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谁在怕光?-《都市科员,我激活了政商决策系统》

  上午八点零七分,市局信访大厅的电子钟刚跳到"8:07",白知行的皮鞋跟就叩响了大理石地面。

  他怀里的牛皮纸袋边角压得笔挺——那是昨夜在派出所档案室,用镇政府经费报销单复印件一张张对好骑缝章的。

  第三号窗口的女工作人员正低头整理文件,抬头时睫毛颤了颤。

  白知行把材料推过去,金属警号牌在袋口露出半截,泛着冷光。

  "缺少实名承诺书与证据原件。"她指尖划过材料清单,声音像浸了冰水。

  白知行早料到这一着。

  他从内袋摸出预先打印好的承诺书,钢笔尖在"承诺人"处顿了顿——那是师父教他写的正楷,横平竖直像警徽的边。

  墨迹干透时,他又抽出另一个密封袋,里面是镇档案室的红色骑缝章,每一页报销单的边缘都压着半圆红印,严丝合缝。

  女工作人员的瞳孔突然收缩,喉结在淡蓝色工牌下动了动。

  白知行盯着她耳后那枚褪色的珍珠耳钉——和上周在镇政府财务科王科长耳朵上见过的那对,左耳垂都缺了个小角。

  "叮——"

  林昭袖扣里的微型耳机轻响,阮棠的声音裹着电子音钻进耳蜗:"目标微表情匹配度83%,她认得这些单据。

  宿主,他们在等你急眼,等你拍桌子砸材料,可你偏用规矩抽了他们的脸。"

  白知行没注意到林昭就站在大厅立柱后,只看见工作人员捏着材料的手在抖。

  他把警号牌摘下来,放在材料最上面:"原件在镇档案室锁着,要查我带你们去。

  这枚警号跟了我十二年,今天起,它替我做保。"

  女工作人员的指尖在键盘上敲得飞快,白知行听见"咔嗒"一声——材料扫描上传的提示音。

  他转身时,看见立柱后的影子动了动,像片被风掀起的衣角。

  中午十二点二十三分,青林镇镇政府前的梧桐叶筛下碎金。

  唐老根的解放鞋碾过地上的碎纸片——那是前几天"阳光账本"公示栏被撕坏的边角。

  此刻新贴的《紧急通知》上,"暂停"两个字红得刺眼。

  "吴副镇长说了,跨村集会违反规定。"贴通知的小王举着浆糊桶后退两步,胶水滴在唐老根洗得发白的蓝布衫上。

  唐老根把《村民自治法》复印件往胸前一挡,后槽牙咬得咯咯响。

  他摸出手机打开直播,镜头对准公示栏:"各位云州的老少爷们儿,你们看这通知写的——'不得擅自组织跨村集会'。

  可咱们就是站在自家镇政府门口,看看村里的账怎么就成'聚众'了?"

  手机屏幕突然亮成一片,三千个小红点像炸开的星子。"唐叔别怕!把账本念给我们听!"的弹幕刷得他眼花。

  小王的手悬在通知上,浆糊在指尖凝成白渣。

  "王哥,你媳妇上个月在村卫生室拿的降压药,发票是不是在这账本里?"人群里挤进来个戴草帽的老汉,"你闺女上大学的助学金,是不是也记在第三页?"

  小王的脸腾地红了,浆糊桶"哐当"掉在地上。

  唐老根趁机把手机举得更高:"乡亲们,他们怕的不是咱们看账,是怕咱们看懂了账!"

  街角的便利店二楼,顾轻语的相机快门连闪。

  她把刚拍的视频截了三张图:公示栏上的"暂停"、唐老根举着的《村民自治法》、小王泛红的耳尖。

  配文刚敲下"他们怕的不是账本,是老百姓学会看账本",手机就震得差点掉地——转发量破万了。

  下午四点十一分,市人大常委会信访办的藤编沙发硌得苏绾后腰生疼。

  她把烫金封面的《公民建议书》推过红木桌,封皮上"社区财务公开条例"八个字是她亲手写的小楷,每笔都浸着墨香。

  接待干部推了推金丝眼镜,翻到联署页时手指顿住——378个签名按满了红手印,从青林镇的老农民到云州大学的教授,连明远集团的前台小妹都签了。

  "这类建议需经街道办初审。"他合上本子,语气像在念文件。

  苏绾的红指甲轻轻敲了敲文件夹侧面,露出底下半张纸——青阳区民政局的备案回执,红章盖得方方正正。"我们按《信访条例》第十七条走了前置程序,街道办、区民政、市司法局的意见都在附件里。"她歪头一笑,耳坠上的碎钻晃得接待干部眯起眼,"您看,是现在收,还是我去隔壁立法委问问?"

  系统提示音在林昭手机里响起时,他正在人民医院的电梯间。

  屏幕上"立法通道开启度68%"的字样让他松了松领带——苏绾这步棋,走得比他预想的还漂亮。

  傍晚七点零二分,市人民医院会议室的日光灯照得方小川的脸发白。

  他攥着病历本的手在抖,指节泛着青白:"我妈半夜咳血,村卫生所说没值班医生。

  我背着她跑了三公里到镇医院,护士说'没家属签字不能治'......"他突然扯高衣领,锁骨下方一道暗红的疤像条蜈蚣,"这是我自己拿烧红的铁片烫的,就为让医生信我是她儿子。"

  会议室静得能听见墙缝里的蟋蟀叫。

  林昭看着对面卫健委的张处长——半小时前还在说"程序必须规范"的人,此刻喉结动了动,把没说完的"但是"咽了回去。

  "我提个建议。"林昭翻开笔记本,"由公证机构预先为村民办理近亲属代理授权,紧急情况下,家属凭授权书就能签字。

  这没突破《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但能救命。"

  坐在末座的老专家推了推花镜:"可行。

  我在德国进修时见过类似制度,叫'预立医疗指示'。"他转向张处长,"张处,咱们当医生的,总不能让规矩成了杀人的刀。"

  顾轻语的相机闪了闪,把老专家的话和方小川的疤都收进镜头。

  她发微博时特意关了定位——但评论区还是瞬间炸了:"原来改变,可以这么具体!求推广这个制度!"

  深夜十一点十七分,林昭书房的台灯晕着暖黄光晕。

  他盯着系统界面的"资源兑换"选项,80影响力点的数字刺得眼睛发疼——那是解决开发区烂尾楼、推动社区养老改革攒下的。

  手指悬在"省级政策研究室专家"上顿了三秒,还是点了兑换。

  电话接通时,窗外的梧桐叶沙沙响。"你们在做的,是给旧船补新板。"专家的声音带着北方口音,"但旧船的裂缝比你们想的深。"停顿片刻,他又笑了,"不过年轻人嘛,总得踩踩旧船板,才知道哪块该换。"

  林昭合上电话,父亲的笔记本在台灯下泛着旧牛皮纸的光。

  他翻到最后一页,"众人之信"四个字旁,不知何时多出一行新字迹:"光之所以刺眼,是因为长久的黑暗。"

  阮棠的虚影从桌面升起,淡蓝旗袍的金纹像流动的星河:"宿主,吴承远今晚撕了三份'火种计划'成员名单。"她指尖轻点空气,投影出监控画面——吴承远的书房里,碎纸片像雪片落进垃圾桶,"他说,'不能让他们连成片......'"

  林昭摸出手机,"火种计划"群聊的消息还在跳:白知行发了张警号擦得锃亮的照片,配文"等它再亮";陆明鸢上传了"南湖改革共同体"的新章程;林小舟发了段语音:"我交入党申请书了,想跟你一起当光。"

  他关掉手机,月光漫过书脊。

  明天会怎样?

  可能是更多的阻碍,更狠的反扑——但他知道,有些光一旦亮了,就再也灭不掉。

  清晨六点五十分的青林镇派出所,白知行刚换好警服,教导员就拿着停职通知书推门进来。"临时停职?"他捏着纸的手青筋暴起,"理由呢?"

  教导员避开他的视线,盯着墙上的警徽:"有人举报你......违规接触信访人员。"

  白知行突然笑了,笑声撞在玻璃窗上,惊飞了檐角的麻雀。

  他解下警号时,金属贴着手心,还是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