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并非一份简单的建筑蓝图,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化的生态系统模型。
全息投影中,青藏高原那雄伟的地质结构被层层剖开,如同一个精细的医学解剖标本。
无数条发光的能量管道和交通网络,在地壳深处纵横交错,宛如人体的神经网络与血管,最终汇聚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底深处一个巨大的、散发着蓝色幽光的球体之上。
那里,就是整个地下城的能量中枢——“夸父”之心。
李唐的目光沉静如水,手指在空中轻轻划过,模型的某个区域便随之放大,呈现出内部更为复杂的结构。
他看的不是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科技奇观,而是整个工程的逻辑闭环和可行性。
“二期工程的理论模型已经完成,主人。”
李龙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平稳,“根据计算,要实现对整个青藏高原板块地底的结构性改造,并为后续的‘喜马拉雅山脉定向爆破及水汽通道构建’计划提供基础,我们需要克服三个核心技术瓶颈。”
“说。”李唐言简意赅。
“第一,能源。”
李龙的电子眼中投射出另一组数据流,与主模型并行,“龙巢一期目前所依赖的能源,是以地热发电为主。其设计初衷是为西北第一代初级工业体系生产工业母机,而非支撑一个行星级的改造工程。
它的功率输出,对于二期工程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我们需要在地下城核心,建造一座全新的、功率至少为其一万倍以上的‘夸父’级可控核聚变能源矩阵。”
李唐点了点头,这在他的预料之中。撬动一个星球的板块,改变一个大洲的气候,所需要的能量必然是天文数字。
“第二,工具。”
李龙继续说道,“龙巢一期工程,我们利用救生舱内的基础工业模块,复刻并升级了您所在的二十一世纪工业母机体系,打造了船山城的智能机器人生产线。
但这套体系的本质,依旧是‘宏观’层面的机械制造。面对青藏高原复杂坚硬的地质结构,传统的钻探和爆破不仅效率低下,而且会引发不可预测的地震等地质灾害。
因此,我们必须启用‘微观’层面的作业工具——自我复制型纳米机器人集群,代号‘噬岩者’。”
“噬岩者?”
李唐的眉毛微微一挑,这个名字充满了侵略性。
“是的,先生。”
李龙的全息投影上,出现了一粒尘埃的放大影像,随即这粒尘埃分解成数以亿计的、更微小的光点。
“每一个‘噬岩者’纳米机器人,都具备分解物质、重组物质和自我复制的能力。我们将以亿为单位,将它们注入地壳深处。
它们会以岩石中的特定元素为‘食物’,进行指数级增殖,并严格按照我们设定的三维蓝图,对地质结构进行分子级别的‘雕刻’与‘重塑’。
被分解的岩石,其原子将被重新编组,一部分用于复制新的‘噬岩者’,另一部分则直接转化为地下城所需的超强度合金建材。整个过程,高效、精准,且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可以控制在最低限度。”
这已经不是工程,而是创世。
将无用的岩石,直接转化为高强度的建材,这其中的物质利用率和效率,超越了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生产方式。这才是星际文明真正的底蕴。
“第三,也最最关键的一点,伪装与欺骗。”
李龙的语气第一次出现了一丝类似“严肃”的波动,“如此浩大的工程,即便在地下深处进行,也无法完全屏蔽所有的能量逸散和物理波动。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覆盖整个西北乃至中原的‘科技教’体系,通过输出可控的、超越时代的技术产品和理论,来解释未来可能出现的,无法掩盖的‘神迹’。
同时,利用这套体系,为我们的工业升级和资源汲取,提供一个合乎逻辑的、能被世人所接受的‘外壳’。”
李唐的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
李龙所说的三点,能源、工具、伪装,恰好完美地对应了他未来的三大战略规划:建立绝对的能源霸权、掌握碾压时代的生产力、构建全新的思想文化体系。
这三者互为表里,互为支撑,构成了一个完美的金字塔结构。
“一期工程的何时可以全面竣工?”李唐将目光转向李虎。
李虎上前一步,他掌管着船山城如今庞大的军工与民生工业体系,是李唐将未来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总工程师。
“主上,龙巢一期工程已经完成93.27%,距离全部竣工保守估计还需要三个月左右。目前,‘工蚁’系列工程机器人已量产超过三十万台,‘T800’系列战斗机器人三百台。”
“工业母机方面,我们已能自主生产精度达到微米级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以此为基础,我们建立的西北第一代工业体系,已经覆盖了钢铁冶炼、机械制造、化学工业、军火生产等多个领域。”
“按照您的指示,以新龟兹城为窗口,我们推出的第一批民用工业品,包括精钢农具、曲辕犁升级套件、便携式打井器、以及高强度水泥等产品,已经在河西走廊和西域诸国引发了轰动。
郭昕将军利用这些物资,极大地提升了安西军的屯田效率和城防坚固度。长孙玥小姐的商队,则利用水泥和钢材,迅速垄断了丝绸之路沿线所有驿站和堡垒的加固工程,获取了惊人的利润,并为我们换回了大量的黄金、玉石和各类稀有矿产。”
李虎的汇报,清晰地展示了李唐这几年布下的暗棋,已经开始发挥作用。
利用超越时代数百年的技术,进行降维打击,其产生的商业利润和政治影响力是爆炸性的。
而这一切,在世人眼中,不过是西北王李唐获得的“神明恩赐”,是他所创立的“儒墨新学”中“格物致知”理念的伟大成果。
全息投影中,青藏高原那雄伟的地质结构被层层剖开,如同一个精细的医学解剖标本。
无数条发光的能量管道和交通网络,在地壳深处纵横交错,宛如人体的神经网络与血管,最终汇聚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底深处一个巨大的、散发着蓝色幽光的球体之上。
那里,就是整个地下城的能量中枢——“夸父”之心。
李唐的目光沉静如水,手指在空中轻轻划过,模型的某个区域便随之放大,呈现出内部更为复杂的结构。
他看的不是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科技奇观,而是整个工程的逻辑闭环和可行性。
“二期工程的理论模型已经完成,主人。”
李龙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平稳,“根据计算,要实现对整个青藏高原板块地底的结构性改造,并为后续的‘喜马拉雅山脉定向爆破及水汽通道构建’计划提供基础,我们需要克服三个核心技术瓶颈。”
“说。”李唐言简意赅。
“第一,能源。”
李龙的电子眼中投射出另一组数据流,与主模型并行,“龙巢一期目前所依赖的能源,是以地热发电为主。其设计初衷是为西北第一代初级工业体系生产工业母机,而非支撑一个行星级的改造工程。
它的功率输出,对于二期工程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我们需要在地下城核心,建造一座全新的、功率至少为其一万倍以上的‘夸父’级可控核聚变能源矩阵。”
李唐点了点头,这在他的预料之中。撬动一个星球的板块,改变一个大洲的气候,所需要的能量必然是天文数字。
“第二,工具。”
李龙继续说道,“龙巢一期工程,我们利用救生舱内的基础工业模块,复刻并升级了您所在的二十一世纪工业母机体系,打造了船山城的智能机器人生产线。
但这套体系的本质,依旧是‘宏观’层面的机械制造。面对青藏高原复杂坚硬的地质结构,传统的钻探和爆破不仅效率低下,而且会引发不可预测的地震等地质灾害。
因此,我们必须启用‘微观’层面的作业工具——自我复制型纳米机器人集群,代号‘噬岩者’。”
“噬岩者?”
李唐的眉毛微微一挑,这个名字充满了侵略性。
“是的,先生。”
李龙的全息投影上,出现了一粒尘埃的放大影像,随即这粒尘埃分解成数以亿计的、更微小的光点。
“每一个‘噬岩者’纳米机器人,都具备分解物质、重组物质和自我复制的能力。我们将以亿为单位,将它们注入地壳深处。
它们会以岩石中的特定元素为‘食物’,进行指数级增殖,并严格按照我们设定的三维蓝图,对地质结构进行分子级别的‘雕刻’与‘重塑’。
被分解的岩石,其原子将被重新编组,一部分用于复制新的‘噬岩者’,另一部分则直接转化为地下城所需的超强度合金建材。整个过程,高效、精准,且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可以控制在最低限度。”
这已经不是工程,而是创世。
将无用的岩石,直接转化为高强度的建材,这其中的物质利用率和效率,超越了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生产方式。这才是星际文明真正的底蕴。
“第三,也最最关键的一点,伪装与欺骗。”
李龙的语气第一次出现了一丝类似“严肃”的波动,“如此浩大的工程,即便在地下深处进行,也无法完全屏蔽所有的能量逸散和物理波动。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覆盖整个西北乃至中原的‘科技教’体系,通过输出可控的、超越时代的技术产品和理论,来解释未来可能出现的,无法掩盖的‘神迹’。
同时,利用这套体系,为我们的工业升级和资源汲取,提供一个合乎逻辑的、能被世人所接受的‘外壳’。”
李唐的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
李龙所说的三点,能源、工具、伪装,恰好完美地对应了他未来的三大战略规划:建立绝对的能源霸权、掌握碾压时代的生产力、构建全新的思想文化体系。
这三者互为表里,互为支撑,构成了一个完美的金字塔结构。
“一期工程的何时可以全面竣工?”李唐将目光转向李虎。
李虎上前一步,他掌管着船山城如今庞大的军工与民生工业体系,是李唐将未来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总工程师。
“主上,龙巢一期工程已经完成93.27%,距离全部竣工保守估计还需要三个月左右。目前,‘工蚁’系列工程机器人已量产超过三十万台,‘T800’系列战斗机器人三百台。”
“工业母机方面,我们已能自主生产精度达到微米级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以此为基础,我们建立的西北第一代工业体系,已经覆盖了钢铁冶炼、机械制造、化学工业、军火生产等多个领域。”
“按照您的指示,以新龟兹城为窗口,我们推出的第一批民用工业品,包括精钢农具、曲辕犁升级套件、便携式打井器、以及高强度水泥等产品,已经在河西走廊和西域诸国引发了轰动。
郭昕将军利用这些物资,极大地提升了安西军的屯田效率和城防坚固度。长孙玥小姐的商队,则利用水泥和钢材,迅速垄断了丝绸之路沿线所有驿站和堡垒的加固工程,获取了惊人的利润,并为我们换回了大量的黄金、玉石和各类稀有矿产。”
李虎的汇报,清晰地展示了李唐这几年布下的暗棋,已经开始发挥作用。
利用超越时代数百年的技术,进行降维打击,其产生的商业利润和政治影响力是爆炸性的。
而这一切,在世人眼中,不过是西北王李唐获得的“神明恩赐”,是他所创立的“儒墨新学”中“格物致知”理念的伟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