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英宗和清军-《掌握天幕,行走万朝》

  这时,李丽质看向朱媺娖:“媺娖,我看你明朝的英宗二次登基,他有没有吸取教训?”

  朱媺娖无语:“我不想说。”

  李丽质又看向张彦:“夫君。”

  张彦愣了一下:“哦,我差点把他忘了,我直接投放天幕吧。”

  朱媺娖无奈:“夫君啊,你稍微润色一下,我怕太祖和太宗被气死。”

  “哦,我尽量。”

  【明英宗二次登基做的如何?】

  洪武时空,马皇后看向钱皇后。

  钱皇后苦笑一声:“高皇后,臣妾不想多说。”

  【如果说明英宗第一次当皇帝没经验,可以理解。】

  朱元璋无语:“哦?历史上除了他,还有谁是二次当皇帝的?”

  【那么夺门之变后再次登基的明英宗确实有进步了。】

  朱棣愣了一下:“他竟然有进步?意想不到啊。”

  【第一次当皇帝时,因为有太皇太后和一系列能臣的帮助,文治还算可以,只是武功拉胯。】

  【但二次当皇帝后,明英宗文武都开始拉胯了。】

  朱棣:“……”他娘的,草率了。

  “朕的好圣孙,过来,别走啊。”

  朱瞻基露出了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爷爷,我去看看见深。”

  “老大。”朱棣可不会放弃这么好的出气筒。

  【天顺三年,以诸王未出阁,供用浩繁,立东宫、德王、秀王庄田。二王之藩,地仍归官。】

  【明英宗登基后,先是给三个儿子敛财,之后交由宦官管理。】

  【于是这些宦官就开始趁机强占百姓田地,把京城整的一团糟。】

  【而且明英宗越来越奢靡,为了敛财,到处去采矿,这些太监仗着明英宗,在地方肆意盘剥。】

  【可以说在内政上拉胯到了极点。】

  朱元璋并没有生气,而是拿起了自己的鞭子,带钉子的那一根。

  【不止内政拉胯,军事上更拉胯。】

  【从天顺初期开始,鞑靼部就经常进攻河套地区。】

  【最开始,明英宗还知道防御,就是对比父辈而言,就有些难为情了。】

  【天顺五年,两方都打的有些烦,所以鞑靼决定称臣。】

  【而称臣的条件就是在河套地区让出一条路,好让他们去朝贡。】

  【面对这种不怀好意的要求,明英宗自然是同意了。】

  朱棣默默的拿起了鞭子,朱棣现在理解朱元璋了,这东西,太好用了。

  【明英宗同意后,河套地区涌入了大量的鞑靼人,明朝对河套的控制力迅速削弱。】

  【不止是河套,东北的女真也出了问题,因为明英宗同意对东北开放马市,这把建州的女真首领董山养肥了,之后开始在东北闹事。】

  【明英宗对此也是不闻不问,这也导致了明英宗给明宪宗留下了非常可怕的隐患。】

  【因为纵容宦官和文官的盘剥,明英宗后期的社会矛盾已经很严重了。】

  【明英宗刚去阎王那里报到,后脚荆襄流民起义就爆发了。】

  【成化皇帝花了七年时间才渐渐平定。】

  【至于河套地区,直到明朝灭亡,也没彻底收复,只是压制了河套地区的鞑靼人。】

  【东北女真经常犯边,这也让成化皇帝忍无可忍,成化犁庭发动了。】

  【对比之下,明英宗这个皇帝当的还不如宋高宗,宋高宗就算再软弱,但是在稳定社会上,宋高宗干的还是不错的。】

  【不止如此,明英宗二次登基后,立刻就清理了明代宗时期的官员,杀于谦所造成的影响自不必多说。】

  【如果仅仅是这样,还不至于让明英宗的名声会那么差,毕竟从明英宗的角度来说,一朝天子一朝臣。】

  【但清扫完核心大臣后,明英宗重用石亨曹吉祥等人,把朝堂整的乌烟瘴气。】

  【最讽刺的是,害死那么多能臣和明军的太监王振被明英宗追封为殉国功臣,至于惨死在土木堡的明军,明英宗理都没理。】

  天幕空间中,朱媺娖戳了戳张彦:“我不是说让你润色一下嘛,你看看把太宗还有太祖气的。”

  是的,朱媺娖没有在意明英宗,反正是不同的时空,朱祁镇死不死和她没关系。

  反正她这么大的人在这坐着呢,血脉关系又远,无所谓。

  张彦无奈:“媺娖,我已经说的很委婉了,我也想说点好听的,但实力不允许啊。”

  “唉。”朱媺娖看向小天幕:“算了,反正太祖和太宗有出气筒。”

  没错,时空隧道再次打开了,朱元璋和朱棣杀气腾腾的赶往紫禁城,一同前往的还有军队。

  天顺时空的军队不可能是洪武永乐两时空军队的对手,更何况,给他们几个胆子也不敢对朱元璋和朱棣动手。

  此时的朱祁镇已经吓傻了:“去!去叫太子!不!朕亲自去!”

  朱祁镇也顾不得什么帝王威严了,拔腿就往朱见深的住所跑。

  论叫门,朱元璋和朱棣是专业的,甚至不用说话,只需要一个眼神,紫禁城的大门就打开了,守护紫禁城的军队跪迎二人。

  正在学习的朱见深神情一动,太祖和太宗都来了?

  看来他以后可以轻松一些了。

  天顺时空的百姓也看到了希望,不容易啊,终于等来了,可以摆脱那个昏君了。

  朱媺娖放下了小天幕,还不是看了,太血腥了。

  “夫君,女真人的战斗力在父皇那个时代为什么这么强?他们一开始就那么厉害吗?”

  朱媺娖选择性忽略洪武和永乐,因为和这两个时期比的时代,也就那几个。

  “怎么说呢,女真人的战斗力也不是一开始就那么强的。”

  “清太祖实录就记载了。”

  “太祖为刚哈鄯复仇,率兵四百往攻纳木张、沙木张,内申、湾吉干。直抵马儿墩山下,见山势陡峻,乃以战车三辆并进,路渐隘,一车前进,二车随之。将近城下,路愈隘,令三车前后联络上攻。城上飞石击之,复用木撞其车,前车被摧,后车相继,二车俱坏,众皆蔽身于一车之后,缩首不能上攻。太祖奋勇当前,距城丈许,乃蔽于木桩后射一矢,正中内申之面,直贯其耳,复射四人,俱仆,城上兵皆却。”

  “当时的八旗军打仗根本谈不上战术,说白了就是一群人去打群架。”

  “被城上丢的石头吓住了,是努尔哈赤亲自拿着刀冲上去的。”

  “士兵畏畏缩缩,统帅亲自冲锋,这和小混混打架没什么区别。”

  “努尔哈赤大哲陈部的时候,清军又展现了拉胯的战斗力,斥候中途跑路,你们能信?”

  李丽质挠了挠头:“不能信。”

  朱媺娖有些尴尬:“我信。”

  李丽质一脸懵:“啊?”

  朱媺娖看向李丽质:“你这个打铁的别啊。”

  随后朱媺娖看向张彦:“夫君继续。”

  “哦,之后努尔哈赤又带头冲锋,有一说一,早期的努尔哈赤确实挺难的,他的兵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

  “一碰到敌人就往后跑,有一股明末的明朝正规军的味道了。”

  朱媺娖幽怨了:“你别提这个。”

  “不过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多久。”

  “并称建州“左卫酋长老乙可赤兄弟,以建州卫酋长李以难等为麾下属,老乙可赤则自中称王,其弟则称船将,多造弓矢等物,分其军四运,一曰环刀军,二曰铁鎚军,三曰串赤军,四曰能射军,间间练习,胁制群胡,从令者馈酒,违令者斩头。”

  (这里的老乙可赤就是努尔哈赤。)

  “朝鲜人是最先发现不对劲的,当他们再次碰到努尔哈赤的军队时就发现他的军队已经有了基本的军事构架了。”

  “这个时候的旗人制度已经开始出现雏形了,赏罚条例也变得明确了,而且操练也加强了。”

  李丽质不解:“军队不都是这样的吗?”

  张彦指了指朱由检:“当时的明军就做不到了。”

  “不止如此,军饷都没了,再加上辽东太监的乱搞,军垦已经乱七八糟了,对比之下,努尔哈赤的军队才是正规军。”

  “之后努尔哈赤先后击败叶赫,哈达,乌拉等部。”

  “等朝鲜军队再次来到辽东时,努尔哈赤的军队已经可以做到令行禁止了。”

  “这就把朝鲜吓了一跳,朝鲜已经意识到了,努尔哈赤的军队已经有了战斗力。”

  “但在明朝眼中,努尔哈赤的军队还是明初时期的野人,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到了万历四十三年,八旗制度正式出现,经过了十几年的打磨,八旗已经成了一支拥有实际战斗力的军事组织了。”

  “聪睿恭敬汗凡行军出猎,法令森严,不得喧哗作声。曰:‘行军喧哗出声,敌必知觉;出猎喧哗出声,山谷应,兽必逸。’每赴各地,皆先论今众兵记之,编五牛录为一队,行则一路,止则一处,依次而下,战则攻一处。披长厚甲昔,执长矛及长柄大刀战於前,披轻网甲者持弓箭从后射之。所选精兵骑马立於他处观之,见有不胜,相机助战。故每战皆能取胜。”

  “所以八旗军也是有一个成长过程的,朝鲜人当时也总结了,努尔哈赤不是那么容易被剿灭的了。”

  “很快,在萨尔浒之战时,明军在供给不足指挥不利的情况下面对有组织的八旗军,直接被打崩了。”

  “说真的,你这个曾祖或者说你曾祖的大臣还以为能像成化时期那样吊打女真呢。”

  朱媺娖撇了撇嘴:“你和我说这些也没用啊,我又不是皇帝。”

  朱媺娖看向朱由检,这让朱由检再次萌生出把朱媺娖塞回娘胎的想法。

  “女婿啊,你就不能管管她?”

  张彦摇头:“不管,我觉得这样挺好的,活泼。”

  朱由检差点没背过气去:“哦!你觉得好,可朕觉得不好!”

  朱由检越来越理解李世民为何破防了。

  朱媺娖看向朱由检:“父皇,为什么不好啊,我说的是事实。”

  “你这报复心能不能别那么大?”

  朱由检很奇怪,这丫头到底遗传了谁?

  “父皇,我没报复啊。”呆萌是最好的反击武器,就像现在的朱媺娖,把朱由检怼的没脾气。

  朱由检无奈:“女婿,朕要回去一趟。”

  出来这么久了,朱由检还没回去过呢。

  “好,倒是有一点,不能参与政治。”

  朱由检点头:“朕知道。”

  这是朱元璋定下的,没人可以改变。

  原崇祯时空,朱慈烺正和朱媺娖处理政务呢。

  “大哥,我想去玩。”朱媺娖已经不知道抗议多少次了,但是自家大哥就是不同意。

  因为朱元璋的血洗,原崇祯时空的蛀虫被清理了,士绅也老实了。

  再加上朱元璋社畜的性格,朱慈烺过得非常痛苦。

  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朱慈烺本着自家人不用白不用,用了就往死里用的原则,整天拉朱媺娖当苦力。

  “不行,这里还有……儿臣叩见父皇。”

  朱媺娖眼前一亮,仿佛看到了救星:“父皇,女儿过得好苦啊,你看看大哥,总是欺负我。”

  朱由检看向朱慈烺:“儿子,干的不错,好好收拾一下这个臭丫头。”

  朱媺娖人都麻了:“父皇,不就是十两银子吗?你至于那么记仇吗?”

  朱由检呵呵一笑:“十两银子?那可不止,你可没少损朕,还找太祖告状,媺娖,你知道父皇过得什么日子吗?”

  兄妹二人都是聪明人,哪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啊。

  “父皇,那你去找她啊!这和我没关系。”

  朱媺娖急了,凭什么受累的是她,背锅的还是她?

  “朕要是敢……不对,朕是脾气好才这样的,不然早就抽你了。”

  朱慈烺一脸复杂,自家父皇被顺治时空的妹妹吃的死死的:“父皇,你受苦了。”

  朱由检泪流满面,好儿子,真贴心,如果谁敢说小棉袄比儿子贴心,他一定给那人一个大比兜。

  “没事,有你这句话,父皇就高兴,你继续,朕去找你母后了。”

  “恭送父皇。”

  朱慈烺随后看向朱媺娖:“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