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新政开始推行、朱由检实现承诺-《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

  接过钱龙锡递来的账本,张书缘也没着急翻看,反而又与他聊些了新政方面的事情,重点是放在了朝廷的财政方面。

  但可惜,对于财务范畴的事并非钱龙锡所擅长,到头来二人只聊出了个增加商税的想法。

  说实在的,商税可以增加,但在这大税种之下还有着诸多问题。

  一是大明眼下,主要以征收实物为准不太承认宝钞的购买力。

  二是苛捐杂税繁复征收频繁,使得大量普通百姓沦为了流民。

  三是各种杂捐繁多,比如剿匪要征剿饷、练兵要征练饷等五花八门的杂捐。

  总之,这三个大面就奠定了百姓生活之窘境的局面。

  见跟他聊不出个所以然后,张书缘便就起身告辞了,在离开的同时又嘱咐了一番部衙里的人,让他们勿要苛待钱府。

  其实不用他说,毕际壮等人也知道如何办差,毕竟他们是来丈量土地财产的,又不是要抄家,这要是弄倒了自己家战友,那日后谁还敢跟他们合作?

  带着钱龙锡给的账本,不大会儿功夫,他便就回到了自己府上。

  关上房门,张书缘便开始查看起了这位老夫子的家产。

  据这账本的内容显示,钱龙锡一族手中掌握着三十七间各类商铺,其产业最大当属在松江华亭的四间丝绸制作坊。

  而这四间制丝坊每年都能给他带来近乎三万两的收入,再算上其他的铺子、田产,张书缘保守估计,钱龙锡一族每年最少可得十万两雪花银。

  “唉,这还真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呐。”

  看着手里的账本,张书缘就哀叹了一声,只觉的这大明上下满是这种官僚,能不亡国才是怪事。

  可没办法,这自古以来历代王朝的权贵都是如此,在上位之初包含政治理想抱负,可当掌权之后那各种人马便就相继而至了。

  对于种种来人,有些人的利益诉求他们能拒绝,但有些却因争斗需要选择接受,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还得要出手培植自己人。

  ……

  合上账本,张书缘便扶着头,只觉的这大明是烂透了。

  但眼下却又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来快速处理,只能是选择一点点的清理大明身上的毒瘤了。

  因为,杀光了这满朝文武,整个天下必然会混乱,届时别说是救大明了,恐怕自己能不能活着都是个问题!

  当然,他张书缘是不怕死,但他觉得,自己哪怕要死也要死的有价值,绝不能被高迎翔那种被乱流裹挟的人给搞死。

  “看来不能等丈量完钱龙锡了在动手了,黄伯备轿我要去琉璃厂一趟。”

  这求人就要有个求人的态度,打定了主意,张书缘便趁着天色去了琉璃厂。

  在逛了几家店铺后,他终于是相中了一枚玉扳指。

  而这扳指名叫翠鸣,其品相极佳,售价有千两之巨。

  虽然这千两银子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天价,但对于他张书缘而言,其也不过是三个月的工资罢了。

  但他张书缘眼下,除了有户部正常给予的俸禄外,还有惠民坊总股份的百分之五的分红。

  而惠民坊发展到了此时,在他商业司的干预之下,这惠民坊已经是开设了一千多座,分布在全国各地。

  这受精盐、肥皂、玻璃等产业的影响,去年光流水就有七百五十万两,总利润更是达到了两百万两!

  要不是有己巳大战和南方受灾的影响,这坊市的利润肯定能冲到二百五十万两左右。

  也就是说,在去年一年时间里,他张书缘就获得了来自惠民坊的十万两分红。

  当然,这分红的最大头并不在他身上,而是在成国公和定国公那里,是各拿走了三十万现银,而朝廷与朱由检则是拿走了六十万,至于那些散股的分红也有三十万之巨。

  ……

  买下了礼物之后,张书缘便就去到了位于东城的曹化淳的私宅。

  而这处宅子的占地面积并不大,只有七百个平方左右,比之魏忠贤的私宅要小的多。

  来到门前,张书缘便就亲自敲响了木门。

  “谁啊?”

  院门打开,从里面露出了位太监模样的人。

  “哦,烦请公公通禀一声,就说内阁张书缘拜见。”

  对于朱由检的心腹内臣,张书缘很是对他礼遇,而这种礼遇不同于对王承恩那般。

  因为,他曹化淳是真正能在朝局中出大力的人!

  “哦,请阁部稍等,小的这就去通禀都督。”

  “恩。”

  见小太监去禀报了,张书缘也没着急,反而是静心的等候。

  不多时,一阵爽朗的笑声就从门里传了出来。

  “呵呵,张阁怎么来了?这来我府上怎地也不通知一声。”

  曹化淳是爽朗的笑着,走出门来就拱了拱手。

  “本阁知道曹公繁忙,突兀打搅还请曹公见谅啊。”

  “嗨,你我之间还谈这些?快快随我入内一叙。”

  拉着张书缘的手,曹化纯就将他给拉入了府内。

  看到这一幕,陪同在曹化淳身边的太监就傻了,他还从来没见过自家都督有这种和颜悦色的时候。

  进入曹府大堂。

  张书缘便见一年轻人在捧读诗书。

  “曹公这位是?”

  “哦,咱家给你介绍一番。这是我次兄曹化雨之子。清越还不快拜见张部堂?”

  见张书缘好奇,曹化淳便就向他介绍起了人。

  一听此人是曹化雨之子,张书缘便就扶了扶手。

  “原来是化雨之子啊。恩,不错不错。”

  看了眼面前有些俊秀的青年,张书缘就想起了曹家的身世。

  这曹化淳一家可都是牛人!

  大哥曹化春是现任中军都督府治下应天卫都指挥佥事。

  二哥曹化雨是现任后军都督府治燕山左卫的指挥同知。

  而这二人是在崇祯十年左右时,更是先后做到了中后二军的左都督一职!

  ……

  听到内阁的人夸奖自己了,那名为清越的人便就赶忙答谢。

  “诶,不放谢,本阁观你青葱年少,这心中可曾抱负啊?”

  见到了此人,张书缘就想拉拢一二了,这若是能将曹家的人拉拢进自己的阵营,那办起事情来自己就更加会轻松了。

  “阁部所问还不回答?这平日里不是挺能说的吗?”

  瞧见侄子有些含蓄,曹化淳便就是一愣。

  其实,他曹清越是个能言善辩的主,但奈何眼前这二人给他的压力太大了,搞得他是紧张无比。

  “曹公算了,既然贵公子不想说,咱们就别逼他了。”

  见人似乎是紧张,张书缘也就不再看他了,反正有他小伯父在,他还能不上自己的船?

  要知道,自己可是兼着内阁和吏部啊,若曹化淳为后人着想的话,是一定会找自己帮他谋个位置的。

  “嗨,让张阁见笑了。清越下去读书吧。”

  摇了摇头,曹化淳只好让侄子退下了。

  屋内没了旁人,曹化淳便请张书缘坐到了客座之上。

  “张阁此来是有何事啊?”

  “哦,我此来有两件事找曹公帮忙啊。”

  “哦?可是事关新政?”

  看这张书缘,曹化淳便就皱了皱眉头。

  说实话,关于新政一事,他就很不想牵扯上关系,一来他手中没有任何处理朝政的权利,二来他也不想被全天下的士绅所记恨上。

  “正是,眼下我已同兵部及户部商量好了,今日便就开展了丈量。”

  “张阁,这既然已开展,那还有何事?”

  曹化淳有些懵,心说你们已经开干了,怎么还来找我。

  “是这样,就眼下情况而言,陛下之土尚且有奸佞隐藏隐瞒,对此,我来找您的意思是想请都督助力一二,帮忙核查天下田亩。”

  “当然,凡事皆有利弊。此事眼下为我朝重中之重,陛下又十分关注,若是曹公能促成此事,想来也是大功一件。”

  “对了,这是我先前忙着奔波,故而错过了曹将军之孙的生辰,这区区薄礼还请曹公代为转交。”

  放下了带来的礼物,张书缘便就有啥说啥了。

  说实在的,跟曹化淳他们这种人,有时候是直来直往比较简单。

  因为,若一个字说不对,就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从而被记恨上。

  听张书缘说了这么多,又拿着礼物,曹化淳便就在琢磨这件事的利弊了。

  “恩…张阁,你之所言本公心里有数,但我问一句,你们接下来要核查谁?”

  “自当是我首辅大人。”

  “韩阁老?你……”

  “对,陛下尚且都查了,韩阁老岂能在外?”

  说实在的,曹化淳在东林党里的名声还算是不错,身边也有几个东林人朋友。

  而他眼下实在是不想与其交恶,毕竟那死了没多久的魏忠贤便就是个例子,他实在不想步了他的后尘。

  但他不知道的是,于史中记载,十四年后他就被心里的那群所谓的东林好友给买了。

  没错,在后金入京后,杨博、杨时茂等东林余孽,就向后金上疏弹劾了曹化淳,说他“开门迎贼,贼入城,挺身侍从,今清入都,又复侍从,此卖国乱臣,虽万斩不足服万民心。”

  对此,史书中的曹化淳就很是无奈,也感受到了魏忠贤被万人攻讦的心态……

  我们再说回来。

  听到张书缘说要查韩爌后,曹化淳就起身踱步了起来。

  “张阁说的是。不过此事我东厂能否不出面,一切在背后进行?”

  “当然可以,只要曹公能够出力,想来我朝之政局也会焕然一新。”

  张书缘虽然不知道他在踌躇什么,但听到他愿意出力后,也还是很高兴的答应了。

  “既然如此,那本公便相助一二吧……”

  说罢,曹化淳就感觉很是心累,在他看来,这弄不好朝廷又要杀人了。

  没错,随着新政推行,朝中百官肯定会有人出手阻止,而且随着丈量的深入,张书缘也定然会查出些猫腻。

  而那些被查出来的人,无一例外都会被判处贪墨之罪的。

  因为,大明官员的俸禄是有数的,一旦对不上那肯定是会被皇帝给盯上的。

  聊完了正事,他二人又谈起了去年的战事以及人情往来。

  最终借由这件事,张书缘便给了曹化淳侄子一份差事,让他入驻山西府担任沁阳县惠民坊主事一职了。

  在闲扯了半个时辰后,张书缘便找借口告辞了。

  ……

  随着兵部和东厂同意介入,于是第二天张书缘就带着一众兵丁去了韩爌的府上。

  由于新政被皇帝下了旨,再加上兵部的协助,所以韩爌是连个屁也没敢放,就交出了田册及产业账本。

  这韩爌也不愧为四朝老臣,府中的产业有五十四座各类商铺分布于民间,但除了铺子以外,在他韩氏一族手中有一座煤矿山,单这座煤山每年就能给他带来四万多两的收入。

  而这些东西加起来,哪怕不算田产,这一年下来也有十五万两左右的收入。

  对于这种巨额收入,张书缘早就是见怪不怪了,而且,这收入还是明面上的,不算有人找他办事所花的孝敬银。

  就这样,一位位顶级权贵逐一被查,而一场针对他张书缘的阴谋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

  可还没等他们发力,一场盛大的祭奠仪式便就开始了。

  ……

  随着时间来到了九月十五,无数阵亡将士家属及广袤轮休的兵丁纷纷出现在了京城之中。

  没错,这些人的出现,自然是出自朱由检的手笔!

  为了凝聚军心与民心,朱由检是特地让温体仁与张书缘筹集了三十万两,并让孙承宗召集了兵卒与阵亡将士家属到了京城。

  结束了这一天朝会之后,朱由检坐于銮驾之上,带着满朝文武及阵亡家属就奔赴向了昌平。

  随着皇帝出行,一众宫中侍卫就进入了戒备状态,京师也施行了严格的通行管制。

  用了一天时间,众人便抵达了昌平。

  在众人抵达了昌平,昌平城瞬间就热闹了起来,每个人都在讲此次大祭及皇帝亲临。

  这武祠是设立在天寿山主峰之下,极为靠近昌平主城,当然这天寿山也是大明祖帝的埋骨地之一,被后世誉为明十三陵之首。

  而武祠设立在此的目的,一是朱由检兑现给天下军户的承诺,二是方便天下百姓祭祀。

  随着众人抵达了天寿山山下,周士朴便带着一众礼部官员开始忙活了。

  在周士朴布置的同时,朱由检先是上山祭了下祖,完事后才来到了武祠现场。

  随着朱由检亲临,无数百姓如同黑压压的乌云一样跪倒了一片。

  “诸位臣民平身。”

  “谢陛下。”

  百官及百姓纷纷起身,而与官员不同的是,百姓的眼中是闪烁着从未有过的灼热光芒。

  因为,从古至今还没有哪个帝王能想起他们。

  “递香!”

  环顾了一圈百姓,朱由检便让周士朴拿过了三柱点燃的巨大檀香。

  面前各类供品摆放整齐,左右两侧鼓师奏乐,而在众人围拢的正中央是矗立着一座巨大的铁鼎。

  “朕惟国家之安,赖将士之血;社稷之固,凭忠勇之魂。今兹战事,干戈四起,我大明将士披坚执锐,赴汤蹈火,奋不顾身,捐躯沙场,于箭雨枪林之中,冲锋陷阵,血染战袍;或于孤城绝境之内,坚守阵地,宁死不屈。其壮烈之气,足以撼山岳,汝等忠诚之心,足昭日月,辉耀古今。”

  “朕及今时回想,乃痛心疾首,泪湿衣襟。汝等虽已长眠,然汝英灵不泯,浩气长存。今特设坛祭奠,以表朕之哀思,以慰汝等之英魂。”

  “朕亦自今日起定约皇训,命后世之君当铭记汝等之功绩,同先祖一并祭祀共享我大明国运,望诸位英灵庇佑我天下苍生!”

  焚香入鼎,朱由检旋即就悼出了念词。

  听到皇帝这么说,无数百姓是纷纷眼冒泪光,更有甚者竟直接跪下叩谢朱由检的天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