感叹。
“陛下治国之道,讲究包容。这欧洲诸国,各自为政,难成大器。”康熙望着天幕上闪过的文字。
想起自己派出的传教士南怀仁等人。他们带来了西洋历法。
却无法理解龙国的治理之道。这种差异。
恐怕不是一时半刻能够消除的。
不过这反倒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治国方略。
大明位面。
永乐帝与姚广孝、解缙正在乾清宫内观看天幕。殿内烛火通明。
映照着三人专注的神情。
“这欧洲诸国,竟是如此不堪。朕派郑和下西洋,所见各国无不敬服。”
“反观这些西方国家,连自己的领地都守不住。”
姚广孝摇了摇头。
“天下一统,乃是天道。这些蛮夷之邦,不懂兼容并蓄之理。他们只会争权夺利,却不知治国之道。”
“他们既不知礼乐教化,又不讲中庸之道。朕费尽心力重修《永乐大典》,为的就是让天下学问薪火相传。”
“解缙,你觉得他们为何总是追求分裂?”
“陛下,他们只知道占据土地,却不懂得经营。”解缙思索道。
“就像那英吉利国,占了那么多领土却留不住人心。”
“可笑至极!朕统一四海,讲究的是以文治国。看看这些西方国家,动辄就要分家析产,难道真以为这样就能富足?”
姚广孝叹道。
“我大明开创文治武功,海内升平,让四方宾服。他们却只知道用武力征服。”
“他们也配谈统一?朕命郑和带去的是丝绸瓷器,他们带去的却是火炮刀剑。这般行径,如何能得民心?”
“他们这般分裂割据,倒让朕想起五代十国之乱。幸好我泱泱大国,早已明白了统一之道永乐帝凝视着天幕。
思绪万千。
他想起自己平定靖难之役。统一天下的艰辛。这些西方国家。
恐怕永远也无法理解大一统的真谛。
不过这倒印证了华夏文明的优越。
大唐位面。
唐太宗与魏征、李靖正注视着天幕异象。殿外雪花纷飞。
更显得殿内气氛凝重。
“这欧洲之事,倒是令朕想起了隋末群雄割据。只不过他们不是为了统一,反倒把好好的国土分裂得七零八落。”
魏征目光如炬。
“陛下,臣观他们并非不能统一,而是不愿统一。”
“就如那英吉利国,明明已有大好河山,却不懂得经营之道。”
“朕创立贞观之治,最重要的就是海纳百川。他们连一个信仰都要分出三六九等,如此心胸狭隘,难成大事。”
“他们把统一视为压迫,却不知天下一统才能止戈休战。如今他们虽然富庶,内里却是四分五裂。”
李靖分析道。
“他们只知道用蛮力,不懂得以理服人。”
“朕平定天下,最重要的是得人心。这拿破仑、希特勒,不过是恃强凌弱罢了。”魏征也索性直言。
“陛下所言极是。他们缺少的不是军队和武器,而是包容万物的胸怀。就连一个小小的爱尔兰,都要闹得鸡飞狗跳。”
“你们说得对。朕设计十二卫,不就是为了让突厥、高句丽等各族都能为国效力。他们却非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
“陛下仁德,善于集思广益。这些欧洲诸国,却把分裂当作了自由。”
李二望着天幕。
回想起与群臣共议国事的场景。
这些西方国家虽有船坚~炮利。
却不懂得以和—为贵的道理。
看来真正的强大不在于征服。
而在于凝聚人心。
【这种情况是龙国人完全无法理解的,在龙国,哪怕国破家亡,幸存的人但凡有一点机会,都会站出来尝试复兴这个国家。】
【卫青、霍去病、岳飞、文天祥、于谦、史可法、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邓世昌、左宗棠、王铭章、张自忠……】
【他们英雄的身影,贯穿了几千年的史册。】
【即使灭亡,后来的国家也会去继承和守护华夏文明,这就是龙国两千年不灭的底气。】
【西方学者说,欧洲国家都有一个明确的起源,唯独龙国没有。】
【其实这句话不对,那是因为你们的历史太短了,国家起源有明确记载。】
【而龙国的源头在炎黄时代,属于“自古以来”。】
【正因为这种“继承”的属性,龙国的王朝和国家潜意识里给自己的使命便是不能对不起祖宗。】
【秦帝国、汉帝国、唐帝国、宋帝国、元帝国、明帝国、清帝国,在龙华文化里,他们都是龙国,只不过换了个皇帝而已。】
【别的国家都是崛起和衰落,但龙国没有崛起一说,我们一直说自己是在复兴。】【所以新龙国给自己的定位就是:龙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是复兴,而不是创新,这就是我们的文明,这就是我们的国家。这样的强大,才是永恒的强大。】
_“这就是为什么说国家统一这么重要!泪目了!”
——“这个国家属性分析绝了,复兴不是崛起,太有深度了”
“原来欧洲历史真的好短,笑死,确实是我们太久远了”
“上课学历史的时候完全没懂,现在看这段热泪盈眶”
“龙国这个传承太强了,看得我一身鸡皮疙瘩”
“从炎黄到现在,这历史太壮观了吧!”
“文天祥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突然就懂了”
——“以前觉得历史很枯燥,看完这个觉得血脉喷张”
——“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啊,直接燃起来了”
“祖宗保护了我们这么久,现在终于轮到我们守护了”
大明位面。
老朱和刘伯温站在太和殿的天幕前。
观看着这段关于龙国历史的画面。
“看来朕建立的大明,也只是这个传承中的一环啊。”
老朱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芒。
“陛下,这天幕上所言极是。我华夏文明从未断绝,每一次危难都有人挺身而出。”
刘伯温抚须说道。
老朱在殿中来回踱步。
“朕出身微贱,起兵时只想着推翻元朝暴政。”
“如今看来,这担子远比想象中要重得多。”
“天幕所言,我华夏文明绵延不绝,每一个朝代都在继承先辈的光荣。这才是真正的天命
所归。”
刘伯温沉声说道。
“这些话要是能让天下人都听到该多好。朕要让大明的子民都明白,我们不只是一个朝代更是这个伟大文明的继承人。”
老朱的声音里带着激动。
“要把这些英雄的事迹都编入史书,让后人永远记住。”
“以后每次朝会,朕都要来看看这天幕。”
“让它时刻提醒着朕,治理天下不只是为了一时之功。这副担子,是要为千秋万代负责。
老朱仰望着天幕。
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殿内一片寂静。
只有天幕中不断闪现的画面。
诉说着这个古老文明生生不息的故事。
老朱心中涌动着前所未有的使命感,
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不仅是一个朝代的兴衰。
更是这个伟大文明传承的重任。
大隋位面。
隋文帝杨坚与苏威站在天幕前。
注视着这段震撼人心的画面。
“这天幕当真不可思议,竟能看到千年之后的景象。”
杨坚的目光变得深邃。
“陛下平定南陈,重新统一华夏,正是延续了这份传承。”
苏威观察着天幕上闪过的画面。
“原来朕统一南北,只是这漫长历史长河中的一瞬。”“这些英雄的故事,一代代都在重复上演。”
“朕这些年一直在想,为何要大兴土木修建大运河。”
“如今看来,这些工程不只是为了一时之利。这是在为子孙后代铺路。”
杨坚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
“天幕上所说的确是真理。无论王朝如何更迭,这片土地的文明从未中断过。”
“陛下重修律法、统一度量,正是在为这份传承添砖加瓦。”
“朕登基之时,天下初定。为了巩固统治,不得不用高句丽来牵制东北诸族。”
“如今看来,这天下一统才是根本。”
杨坚紧盯着天幕上不断闪过的画面
“陛下励精图治,重整河山。这正印证了天幕所言,每个朝代都在守护这片土地而奋斗。”
杨坚凝视着天幕。
“看这些后人如此奋发图强,朕也不能懈怠。”
“这天下一统来之不易,更要好好守护。”
“既然天幕显示未来如此辉煌,那朕更要为后世打下坚实根基。”
殿内回荡着天幕的声音。
杨坚陷入沉思。
这位靠着政治智慧统一南北的帝王。
此刻更深刻地理解了自己肩负的使命。
这不仅是为一个王朝而战。
更是为了守护这片土地上绵延千年的文明。
茶馆、街巷、庙会之中。
处处都能看到驻足观看天幕的人群。
“这是何等气象!”
人群中不时发出赞叹。
谈论间。
有人不禁追忆起城中老人讲述的往事。
也有人细数当下朝廷正在施行的新政。
古往今来。
这片土地上的子民从未停止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几个老秀才站在天幕下。
不时点头称是。
他们平日里读的圣贤书。
此刻仿佛都有了新的意味。
那些年轻学子更是眼睛发亮。
他们的志向早已超越了功名利禄。
心中装的是那悠悠华夏。
市井百姓虽然不懂那么多大道理。
但看着天幕上的内容。
也都与有荣焉。
他们觉得自己每日操持生计。
何尝不是在为这个千年大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