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泥地里的太阳-《都市科员,我激活了政商决策系统》

  晨雾还裹着青灰色的天空,林昭的黑色轿车碾过石井村的泥路,车轮溅起的水花在车灯前划出银线。

  副驾驶座上摊着沈清欢连夜整理的产业数据,“97%家庭依赖手工作坊”的红批注刺得他眼皮发沉——系统“民生压力监测”凌晨两点的警报声还在耳边响着,像根细针直扎后颈。

  村口公告栏的铁皮在晨风中哐当作响。

  林昭踩下刹车,车门刚推开,腐泥混合着湿竹篾的气味便涌进来。

  他弯腰凑近公告栏,“市环保局”的红章在晨雾里泛着冷光,“取缔无证排放作坊”的措辞比去年冬天的雪还硬。

  “日子怎么过?”

  蹲在门槛上的老人把旱烟杆在青石板上磕了磕,火星子溅进泥里。

  林昭蹲下身时,裤脚沾了块泥,却半点没在意——老人的手正摊在他眼前,手背的裂口像被刀割过的老树皮,指节因常年编竹篾蜷成了钩状。

  系统的蓝光在视网膜上跳动,“职业性劳损三级,情绪值:绝望边缘”的标注让他喉头发紧。

  “手停了,饭就没了。”老人的烟杆抖了抖,烟灰簌簌落在开裂的手背上,“昨天三崽家的小孙女生病,连二十块的退烧药都拿不出……”

  林昭摸出手机要拍照,镜头里突然映出阮棠的淡蓝旗袍角。

  “这不是治理,是窒息。”虚拟助手的声音比平时轻,发簪上的玉坠晃得很慢,“民生指数跌破临界值时,系统检测到环保局近三个月收到过三笔来自‘蓝天环保设备公司’的转账。”

  他的手指在屏幕上顿住。

  二十年前父亲笔记本里夹着的拆迁户血书,突然在记忆里翻涌——那时老林也是这样蹲在泥地里,听着同样的“手停饭没”。

  “林主任?”

  脆生生的童声惊得林昭抬头。

  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抱着个缺了口的陶碗站在巷口,碗里盛着半块冷掉的玉米饼。

  她身后,石井村小学的铁门正吱呀作响,门内传来孩子们参差不齐的朗读声:“读——书——改——变——命——运——”

  那字迹他太熟了。

  1998年的笔记本里,夹着张老照片:穿蓝布衫的年轻干部站在土坯房前,粉笔在黑板上划出有力的痕迹。

  此刻黑板上的字与照片重叠,粉笔灰落在林昭肩头,像父亲当年拍他脑袋时的温度。

  讲台上的女教师转身时,发梢扫过“读书改变命运”的“运”字。

  她眼眶泛红,却还在笑着哄孩子们:“再录一遍好不好?我们要让更多人知道,爸爸的竹篮编得比机器还细,妈妈的陶人能在阳光下晒出金纹……”

  “为什么不找政府?”林昭的声音哑得像生锈的门轴。

  柳知远的手在教案上攥出了褶子。

  她从课桌下抽出一沓纸,泛黄的信纸上密密麻麻按着红手印,最上面的名字是“唐小根”——昨夜系统扫描到的老支书,此刻正蹲在村口抽旱烟的老人,原来叫唐小根。

  “镇里说环保局有令,谁也不敢开口。”她把信往林昭手里塞,指腹蹭过他掌纹,“上个月唐支书去环保局递材料,被保安架着扔到了马路上……”

  系统的提示音突然炸响。

  林昭低头看掌心的联名信,三百个红手印在视网膜上连成一片火海。

  “检测到高密度基层情感共振,‘守护协议’可激活——代价:扣除20政治信用点,风险等级:高。”阮棠的玉簪剧烈晃动,“您确定要跳过政策推演?”

  粉笔灰落进林昭的衣领,痒得他鼻尖发酸。

  他想起昨夜省纪委郑砚铭的短信:“徐承铭的环保设备商白砚舟,账户流水里有笔三百万的‘技术咨询费’。”又想起父亲临终前攥着他的手:“昭昭,泥地里的光,得自己去点。”

  “这一次,我不推演了。”他把联名信按在胸口,“我选它。”

  明远集团的会议室落地窗外,云州的高楼像插天的钢针。

  陆明鸢的美甲敲着桌面,“哒、哒、哒”的声响比她的冷笑还刺人:“林主任这是拿我当救火队?”

  林昭把“绿色工坊集群计划”推过去,方案纸页在空调风里翻了一页,露出“村民技艺入股”的条款。

  “是合伙人。”他指着投影里的村民手印,“这项目不赚钱,但能活人——明远要的‘不像明远的事’,不就是这个?”

  陆明鸢的瞳孔缩了缩。

  她想起上周在慈善晚宴上,林昭指着窗外的城中村说:“资本的温度,不该只在财报里。”此刻投影里,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正踮脚摸竹编的蝴蝶,陶碗里的玉米饼泛着暖黄的光。

  “厂房我建,设备我买。”她突然扯断手腕上的翡翠手链,绿珠子滚了半桌,“但你得搞定三件事:住建许可、消防验收、还有——别让环保局半夜来拆。”

  林昭掏出手机,屏幕上是沈清欢刚发来的“乡村振兴试点申报材料补正”文件。

  “区住建和消防的章,半小时前刚盖完。”他点开顾轻语发来的纪录片片段,孩子们的朗读声充满整个会议室,“至于环保局……”

  陆明鸢突然笑了。

  她弯腰捡起一颗翡翠珠,在指尖转着:“林主任,你总说太阳要出来,可我怎么觉得……”她把珠子按进他掌心,“你才是那块玻璃。”

  系统提示音轻得像叹息。

  林昭看着“扣除20政治信用点”的界面,忽然想起阮棠说过,政治信用点是“民心的电子秤”。

  此刻这杆秤轻了二十两,可他胸口的联名信,重了千钧。

  镇经发办的临时办公室里,苏绾的钢笔在协议上划出最后一个句号。

  “三方结构,收益透明。”她推了推金丝眼镜,发间的玫瑰发卡在日光灯下闪着妖冶的光,“徐承铭要是敢挑刺,我能拿《乡村振兴促进法》第37条戳穿他的‘环保大棒’。”

  顾轻语的相机闪了闪,镜头里是老周蹲在陶窑前的背影。

  退休技工的工具箱敞着,改锥和扳手在泥地上排得整整齐齐,“这老窑炉我修过,加个沉降池就能降尘。”他抬头时,眼角的皱纹里沾着窑灰,“我闺女当年上大学的钱,还是这些陶人换的。”

  沈清欢抱着一摞文件冲进办公室,发梢沾着雨星子。

  “区里特批了临时运营许可!”她把文件拍在桌上,封皮上的红章还带着油墨香,“刚才接柳老师电话,孩子们把‘读书改变命运’重描了一遍,说要等工坊建好,用陶泥刻在墙上。”

  电话铃声突然炸响。

  林昭接起,郑砚铭的声音带着电流杂音:“徐承铭今晚召集执法队,说明天一早拆厂房。”

  “知道了。”林昭挂断电话,抬头时正看见顾轻语把截获的存储卡塞进相机包。

  她眨眨眼,镜头盖在指尖转成银圈:“白砚舟的录音里,有徐承铭说‘拆完厂房,设备商能再打两百万’。”

  雨是在奠基仪式开始前停的。

  泥地上铺着村民连夜晒的红毯,边角还沾着草屑。

  林昭站在临时搭的台子上,省工信厅的批复文件被他捏出了褶子——刚才沈清欢递过来时,手都在抖。

  “升国旗!”唐小根的声音像破了的铜锣。

  老支书腰板挺得笔直,二十年前他当民兵时的劲头从皱纹里往外冒。

  百余名村民举着火把围成圈,火光里,孩子们举着自己画的太阳:金红的圆,放射状的光,新厂房的轮廓歪歪扭扭地画在太阳底下。

  “停工!”

  徐承铭的吼声响彻整个村子。

  他带着执法队冲过红毯,皮鞋陷进泥里,裤脚溅满泥浆。

  “非法厂房!立即拆除!”他指着林昭,脖子上的金链子晃得人眼晕,“你一个发改委主任,越权管环保?”

  林昭向前走了一步。

  火把的光映在他脸上,把阴影割成两半。

  “越权?”他打开手机,顾轻语的纪录片开始播放,柳知远的声音带着哭腔:“他们不是污染,是活着的手艺……”

  画面切到孩子们的手绘画,太阳的光铺满整个屏幕。

  “你说环保,可有没有人问过,他们靠什么活?”林昭的声音沉得像压舱石,“你说执法,可法律的温度,不该只照在高楼,不照进泥地!”

  村民的火把举得更高了。

  唐小根颤巍巍地举起联名信,三百个红手印在火光里像跳动的心脏。

  “我们要工作!我们要活路!”老支书的吼声响起来,接着是柳知远,是三崽,是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整个村子的声音汇成洪流,把徐承铭的喊叫声冲得支离破碎。

  执法队的人站在泥里,没人动。

  有人悄悄摸出手机,对着人群录像;有人低头看自己的鞋,泥点子溅上裤线的样子,像极了当年他们蹲在自家院里编竹篮时,裤脚沾的泥。

  系统在林昭耳边震动。

  “守护协议完成,政治信用点 15。”阮棠的声音第一次带了温度,玉簪上的玉坠闪着暖光,“检测到大规模情感共振,系统内核温度上升0.3℃——林昭,你让它活了。”

  夜风吹起新升的旗帜。

  旗面是孩子们画的太阳,“我们不是废墟,是种子”的小字被火把映得发亮。

  林昭望着人群里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她正踮脚把陶碗里的玉米饼分给同伴,饼屑落在泥里,像撒下一把星星。

  他忽然想起父亲笔记本的最后一页,用钢笔写着:“所谓官,不过是泥地里的引路人。你要弯下腰,才能看见他们手里的光。”

  此刻,泥地里的光,正从千万双眼睛里涌出来,把整个村子照得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