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准备南下-《大宋枭雄》

  龙德宫:

  烛火在空旷的大殿内摇曳,将太上皇赵佶和皇帝赵恒的身影拉长,投在冰冷的金砖地面上,显得格外孤寂而扭曲。空气里弥漫着陈旧的熏香和一种难以言喻的衰败气息。

  赵佶斜倚在软榻上,往昔的风流蕴藉早已被愁苦和疲惫取代。他衣袍皱褶,发髻松散,几缕花白的发丝垂落额前,眼神空洞地望着殿顶繁复的藻井,仿佛在寻找早已逝去的繁华幻影。此刻的他,更像一个输光了家底的落魄老翁,而非曾经执掌天下的九五之尊。

  赵恒垂首坐在下首的绣墩上,腰背佝偻,双手不安地绞着龙袍下摆。他时不时抬眼偷觑一下父亲,眼神里充满了惶恐、无助和深深的怨怼。终于,他忍不住开口,声音干涩沙哑,带着哭腔:

  “父皇……” 这两个字仿佛耗尽了他全身力气,“您……您把这大宋江山,这万钧重担……交托于儿臣……儿臣……儿臣实在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呐!” 他猛地抬起头,脸上是掩饰不住的绝望,“奈何……奈何这局势!儿臣……儿臣实在是无能为力了!朝堂之上,李彦邦、张邦昌之流,已公然议论,要请那杨靖入朝,美其名曰‘协助儿臣理政’!更可恨者,连……连李相的学生王敏,那些素以清流自诩的士子,言语间也似有此意!父皇!这……这该如何是好?请父皇教我……教我一条生路啊!” 他几乎是匍匐在地,声音里充满了末路帝王的哀鸣。

  赵佶浑浊的眼珠缓缓转动,落在儿子那涕泪横流、毫无帝王威仪的脸上。一丝极深的厌恶和无奈从他眼底掠过,最终化为一声悠长而沉重的叹息:

  “唉……恒儿……” 他的声音虚弱而飘忽,仿佛来自遥远的地方,“我们……当初还是太着急了……太想压他一头……反倒……反倒引火烧身……” 他艰难地坐直了些,枯瘦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榻边冰冷的玉璧,“事到如今……你我父子……已是身陷囹圄……只能……听天由命了……”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微弱却阴鸷的精光,像即将熄灭的炭火里最后一点火星:

  “寻求机会……徐徐图之吧……眼下,先让他们……闹腾闹腾……” 他嘴角扯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朝堂之上……永远不会只有一种声音……让他们吵……吵得越凶……水越浑……我们……才好在浑水里……摸鱼……”

  赵佶深吸一口气,仿佛用尽了最后的力气,声音陡然压低,带着一种刻骨的寒意:

  “进京的事……大势所趋……我们……挡不住了……”

  他枯槁的手指猛地抓紧了玉璧,指节泛白:

  “至于……他什么时候能来……这脚……什么时候能踏进汴梁城……我们……还是能说了算的!”

  登州,靖王府:

  海风带着咸腥的气息,穿过敞开的窗棂,吹拂着靖王府书房内悬挂的巨大海图。窗外,隐约传来海浪拍打礁石的轰鸣和远处船厂叮当作响的劳作声,充满了蓬勃的力量感。

  杨靖站在海图前,手指正沿着海岸线缓缓移动。他的身姿挺拔如松,面容沉静,眼神深邃如渊,仿佛一切尽在掌握。在他身后,站着小五——这个从耿老经略(注:原文为耿老经略,推测是早期上司)手下当大头兵起就生死相随的老兄弟。岁月在小五脸上刻下了风霜,但那眼神中的忠诚和直率丝毫未变。

  小五看着杨靖的背影,又望望窗外辽阔的海天,咂了咂嘴,感慨道:“唉!靖哥儿,你说这世事真他娘的奇妙!想当初咱们在耿老经略帐下当大头兵那会儿,脑袋别裤腰带上,就想着保卫大宋,保卫汴京城!可咱们哥俩……嘿,居然到现在连汴京城门朝哪边开都不知道!老丁那家伙倒是在那儿待着,每次来信都跟倒苦水似的,说想回登州,想回汲县老家,说汴京城那精米白饭啊,还没咱登州一碗热腾腾的捞面条吃得舒坦!” 他咧开嘴笑了,露出一口白牙,语气里充满了对故土和往昔的怀念。

  杨靖闻言,嘴角也勾起一丝温暖的笑意。他转过身,拍了拍小五厚实的肩膀,力道依旧沉稳:“小五啊,放心。等回头咱们进京,一准儿把你带上!让你好好感受感受,当一回京城的‘老爷’是个什么滋味!”

  “哈哈!那感情好!”小五眼睛一亮,“听说京城那帮子人,现在嚷嚷的可欢实了,说什么要让您去当‘并肩王’呢!乖乖,那得是多大的威风!”

  “并肩王?”杨靖哑然失笑,深邃的眼眸中掠过一丝洞察世情的讥诮,“哈哈,你倒是真敢想。这世间啊……聪明人总是太多,算计也太多。” 他轻轻摇头。

  随即,他神色一整,目光转向一旁的吴用,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吴典史,拟文。”

  “其一,给汴京朝廷上书。言本王为巩固海疆,巡视沿海防务,整饬水师。定于年后启程,沿海路南下。”

  “其二,”杨靖的目光投向地图上江南的方位,眼神中不再是纯粹的锐利,而是带着一种掌控全局的深沉,“给方腊去一封信。”

  他顿了顿,语气沉稳而有力:

  “告诉他,本王年后巡视海防完毕,三月底、四月初,会亲临江南。

  “是时候了。” 杨靖的声音不高,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仿佛在宣告一个既定的进程,“让他做好准备,本王亲至之日,便是江南义军归顺朝廷、共享太平之时。

  吴典史心领神会,眼中闪烁着洞悉一切的光芒,躬身领命,沉声道:“卑职明白!王爷此去江南,方首领定当扫榻以待,恭迎王师,共襄盛举!江南之地,必能从此安定,归于王化!” 他的话语巧妙地将“剿匪”转化为“归顺”,点明了此行的真正目的——不是征讨,而是收编与整合自己早已布下的力量,将其彻底纳入掌控,并借此向朝廷、向天下展示靖王府无远弗届的影响力与绝对的控制力。

  杨靖微微颔首,对吴典史的领悟力表示满意。他再次将目光投向那幅囊括了万里海疆与锦绣江山的地图。年后启程,三月底四月初抵江南……这个时间点,既给了汴京城里“请靖王入朝”的呼声充分发酵的空间,也给了他从容整合江南力量、将这把暗中磨砺已久的“刀”彻底握在手中的时间。每一步,都在他的棋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