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下有片老林子,当地人叫它“窝集”。这林子密得吓人,几百年的大树一棵挨一棵,枝杈交错,白天都透不进多少光亮。进了深冬,大雪能埋到人腰眼,最要命的是那刮鼻子刮脸的“大烟炮”——暴风雪一来,天地白茫茫一片,老猎手也能转晕头。
在这迷一样的林子里,祖祖辈辈传着一个说法:要是你在“大烟炮”里迷了路,眼看要冻成冰坨子的时候,可能会遇上“引路人”。它没个准形——有时是团幽幽蓝蓝、跳跳钻钻的鬼火;有时是一串明明刚刚踩出来、却不见人影的脚印。它引你到安全地方,但过后你得留下一件心爱之物作谢礼。老辈人说,要是赖账,下次再迷路,可就叫天天不应了……
腊月里的一天,天色阴沉得像锅底。年轻猎人赵山子背着刚打的几只山兔,深一脚浅一脚往家赶。他爹前年下世,娘眼睛半瞎,家里就指望他打猎过活。山子虽然才二十出头,可在林子里钻了七八年,算得上一把好手。
怕啥来啥,刚进老林子不久,狂风就卷着雪片砸了下来,眨眼间成了“大烟炮”。天地间一片混沌,分不清东南西北。山子心里叫苦,摸索着往前走,却一脚踩空,滚进了深沟。等挣扎着爬起来,脚脖子钻心地疼,准是崴了。
雪更大了,风嚎得像狼叫。山子浑身透湿,冷得牙齿直打架。他知道要坏菜——这天气受伤迷路,九死一生。想到瞎眼的老娘没了依靠,他心里跟刀绞似的。
“娘,儿不孝啊……”山子倚着一棵老松树,身子慢慢往下出溜,意识开始模糊。就在这要命的当口,他忽然瞧见不远处有团蓝盈盈的光,像灯笼又不像,悬在雪地里一跳一跳。
鬼火!山子一激灵。可那团火不远离,反而绕着他转了三圈,然后往前飘去。飘出十来步又停住,好似等他。
山子猛地想起老辈人讲的“引路人”。眼下没别的活路,他一咬牙,拖着伤腿跟了上去。那团蓝火不紧不慢,总保持十来步距离,遇到沟坎还会绕路。说也奇了,山子跟着它,风似乎小了,雪也不迷眼了。
约莫走了半个时辰,蓝火忽然悬在半空不动了,随即倏地消失。山子心里正慌,却隐约看见前面有个黑乎乎的轮廓——是座守林人留下的废窝棚!他跌跌撞撞扑过去,推开破门钻了进去。
窝棚好歹遮风挡雪,墙角还有半堆干草。山子喘匀了气,想起那个传说——得给“引路人”留件心爱之物。他摸摸腰间,皮袄里揣着早上娘刚煮的两个饼子,背上几只山兔都不值啥。最后他摸到了腰间的猎刀。
这刀可是他的命根子。刀柄是爹亲手用鹿角磨的,握着趁手;刀身是请镇上最好的铁匠打的,锋利无比。爹临终前说:“山子,这刀跟了我三十年,护着我没让狼啃了,没让熊拍了。如今传给你,好生待它……”两年来,山子用它剥皮割肉、防身开路,从未离身。
山子舍不得。可老辈人传下的规矩不能破,何况是救命之恩。他咬咬牙,将猎刀恭恭敬敬放在窝棚门口,对着外面磕了个头:“不知您是仙是灵,多谢引路救命之恩!这把猎刀是我最心爱之物,留给您当谢礼。我赵山子不是忘恩负义的人!”
这一夜,山子蜷在干草堆里,听着外面鬼哭狼嚎的风声,心里惦记着娘,也惦记着那把刀。天蒙蒙亮,风停雪住。山子的脚肿得老高,但好歹能挪步。他惦记着娘,也舍不下爹传的刀,决定回头找找看——兴许“引路人”看不上,刀还在那儿呢?
等他瘸着腿找回窝棚,一眼就看见雪地里插着个东西——正是他的猎刀!山子喜出望外,紧走几步拔起刀,却一下子愣住了。
鹿角刀柄上,端端正正系着一根羽毛。这根羽毛洁白如雪,一丝杂色都没有,比大雁的翎毛更长更挺,在晨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山子从没见过这种羽毛,捏在手里轻若无物。
“这是啥意思?”山子翻来覆去看,猎刀完好无损,多了这根神秘的白羽。他想起老人说过,山林里的灵物不爱欠人情,收了谢礼必要回点好处。“莫非这羽毛是宝贝?”
山子小心地把羽毛连猎刀揣进怀里,拄着根树枝往家赶。快出林子时,他忽然听见山坡后有动静,像是野兽撕打。山子悄悄摸上去一看,吓了一跳——两只大狼正围着一头小鹿打转。小鹿后腿流血,眼看要遭殃。
山子虽伤了脚,但猎户本性,见不得以多欺少。他大吼一声,拔出猎刀虚张声势。狼一惊,转头龇牙咧嘴扑来。山子挥刀乱砍,本来心里没底,谁知这把系了白羽的猎刀今天格外顺手,挥起来带着风声,快如闪电。一刀划过去,竟将当头那只狼的鼻子削掉了!那狼嗷嗷惨叫,和同伴掉头就跑。
山子自己也愣了。他平日没这般身手。再看那小鹿,却已不见了踪影,只有雪地里几滴血证明方才不是做梦。
怪事还没完。山子快到家时,远远看见自家破茅屋冒着烟,心里咯噔一下——娘眼睛不好,别是走了火!他瘸着腿狂奔到家,推门一看,娘好端端坐在炕上,锅里咕嘟着热粥。
“娘,您没点火吧?” “我没点啊。怪了,我睡醒了觉,锅里就有热粥了,炕也是热的。准是隔壁婶子来做的,可她也没言声……”
山子愣在当场,忽然觉得怀里那根羽毛微微发热。
开春后,山子进山打猎。林子里传来消息:去年冬天“大烟炮”特别凶,冻死了好几个经验丰富的老猎手。山子听了后背直冒冷汗。
他越发觉得那根羽毛不寻常。自从得了它,山子打猎格外顺当,总能找到猎物,遇到危险也能化险为夷。更奇的是,有次他在林子里撞见一伙偷猎者下的套子,套住一只白狐狸。那狐狸看见山子,眼睛里竟像人似的流下泪来。山子心一软,上前解了套子。狐狸跑出几步,回头望他一眼才钻入草丛。当晚山子梦见个白胡子老头向他拱手作揖。
夏天采参时节,山子竟在平日根本不出参的地方撞见一片“参窝子”,挖出的老参须子分明像个娃娃。他卖了参,给娘治了眼病,居然真见好,能模模糊糊瞧见人影了。
村里人都说赵山子走了大运,只有山子自己心里明白,这一切都从那个暴风雪之夜开始。他时常摩挲着刀柄上的白羽,心想:那“引路人”到底啥来头?为啥给他这根羽毛?
这年腊月,又一场“大烟炮”不期而至。山子正在山上砍柴,赶紧往家跑。风雪中,他忽然听见隐约的哭声。循声找去,只见一棵老树下缩着个小孩,冻得脸发青——是村里刘寡妇的独子小豆子,准是上山捡柴迷了路。
“山子哥!”孩子看见他,哇地大哭。
山子急忙脱下皮袄裹住孩子,但风雪太大,根本辨不清方向。眼看天色渐暗,再找不到避处两人都得冻死。山子急得团团转,忽然灵机一动,掏出那把系着白羽的猎刀,插在雪地里,拉着小豆子跪下:“引路大仙!赵山子求您再显灵一回,不是为我,是为这孩子!他娘守寡多年,就这一根独苗啊!”
话音刚落,眼前忽然飘起那团熟悉的蓝火,一跳一跳地引路。山子又惊又喜,背起小豆子就跟。蓝火引着他们绕过一道坡,果然找到个山洞。洞里居然还有干柴火,山子用火石点燃,两人总算捡回条命。
第二天风停雪住,山子领着孩子回村。刘寡妇抱着儿子哭成泪人,非要给山子磕头。山子慌忙扶起,心里却想着:这次可没留谢礼啊!
他惦记这事,下午独自返回山洞,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去年挖的那棵老参剩下的参须,他本打算给娘泡酒喝。山子将参须放在洞口的石头上,恭敬地说:“知道大仙不图这个,但山子不能知恩不报。这点参须不成敬意,您莫嫌弃。”
说完他鞠了三躬,转身离去。走了百十步,鬼使神差回头一瞥——参须不见了,石头上竟站着只通体雪白的鸟儿,正歪头看他。那鸟儿大小如雕,羽毛洁白无瑕,眼神清亮得像泉水。山子一眼认出,正是他刀柄上那种白羽!
白鸟清啼一声,振翅飞起,在山子头顶盘旋三圈,然后投向密林深处。山子呆立良久,忽然明白过来:那“引路人”,恐怕就是这白羽所化的山林之灵!
打那以后,山子依旧常进老林子,但再也不打怀崽的母兽和幼崽,遇到受伤的动物还常常救助。他成了这一带最有名的猎手,日子越过越红火。有人问他有啥诀窍,山子总是拍拍腰间那把系着白羽的猎刀,笑而不答。
只有他娘知道,每年第一场“大烟炮”过后,山子总要进山一趟,到那个窝棚旧址,在雪地里插上猎刀,刀柄上绑着一根新鲜肉条。第二天去看,肉条不见了,刀旁雪地里,印着一圈鸟爪似的痕迹。
老娘问过儿子:“那大仙到底是啥?” 山子望着苍茫的老林子,缓缓说:“娘,我看哪,这老林子灵性着呢。那‘引路人’兴许是山神爷,兴许是得道的仙禽,谁也说不准。可儿子知道一点:心存善念,知恩图报,在这老林子里就迷不了路。”
后来山子活到八十多岁,无病无灾。据说他去世那天,有人看见一只白色大鸟在他家屋顶盘旋三圈,长鸣一声,飞向长白山深处。下葬时,儿孙们把他那柄系着白羽的猎刀陪在了身边。
打那以后,老林子里的“引路人”传说依然流传,但留下心爱之物的人,偶尔也会得到一根洁白的羽毛。得到羽毛的人,都成了老林子最忠实的朋友。
在这迷一样的林子里,祖祖辈辈传着一个说法:要是你在“大烟炮”里迷了路,眼看要冻成冰坨子的时候,可能会遇上“引路人”。它没个准形——有时是团幽幽蓝蓝、跳跳钻钻的鬼火;有时是一串明明刚刚踩出来、却不见人影的脚印。它引你到安全地方,但过后你得留下一件心爱之物作谢礼。老辈人说,要是赖账,下次再迷路,可就叫天天不应了……
腊月里的一天,天色阴沉得像锅底。年轻猎人赵山子背着刚打的几只山兔,深一脚浅一脚往家赶。他爹前年下世,娘眼睛半瞎,家里就指望他打猎过活。山子虽然才二十出头,可在林子里钻了七八年,算得上一把好手。
怕啥来啥,刚进老林子不久,狂风就卷着雪片砸了下来,眨眼间成了“大烟炮”。天地间一片混沌,分不清东南西北。山子心里叫苦,摸索着往前走,却一脚踩空,滚进了深沟。等挣扎着爬起来,脚脖子钻心地疼,准是崴了。
雪更大了,风嚎得像狼叫。山子浑身透湿,冷得牙齿直打架。他知道要坏菜——这天气受伤迷路,九死一生。想到瞎眼的老娘没了依靠,他心里跟刀绞似的。
“娘,儿不孝啊……”山子倚着一棵老松树,身子慢慢往下出溜,意识开始模糊。就在这要命的当口,他忽然瞧见不远处有团蓝盈盈的光,像灯笼又不像,悬在雪地里一跳一跳。
鬼火!山子一激灵。可那团火不远离,反而绕着他转了三圈,然后往前飘去。飘出十来步又停住,好似等他。
山子猛地想起老辈人讲的“引路人”。眼下没别的活路,他一咬牙,拖着伤腿跟了上去。那团蓝火不紧不慢,总保持十来步距离,遇到沟坎还会绕路。说也奇了,山子跟着它,风似乎小了,雪也不迷眼了。
约莫走了半个时辰,蓝火忽然悬在半空不动了,随即倏地消失。山子心里正慌,却隐约看见前面有个黑乎乎的轮廓——是座守林人留下的废窝棚!他跌跌撞撞扑过去,推开破门钻了进去。
窝棚好歹遮风挡雪,墙角还有半堆干草。山子喘匀了气,想起那个传说——得给“引路人”留件心爱之物。他摸摸腰间,皮袄里揣着早上娘刚煮的两个饼子,背上几只山兔都不值啥。最后他摸到了腰间的猎刀。
这刀可是他的命根子。刀柄是爹亲手用鹿角磨的,握着趁手;刀身是请镇上最好的铁匠打的,锋利无比。爹临终前说:“山子,这刀跟了我三十年,护着我没让狼啃了,没让熊拍了。如今传给你,好生待它……”两年来,山子用它剥皮割肉、防身开路,从未离身。
山子舍不得。可老辈人传下的规矩不能破,何况是救命之恩。他咬咬牙,将猎刀恭恭敬敬放在窝棚门口,对着外面磕了个头:“不知您是仙是灵,多谢引路救命之恩!这把猎刀是我最心爱之物,留给您当谢礼。我赵山子不是忘恩负义的人!”
这一夜,山子蜷在干草堆里,听着外面鬼哭狼嚎的风声,心里惦记着娘,也惦记着那把刀。天蒙蒙亮,风停雪住。山子的脚肿得老高,但好歹能挪步。他惦记着娘,也舍不下爹传的刀,决定回头找找看——兴许“引路人”看不上,刀还在那儿呢?
等他瘸着腿找回窝棚,一眼就看见雪地里插着个东西——正是他的猎刀!山子喜出望外,紧走几步拔起刀,却一下子愣住了。
鹿角刀柄上,端端正正系着一根羽毛。这根羽毛洁白如雪,一丝杂色都没有,比大雁的翎毛更长更挺,在晨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山子从没见过这种羽毛,捏在手里轻若无物。
“这是啥意思?”山子翻来覆去看,猎刀完好无损,多了这根神秘的白羽。他想起老人说过,山林里的灵物不爱欠人情,收了谢礼必要回点好处。“莫非这羽毛是宝贝?”
山子小心地把羽毛连猎刀揣进怀里,拄着根树枝往家赶。快出林子时,他忽然听见山坡后有动静,像是野兽撕打。山子悄悄摸上去一看,吓了一跳——两只大狼正围着一头小鹿打转。小鹿后腿流血,眼看要遭殃。
山子虽伤了脚,但猎户本性,见不得以多欺少。他大吼一声,拔出猎刀虚张声势。狼一惊,转头龇牙咧嘴扑来。山子挥刀乱砍,本来心里没底,谁知这把系了白羽的猎刀今天格外顺手,挥起来带着风声,快如闪电。一刀划过去,竟将当头那只狼的鼻子削掉了!那狼嗷嗷惨叫,和同伴掉头就跑。
山子自己也愣了。他平日没这般身手。再看那小鹿,却已不见了踪影,只有雪地里几滴血证明方才不是做梦。
怪事还没完。山子快到家时,远远看见自家破茅屋冒着烟,心里咯噔一下——娘眼睛不好,别是走了火!他瘸着腿狂奔到家,推门一看,娘好端端坐在炕上,锅里咕嘟着热粥。
“娘,您没点火吧?” “我没点啊。怪了,我睡醒了觉,锅里就有热粥了,炕也是热的。准是隔壁婶子来做的,可她也没言声……”
山子愣在当场,忽然觉得怀里那根羽毛微微发热。
开春后,山子进山打猎。林子里传来消息:去年冬天“大烟炮”特别凶,冻死了好几个经验丰富的老猎手。山子听了后背直冒冷汗。
他越发觉得那根羽毛不寻常。自从得了它,山子打猎格外顺当,总能找到猎物,遇到危险也能化险为夷。更奇的是,有次他在林子里撞见一伙偷猎者下的套子,套住一只白狐狸。那狐狸看见山子,眼睛里竟像人似的流下泪来。山子心一软,上前解了套子。狐狸跑出几步,回头望他一眼才钻入草丛。当晚山子梦见个白胡子老头向他拱手作揖。
夏天采参时节,山子竟在平日根本不出参的地方撞见一片“参窝子”,挖出的老参须子分明像个娃娃。他卖了参,给娘治了眼病,居然真见好,能模模糊糊瞧见人影了。
村里人都说赵山子走了大运,只有山子自己心里明白,这一切都从那个暴风雪之夜开始。他时常摩挲着刀柄上的白羽,心想:那“引路人”到底啥来头?为啥给他这根羽毛?
这年腊月,又一场“大烟炮”不期而至。山子正在山上砍柴,赶紧往家跑。风雪中,他忽然听见隐约的哭声。循声找去,只见一棵老树下缩着个小孩,冻得脸发青——是村里刘寡妇的独子小豆子,准是上山捡柴迷了路。
“山子哥!”孩子看见他,哇地大哭。
山子急忙脱下皮袄裹住孩子,但风雪太大,根本辨不清方向。眼看天色渐暗,再找不到避处两人都得冻死。山子急得团团转,忽然灵机一动,掏出那把系着白羽的猎刀,插在雪地里,拉着小豆子跪下:“引路大仙!赵山子求您再显灵一回,不是为我,是为这孩子!他娘守寡多年,就这一根独苗啊!”
话音刚落,眼前忽然飘起那团熟悉的蓝火,一跳一跳地引路。山子又惊又喜,背起小豆子就跟。蓝火引着他们绕过一道坡,果然找到个山洞。洞里居然还有干柴火,山子用火石点燃,两人总算捡回条命。
第二天风停雪住,山子领着孩子回村。刘寡妇抱着儿子哭成泪人,非要给山子磕头。山子慌忙扶起,心里却想着:这次可没留谢礼啊!
他惦记这事,下午独自返回山洞,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去年挖的那棵老参剩下的参须,他本打算给娘泡酒喝。山子将参须放在洞口的石头上,恭敬地说:“知道大仙不图这个,但山子不能知恩不报。这点参须不成敬意,您莫嫌弃。”
说完他鞠了三躬,转身离去。走了百十步,鬼使神差回头一瞥——参须不见了,石头上竟站着只通体雪白的鸟儿,正歪头看他。那鸟儿大小如雕,羽毛洁白无瑕,眼神清亮得像泉水。山子一眼认出,正是他刀柄上那种白羽!
白鸟清啼一声,振翅飞起,在山子头顶盘旋三圈,然后投向密林深处。山子呆立良久,忽然明白过来:那“引路人”,恐怕就是这白羽所化的山林之灵!
打那以后,山子依旧常进老林子,但再也不打怀崽的母兽和幼崽,遇到受伤的动物还常常救助。他成了这一带最有名的猎手,日子越过越红火。有人问他有啥诀窍,山子总是拍拍腰间那把系着白羽的猎刀,笑而不答。
只有他娘知道,每年第一场“大烟炮”过后,山子总要进山一趟,到那个窝棚旧址,在雪地里插上猎刀,刀柄上绑着一根新鲜肉条。第二天去看,肉条不见了,刀旁雪地里,印着一圈鸟爪似的痕迹。
老娘问过儿子:“那大仙到底是啥?” 山子望着苍茫的老林子,缓缓说:“娘,我看哪,这老林子灵性着呢。那‘引路人’兴许是山神爷,兴许是得道的仙禽,谁也说不准。可儿子知道一点:心存善念,知恩图报,在这老林子里就迷不了路。”
后来山子活到八十多岁,无病无灾。据说他去世那天,有人看见一只白色大鸟在他家屋顶盘旋三圈,长鸣一声,飞向长白山深处。下葬时,儿孙们把他那柄系着白羽的猎刀陪在了身边。
打那以后,老林子里的“引路人”传说依然流传,但留下心爱之物的人,偶尔也会得到一根洁白的羽毛。得到羽毛的人,都成了老林子最忠实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