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支流赤水河畔,有个老渡口,当地人叫它哑巴渡。撑船的是个哑巴老人,谁也不知他来自何方,姓甚名谁,只晓得他在这儿摆渡了三十多年。
哑巴老人瘦高个,背微驼,满脸皱纹如刀刻一般。他从不与人交谈,有人问话,只是点头摇头,或用那双深陷的眼睛看你一眼。日子久了,人们也就不再试图与他交流,只管上船付两文钱,到对岸下船。
这年夏天,天气异常炎热。一连半月,太阳毒辣辣地烤着大地,树叶打了卷,河滩上的石头烫得能烙饼。老人们摇着蒲扇,望着远处积雨云越来越厚,喃喃道:“要出大事了,老天爷这是在憋气呢。”
第七日黄昏时分,天边突然涌起墨黑云团,迅速吞噬了整个天空。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刮得人睁不开眼。
“快回家!暴雨要来了!”渡口的人群四散奔逃。
哑巴老人却不慌不忙,将渡船牢牢系在岸边最大的榕树下,又搬来几块大石头压住船头。他抬头望了望天色,那双从不流露情绪的眼睛里,竟闪过一丝忧虑。
半夜里,暴雨果然来了。那不是下雨,简直是天河决了口,倾盆倒水。雷声震得地动山摇,闪电一个接一个,把天地照得如同白昼。
赤水河一夜暴涨,浑浊的河水裹挟着树枝、家具、甚至牲畜的尸体,咆哮着向下游冲去。天亮时分,人们惊恐地发现,渡口那座百年木桥已在洪水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桥没了!桥没了!”消息很快传遍了四周村落。
更可怕的是,上游一座山体滑坡,巨石滚落,堵住了通往县城的唯一官道。如今渡桥冲毁,两岸交通完全中断,成了孤岛。
雨还在下,河水仍在上涨。对岸有十几个赶集的人被困在渡口小屋中,眼看水位越来越高,小屋随时可能被冲走。这边岸上,更有七八个要过河请郎中救人的乡亲,急得在岸边直跺脚。
“哑巴!哑巴老人呢?”有人突然想起老船夫。
大家四处寻找,最后在河岸边看到了惊心动魄的一幕——
哑巴老人正站在齐腰深的洪水中,他身旁是一块刚从山上滚下来的巨石,有一人多高,形状奇特,像极了一位顶天立地的将军。此刻洪水正猛烈冲击着这块巨石,而巨石后面,竟然形成了一小片相对平静的水域!
更让人吃惊的是,哑巴老人正用他瘦削的脊背,死死顶住那块摇摇欲坠的巨石。洪水不断冲击着他,他却像钉在那里一样,纹丝不动。
“快看!巨石和山崖之间有个缝隙!人能钻过去!”眼尖的年轻人喊道。
果然,在那块将军形状的巨石与岸边山崖之间,有一道狭窄的缝隙。洪水被巨石一挡,分流而去,缝隙处水势稍缓。若抓紧时机,或许真能通过这个缝隙到达对岸。
可是谁敢尝试呢?洪水湍急,一旦失足,必死无疑。
这时,对岸小屋中传来呼救声,水位已经漫过窗户,屋里的人危在旦夕。
“我试试!”一个年轻后生站了出来。他是村里最好的水手,名叫水生。
水生小心翼翼地下水,向着巨石游去。快到缝隙时,一股暗流突然卷来,眼看就要把他冲走。千钧一发之际,哑巴老人空出一只手,猛地抓住水生的胳膊,将他稳稳地送进了缝隙。水生借力一跃,顺利到达对岸!
“能过去!能过去!”两岸欢呼起来。
于是,一个接一个,被困在对岸的人通过这条意外的通道艰难转移。哑巴老人始终用身体顶住巨石,每当有人通过,他都会伸手帮一把。他那平时佝偻的背,此刻挺得笔直。
最后通过的是个孩子,才七八岁模样,已经吓得哭不出声。水太急,孩子体重太轻,几次尝试都被水冲回。眼看老人支撑的巨石开始晃动,岸上的人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这时,哑巴老人做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居然单手将孩子托起,高举过顶,另一只手和整个背部仍然死死抵住巨石。孩子在他手上,如同坐在一座小山上,稳稳地通过了最危险的地段,被对岸的人接住。
所有人都安全了。
然而就在这时,“轰隆”一声巨响,巨石再次松动,猛然向下滑去。人们惊恐地看到,哑巴老人被巨石带倒,整个人被压在了巨石之下!
“救人啊!快救人!”两岸的呼喊声撕心裂肺。
可是洪水太猛,谁也靠近不了。人们只能眼睁睁看着那块将军形状的巨石屹立在洪水中,下面压着那位沉默的老人。
暴雨终于停了,洪水渐渐退去。三天后,河水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只是岸边的景象已面目全非。
人们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巨石前,想搬开石头救出哑巴老人——虽然大家都明白,希望渺茫。
几十个青壮年联手,用绳索、杠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将巨石挪开一丝缝隙。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巨石下根本没有哑巴老人的尸体。
“这怎么可能?”大家面面相觑,既欣慰又困惑。
正当人们疑惑之际,一个书生突然叫道:“快看!石头底下有字!”
众人凑近一看,果然,在巨石底部,清晰地刻着几行古字:
“大禹治水,功在千秋。某奉命守此渡,抗洪捐躯,化作石将军,永镇水患。——建安二十四年七月”
“建安二十四年?那是三百年前啊!”老秀才掐指一算,惊得胡子直抖。
更让人惊奇的是,这些字迹明明是古刻,却像是新凿一般清晰。在刻字旁边,还整整齐齐摆着一双草鞋——正是哑巴老人平日穿的那双,鞋底已经磨穿了大洞。
“哑巴老人就是石将军化身啊!”忽然有人恍然大悟。
人们想起这些年来,哑巴老人总是能在洪水来临前预感危险,提前通知村民;想起他三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摆渡,从不多收一文钱;想起他无数次跳入急流,救起落水者...
“难怪他从不说话,原来是神灵化身!”
消息传开,四乡八邻的百姓都赶来祭拜。大家在巨石旁建了一座小庙,取名“石将军庙”,庙里供奉的既是那位古代抗洪将军,也是哑巴老人。
有趣的是,自从有了这座庙,赤水河这一段再未发过大水。即使上游暴雨如注,河水到了哑巴渡一带,也会莫名地平静下来。
而那处被洪水冲毁的渡口,因为有了巨石形成的天然通道,反而比从前更加安全。人们不再需要渡船,踏着巨石就能过河。但大家还是习惯性地叫它“哑巴渡”,纪念那位沉默的老船夫。
每到初一十五,总有人来石将军庙上香。偶尔会有孩子发现,庙前的供桌上,不知谁放了一双崭新的草鞋。鞋底厚实,针脚密实,一看就是能走远路的样子。
老人们说,这是乡亲们感念石将军恩德,特意为他准备的。说不定哪一天洪水再来,那位沉默的老人又会出现在渡口,守护一方平安。
哑巴渡的故事就这样一代代传了下来。如今你若到赤水河畔,还能看到那块将军形状的巨石,以及巨石下依稀可辨的古刻。当地的老人会指着那双挂在庙前的草鞋告诉你:
“瞧,石将军还在呢。他一直都在。”
喜欢新编民间故事大杂烩
哑巴老人瘦高个,背微驼,满脸皱纹如刀刻一般。他从不与人交谈,有人问话,只是点头摇头,或用那双深陷的眼睛看你一眼。日子久了,人们也就不再试图与他交流,只管上船付两文钱,到对岸下船。
这年夏天,天气异常炎热。一连半月,太阳毒辣辣地烤着大地,树叶打了卷,河滩上的石头烫得能烙饼。老人们摇着蒲扇,望着远处积雨云越来越厚,喃喃道:“要出大事了,老天爷这是在憋气呢。”
第七日黄昏时分,天边突然涌起墨黑云团,迅速吞噬了整个天空。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刮得人睁不开眼。
“快回家!暴雨要来了!”渡口的人群四散奔逃。
哑巴老人却不慌不忙,将渡船牢牢系在岸边最大的榕树下,又搬来几块大石头压住船头。他抬头望了望天色,那双从不流露情绪的眼睛里,竟闪过一丝忧虑。
半夜里,暴雨果然来了。那不是下雨,简直是天河决了口,倾盆倒水。雷声震得地动山摇,闪电一个接一个,把天地照得如同白昼。
赤水河一夜暴涨,浑浊的河水裹挟着树枝、家具、甚至牲畜的尸体,咆哮着向下游冲去。天亮时分,人们惊恐地发现,渡口那座百年木桥已在洪水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桥没了!桥没了!”消息很快传遍了四周村落。
更可怕的是,上游一座山体滑坡,巨石滚落,堵住了通往县城的唯一官道。如今渡桥冲毁,两岸交通完全中断,成了孤岛。
雨还在下,河水仍在上涨。对岸有十几个赶集的人被困在渡口小屋中,眼看水位越来越高,小屋随时可能被冲走。这边岸上,更有七八个要过河请郎中救人的乡亲,急得在岸边直跺脚。
“哑巴!哑巴老人呢?”有人突然想起老船夫。
大家四处寻找,最后在河岸边看到了惊心动魄的一幕——
哑巴老人正站在齐腰深的洪水中,他身旁是一块刚从山上滚下来的巨石,有一人多高,形状奇特,像极了一位顶天立地的将军。此刻洪水正猛烈冲击着这块巨石,而巨石后面,竟然形成了一小片相对平静的水域!
更让人吃惊的是,哑巴老人正用他瘦削的脊背,死死顶住那块摇摇欲坠的巨石。洪水不断冲击着他,他却像钉在那里一样,纹丝不动。
“快看!巨石和山崖之间有个缝隙!人能钻过去!”眼尖的年轻人喊道。
果然,在那块将军形状的巨石与岸边山崖之间,有一道狭窄的缝隙。洪水被巨石一挡,分流而去,缝隙处水势稍缓。若抓紧时机,或许真能通过这个缝隙到达对岸。
可是谁敢尝试呢?洪水湍急,一旦失足,必死无疑。
这时,对岸小屋中传来呼救声,水位已经漫过窗户,屋里的人危在旦夕。
“我试试!”一个年轻后生站了出来。他是村里最好的水手,名叫水生。
水生小心翼翼地下水,向着巨石游去。快到缝隙时,一股暗流突然卷来,眼看就要把他冲走。千钧一发之际,哑巴老人空出一只手,猛地抓住水生的胳膊,将他稳稳地送进了缝隙。水生借力一跃,顺利到达对岸!
“能过去!能过去!”两岸欢呼起来。
于是,一个接一个,被困在对岸的人通过这条意外的通道艰难转移。哑巴老人始终用身体顶住巨石,每当有人通过,他都会伸手帮一把。他那平时佝偻的背,此刻挺得笔直。
最后通过的是个孩子,才七八岁模样,已经吓得哭不出声。水太急,孩子体重太轻,几次尝试都被水冲回。眼看老人支撑的巨石开始晃动,岸上的人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这时,哑巴老人做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居然单手将孩子托起,高举过顶,另一只手和整个背部仍然死死抵住巨石。孩子在他手上,如同坐在一座小山上,稳稳地通过了最危险的地段,被对岸的人接住。
所有人都安全了。
然而就在这时,“轰隆”一声巨响,巨石再次松动,猛然向下滑去。人们惊恐地看到,哑巴老人被巨石带倒,整个人被压在了巨石之下!
“救人啊!快救人!”两岸的呼喊声撕心裂肺。
可是洪水太猛,谁也靠近不了。人们只能眼睁睁看着那块将军形状的巨石屹立在洪水中,下面压着那位沉默的老人。
暴雨终于停了,洪水渐渐退去。三天后,河水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只是岸边的景象已面目全非。
人们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巨石前,想搬开石头救出哑巴老人——虽然大家都明白,希望渺茫。
几十个青壮年联手,用绳索、杠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将巨石挪开一丝缝隙。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巨石下根本没有哑巴老人的尸体。
“这怎么可能?”大家面面相觑,既欣慰又困惑。
正当人们疑惑之际,一个书生突然叫道:“快看!石头底下有字!”
众人凑近一看,果然,在巨石底部,清晰地刻着几行古字:
“大禹治水,功在千秋。某奉命守此渡,抗洪捐躯,化作石将军,永镇水患。——建安二十四年七月”
“建安二十四年?那是三百年前啊!”老秀才掐指一算,惊得胡子直抖。
更让人惊奇的是,这些字迹明明是古刻,却像是新凿一般清晰。在刻字旁边,还整整齐齐摆着一双草鞋——正是哑巴老人平日穿的那双,鞋底已经磨穿了大洞。
“哑巴老人就是石将军化身啊!”忽然有人恍然大悟。
人们想起这些年来,哑巴老人总是能在洪水来临前预感危险,提前通知村民;想起他三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摆渡,从不多收一文钱;想起他无数次跳入急流,救起落水者...
“难怪他从不说话,原来是神灵化身!”
消息传开,四乡八邻的百姓都赶来祭拜。大家在巨石旁建了一座小庙,取名“石将军庙”,庙里供奉的既是那位古代抗洪将军,也是哑巴老人。
有趣的是,自从有了这座庙,赤水河这一段再未发过大水。即使上游暴雨如注,河水到了哑巴渡一带,也会莫名地平静下来。
而那处被洪水冲毁的渡口,因为有了巨石形成的天然通道,反而比从前更加安全。人们不再需要渡船,踏着巨石就能过河。但大家还是习惯性地叫它“哑巴渡”,纪念那位沉默的老船夫。
每到初一十五,总有人来石将军庙上香。偶尔会有孩子发现,庙前的供桌上,不知谁放了一双崭新的草鞋。鞋底厚实,针脚密实,一看就是能走远路的样子。
老人们说,这是乡亲们感念石将军恩德,特意为他准备的。说不定哪一天洪水再来,那位沉默的老人又会出现在渡口,守护一方平安。
哑巴渡的故事就这样一代代传了下来。如今你若到赤水河畔,还能看到那块将军形状的巨石,以及巨石下依稀可辨的古刻。当地的老人会指着那双挂在庙前的草鞋告诉你:
“瞧,石将军还在呢。他一直都在。”
喜欢新编民间故事大杂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