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的城郊,比市区多了几分难得的“干净”——生态测试基地的外围,三层空气过滤网昼夜运转,将工业废气挡在百米之外,只是透过网眼望向天空,依旧是那片化不开的铅灰。基地核心区的研发楼里,却藏着与外界截然不同的“热度”——地下一层的机械研发室,灯光亮得刺眼,金属碰撞声、数据面板的蜂鸣声,还有偶尔响起的讨论声,织成了一张紧绷却充满希望的网。
年轻叶云天正蹲在地上,手里拿着一个锈迹斑斑的金属部件,指尖在布满焦痕的表面划过。那是云舟0号的光波聚焦器残骸,当年爆炸时,这个核心部件承受了最直接的冲击,此刻边缘还能看到融化后凝固的金属瘤。叶云舟站在他身后,手里捧着一个全息投影器,投影出的云舟0号三维模型上,十几个红色标记点正闪烁着警示光。
“你看这里。”叶云舟伸手点了点模型上的“能量输出接口”,红色标记点立刻放大,露出内部复杂的线路图,“云舟0号的能量传输线路是串联式的,一旦某个节点过载,整个系统就会崩——上次我们试传一株普通小麦,能量突然掉了30%,差点让幼苗在传送过程中脱水枯死,就是因为这个设计缺陷。”
年轻叶云天抬起头,将聚焦器残骸放在旁边的工作台上,眉头紧锁:“还有时空定位的问题。我之前查日志,发现云舟0号的坐标校准算法少了‘时空曲率补偿’参数,传送目标偏差最大能到10公里——要是以后用它传改良种子,传错地方落到污染区,就全白费了。”
两人的目光同时落在工作台中央的空白处——那里即将诞生云舟1号。叶云舟关掉云舟0号的模型,调出一份新的空白蓝图,指尖在虚拟面板上快速滑动,先画出一个规整的立方体:“这次不能再走老路了。云舟1号的核心目标,首先是‘稳定’——空间传送的偏差必须控制在1米以内,能量输出波动不能超过5%;其次是‘双向’,我们得加上时空双向定位模块,不仅能在2025年传送物资,还得精准锁定2082年的坐标,为以后回去做准备。”
“体积呢?”年轻叶云天追问,他记得云舟0号有两米多高,像个笨重的铁柜子,根本没法移动,“上次我们想把它转移到测试基地,光吊装就用了半天,太不方便了。”
“1立方米。”叶云舟的回答很干脆,他在蓝图上标注出“长1宽1高1的参数,“用轻量化合金做外壳,内部部件紧凑排列,还要设计成可拆卸式——以后要往偏远的生态基地传种子,得能装在货车上运输,甚至遇到紧急情况,能快速拆解隐藏。”
全息蓝图上,立方体的轮廓逐渐清晰,年轻叶云天看着那些标注的参数,眼睛慢慢亮了——这不再是云舟0号那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粗糙设计,而是带着明确目标、弥补了所有缺陷的“新一代穿越机”。他伸手在蓝图上的“光波聚焦器”位置点了点:“这个部件交给我。云舟0号的聚焦器耐高温性太差,高能量输出时会软化变形,导致参数漂移。你之前给的未来材料配方,我查了,虽然‘记忆金属’现在还造不出来,但用现有的钛合金加碳化硅涂层,应该能把耐高温极限从800c提到1200c——我明天就去联系材料厂,定制样品。”
叶云舟点头,将全息投影器切换到另一个界面——那是一本泛黄的纸质日志的扫描件,封面上写着“叶中秋实验记录(2020-2023)”,但里面的内容却被年轻叶云天的批注填满了。这是老年叶云天留给叶云舟的遗物,也是叶云舟穿越回来时,除了时空定位器之外,最重要的东西。
“时空坐标校准的算法,我来补。”叶云舟的指尖落在日志里一段模糊的手写批注上,“爷爷当年其实已经摸到了‘时空曲率补偿’的门,只是没来得及完善——你看这里,他写‘传送时需根据海拔、地磁强度调整参数,否则坐标会随地球自转偏移’。我结合2082年的时空理论,能把这个算法补全,到时候输入目标地点的经纬度、海拔,再同步实时地磁数据,偏差肯定能压到1米以内。”
就在两人敲定研发分工时,研发室的门被轻轻推开,林月瞳抱着一个透明的培育舱走了进来。舱内的营养液里,三株改良小麦幼苗正舒展着嫩绿色的叶片,叶片边缘还带着淡淡的荧光——那是“月瞳素”在发挥作用,既能加速生长,又能抑制毒素产生。
“正好你们在,给你们看个好东西。”林月瞳把培育舱放在工作台上,指了指舱壁上的显示屏,“这三株是用补全的‘月瞳素’配方培育的,播种后72小时发芽,现在已经长了5天,存活时间比之前的初代样本多了3天,毒素检测还是零。再过一周,就能结出种子,到时候正好给云舟1号做运输测试。”
叶云舟和年轻叶云天凑过去,看着培育舱里那抹鲜活的绿,心里像是被注入了一股暖流。在这个植物濒临灭绝、空气都带着毒素的时代,这几株幼苗,就是他们“拯救计划”的希望载体。
“我这边会加快聚焦器的测试,争取下月底完成初步组装。”年轻叶云天拿起笔,在白板上写下“7月30日:光波聚焦器样品测试”的字样。
叶云舟也在旁边补充:“我一周内把坐标校准算法整理出来,同步到云舟1号的控制系统里。”
林月瞳笑着点头,轻轻碰了碰培育舱:“那我就负责把‘测试样本’养好——等你们的云舟1号准备好了,我保证提供最健康的幼苗,咱们一起让改良种子,通过时空的‘通道’,送到需要它们的地方。”
研发室的灯光下,全息蓝图上的云舟1号轮廓越来越清晰,培育舱里的幼苗在营养液里轻轻晃动,三个年轻人的目光交汇在一起——没有了恩怨的牵绊,没有了技术的迷茫,他们此刻像三块精准咬合的齿轮,朝着同一个目标转动。
窗外的天空依旧是铅灰色,但研发室里的这束光、这抹绿、这份清晰的蓝图,却在悄然勾勒着一个不同的未来——一个植物复苏、天空变蓝的未来。而云舟1号,就是连接这个“现在”与那个“未来”的第一座桥梁,它的蓝图,正从这个7月开始,一步步从虚拟走向现实。
年轻叶云天正蹲在地上,手里拿着一个锈迹斑斑的金属部件,指尖在布满焦痕的表面划过。那是云舟0号的光波聚焦器残骸,当年爆炸时,这个核心部件承受了最直接的冲击,此刻边缘还能看到融化后凝固的金属瘤。叶云舟站在他身后,手里捧着一个全息投影器,投影出的云舟0号三维模型上,十几个红色标记点正闪烁着警示光。
“你看这里。”叶云舟伸手点了点模型上的“能量输出接口”,红色标记点立刻放大,露出内部复杂的线路图,“云舟0号的能量传输线路是串联式的,一旦某个节点过载,整个系统就会崩——上次我们试传一株普通小麦,能量突然掉了30%,差点让幼苗在传送过程中脱水枯死,就是因为这个设计缺陷。”
年轻叶云天抬起头,将聚焦器残骸放在旁边的工作台上,眉头紧锁:“还有时空定位的问题。我之前查日志,发现云舟0号的坐标校准算法少了‘时空曲率补偿’参数,传送目标偏差最大能到10公里——要是以后用它传改良种子,传错地方落到污染区,就全白费了。”
两人的目光同时落在工作台中央的空白处——那里即将诞生云舟1号。叶云舟关掉云舟0号的模型,调出一份新的空白蓝图,指尖在虚拟面板上快速滑动,先画出一个规整的立方体:“这次不能再走老路了。云舟1号的核心目标,首先是‘稳定’——空间传送的偏差必须控制在1米以内,能量输出波动不能超过5%;其次是‘双向’,我们得加上时空双向定位模块,不仅能在2025年传送物资,还得精准锁定2082年的坐标,为以后回去做准备。”
“体积呢?”年轻叶云天追问,他记得云舟0号有两米多高,像个笨重的铁柜子,根本没法移动,“上次我们想把它转移到测试基地,光吊装就用了半天,太不方便了。”
“1立方米。”叶云舟的回答很干脆,他在蓝图上标注出“长1宽1高1的参数,“用轻量化合金做外壳,内部部件紧凑排列,还要设计成可拆卸式——以后要往偏远的生态基地传种子,得能装在货车上运输,甚至遇到紧急情况,能快速拆解隐藏。”
全息蓝图上,立方体的轮廓逐渐清晰,年轻叶云天看着那些标注的参数,眼睛慢慢亮了——这不再是云舟0号那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粗糙设计,而是带着明确目标、弥补了所有缺陷的“新一代穿越机”。他伸手在蓝图上的“光波聚焦器”位置点了点:“这个部件交给我。云舟0号的聚焦器耐高温性太差,高能量输出时会软化变形,导致参数漂移。你之前给的未来材料配方,我查了,虽然‘记忆金属’现在还造不出来,但用现有的钛合金加碳化硅涂层,应该能把耐高温极限从800c提到1200c——我明天就去联系材料厂,定制样品。”
叶云舟点头,将全息投影器切换到另一个界面——那是一本泛黄的纸质日志的扫描件,封面上写着“叶中秋实验记录(2020-2023)”,但里面的内容却被年轻叶云天的批注填满了。这是老年叶云天留给叶云舟的遗物,也是叶云舟穿越回来时,除了时空定位器之外,最重要的东西。
“时空坐标校准的算法,我来补。”叶云舟的指尖落在日志里一段模糊的手写批注上,“爷爷当年其实已经摸到了‘时空曲率补偿’的门,只是没来得及完善——你看这里,他写‘传送时需根据海拔、地磁强度调整参数,否则坐标会随地球自转偏移’。我结合2082年的时空理论,能把这个算法补全,到时候输入目标地点的经纬度、海拔,再同步实时地磁数据,偏差肯定能压到1米以内。”
就在两人敲定研发分工时,研发室的门被轻轻推开,林月瞳抱着一个透明的培育舱走了进来。舱内的营养液里,三株改良小麦幼苗正舒展着嫩绿色的叶片,叶片边缘还带着淡淡的荧光——那是“月瞳素”在发挥作用,既能加速生长,又能抑制毒素产生。
“正好你们在,给你们看个好东西。”林月瞳把培育舱放在工作台上,指了指舱壁上的显示屏,“这三株是用补全的‘月瞳素’配方培育的,播种后72小时发芽,现在已经长了5天,存活时间比之前的初代样本多了3天,毒素检测还是零。再过一周,就能结出种子,到时候正好给云舟1号做运输测试。”
叶云舟和年轻叶云天凑过去,看着培育舱里那抹鲜活的绿,心里像是被注入了一股暖流。在这个植物濒临灭绝、空气都带着毒素的时代,这几株幼苗,就是他们“拯救计划”的希望载体。
“我这边会加快聚焦器的测试,争取下月底完成初步组装。”年轻叶云天拿起笔,在白板上写下“7月30日:光波聚焦器样品测试”的字样。
叶云舟也在旁边补充:“我一周内把坐标校准算法整理出来,同步到云舟1号的控制系统里。”
林月瞳笑着点头,轻轻碰了碰培育舱:“那我就负责把‘测试样本’养好——等你们的云舟1号准备好了,我保证提供最健康的幼苗,咱们一起让改良种子,通过时空的‘通道’,送到需要它们的地方。”
研发室的灯光下,全息蓝图上的云舟1号轮廓越来越清晰,培育舱里的幼苗在营养液里轻轻晃动,三个年轻人的目光交汇在一起——没有了恩怨的牵绊,没有了技术的迷茫,他们此刻像三块精准咬合的齿轮,朝着同一个目标转动。
窗外的天空依旧是铅灰色,但研发室里的这束光、这抹绿、这份清晰的蓝图,却在悄然勾勒着一个不同的未来——一个植物复苏、天空变蓝的未来。而云舟1号,就是连接这个“现在”与那个“未来”的第一座桥梁,它的蓝图,正从这个7月开始,一步步从虚拟走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