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泡菜国曾射瞎过太宗眼睛?古人看泡菜国怎么胡编乱造历史-《视频通古代,盘点现代封神人物》

  还给他们安排差事。

  可惜这些读书人的才学竟然用在了这等地方。

  不过这世道。

  能有个容身之处也算是不错了。

  想到自家的孩子还在读书。

  不少人心里也打起了新的算盘。

  若是考不中。

  送去节度使府当个幕僚倒也不错。

  至少比那些整日叫苦连天。

  最后去造反的举子强得多。

  【大宋最忌惮的就是第三种人,宋朝虽没有藩镇之患,但强国四邻。】

  【在中原王朝科举中淘汰下的人才一旦流入到邻国,极容易摇身一变,成为敌国的智囊高参。】

  【宋太祖为了防止人才流入敌国,便在建国时反复强调优待落榜生。】【但千防万防,到了宋仁宗时期还是闹出来一件大事。】

  【仁宗时期正处于李元昊称帝前夕,虽然边境局势紧张,但两国尚未全面开战。】

  【就在剑拔弩张时,一个叫张元的落榜生远走他乡迅速投奔李元昊,并迅速成为西夏的宰相。】

  【从这一点看张元不是个草包,只是在仁宗一带竞争压力实在太大。这时候正是文坛巨子群星璀璨之时。】

  【像苏轼、苏辙、程颢、程颐等人全部是宋仁宗时期,张元跟这些人比自然是矮了不止一

  【公元1041年,大宋与西夏爆发好水川之战。】

  【张远利用自己对大宋军制的了解,策划了一次对母国军队精密的诱敌行动,导致宋朝精锐全军覆没。】

  【从这件事之后仁宗便确定了一个政策,针对那些落榜的科考生一定不能一棒子打死。不但要给其一个盼头,还要每年发些碎银子,让其继续苦读圣贤书。】

  【反正宋朝最不差的就是钱,用钱来避免黄巢与张元的极端案例实在再划算不过。】

  “这是古代版的人才防流失计划吧?”

  “人才倒戈也太可怕了,直接暴露老底”

  “张元:不招我是吧?那我去找新东家了!”

  “原来古代就有‘挖墙脚,这种操作了~”

  “宋朝:我们只有钱,但钱能解决一切!”

  “给钱总比被打脸强,宋朝这次想明白了。”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抠不能抠落榜生”

  “宋朝:我用钱砸死你们这些二心的读书人”

  大唐位面。

  太极宫内烛火摇曳。

  天幕上的画面令殿内气氛越发沉重。

  “老臣观这天幕之中,后世大宋倒是走了一条新路子啊。”房玄龄捻须沉思,目光紧盯着天幕上闪动的画面。

  “确实令人意外。这些落第举子竟然能给朝廷带来如此大的祸患,那个张元更是可恨,一人之力竟覆灭宋军一整支精锐。”

  李二起身踱步。

  神情凝重中带着几分震怒。

  “陛下,臣以为大宋此举颇有深意。”

  “这些读书人虽然考试落第,但终究是知晓兵法韬略的。让他们投向敌国,无异于为虎作伥。”

  房玄龄看着御案上的奏折。语气中透着几分忧虑。

  “看来科举制度还需完善啊。”李二停下脚步。

  望向殿外的夜色。

  “朕决定效仿大宋,设立专门的制度来安抚这些落第举子。”“与其让他们心生怨愤,不如用体禄换取太平。”

  房玄龄抬头。目光炯炯。

  “陛下圣明。不过臣觉得,光是给予俸禄还不够。”

  “还要给这些人一个盼头,让他们能够继续向学。否则,就算有了钱财,心中的不满依然难消。”

  李二转身。赞同的点了点头。

  “说得好。朕准备设立专门的学堂,让这些落第举子继续研习经义。”

  “朕倒要看看,他们是否还敢带着朝廷的学问去投靠敌国。”

  “只是这些举子们心高气傲,若是安置不当,恐怕还会生出事端。”

  房玄龄起身整理朝服。

  “陛下不妨多设立一些官职,让他们有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李二手扶龙案。

  面露坚定之色。

  “准备诏书吧。与其等到后来收拾乱局,不如现在就未雨绸缪。”“这科举制度,确实还需要多加完善。”

  殿外晚风拂过。吹动了檐下的铜铃。发出清脆的响声。

  太极宫内的君臣二人。

  正谋划着这场关乎国运的改革。大清位面。

  养心殿内灯火通明。

  乾隆正与和珅观看天幕中的画面。窗外雪花纷飞。

  更衬得殿内愈发温暖。

  “宋朝这些穷措大,倒是比我大清的读书人聪明些。”

  “你看这张元,直接投奔西夏当了宰相,倒是走了条好出路。”乾隆品着御茶。

  语气中带着几分调侃。和珅放下手中的点心。神色轻松。

  “万岁爷说得是。不过现在我大清的举子们倒是老实,至少没人敢学这张元去蒙古或者准噶尔。”

  “是啊,我大清的制度自然比宋朝完善。”

  “八旗子弟有俸禄供养,汉人举子也有恩赐举人的名额。宋朝那套用钱砸人的做法,在我朝倒是用不着。”

  乾隆将茶盏放在案几上。

  “万岁爷说得对。况且现在的举子们都挺识趣,考不中就去做幕僚或者去书院教书。倒也不用担心他们像宋朝那样闹出大乱子来。”

  乾隆站起身来走到窗前。看着飘落的雪花。

  “其实朕倒觉得,宋朝那些穷酸举子还挺有意思。”

  “为了几两银子就能安分守己,比起我们现在这些肚子里揣着圣贤书的举子,倒是容易打发得多。”

  “万岁爷说得是。宋朝那会子天下太平,文人只知道吟诗作对。”“哪像我们现在,光是应付这些举子递上来的折子就够累的。”“罢了罢了,朕看这天幕里的故事倒是有趣。”

  “这宋朝的举子,倒是给朕提了个醒。科举制度这东西,还真得好好琢磨琢磨。”檐下的冰凌在月光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芣。

  殿内的君臣二人还在闲谈着这场跨越千年的趣事。大明位面。

  紫禁城内的养心殿。

  雕梁画栋间弥漫着沉香的气息。

  明世宗嘉靖帝与严嵩正观看天幕中宋朝科举的内容。

  “宋朝这些读书人倒也痴傻,为了几两银子就能安分。”嘉靖将手中的茶盏轻轻放在桌案上。

  严嵩整理着案头的文书。

  “陛下,天幕显示接下来是关于高丽国的故事。”

  “说起来这些蛮夷倒是有趣,竟然还编排起唐太宗来了。”“哦?他们又在胡说些什么?”

  嘉靖来了兴致。目光投向天幕。

  “回陛下,他们编造说什么新罗女将军射瞎了唐太宗的眼睛,还说自己打退了唐朝大军。这等荒唐事,也只有他们编得出来。”

  “有趣有趣,朕看看这些棒子能编出什么花样来。”嘉靖挥手示意开始播放新的内容。

  “也不知他们是怎么想的,明明只是我们的藩属,却总爱自吹自擂。”“陛下说得是。他们不过是想给自己脸上贴金罢了。”

  “不过这故事编得倒是热闹,臣倒好奇他们到底能瞎编到什么程度。”殿外飘着细雨。

  檐下的水滴打在台阶上发出轻微的响声。

  君臣二人准备一同观赏这场荒诞的历史编造。天幕的画面开始转换。

  一个全新的故事即将展开。

  【你敢相信吗,唐太宗在远征高句丽的时候,曾被高句丽大将渊盖苏文射瞎一只眼,还跪地求饶。】

  【泡菜国人在胡编乱造方面,还真是越来越登峰造极了。】

  【真正的高句丽战争中,唐太宗究竟是什么样?这个荒诞不经的谣言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006年的泡菜国电视剧《渊盖苏文》中有一个非常雷人的场景,渊盖苏文带领高丽军队夜袭唐军营的时候把唐太宗的眼睛射瞎了。】

  【令人无语的是,这样完全不尊重历史的电视剧还获得了泡菜国的重要奖项。】

  【更令人无语的是泡菜国还觉得不过瘾,在众多泡菜剧中都安排了射瞎唐太宗眼睛这样的情节,更有甚者还有唐太宗下跪求饶的情节。】

  【毫不意外,有这个情节的都获得了演艺界的重大奖项,电影成了当年的票房冠军。】

  【看到泡菜国人这么言之凿凿,几次三番拍这个情节,不禁让人怀疑唐太宗究竟是不是真的呢?】

  【一代明君,战神唐太宗还有这么狼狈的时候?】

  一一“笑死,泡菜编剧又在做梦”

  ——“给爷整笑了,这是历史剧还是童话故事啊?”

  ——“这编剧是喝了多少烧酒才能写出这种剧本”

  一—“建议泡菜国把历史剧改成玄幻剧分类”

  一—“这种剧也能拿奖?评委是在搞笑吗”

  一—“建议改名《我在异世界当将军射瞎了唐太宗》”

  一—“不愧是泡菜国,连历史都能腌制变味”

  ——“我居然在认真想李二跪地求饶的画面,太荒谬了哈哈哈”

  大唐位面。

  大明宫暖阁中的天幕光芒闪烁。玄宗和高力士看完这段内容。

  室内一片寂静。

  屋外梅花暗香浮动。檐下风铃轻响。玄宗双手紧握椅案。

  面色阴沉。

  “高句丽这些后人,竟然如此编排我大唐太宗皇帝!真是岂有此理。”高力士站在一旁。

  面带忧色。

  “陛下息怒。这不过是他们一厢情愿的想象罢了。”

  “太宗皇帝当年可是打到平壤城下,这些人现在倒会编排故事了。”

  “联岂能不怒?我大唐威名远播,太宗皇帝更是千古名君。这些蛮夷竟敢如此造次,简直是活得不耐烦了。”

  玄宗站起身在殿内来回踱步。

  “传朕旨意,着兵部即刻准备,朕要亲征高句丽!”

  高力士连忙上前。

  “陛下,如今边境尚且平静,不如先派使者前去问罪。”

  “若他们知错认罪也就罢了,若还敢狡辩,再兴兵也不迟。”

  “使者?朕看他们是不见棺材不掉泪。太宗皇帝在天有灵,怕是都要被他们气活过来。”玄宗望着天幕中闪过的画面。

  突然笑了起来。

  “也罢,就依你所言,先派使者去问问他们,究竟是从哪学来这般胡编乱造的本事。”高力士松了口气。

  “陛下圣明。其实这等荒唐事,反倒显出我大唐的威名。若是当真如此,他们又怎会一直俯首称臣?”

  玄宗重新坐下。提起茶盏。

  “朕倒要看看这些蛮夷还能编出什么新鲜故事来.....

  “去让使者走一遭,也好让他们知道知道,我大唐的太宗皇帝,可不是他们随意编排的戏子。”

  大明位面。延禧宫内。

  明万历皇帝与张居正正观看着天幕中的画面。殿外梧桐叶片片飘落。

  “张爱卿,你看这高丽国倒是会做戏。太宗皇帝若是真被射瞎了眼,他们怎么还要年年进贡?”

  万历笑着将手中的茶盏放在案几上。

  “朕听闻他们现在编排这些故事,还在他们那里得了什么大奖?”张居正捋着胡须。

  “陛下说得是。这些蛮夷倒也有趣,明明当年被打得落花流水,后世却要编这些戏文自我安慰。”

  “依臣看来,他们这是活在梦里。”

  “朕倒觉得他们挺有意思。太宗皇帝打到平壤城下的时候,也不知道他们的这些后人会这么会讲故事。”

  万历站起身来走到窗前。

  “你说他们是真不懂历史,还是故意要这么编排?”“回陛下,他们无非是想给自己脸上贴金罢了。”

  “说不定下次,他们就要说自己打到长安城了。”

  “哈哈哈,说得对。让他们编去吧,反正现在朝贡的使节一样不少。”

  “不过说真的,这些蛮夷的想象力,倒是让朕大开眼界了。”

  张居正整理着案头的奏折。

  “这些故事传到民间,怕是要笑掉大牙。臣觉得让他们自己编排着玩也无妨,反正也改变不了历史。”

  “说得是。朕倒希望天幕多放些这样的故事,也好让朕解解闷。”

  “这高丽国的戏文,比朕平日看的那些杂耍有意思多了。”

  檐下的风铃继续轻响。

  君臣二人一边饮茶。

  一边等待着天幕中新的故事展开。

  茶馆内人声鼎沸。

  古人们围坐在天幕下。

  谈论着这段荒诞的历史改编。

  “这高丽国的人还真是能想,连太宗皇帝都敢编排。”

  众人纷纷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