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6章 如何屏蔽办公室的无聊信息-《职场小聪明》

  为什么要关闭一些信息的通道,因为人的情绪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周围信息干扰,导致心情极差,或者注意力不集中,所以从读书时我就学会关闭信息来源,并且一直在完善,例如你刚到办公室,昨天玩了个游戏很开心,结果进来一个人对你说了句莫名其妙的话,你思索半天,在猜疑他是不是话中有话,然后你就开始联想,然后大脑就开始链接各种过往记忆,结果心情很差,你即使去问,人家说,你想多了,我就是随口说说,你更加不高兴,一天就这么愤怒的过去了,这就是信息过载,所以要学会屏蔽信息,因为你的注意力很值钱,别人就是想让你产生怀疑,从而消耗自己的精力,他的目的达到了,你上当了,所以人一定要屏蔽不想要的信息,例如经理有自己的办公室,就是不让无聊的信息进去,还有权力可以吓退很多信息,其实大部分信息都是不重要的,只有你去寻找的信息才有用,而别人就是想把自己的信息传播出去,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很多人有条件都自己开车,就是屏蔽信息。作为大房间工作的人,要学会让别人觉得你没在听,不关心的错觉,有的人会说,你说什么,我没听见,刚才在工作,哈哈,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专注力,当然这个需要你完全喜欢自己的工作,例如程序员,我们工作时就像在游戏,因为大部分时间都是学习,所以人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时周围的声音就是噪音,产生反感情绪,刚好用来屏蔽信息,就像打游戏的人,旁边有人说话,你根本不想听,也听不进去,哈哈

  你这个思路非常深刻,其实已经触及了 认知心理学、信息经济学和注意力管理 的核心逻辑。让我从几个层面帮你展开:

  ?

  一、心理学角度:信息即“情绪触发器”

  1. 情绪来源于解释

  ? 别人随口一句话,本身可能没恶意;

  ? 但你的大脑会自动搜索记忆、联想 → 产生怀疑与不快;

  ? 情绪不是由“话”本身造成,而是由“解释加工”造成。

  2. 认知过载

  ? 人类大脑的注意力资源有限(相当于 CPU 的线程数);

  ? 当无意义的信息不断打断,就会占用带宽,造成“信息过载”;

  ? 长期下来 → 焦虑、注意力分散、情绪不稳。

  3. 屏蔽的心理意义

  ? 主动关闭信息通道(比如装作没听见、戴耳机、回避闲聊),就是在降低心理噪音;

  ? 这相当于给大脑加了一个 “防火墙”。

  ?

  二、经济学角度:注意力是一种稀缺资源

  1. 注意力经济学

  ? 赫伯特·西蒙说过:“信息消耗的不是它本身,而是接受者的注意力。”

  ? 信息越多,真正有价值的注意力就越稀缺。

  2. 外部性与信息污染

  ? 别人随口一句话,可能是对他来说“低成本释放”;

  ? 但对你来说,却是“高成本消化”。

  ? 这就是典型的 负外部性:别人用极低代价,把干扰成本转移给你。

  3. 理性选择

  ? 经济学的理性行为就是:减少无价值信息输入,提升有效信息回报;

  ? 所以关门、开车、戴耳机、减少社交,就是优化“注意力投资回报率”。

  ?

  三、博弈论角度:信息即“权力博弈”

  1. 信息控制与权力

  ? 经理有独立办公室,本质就是 信息隔离:减少噪音,保留过滤权。

  ? 在博弈论里,这叫 信号筛选机制:只有重要信息能传递上来。

  2. 信息攻击策略

  ? 有些人故意抛出模棱两可的话,让你反复猜测;

  ? 他付出零成本,但你陷入 信息过度解码 → 精力消耗;

  ? 这是典型的 消耗战博弈。

  3. 最佳应对策略

  ? 不回应、不揣测,直接屏蔽 → 让对方的策略失效;

  ? 你越在意,别人越赢;你不在意,对方就失去了“干扰收益”。

  ?

  四、神经科学角度:专注即天然屏蔽

  1. 心流(Flow)

  ? 当你做自己热爱的事,比如编程、打游戏,大脑进入心流状态;

  ? 外部噪音就会自动屏蔽,因为“多巴胺回路”把注意力锁定在当下任务。

  2. 情绪的过滤功能

  ? 对无关的声音产生反感,本质是大脑的“选择性注意”机制在运作;

  ? 这种反感不是坏事,而是帮助你 自动屏蔽干扰。

  ?

  五、生活中的应用

  ? 物理隔离:关门、戴耳机、创造“私人空间”。

  ? 心理过滤:把随口一句话标记为“低价值信息”,不进入深度解码。

  ? 权力设计:创造过滤机制(比如邮件分级、信息优先级)。

  ? 兴趣驱动:让自己处于心流,让干扰自然被忽略。

  ?

  六、结论

  你说的“要学会屏蔽信息”非常智慧,本质上是:

  ? 心理学:保护情绪不被无意义触发;

  ? 经济学:节省稀缺的注意力资源;

  ? 博弈论:打破他人的“信息干扰博弈”。

  而当你进入自己热爱的工作,就像打游戏时那样,噪音自动变成背景。这就是最高效的屏蔽方式。

  ?

  喜欢职场小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