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王总。”员工有些害怕,小声道,“《梵高之死》首日票房已经公布,4905万美元。”
“我知道!”王仲军喘着粗气,“我是问你,这个数字有没有作假!”
“应该……没有吧?”员工小心翼翼。
王仲军自然知道没有。
但他就是忍不住。
早在《梵高之死》北美首日票房出炉之前,他就有在外网时刻关注影片口碑。
大家都说,这部影片在艺术与商业的天秤之间取得了完美的平衡。
所以他是有一定心理准备。
甚至猜测,《梵高之死》北美首日票房,或许能够破千万。
但他没想到,这个千万竟然是以数字“5”开头!
五千万美元啊!
你特娘的也太离谱了。
你们阿美莉卡的观众,难道没看过电影吗?
怎么能给那个混蛋贡献这么多票房!
“不过,我还有机会。”
王仲军强行让自已冷静下来,看向员工道:“我让你做的那件事,办得怎么样了?”
“情况不太好。”员工解释道,“很多院线都不敢做这种事,他们说中影有提前给他们打过招呼。”
“中影……”王仲军有些头疼地揉揉脑袋。
以前韩董找过他,说是想投资《功夫之王》,让华艺让出一点份额。
然而,他没有同意,直接就给拒绝了。
毕竟吃到嘴里的肉,怎么可能让出去呢?
就算中影又如何?
管天管地,还能管到我们华艺头上?
可现在,中影确实管不到华艺,但也能让他感到很难受。
所谓的偷票房,在国内“自古有之”。
基本稍微有点实力的公司,都做过这样的事。
但有些事,能做不能说。
不上称没有三两重。
当然,中影或许并不是专门针对华艺,只是因为《梵高之死》这部影片有他们投资,属于合拍片。
“尽量再找找院线老板聊聊吧,我们《夜宴》可以再让出一部分利益。”王仲军现在也没有其他办法,只能这样安排。
说实话,他现在已经有点小小的后悔。
早知道就不跟方元硬碰硬。
然而,鬼知道一部文艺片,能有如此恐怖的票房表现。
王仲军最怕的就是,《梵高之死》海外票房,会影响到国内观众的选择。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这个道理他一直都很明白。
更别提《梵高之死》还有合拍片、金狮奖、华人导演三大头衔加持。
可《夜宴》都已经在国庆档上映,现在后悔也没用。
只能死撑到底。
“我还就不信了,你一部文艺片真能是《夜宴》的对手!”王仲军突然提高音量,吓得员工打了个哆嗦。
转眼第二天,《梵高之死》和《夜宴》国内首日票房出炉。
王仲军坐在真皮沙发上,猛地将手中的文件摔在桌上。
【《梵高之死》首日票房:2163万】
【《夜宴》首日票房:1125万】
两者相差,足足有1000万元。
这是什么?
这就是碾压啊!
“为什么?”王仲军想不通。
《夜宴》明明有豪华的明星阵容,但无论是票房还是评价,都远远不如方元的《梵高之死》。
明明这部影片,就只有一个梁佳辉还算有点名气。
【想拍权谋却像“宫斗网剧”,想搞艺术又塞满商业套路,两个字,难看!】
【四个字,难看至极!喜剧导演硬拍古装悲剧,效果堪比“让郭德纲演杨过”。】
【葛大爷:朕真的想演喜剧。】
【莎士比亚的壳,冯裤子的土,全员苦大仇深,但不知道在恨什么。】
【全员阴沉脸,权谋戏像“过家家”,当然还是存在优点,至少画面很精美。】
同一时间,《夜宴》首映评价也开始在互联网上流传开来。
这就是如今国内电影市场最大的问题。
古装大片,除了画面美术之外,几乎可以说一无是处。
剧情稀碎,还想改编《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看见《夜宴》都要气得半夜踹开棺材板。
“没机会了……”王仲军瘫坐在沙发里,绝望地闭上双眼。
凡事最怕对比。
《夜宴》这坨堪比《无极》的大作,更加衬出《梵高之死》的优秀。
接下来几天,《梵高之死》开始属于自已的狂飙之路。
第二天单日票房,2045万元。
第二天单日票房,1735万元。
第二天单日票房,1973万元。
国庆七天,成功突破2亿票房!
引起国内一片惊叹。
因为按照这个趋势,《梵高之死》保底能破3亿票房!
最后真说不准,能够超越《泰坦尼克号》在国内的3.6亿票房纪录。
压在大家头上十年的大山,即将被搬开!
虽然《梵高之死》不是完全的华语电影,但怎么也能算半部吧?
毕竟主演是华人,导演是华人,甚至有一半的取景同样是在国内。
投资方更是有国内公司参与,而且还是中影。
四舍五入,这就是“准·华语电影”啊!
而且,一点都不难看,也不无聊。
所以国内观众就更加愿意支持。
不看不是华夏人!
……
米国,好莱坞。
“真是讽刺啊。”方元看着最新出炉的全球首周票房,不禁低声感叹。
《梵高之死》如今累积票房,已经来到2.73亿美元。
这是个无比耀眼的数字。
超越了方元以往拍摄的所有电影。
仅仅不到十天,《梵高之死》成功破2亿美元。
可方元自已心里很清楚。
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影片质量自然不用多说。
但更多的是,背后有很多大佬在帮忙助推。
当然,不是那种直接买票房的愚蠢方式。
那些大佬,想要抬高一部电影票房,有很多让人挑不出毛病的办法。
比如不求回报地在其他层面进行宣传,又或者让部分院线悄悄增加排片量,在黄金时段多安排几场。
还有在关键市场投放精准广告,让潜在观众无处可逃。
反正,办法很多。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
可别觉得他们是好心。
《梵高之死》的热度越高,他们手中收藏的梵高作品,才能有效提升价值。
另外,这里面也有方元获得金狮奖,影片本身质量过得去的原因。
“啧,我怎么有种自已赚了便宜还卖瓜的感觉?”方元摇摇头。
算了,至少票房增长是真实的。
虽然结果出乎意料,但肯定是好的。
接下来,他就可以安心拍摄《疾速追杀2》。
反正现在有人比他更关心《梵高之死》的热度和票房成绩。
不过让方元没想到的是,那些大佬比他想象中,更加丧心病狂。
连续一个多月,几乎没让《梵高之死》热度下降半点!
比如让知名艺术家公开解读影片中的隐喻,直接把这部影片抬高到艺术鉴赏的高度。
还有在全球主要城市的地标建筑广告位,24小时不间断轮播预告片。
现在《梵高之死》在全球影迷眼中,几乎能比肩《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美丽人生》这些文艺片领域的标杆之作!
《美丽人生》就不用多说了,用喜剧包裹战争悲剧,凭借非英语片的身份,成功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和最佳男主角。
《肖申克的救赎》更不用说什么,人性希望与自由的史诗,IMDb影史评分常年第一。
《阿甘正传》,堪称全球票房最高的文艺片,在1994就豪取6.78亿美元,文化影响力无与伦比,商业与艺术完美平衡,经典中的经典!
于是,《梵高之死》的各种解读在全球互联网上层出不穷,进一步加强了这部影片的出圈热度。
毕竟梵高嘛,谁能不认识?
而国内跟文宣相关的领导们,对于《梵高之死》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的热潮,同样感到很高兴。
因为这部影片是合拍片,而且里面有很多关于深城高速发展的现代化都市风貌。
连带着最近这段时间,许多外资主动找上门,想要寻求合作在深城办厂。
领导们简直要乐开花。
墙外开花墙内香,大概就是这般。
但同时,深城也有人对此感到非常苦恼。
他就是《梵高之死》中赵小刚的原型角色。
“你们说一直想采访我,但究竟要采访个啥呀?我平时很少看电影,也没拍过电影。”中年男子愁苦地无奈道。
记者好心解释,最近有部全球大火的电影,正是以他为原型拍摄。
随即中年男子才想起来,去年好像是有个年轻人,说是想把他的经历拍成故事,还给了五万块钱买版权。
他当时没多想,有钱不赚是王八蛋,直接同意了。
现在看这情况,还真把电影拍出来了?
“当然了,而且票房可是有十几亿RMB呢。”记者笑眯眯地说道。
“多少?”中年男子瞪大眼睛。
“十几亿的票房!”记者再次强调,同时仿佛蛊惑般说道,“赵先生,不知道方元导演出了多少版权买下你的故事,你想不想……”
“滚!滚出去!”没等记者把话说完,中年男子面色一沉,直接将其给赶了出去。
他虽然穷,但不是那种贪得无厌、见钱眼开的人。
记者很快灰头土脸地被赶出仿画工厂。
这座仿画工厂,是中年男子的产业。
他15岁在深城打工,90年代经老乡介绍,开始接触油画临摹。
最初,画工们是通过流水线分工临摹名画。
而他因为天赋和勤奋脱颖而出,逐渐专攻梵高作品。
每天废寝忘食临摹《向日葵》、《星空》等作品,逐渐成为“梵高专业户”。
直至2000年,他与家人成立工作室,规模化生产梵高仿画,年产量可达上万幅。
记者的采访,他没那么多功夫去搭理。
但看一部电影的时间,他还是有的。
于是当天,中年男子带着好奇,走进附近一家电影院。
90分钟转瞬而过,当他再次走出影院,泪流满面。
“好啊,拍得真好啊。”
中年男子当晚难得没再画画,而是选择喝了一瓶二锅头。
第二天,又有记者找上门来。
这位是来自新浪的记者。
虽然此前,这位和其他记者,都已经来过很多次,对方都明确拒绝采访。
但新浪记者还是不愿放弃,坚持拜访,有点牛皮糖的意思。
不过,他已经做好再次被拒绝的准备。
可谁知,中年男子从床上爬起来后,破天荒同意接受这次采访。
转眼,这篇采访很快出现在互联网上,引起极大波澜。
【好家伙,赵小刚原来现实里有真人啊!我还以为电影里那些都是方导自已凭空捏造的!】
【也不能说全是真的,至少现实里的“赵小刚”没有去过国外。】
【但他也在采访里说了,确实有想过看看梵高的真迹。】
【对了,他是不是真能闭眼画出《向日葵》?这也太牛逼了吧!】
新浪的一篇采访,再次在国内掀起对《梵高之死》这部影片的讨论。
本来距离打破大船票房纪录,还要再磨一段时间。
可几天后,《梵高之死》成功突破3.6亿元票房,并且还在朝着4亿大关稳步推进!
这下子整个行业都震动了。
4亿票房!
真能突破4亿吗?
这其中意味着什么,大家再清楚不过。
方导或许可以进一步抬高国内电影市场的上限!
而关于《梵高之死》存在原型的消息,同样很快传到海外。
方元现在就看着那一篇新浪采访报道。
“呼,那些大佬应该不会放过这么好的炒作机会。”方元缓缓吐出一口气,无奈地摇摇头。
前世这位《梵高之死》的原型人物,是通过一部纪录片出现在大家眼前。
该纪录片在国际影展上获得广泛关注,甚至在艺术界、社会学领域及国际文化交流层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在,方元将其拍成电影,影响力还要更为夸张。
果然,那些梵高画作收藏家没有放弃这次机会,共同出面表示将举办一场全球展览,最后一站将会在深城举行。
而且,他们还会邀请《梵高之死》主角的现实主人公,现场蒙眼临摹《向日葵》,让大家都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他们心中抱着什么样的心思,无需多言。
但《梵高之死》的全球票房,因此再次爆发了一波。
虽然这次之后,票房潜力基本耗尽。
可依旧超出了方元的预料。
《梵高之死》上映至11月的累积票房,竟然高达……
“我知道!”王仲军喘着粗气,“我是问你,这个数字有没有作假!”
“应该……没有吧?”员工小心翼翼。
王仲军自然知道没有。
但他就是忍不住。
早在《梵高之死》北美首日票房出炉之前,他就有在外网时刻关注影片口碑。
大家都说,这部影片在艺术与商业的天秤之间取得了完美的平衡。
所以他是有一定心理准备。
甚至猜测,《梵高之死》北美首日票房,或许能够破千万。
但他没想到,这个千万竟然是以数字“5”开头!
五千万美元啊!
你特娘的也太离谱了。
你们阿美莉卡的观众,难道没看过电影吗?
怎么能给那个混蛋贡献这么多票房!
“不过,我还有机会。”
王仲军强行让自已冷静下来,看向员工道:“我让你做的那件事,办得怎么样了?”
“情况不太好。”员工解释道,“很多院线都不敢做这种事,他们说中影有提前给他们打过招呼。”
“中影……”王仲军有些头疼地揉揉脑袋。
以前韩董找过他,说是想投资《功夫之王》,让华艺让出一点份额。
然而,他没有同意,直接就给拒绝了。
毕竟吃到嘴里的肉,怎么可能让出去呢?
就算中影又如何?
管天管地,还能管到我们华艺头上?
可现在,中影确实管不到华艺,但也能让他感到很难受。
所谓的偷票房,在国内“自古有之”。
基本稍微有点实力的公司,都做过这样的事。
但有些事,能做不能说。
不上称没有三两重。
当然,中影或许并不是专门针对华艺,只是因为《梵高之死》这部影片有他们投资,属于合拍片。
“尽量再找找院线老板聊聊吧,我们《夜宴》可以再让出一部分利益。”王仲军现在也没有其他办法,只能这样安排。
说实话,他现在已经有点小小的后悔。
早知道就不跟方元硬碰硬。
然而,鬼知道一部文艺片,能有如此恐怖的票房表现。
王仲军最怕的就是,《梵高之死》海外票房,会影响到国内观众的选择。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这个道理他一直都很明白。
更别提《梵高之死》还有合拍片、金狮奖、华人导演三大头衔加持。
可《夜宴》都已经在国庆档上映,现在后悔也没用。
只能死撑到底。
“我还就不信了,你一部文艺片真能是《夜宴》的对手!”王仲军突然提高音量,吓得员工打了个哆嗦。
转眼第二天,《梵高之死》和《夜宴》国内首日票房出炉。
王仲军坐在真皮沙发上,猛地将手中的文件摔在桌上。
【《梵高之死》首日票房:2163万】
【《夜宴》首日票房:1125万】
两者相差,足足有1000万元。
这是什么?
这就是碾压啊!
“为什么?”王仲军想不通。
《夜宴》明明有豪华的明星阵容,但无论是票房还是评价,都远远不如方元的《梵高之死》。
明明这部影片,就只有一个梁佳辉还算有点名气。
【想拍权谋却像“宫斗网剧”,想搞艺术又塞满商业套路,两个字,难看!】
【四个字,难看至极!喜剧导演硬拍古装悲剧,效果堪比“让郭德纲演杨过”。】
【葛大爷:朕真的想演喜剧。】
【莎士比亚的壳,冯裤子的土,全员苦大仇深,但不知道在恨什么。】
【全员阴沉脸,权谋戏像“过家家”,当然还是存在优点,至少画面很精美。】
同一时间,《夜宴》首映评价也开始在互联网上流传开来。
这就是如今国内电影市场最大的问题。
古装大片,除了画面美术之外,几乎可以说一无是处。
剧情稀碎,还想改编《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看见《夜宴》都要气得半夜踹开棺材板。
“没机会了……”王仲军瘫坐在沙发里,绝望地闭上双眼。
凡事最怕对比。
《夜宴》这坨堪比《无极》的大作,更加衬出《梵高之死》的优秀。
接下来几天,《梵高之死》开始属于自已的狂飙之路。
第二天单日票房,2045万元。
第二天单日票房,1735万元。
第二天单日票房,1973万元。
国庆七天,成功突破2亿票房!
引起国内一片惊叹。
因为按照这个趋势,《梵高之死》保底能破3亿票房!
最后真说不准,能够超越《泰坦尼克号》在国内的3.6亿票房纪录。
压在大家头上十年的大山,即将被搬开!
虽然《梵高之死》不是完全的华语电影,但怎么也能算半部吧?
毕竟主演是华人,导演是华人,甚至有一半的取景同样是在国内。
投资方更是有国内公司参与,而且还是中影。
四舍五入,这就是“准·华语电影”啊!
而且,一点都不难看,也不无聊。
所以国内观众就更加愿意支持。
不看不是华夏人!
……
米国,好莱坞。
“真是讽刺啊。”方元看着最新出炉的全球首周票房,不禁低声感叹。
《梵高之死》如今累积票房,已经来到2.73亿美元。
这是个无比耀眼的数字。
超越了方元以往拍摄的所有电影。
仅仅不到十天,《梵高之死》成功破2亿美元。
可方元自已心里很清楚。
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影片质量自然不用多说。
但更多的是,背后有很多大佬在帮忙助推。
当然,不是那种直接买票房的愚蠢方式。
那些大佬,想要抬高一部电影票房,有很多让人挑不出毛病的办法。
比如不求回报地在其他层面进行宣传,又或者让部分院线悄悄增加排片量,在黄金时段多安排几场。
还有在关键市场投放精准广告,让潜在观众无处可逃。
反正,办法很多。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
可别觉得他们是好心。
《梵高之死》的热度越高,他们手中收藏的梵高作品,才能有效提升价值。
另外,这里面也有方元获得金狮奖,影片本身质量过得去的原因。
“啧,我怎么有种自已赚了便宜还卖瓜的感觉?”方元摇摇头。
算了,至少票房增长是真实的。
虽然结果出乎意料,但肯定是好的。
接下来,他就可以安心拍摄《疾速追杀2》。
反正现在有人比他更关心《梵高之死》的热度和票房成绩。
不过让方元没想到的是,那些大佬比他想象中,更加丧心病狂。
连续一个多月,几乎没让《梵高之死》热度下降半点!
比如让知名艺术家公开解读影片中的隐喻,直接把这部影片抬高到艺术鉴赏的高度。
还有在全球主要城市的地标建筑广告位,24小时不间断轮播预告片。
现在《梵高之死》在全球影迷眼中,几乎能比肩《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美丽人生》这些文艺片领域的标杆之作!
《美丽人生》就不用多说了,用喜剧包裹战争悲剧,凭借非英语片的身份,成功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和最佳男主角。
《肖申克的救赎》更不用说什么,人性希望与自由的史诗,IMDb影史评分常年第一。
《阿甘正传》,堪称全球票房最高的文艺片,在1994就豪取6.78亿美元,文化影响力无与伦比,商业与艺术完美平衡,经典中的经典!
于是,《梵高之死》的各种解读在全球互联网上层出不穷,进一步加强了这部影片的出圈热度。
毕竟梵高嘛,谁能不认识?
而国内跟文宣相关的领导们,对于《梵高之死》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的热潮,同样感到很高兴。
因为这部影片是合拍片,而且里面有很多关于深城高速发展的现代化都市风貌。
连带着最近这段时间,许多外资主动找上门,想要寻求合作在深城办厂。
领导们简直要乐开花。
墙外开花墙内香,大概就是这般。
但同时,深城也有人对此感到非常苦恼。
他就是《梵高之死》中赵小刚的原型角色。
“你们说一直想采访我,但究竟要采访个啥呀?我平时很少看电影,也没拍过电影。”中年男子愁苦地无奈道。
记者好心解释,最近有部全球大火的电影,正是以他为原型拍摄。
随即中年男子才想起来,去年好像是有个年轻人,说是想把他的经历拍成故事,还给了五万块钱买版权。
他当时没多想,有钱不赚是王八蛋,直接同意了。
现在看这情况,还真把电影拍出来了?
“当然了,而且票房可是有十几亿RMB呢。”记者笑眯眯地说道。
“多少?”中年男子瞪大眼睛。
“十几亿的票房!”记者再次强调,同时仿佛蛊惑般说道,“赵先生,不知道方元导演出了多少版权买下你的故事,你想不想……”
“滚!滚出去!”没等记者把话说完,中年男子面色一沉,直接将其给赶了出去。
他虽然穷,但不是那种贪得无厌、见钱眼开的人。
记者很快灰头土脸地被赶出仿画工厂。
这座仿画工厂,是中年男子的产业。
他15岁在深城打工,90年代经老乡介绍,开始接触油画临摹。
最初,画工们是通过流水线分工临摹名画。
而他因为天赋和勤奋脱颖而出,逐渐专攻梵高作品。
每天废寝忘食临摹《向日葵》、《星空》等作品,逐渐成为“梵高专业户”。
直至2000年,他与家人成立工作室,规模化生产梵高仿画,年产量可达上万幅。
记者的采访,他没那么多功夫去搭理。
但看一部电影的时间,他还是有的。
于是当天,中年男子带着好奇,走进附近一家电影院。
90分钟转瞬而过,当他再次走出影院,泪流满面。
“好啊,拍得真好啊。”
中年男子当晚难得没再画画,而是选择喝了一瓶二锅头。
第二天,又有记者找上门来。
这位是来自新浪的记者。
虽然此前,这位和其他记者,都已经来过很多次,对方都明确拒绝采访。
但新浪记者还是不愿放弃,坚持拜访,有点牛皮糖的意思。
不过,他已经做好再次被拒绝的准备。
可谁知,中年男子从床上爬起来后,破天荒同意接受这次采访。
转眼,这篇采访很快出现在互联网上,引起极大波澜。
【好家伙,赵小刚原来现实里有真人啊!我还以为电影里那些都是方导自已凭空捏造的!】
【也不能说全是真的,至少现实里的“赵小刚”没有去过国外。】
【但他也在采访里说了,确实有想过看看梵高的真迹。】
【对了,他是不是真能闭眼画出《向日葵》?这也太牛逼了吧!】
新浪的一篇采访,再次在国内掀起对《梵高之死》这部影片的讨论。
本来距离打破大船票房纪录,还要再磨一段时间。
可几天后,《梵高之死》成功突破3.6亿元票房,并且还在朝着4亿大关稳步推进!
这下子整个行业都震动了。
4亿票房!
真能突破4亿吗?
这其中意味着什么,大家再清楚不过。
方导或许可以进一步抬高国内电影市场的上限!
而关于《梵高之死》存在原型的消息,同样很快传到海外。
方元现在就看着那一篇新浪采访报道。
“呼,那些大佬应该不会放过这么好的炒作机会。”方元缓缓吐出一口气,无奈地摇摇头。
前世这位《梵高之死》的原型人物,是通过一部纪录片出现在大家眼前。
该纪录片在国际影展上获得广泛关注,甚至在艺术界、社会学领域及国际文化交流层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在,方元将其拍成电影,影响力还要更为夸张。
果然,那些梵高画作收藏家没有放弃这次机会,共同出面表示将举办一场全球展览,最后一站将会在深城举行。
而且,他们还会邀请《梵高之死》主角的现实主人公,现场蒙眼临摹《向日葵》,让大家都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他们心中抱着什么样的心思,无需多言。
但《梵高之死》的全球票房,因此再次爆发了一波。
虽然这次之后,票房潜力基本耗尽。
可依旧超出了方元的预料。
《梵高之死》上映至11月的累积票房,竟然高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