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武庙-《掌握天幕,行走万朝》

  李丽质伸了个懒腰,好姐妹没回来,没人斗嘴,挺无聊的,所以只能继续缠着张彦。

  “夫君,为啥孙皓的待遇比刘禅差那么多,明明都是亡国之君。”

  “简单,都看不起东吴,以前说过。”

  “刘禅到了北方,得到了安乐公的爵位,听起来还算不错,最主要的是公爵,而且刘禅去世后,晋朝给了刘禅一个谥号‘思’。”

  “反正还算体面。”

  “但到了东吴就不一样了,孙皓的封号是归命侯,咱先不说这只是一个侯爵,你听听封号,归命。”

  “呃。”李丽质愣了一下:“这有点像骂人了。”

  “你以为就晋朝啊,陈寿也没给孙皓好脸色,人家写东吴历史时,直接把孙权之后的孙家人统一写进了《三嗣主传》当中,连单独的房间都没有。”

  李丽质扶额:“确实有点侮辱人了,感觉和汉惠帝有一拼了。”

  “差不多,还有陈寿给孙皓写的评价。”

  “皓之淫刑所滥,陨毙流黜者,盖不可胜数。是以群下人人惴恐,皆日日以冀,朝不谋夕。其荧惑、巫祝,交致祥瑞,以为至急。昔舜、禹躬稼,至圣之德,犹或矢誓众臣,予违女弼,或拜昌言,常若不及。况皓凶顽,肆行残暴,忠谏者诛,谗谀者进,虐用其民,穷淫极侈,宜腰首分离,以谢百姓。既蒙不死之诏,复加归命之宠,岂非旷荡之恩,过厚之泽也哉!”————《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

  “大概的意思就是不把你弄死,还给了你一个侯爵,你捡到大便宜了。”

  李丽质无奈:“这个我也看过,但是,夫君,我就不明白,陈寿为啥对东吴的意见那么大。”

  “简单啊,人家陈寿原来是蜀汉那边的人。”

  (陈寿曾经担任蜀汉官职,卫将军主簿?,主要负责协助卫将军处理文书及日常事务。??)

  (东观秘书郎?,掌管宫廷藏书与文献整理,参与修史工作。??)

  (观阁令史?,主管档案文书,后来因为不依附宦官黄皓而屡遭贬黜。??)

  (散骑黄门侍郎?,侍从皇帝,传达诏令的近臣职位。??)

  “所以要给老东家一个面子,不止如此,除了我以前说的,陈寿对皇后的记载也有区别,曹魏和蜀汉皇后,不管是不是追封的,那都承认了,到了东吴,统称夫人。”

  “至于西晋那边,看不起东吴也正常,西晋的皇位来自曹魏,所以西晋必须承认曹魏的正统性。”

  “曹魏的皇位来自汉朝,所以西晋也必须承认汉朝,刘备又自称汉臣,给些尊重也是应该的。”

  “之后再看看东吴,大魏吴王,多好的解释啊,所以谁会把东吴当一回事啊。”

  “不过还有个插曲,三国演义里面的,那就是孙皓去了北方后,司马炎就告诉孙皓,说他准备了一个座位,等孙皓很久了,说白了就是羞辱。”

  “孙皓也回怼了,说给司马炎在建业留了个位置。”

  “咳咳咳。”李丽质绷不住了:“互相黑呗。”

  “差不多,不过这不是正史,是三国演义,可就算如此,只要好玩就行了。”

  李丽质翻了个白眼:“切,东吴西晋都不咋地,还不如宋朝呢。”

  “嗯,也可以这么说,虽然宋朝很拉胯,但最起码没西晋那么惨烈。”

  李丽质看向张彦:“夫君,我看了一下历史,赵匡胤为啥要把白起踢出武庙?”

  “哦,你说这件事啊,不过是表明自己的立场而已,武庙这个地方虽然叫武庙,但一开始并不是给纯粹的武将建立的。”

  “武庙最早起源于唐玄宗的开元十九年,最早祭祀的是姜子牙。”

  “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常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

  “姜太公的祖先给大禹效力过,后来到了姜子牙这一代,就家道中落了。”

  “吕望行年五十,卖食棘,年七十,居于朝歌。”

  “姜子牙早年间一直在为生活奔波,卖过小吃,当过屠夫,也当过家臣,但没过多久,人家就不用他了,并且被赶出了朝歌城。”

  “等姜子牙回家后,他的媳妇也不要他了,姜子牙本质就是一个前半生一事无成的人,到了晚年被赶出家门,将要饿死的老头。”

  “只不过他运气好,在钓鱼的时候碰到了姬昌。”

  “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所获霸王之辅。’”

  “众所周知,周文王姬昌擅长算卦,他给自己算了一卦,卦象说他这次打到的不是猎物,而是一个能让他发家的大才。”

  “所以姬昌就和姜子牙面谈。”

  “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周文王是个识人的,发现姜子牙确实不简单。”

  “所以姜子牙成了周文王的太师。”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东就国,道宿行迟。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黎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

  “灭亡商朝后,姜子牙被封到了齐地,在周朝,姜子牙一直很猛,而且姜子牙受封后也没有去封地,而是留在了镐京。”

  “周武王去世的早,周成王继位没多久,周朝就爆发了三监之乱,在这期间,姜子牙一直帮周成王,而且还帮助周公平乱。”

  “可以说姜子牙是集合了立国,治国,平乱的全能型人才。”

  “丽质,你阿耶对姜子牙的评价也很高吧。”

  李丽质点头:“对。”

  “这也把姜子牙抬到了神人的境界,所以理所应当,到了开元十九年,李隆基下令建造太公庙。”

  “不止如此,还把张良搬了进去当陪祭。”

  “后来又增加了武安君白起,淮阴侯韩信,蜀汉丞相诸葛亮,卫国公李靖,英国公李积,齐国大司马田穰苴,吴国将军孙武,楚国令尹吴起,望诸君乐毅。”

  “这也是最早的武庙十哲,李隆基之所以这样干,就是希望自己身边也有这样的人帮他。”

  “说白了就是皇帝的发言台。”

  李丽质撇了撇嘴:“就算都给他又能怎么样?他又不听。”

  “所以啊,没啥用,不过你看看这十哲,诸葛亮还有张良,说他们是武将,有点名不符实,说白了就是一个光荣代表。”

  “论智慧和忠诚,诸葛亮和张良是没有污点的。”

  “后来李亨继位,他在上元元年封姜子牙为武成王,从这里开始,太公庙才和武有关系。”

  “李隆基选的都是功勋之臣,但李亨不同,他就是单纯注重武力,毕竟当时有安史之乱嘛。”

  “到了宋朝,情况就不同了。”

  “初,帝幸武成王庙,历观两郎所画名将,以杖指白起曰:‘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何为受享于此?’命去之。”

  “赵匡胤认为白起没资格享受香火,说他杀投降的人杀的太厉害,所以就把白起踢出去了。”

  “所以从李隆基开始,武庙本身就是体现皇帝个人意愿的场所。”

  “就比如李适在位时,武庙就变成武庙六十四将,几乎把有头有脸的人都送进去了,因为那个时候更乱。”

  “至于赵匡胤把白起踢出去的时候,中原还没有统一,还有一大堆小国,赵匡胤也是用这个方式告诉那些小国,他善良,不会搞屠杀。”

  “不止如此,赵匡胤还把六十四将当中的二十二将给换了。”

  “原因很多,像关羽张飞这种没有好下场的,像韩信周亚夫这种和皇帝有矛盾的,这个意思也很明显,就是告诉自己的武将,别学他们,要忠诚。”

  “后来也是一样,不管是谁当皇帝,武庙依旧是那个表达意愿的场合,其实这件事就像朱厚熜把忽必烈移出帝王庙一样。”

  “武庙到了元朝,元朝皇帝觉得人太多,所以就把武庙恢复成了十哲。”

  “至于明朝,明太祖干脆把武庙撤了,直到清朝时,清朝恢复了武庙,但主祭也不是姜子牙了,反而成为了关羽。”

  “这个意图也很明显,关羽一直都是忠义的代名词,很符合清朝对武将的要求,反而姜子牙那种全能型人才不太受清朝欢迎。”

  李丽质不理解:“这是为啥?全能型人才不是更好嘛。”

  “很简单,我说过,明清,尤其是清,那是封建专制的巅峰,唯一的全能型人才只能是皇帝,而且大臣的能力也不能超越皇帝。”

  “毕竟大臣什么都会,那还要皇帝干什么?”

  李丽质撇了撇嘴:“清朝皇帝就是拿来扬的。”

  “媺娖扬了几个来着了。”

  “你这丫头。”张彦无奈:“媺娖讨厌清朝皇帝可以理解,可是你为什么对清朝的意见那么大?”

  “多简单啊,他们害死了我的姐妹,夫君,媺娖可是你的二夫人,他们把你夫人嫁给别人了。”

  张彦扶额:“还能这么说啊。”

  “当然了。”李丽质看向小天幕:“夫君你看,南明反击了,不容易啊。”

  “确实不容易,不过也在预料之中,明太祖把南明朝堂清理了,现在领头的是何腾蛟。”

  “要我说就该清理。”李丽质轻哼一声:“我看南明史时差点被气死,哪有那样的,让人头大。”

  “不奇怪,南明史是治疗低血压的良药,不管你低血压有多严重,只要看了南明史,血压会极速升高。”

  “你没发现洪武朝少了很多桌椅板凳吗?”

  李丽质挠了挠头:“还真是,没想到能把明太祖气成这样,对了,他不是可以去南明砍人吗?为啥还要砸桌子?”

  “忍不住了呗,你没发现明太祖把南明史放在南明了嘛,想看就如南明看,生气了就直接砍人,特别节俭,不愧是平民天子。”

  “呃。”李丽质无语:“他是节俭了,可是南明的人都快恨死他了,估计暗地里没少骂。”

  “没事,被骂的还少嘛,明朝皇帝本来就被黑的很惨,谁让明朝之后是一个自大且自卑的王朝呢。”

  “不把明朝黑的体无完肤,他们该怎么证明自己的合法性?”

  李丽质不解:“就没有不挨黑的吗?”

  “有啊,马皇后,唯一黑她的就是马大脚,其实严格意义上还有一个。”

  “谁啊?”

  “万贵妃,哦,现在应该叫万皇后,虽然她也被黑了,但却有清朝皇帝给她鸣冤,说大臣们做的确实有点太过分了,让他们轻一点。”

  “其实也不奇怪,谁让她是明宪宗独宠的妃子呢。”

  李丽质又看向小天幕:“我估计这一次的成化犁庭会更加严重。”

  “对,清朝是踩到明宪宗的尾巴根了,如果骂他本人,他也许会笑笑,表示不和蠢人计较,但如果骂万贵妃,那可就惨了,我估计就算是把明太祖请来都没用。”

  “确实。”李丽质很认同:“拦得住一时,拦不住一世,明太祖本人也没拿万贵妃开玩笑。”

  “很简单,共情了,因为明太祖本人也是这样的人,同样一无所有之时不离不弃的人。”

  “甚至明宪宗时期更惨,作为英宗长子,曾经的太子,先太子后皇帝的存在,他自然是眼中钉肉中刺。”

  “可以说没有任何翻盘的机会,万贵妃当时根本没有赌的成份,完全是出于同情心。”

  “这也是万贵妃地位无可取代的原因,皇不皇后的其实不重要,一个虚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