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蒲松龄讲作品-《天地姻缘传》

  蒲松龄滔滔不绝地讲起了他的写作。

  他讲到关于狐仙故事的来由。

  猎人给他讲起了狐仙复仇的故事:有一个恶霸,强占了村民的土地,还害死了一个年轻的姑娘。”

  “那姑娘的冤魂久久不散,化作狐仙,用计谋让恶霸家破人亡。”

  “这个故事让我沉思了许久,我在想,这世间的善恶因果,也许并非都能在当下显现,而我的故事,就可以成为一种警示。”

  韩翔听得入神,问道:“那您在收集这些故事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危险或者阻碍呢?”

  蒲松龄轻轻一笑:“危险倒是有一些。有些故事涉及到一些家族的隐私或者忌讳,当我去打听的时候,他们会对我充满敌意。”

  “有一次,我去一个大户人家询问一个关于古宅闹鬼的传闻。”

  “那家的主人以为我是来寻衅滋事的,差一点就把我赶了出去。还好我百般解释,才让他相信我只是一个对故事感兴趣的文人。”

  蓝儿又问:“老先生,那您创作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灵感枯竭的时候呢?”

  蒲松龄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润了润喉咙:“自然是有的。有时候,我坐在书桌前,研好墨汁,拿起毛笔,大脑却一片空白,久久写不出来一个字。”

  “就觉得自己仿佛走进了一个死胡同,找不到出口。”

  “这时候,我会去翻阅以前的笔记,或者带着包裹行囊,走进乡间,去寻找新的故事。”

  “有时候,一个不经意的瞬间,灵感就会突然降临了。”

  “就像有一次,我在一个破庙前看到一只流浪狗,它那孤独又警惕的眼神,让我突然就有了一个关于妖犬守护宝藏的故事灵感。”

  韩翔感叹道:“您的创作过程真是充满了艰辛与惊喜。那您觉得您笔下的那些妖狐鬼怪,它们最吸引读者的地方是什么呢?”

  蒲松龄沉思了片刻,说道:“我想,是它们的人性吧。它们虽然有着非人的形态,但是它们的情感、它们的欲望、它们的爱恨情仇,都和人无异。”

  “它们会为了爱情不顾一切,会为了正义挺身而出,也会为了复仇不择手段。读者在看这些故事的时候,看到的不仅仅是妖狐鬼怪,更是自己内心的投影。”

  蓝儿接上话,说道:“就像《聂小倩》,聂小倩虽然是女鬼,但是她对宁采臣的爱情是那么的真挚,让人既感动又惋惜。”

  蒲松龄点头说道:“正是如此。聂小倩身处黑暗之中,却向往光明与善良。她与宁采臣的爱情,跨越了生死界限,是一种对美好情感的执着追求。”

  “我在创作这个故事的时候,也是希望能让人们看到,爱情是可以超越世俗的眼光,超越生死的隔阂的。”

  韩翔突然想到了什么,问道:“那您在创作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些故事对后世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蒲松龄摇了摇头,便道:“我当时只是想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能听到这些来自民间的声音。”

  “我未曾想过会对后世有如此大的影响。看到如今还有你们这样的年轻人对我的作品感兴趣,我甚是欣慰。”

  蓝儿听到这里,微微一笑,说道:“老先生,您写得《促织》、《席方平》、《商三官》、《书痴》也各有千秋呢。”

  蒲松龄轻轻捻着胡须,朝他俩哈哈一笑,说道:“且听我再讲讲我笔下的这几个故事吧。”

  “先说《促织》,那是一个小人物在苛政下的悲惨遭遇。”

  蒲松龄的声音带着些许沉重:“成名,一个老实巴交的人,被那斗促织的风气所累。为了一只小小的促织,他家破人亡。”

  “他的儿子因促织而死,可最终却又因一只促织而富贵。这看似荒诞的结局,实则是对当时黑暗统治的无情嘲讽。”

  “那小小的促织,本是自然之物,却被权势把玩,让无数像成名这样的百姓陷入绝境。”

  韩翔皱着眉头,感叹道:“这成名也太可怜了,那些当官的只想着讨好皇上,根本不顾百姓的死活。”

  蒲松龄微微点头,接着说:“再看《席方平》,席方平为父申冤,其志可嘉。他在地府中遭受的种种不公,那城隍、郡司、冥王皆被权势和金钱蒙蔽了双眼,颠倒黑白。”

  “席方平他面对着种种酷刑,始终没有被吓到和屈服。”

  蓝儿紧紧地握了一下拳头,说道:“席方平真的很勇敢,要是换了别人,可能早就被那些酷刑吓倒了。”

  蒲松龄薇薇颌首道:“嗯,是的。”

  他接着说:“再说《商三官》中的商三官,一个女子却有着比男子还要刚强的意志。”

  蒲松龄露出了钦佩的眼神。

  “她的父亲被豪绅公子侮辱致死,她深知官府不会为她父亲主持公道。于是,她女扮男装,混入仇人的寿宴,手刃仇人后从容赴死。”

  “她的行为,是对封建礼教下女子柔弱形象的一种颠覆,她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孝道,什么是对正义的坚守。”

  韩翔朝蒲松龄微微点头,说道:“嗯,商三官真是奇女子,在那个时代,能有这样的勇气和决心,实在令人敬佩。”

  蒲松龄端起茶壶,给自己续了一下茶水,然后要给韩翔的茶杯里续茶水,韩翔见此,赶紧从蒲松龄手里抢过茶壶,说道:“哪能麻烦您老人家呢,我自己来。”

  韩翔拿着茶壶,又给蒲松龄茶杯里稍稍一添,再给蓝儿茶杯里添上水,才往自己的水杯续好了茶水。

  蒲松龄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继续说道:“还有《书痴》中的郎玉柱,他对书的痴迷几近疯狂。“

  “看他痴迷的样子,他以为书中自有一切,却不懂得世间的人情世故。他把书当成了生活的全部,却在现实中屡屡碰壁。”

  “当他经历了种种磨难后,才渐渐懂得了生活的真谛,不再仅仅是一个只知读书的呆子。这也是在告诫世人,读书固然重要,但也要懂得变通,要融入生活。”

  蓝儿若有所思地说:“是啊,只读书不懂得生活,就像生活在真空里一样。不过郎玉柱最后能明白过来,也算是一种成长吧。”

  韩翔好奇地问:“您写这些故事,是不是也希望能改变当时的一些社会现象呢?”

  蒲松龄叹了口气说:“我不过是一个文人,也只能用我的笔记录下这些故事。”

  “我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看到社会的黑暗、人性的复杂,若能引起一些人的思考,让这世间多一些公平和正义,那也算是不枉我写这些故事了。”

  韩翔和蓝儿听后,双双竖起了大拇指。

  韩翔恭敬地说道:“蒲老先生,您的文字有着振聋发聩的力量。您笔下的故事,就像一把把锐利的剑,直直地刺向那社会的黑暗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