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光棍节-《重生后边造国货边炒股成全球首富》

  1993年的南京,秋意正浓。

  南京大学的一间男生宿舍里,四个大三男生正围坐在一起闲聊。

  桌上的瓜子壳堆成了小山,收音机里播放着轻音乐,却掩不住这几个年轻人心中的一丝苦闷。

  “又是十一月了,咱们这几个光棍,什么时候才能脱单啊?”一个戴着眼镜的男生推了推眼镜,长叹一声。

  “别提了,我昨天又在女生宿舍楼下等了两个小时,人家根本不理我。”另一个躺在床上看书的男生接话。

  这四个男生都是南京大学“名草无主”寝室协会的成员——这是他们自封的称号。

  在大学这个恋爱气息弥漫的地方,单身的他们常常感到被排除在主流之外。

  “要不咱们搞个活动吧?”突然,一个叫张明的男生坐直了身子,眼睛发亮:“就定在11月11日,四个1,多像四根光棍啊!咱们就叫它光棍节!”

  这个提议立刻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四个人越聊越兴奋,决定在这一天组织一个简单的庆祝活动,既是自嘲,也是对自己单身状态的接纳。

  11月11日当晚,他们在宿舍楼顶举办了第一个“光棍节”庆祝活动。

  不过是一些瓜子花生,几瓶汽水,一台录音机放着流行歌曲,但吸引了不少单身的同学前来。大家在一起聊天、唱歌、玩游戏,竟然十分热闹。

  “没想到有这么多同道中人!”一个参加活动的学生感慨道。

  “是啊,原来单身的不止我一个,这下心里平衡多了。”另一个附和道。

  当晚,组织活动的四个男生回到宿舍,意犹未尽。

  “咱们明年还得办,要办得更大!”张明兴奋地说。

  谁也没想到,这个源于大学寝室的玩笑,会如同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次年,1994年的11月11日,南京大学更多学生知道了这个节日。

  活动的规模扩大了,不仅有理科楼前的小广场聚会,还有人创作了“光棍之歌”,编了“光棍舞”。

  有趣的是,这个节日很快传播到了南京的其他高校。

  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们也开始在自己的校园里庆祝这个节日。

  大学生们总是渴望有自己的文化和仪式,光棍节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

  到1996年,光棍节已经不再局限于南京高校。

  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大学生也通过BBS、校园报刊和同乡会等方式知道了这个节日,并开始在自己的学校组织庆祝活动。

  清华大学的一位学生在BBS上发帖:“11月11日,让我们为单身干杯!单身不是缺陷,而是一种选择。”

  这个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光棍节从一开始的自嘲,逐渐转变为对单身状态的正面肯定。

  各高校的庆祝方式也日益丰富:有举办“光棍宣言”演讲比赛的,有组织“单身荣耀”晚会的,还有创意十足的“光棍证”颁发仪式。

  一些学生甚至设计了一种特殊的问候方式——在11月11日11点11分,向遇到的每个单身朋友说一声“节日快乐”。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光棍节的传播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

  2000年后,QQ、校园论坛和各类网络社区成为了光棍节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

  2003年,一篇名为《致所有光棍的慰问信》的帖子在各大论坛疯传。

  帖子中用幽默的笔触描述了单身的种种好处:“你可以独自享受一整包薯片,不必与人分享;你可以看自己想看的电视节目,不必争抢遥控器...”

  与此同时,一些商家开始注意到这个自发形成的节日。

  北京的几家KTV率先推出了“光棍节特惠套餐”,南京的餐馆打出“光棍节聚餐8折”的广告,上海的影院则推出了“单身人士专属观影场”。

  2005年,杭州一家小型电商网站的经理徐明在 brainstorng 会议上提出了一个想法:“现在光棍节在年轻人中这么流行,我们为什么不搞一个促销活动呢?”

  团队成员面面相觑:“光棍节和购物有什么关系?”

  徐明解释道:“单身的年轻人更需要购物来慰藉自己啊!而且11月11日正好处在国庆和圣诞之间的销售淡季,我们可以借此创造一个小高峰。”

  于是,这家名不见经传的网站推出了“光棍节暖心特惠”,打出广告语:“没人陪伴?让商品温暖你!”

  虽然销售额没有爆发式增长,但确实带来了比平时多30%的流量和订单。

  这一尝试引起了业内的注意。

  几家大型电商平台的市场部门开始研究光棍节的商业潜力。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席卷而来,中国电商也感受到了寒意。

  淘宝商城(后天猫)的团队正在苦苦思索如何提振销量。

  一天晚上,团队在会议室里头脑风暴,白板上写满了各种可能的促销节点。

  “国庆刚过,圣诞还早,这中间难道就没有什么可以做文章的日子吗?”时任淘宝CFO的张勇问道。

  突然,一个年轻的产品经理小心翼翼地说:“我大学时,11月11日光棍节挺流行的。去年有家小网站试过在这天做促销,效果还不错。”

  会议室里顿时安静下来,随后爆发出一阵讨论。

  “光棍节?听起来有点意思。”

  “但这和我们购物网站有什么关系?”

  “年轻人喜欢啊!现在的大学生和刚工作的白领都是我们的目标客户。”

  经过激烈讨论,团队最终决定赌一把。

  他们计划在2009年11月11日举办一场大型促销活动,并将之命名为“双十一购物节”。

  团队内部对这个决定争议很大。

  有人认为11月不是传统购物季;

  有人担心物流无法承受突然增加的订单;

  还有人觉得“光棍节”这个概念太小众,无法吸引大众参与。

  但是张勇力排众议:“我们必须创造自己的节日!

  传统节日大家都回家团聚了,谁还会上网购物?正是因为11月没有节日,我们才要创造一个!”

  2009年,淘宝商城为第一个“双十一”投入了大量资源。

  他们联合了27个品牌参与活动,准备了多达5折的优惠力度。

  市场部门的员工们心里都没底:“真的会有人因为光棍节而疯狂购物吗?”

  11月10日晚上,整个团队守在办公室,气氛紧张得像高考前的考场。

  0点一到,流量开始飙升,服务器压力骤增。

  “流量是平时的两倍了!” “三倍!还在涨!” “订单系统会不会崩掉?”

  技术团队紧急应对,确保网站不会崩溃。

  随着时间推移,销售数据不断刷新纪录:

  1小时,销售额破千万;

  上午10点,破亿;

  24小时过去,最终销售额定格在5200万元人民币,是日常交易的10倍多!

  整个团队欢呼雀跃,他们没想到第一次尝试就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这一数字震动了整个电商行业。

  所有人才意识到:原来中国人不是没有消费意愿,只是需要合适的理由和时机!

  2010年,淘宝商城提前数月准备第二届双十一。

  这次参与的商家增加到711家,准备的优惠力度更大。

  结果令人震惊:单日销售额达到9.36亿元!

  这个数字是上一年的18倍!

  2011年,双十一销售额再次飞跃,达到52亿元。

  京东、苏宁、当当等电商平台也纷纷加入战局,双十一从淘宝一家的促销活动变成了全行业的购物狂欢。

  与此同时,“光棍节”原本的含义开始逐渐淡化。

  媒体和商家更多地使用“双十一”这个名称,强调其购物节的性质而非单身的主题。

  2012年,双十一创下191亿元的销售额,震惊全球零售业。

  美国媒体开始报道中国的这个购物奇迹,《纽约时报》称其为“全球最大的在线购物日”。

  随着销售额逐年攀升——2013年350亿元,2014年571亿元,2015年912亿元——双十一已经完全超越了它作为“光棍节”的起源,成为了中国消费实力的象征。

  从那四个南京大学男生的寝室玩笑,到全球最大的购物狂欢节,11月11日的意义已经完全被重塑。

  如今,很少有人还记得它最初作为“光棍节”的含义。

  即使偶尔有人提起,也多半是在双十一购物之余,顺手发一条“光棍节快乐”的朋友圈,然后继续沉浸在抢购优惠商品的兴奋中。

  从自嘲到狂欢,从边缘到中心,这个日子的变迁折射出中国社会二十多年来的巨大变化:互联网的崛起、消费文化的兴盛、年轻一代的自信与自我表达。

  而那四个创始者可能永远不会想到,他们那个夜晚的突发奇想,最终会演变成一场改变数亿人消费习惯的商业革命。

  喜欢重生后边造国货边炒股成全球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