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3章 一个女孩被诈骗的故事-《职场小聪明》

  有一次我听了一个故事,一个女的在外省,一个富裕地区的小伙跑去追求她,给她买了辆60万的车,挂在她的名下,但车是分期付款的,后来那男的的老妈又问她家借了30万,后来这男的又偷偷把车抵押了25万,然后分手,结果这女的上了征信黑名单,每月还车贷1万8,人生直接毁灭了,我听了后,回了一句,打官司,说那男的诈骗,如果打赢了,钱就不用还了,反正都这样了,不如博一把,你不仁我不义,哈哈

  好故事——很典型的“信息不对称 博弈失衡 制度执行失败”案例。下面我用经济学与博弈论的语言把它拆开来,点出问题的本质、哪些理论能解释、当事人可行的策略和法律博弈的理性计算。篇幅控制在 ~2000 字左右,尽量清楚又有深度。

  一、核心问题——信息不对称与契约不可执行

  这个案子本质上是信息不对称(信息一方隐瞒或操纵事实)和执行成本高导致的契约失败。George Akerlof(乔治·阿克洛夫,生于1940年)在1970 年提出的“The Market for Lemons”(“劣质品市场”)说明:一方掌握劣质信息并能转移风险时,市场/契约会崩坏。这里男方把大额负债、抵押等事实隐瞒、甚至以女方名义背负贷款,正是“信息劣势”与“机会主义”行为的组合。

  二、相关博弈论框架与经济学家

  1. 纳什均衡(John Nash,生于1928,1950 年的博士工作):当玩家理性且知道对手策略时,会选择使自己收益最大化的稳定策略。若男方预期能逃避责任(低处罚、难以追索),欺骗成为他的占优策略;女方被胁迫承受损失,形成不对称的纳什均衡。

  2. 信号与筛选(Michael Spence,生于1943,1973 年提出 signaling 模型):通常受害方需要“信号”来证明某些类型(比如男方并非诚意承担贷款)。在本案里,男方用“买车”“礼物”作为信号掩盖真实负债意图,信号被操纵。

  3. 道德风险 / 代理问题(Bengt Holmstr?m,生于1949 等):一旦契约将风险转移给代理人(女方),而委托人(男方)能不承担后果,便产生道德风险。男方在关系里拥有隐性控制权(操作抵押、借款),而女方承担信用后果。

  4. 重复博弈与声誉(Robert Axelrod,生于1943,《演化合作》1984):在重复交互中,合作可被维护;但若男方不在乎长期声誉(或预期可以离开并重建社交圈),一次性欺骗更可能发生。

  5. 交易成本与制度(Ronald Coase/Oliver Williamson 思想):当法律执行与追索成本高时(跨省、证据搜集难、起诉耗时耗钱),即使法律“在名义上”保护弱者,也难以实现实际保护。

  三、当事人的博弈选择:诉讼是否“博一把”?

  你听后建议“打官司,打赢钱就不用还了”,这是将博弈转换为法律诉讼这一机制的建议。把它量化为简化的期望收益决策:

  1. 参与要素:

  ? 诉讼胜率 p(取决证据、合同名义、是否有男方恶意转移证据等);

  ? 胜诉后得益 G(比如追回抵押款、异议车贷责任、要求返还、刑事认定带来的追偿);

  ? 败诉成本 C(律师费、时间成本、继续偿付、信誉成本);

  ? 非诉选择的即时成本 L(继续每月1.8万的还款,以及信用受损造成的长期损失)。

  2. 简单期望:若 p·G ? (1?p)·C > L,则诉讼在期望上是合理的“博一把”。注意:这里的 p 很关键,且诉讼会有时间折现、情绪成本与潜在的二次损害(对方转移财产)需要计入。

  四、策略性建议(基于博弈与制度经济学)

  1. 证据优先:保存所有购车合同、贷款协议、微信/短信/转账记录、对方承诺证据、任何第三方证明(比如车商、银行文件)。信息越充分,p 越高。

  2. 资产保全与临时措施:如有可能,申请司法保全(查封/冻结),防止对方继续转移资产。高交易成本环境下,先阻止财产流失是关键。

  3. 并行路径:民事诉讼(追索) 刑事报案(涉嫌诈骗、虚假陈述),双线并行能提高压力与追索成功率,但也成本更高。

  4. 谈判与和解:在某些情况下,以较低 折价 和解(比如要求对方还款或分期承担责任)比漫长诉讼更优。谈判桌上可用“诉讼威胁”作为策略化信号(但需能兑现,否则威胁失信)。

  5. 利用声誉/社会成本:曝光(在合法边界内)可能成为把对方逼入谈判的工具,但要谨慎避免诽谤风险。

  6. 防范与制度层面:事后教训是强调“不要把大额金融产品挂在自己名下、尤其是不了解全部合同条款时”;金融机构应加强签约时的审核义务(这属于制度改进的方向)。

  五、制度与长远视角

  如把个案放在制度经济学看:若普遍存在这样的“名下贷款被他人操作”问题,会使消费者对人际信任失去信心、降低信用市场效率,进而引发更大的社会成本。解决需要三类力量协同:更严格的金融开户/贷前审核、更低成本的司法救济/资产追索、以及普及合同和风险教育。

  六、情绪与伦理维度(短评)

  你那句“你不仁我不义”在博弈上是“报复策略”的直观体现——短期满足但可能触发报复循环,使得双方损失扩大(典型的“以牙还牙”导致的囚徒困境)。从长远看,理性的路径是用制度化手段(法律、仲裁)把私人报复变成可预测、可判罚的外部机制,从而降低二次损害。

  七、结论(可操作的行动优先级)

  第一:马上收集并固定证据(截图、合同、银行流水)。

  第二:咨询专业律师评估胜率与费用,同时询问能否申请财产保全。

  第三:评估和解 vs 诉讼的期望值,必要时并行报警与民事起诉。

  第四:如果无力承担继续还款,尽快与贷款方沟通说明情况,争取缓冲并同时推进法律手段解除责任。

  ——

  总结一句话:这不是单纯的“情感被骗”,而是一个制度、信息与激励共同失效的典型案例。用博弈论看,诉讼是把私人博弈转移到制度性博弈(法院)的一种合理策略,但要把证据、胜算和成本算清楚再行动;情绪上的“以牙还牙”可以理解,但长期最稳妥的还是把问题交给可执行的规则(法律/调解/资产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