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
缺口两侧的明军步兵如猛虎出笼,从棱堡侧门鱼贯而出,长戟组成的铁林在阳光下泛着寒光,直刺混乱中的呼罗珊步兵。
那些被火药包炸懵的士兵还没回过神,就被长戟穿透胸膛,尸体被高高挑起,血顺着戟杆流到地面,与雪水汇成蜿蜒的血河。
呼罗珊步兵慌忙举矛反击,可刚形成零星的抵抗,棱堡顶端的火铳就再次轰鸣。
这一次,燧发枪的铅弹来得更密集、更精准——没有弓箭的抛物线,没有投石机的延迟,扣动扳机的瞬间,死亡就已降临。
一个试图举矛格挡的百夫长,头盔被铅弹直接洞穿,红白色的脑浆顺着头盔的破洞喷涌而出,尸体直挺挺地倒在地上,压碎了旁边垂死士兵的手指;两个背靠背组成防御的士兵,被同一颗铅弹贯穿,前一个的后心和后一个的前胸各出现一个血洞,鲜血在两人之间连成一条猩红的线,双双栽倒时,矛尖还在无意识地颤动。
燧发枪的恐怖之处,正在于这跨越时代的杀戮效率。
蒙古人、突厥人的弓箭需要臂力,波斯的长矛需要技巧,可这黑铁管子里喷出的铅弹,只需要扣动扳机——它无视链甲的弧度,穿透藤牌的缝隙,在百步之外取人性命,让那些靠勇武和信仰支撑的冲锋,变成一场单方面的屠杀。
呼罗珊步兵终于意识到,他们面对的不是武器,是一种颠覆战争规则的力量。
一个老兵举着盾牌冲锋,想靠蛮力砍翻明军步兵,可盾牌刚举到胸前,就被铅弹击穿,子弹钻进他的心脏,他踉跄着迈出两步,轰然倒地,盾牌上的血洞还在不断往外冒血泡;一个年轻士兵扔掉长矛跪地求饶,额头刚碰到冻土,铅弹就从后脑射入,前脑穿出,带起的碎骨溅在旁边同伴的脸上,吓得那人失声尖叫,转身就跑,却被另一颗铅弹打断了腿,在雪地里拖着断肢爬行,最终被明军的长戟钉死。
明军步兵见好就收,长戟一挥,割下几个溃兵的首级,迅速退回棱堡。
火铳手紧接着封住侧门,铅弹继续收割着试图追击的士兵。
呼罗珊步兵眼睁睁看着明军消失在棱堡后,只能对着满地的尸体嘶吼——那些尸体有的缺头少腿,有的被铅弹炸得面目全非,有的还保持着冲锋的姿态,却早已没了气息。
方阵的混乱愈发严重,宗教狂热在燧发枪的轰鸣中被碾成齑粉。他们终于明白,毛拉口中的“天园”救不了命,链甲和长矛挡不住铅弹,这些明人的黑铁管子,比真主的怒火更可怕,比死亡的威胁更直接。
冻土上的血洼里,倒映着棱堡顶端黑洞洞的铳口,像一双双来自地狱的眼睛,宣告着冷兵器时代的黄昏,和一个用火药与铅弹书写的新纪元。
阿布德·拉扎克气得浑身发抖,握着缰绳的手青筋暴起,指节几乎要嵌进马鬃里。
他死死盯着棱堡顶端那面猎猎作响的“平”字旗,眼底的狂热被难以置信的愤怒取代。
波斯的投石机砸在水泥墙上,只留下浅浅的白痕;呼罗珊步兵的长矛够不到射击孔后的火铳手;连最引以为傲的人海冲锋,都被火药包炸得七零八落。
那些在西征中无往不利的攻城战术,在这里仿佛都失了效。
在德里,他们用尸体填平护城河就能架起云梯;在巴格达,他们靠毛拉的诵经就能瓦解守军的意志;在撒马尔罕,重骑兵的冲锋总能撕开防线。
可眼前的棱堡像一头头沉默的巨兽,火铳是它的獠牙,火药包是它的利爪,任他们用血肉冲撞,也只在体表留下几道浅浅的血痕。
链甲被铅弹洞穿的脆响,士兵被火药包掀飞的惨叫,还有火铳那让人心悸的齐射声,像无数根针,扎在他引以为傲的自尊上。
他身后的亲卫能清晰看到,这位素来沉稳的将军,连鬓角的青筋都在突突跳动,弯刀的刀柄被汗水浸得发亮——那是愤怒,更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无力。
“弓箭手!投石机!压制棱堡!”他嘶吼着下令,声音因愤怒而嘶哑,弯刀在头顶划出一道焦躁的弧线。
方阵后排的弓箭手立刻张弓如满月,密集的箭矢带着呼啸声升空,像一片黑云压向棱堡顶端。
箭簇在空中反射出冷光,密密麻麻地钉在水泥墙上,有的箭尾还在嗡嗡震颤,有的则穿透了暴露在外的木架,带出几片木屑。
明军士兵迅速缩回射击孔,暂时避开这轮箭雨,棱堡顶端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箭矢撞击墙体的噼啪声。
呼罗珊步兵趁机从尸体堆里爬起,踩着同伴的血肉填补缺口,再次举起被硝烟熏黑的藤牌,像一道移动的铁墙,朝着棱堡发起第二轮冲击。
这一次,他们学乖了——前排士兵腰间都挂着浸了松脂的火把,冲到离棱堡十步远时,纷纷解下火把点燃,朝着射击孔奋力投掷。
火把头在空中划出一道道橙红色的弧线,有的砸在射击孔边缘,燃起一团小火苗;有的滚进棱堡顶端的缝隙,青烟顺着石缝袅袅升起。
几个火把恰好落在火铳手刚才趴过的位置,毡垫被引燃,发出“噼啪”的燃烧声。
但平安早有准备。棱堡顶端的士兵们提着水桶和沾了水的毡布,见火就扑。一个老兵用湿毡布裹住燃烧的火把,猛力一拧,火苗便在滋滋声中熄灭;另一个年轻士兵拎起水桶,朝着冒烟的缝隙泼水,白烟瞬间变成水汽,呛得他咳嗽几声,却死死盯着下一个飞来的火把。
就在呼罗珊步兵以为能靠火势压制守军时,棱堡的射击孔突然再次喷出火舌。
火铳手趁着敌军投掷火把的间隙,早已重新装填完毕,铅弹精准地朝着弓箭手队列飞去。
一个正拉弓的弓箭手被铅弹打穿了手腕,弓应声落地,他惨叫着弯腰去捂伤口,又被另一颗铅弹击穿了眉心;旁边的弓手群里,铅弹像死神的镰刀,瞬间放倒了一片,箭矢的黑云顿时稀薄了大半。
投石机的轰鸣响彻天地,磨盘大的巨石带着撕裂空气的呼啸砸向棱堡,每一次撞击都让水泥墙体剧烈震颤,裂缝如蛛网般蔓延。
一块巨石正中棱堡顶端的望楼,木架瞬间崩碎,三名瞭望兵连人带楼摔进堡内,骨骼碎裂的闷响隔着硝烟都能听见;另一块火石砸在神机营的弹药堆旁,火星引燃了散落的火药,连环爆炸将半个棱堡炸得塌陷,埋在衣甲碎片。
明军的伤亡在飞速攀升,断壁后不断传来伤兵的哀嚎,有人被碎石砸断了腿,抱着残肢在雪地里打滚;有人被气浪掀飞的铁钎钉在墙上,鲜血顺着墙体缓缓流淌,在地面汇成蜿蜒的血河。
棱堡的射击孔越来越少,原本严密的防线出现了多处缺口,呼罗珊步兵的嘶吼声越来越近,仿佛下一刻就要冲破这道摇摇欲坠的屏障。
好在投石机的发射效率终究有限。绞盘转动的吱呀声需要半柱香才能完成一次蓄力,调整角度的士兵还得提防棱堡的火铳冷射,往往发射三石,才有一石能精准命中目标。
这种迟缓的节奏给了平安喘息之机——他亲率亲兵在各堡之间穿梭,指挥士兵用圆木顶住裂缝,将伤兵拖进掩体,神机营的火铳手则趁着投石机装填的间隙,拼命向敌军方阵倾泻铅弹,用精准的射击弥补防线的漏洞。
正是这短暂的缓冲,让平安所部得以勉强抵御敌军的猛攻。
缺口两侧的明军步兵如猛虎出笼,从棱堡侧门鱼贯而出,长戟组成的铁林在阳光下泛着寒光,直刺混乱中的呼罗珊步兵。
那些被火药包炸懵的士兵还没回过神,就被长戟穿透胸膛,尸体被高高挑起,血顺着戟杆流到地面,与雪水汇成蜿蜒的血河。
呼罗珊步兵慌忙举矛反击,可刚形成零星的抵抗,棱堡顶端的火铳就再次轰鸣。
这一次,燧发枪的铅弹来得更密集、更精准——没有弓箭的抛物线,没有投石机的延迟,扣动扳机的瞬间,死亡就已降临。
一个试图举矛格挡的百夫长,头盔被铅弹直接洞穿,红白色的脑浆顺着头盔的破洞喷涌而出,尸体直挺挺地倒在地上,压碎了旁边垂死士兵的手指;两个背靠背组成防御的士兵,被同一颗铅弹贯穿,前一个的后心和后一个的前胸各出现一个血洞,鲜血在两人之间连成一条猩红的线,双双栽倒时,矛尖还在无意识地颤动。
燧发枪的恐怖之处,正在于这跨越时代的杀戮效率。
蒙古人、突厥人的弓箭需要臂力,波斯的长矛需要技巧,可这黑铁管子里喷出的铅弹,只需要扣动扳机——它无视链甲的弧度,穿透藤牌的缝隙,在百步之外取人性命,让那些靠勇武和信仰支撑的冲锋,变成一场单方面的屠杀。
呼罗珊步兵终于意识到,他们面对的不是武器,是一种颠覆战争规则的力量。
一个老兵举着盾牌冲锋,想靠蛮力砍翻明军步兵,可盾牌刚举到胸前,就被铅弹击穿,子弹钻进他的心脏,他踉跄着迈出两步,轰然倒地,盾牌上的血洞还在不断往外冒血泡;一个年轻士兵扔掉长矛跪地求饶,额头刚碰到冻土,铅弹就从后脑射入,前脑穿出,带起的碎骨溅在旁边同伴的脸上,吓得那人失声尖叫,转身就跑,却被另一颗铅弹打断了腿,在雪地里拖着断肢爬行,最终被明军的长戟钉死。
明军步兵见好就收,长戟一挥,割下几个溃兵的首级,迅速退回棱堡。
火铳手紧接着封住侧门,铅弹继续收割着试图追击的士兵。
呼罗珊步兵眼睁睁看着明军消失在棱堡后,只能对着满地的尸体嘶吼——那些尸体有的缺头少腿,有的被铅弹炸得面目全非,有的还保持着冲锋的姿态,却早已没了气息。
方阵的混乱愈发严重,宗教狂热在燧发枪的轰鸣中被碾成齑粉。他们终于明白,毛拉口中的“天园”救不了命,链甲和长矛挡不住铅弹,这些明人的黑铁管子,比真主的怒火更可怕,比死亡的威胁更直接。
冻土上的血洼里,倒映着棱堡顶端黑洞洞的铳口,像一双双来自地狱的眼睛,宣告着冷兵器时代的黄昏,和一个用火药与铅弹书写的新纪元。
阿布德·拉扎克气得浑身发抖,握着缰绳的手青筋暴起,指节几乎要嵌进马鬃里。
他死死盯着棱堡顶端那面猎猎作响的“平”字旗,眼底的狂热被难以置信的愤怒取代。
波斯的投石机砸在水泥墙上,只留下浅浅的白痕;呼罗珊步兵的长矛够不到射击孔后的火铳手;连最引以为傲的人海冲锋,都被火药包炸得七零八落。
那些在西征中无往不利的攻城战术,在这里仿佛都失了效。
在德里,他们用尸体填平护城河就能架起云梯;在巴格达,他们靠毛拉的诵经就能瓦解守军的意志;在撒马尔罕,重骑兵的冲锋总能撕开防线。
可眼前的棱堡像一头头沉默的巨兽,火铳是它的獠牙,火药包是它的利爪,任他们用血肉冲撞,也只在体表留下几道浅浅的血痕。
链甲被铅弹洞穿的脆响,士兵被火药包掀飞的惨叫,还有火铳那让人心悸的齐射声,像无数根针,扎在他引以为傲的自尊上。
他身后的亲卫能清晰看到,这位素来沉稳的将军,连鬓角的青筋都在突突跳动,弯刀的刀柄被汗水浸得发亮——那是愤怒,更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无力。
“弓箭手!投石机!压制棱堡!”他嘶吼着下令,声音因愤怒而嘶哑,弯刀在头顶划出一道焦躁的弧线。
方阵后排的弓箭手立刻张弓如满月,密集的箭矢带着呼啸声升空,像一片黑云压向棱堡顶端。
箭簇在空中反射出冷光,密密麻麻地钉在水泥墙上,有的箭尾还在嗡嗡震颤,有的则穿透了暴露在外的木架,带出几片木屑。
明军士兵迅速缩回射击孔,暂时避开这轮箭雨,棱堡顶端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箭矢撞击墙体的噼啪声。
呼罗珊步兵趁机从尸体堆里爬起,踩着同伴的血肉填补缺口,再次举起被硝烟熏黑的藤牌,像一道移动的铁墙,朝着棱堡发起第二轮冲击。
这一次,他们学乖了——前排士兵腰间都挂着浸了松脂的火把,冲到离棱堡十步远时,纷纷解下火把点燃,朝着射击孔奋力投掷。
火把头在空中划出一道道橙红色的弧线,有的砸在射击孔边缘,燃起一团小火苗;有的滚进棱堡顶端的缝隙,青烟顺着石缝袅袅升起。
几个火把恰好落在火铳手刚才趴过的位置,毡垫被引燃,发出“噼啪”的燃烧声。
但平安早有准备。棱堡顶端的士兵们提着水桶和沾了水的毡布,见火就扑。一个老兵用湿毡布裹住燃烧的火把,猛力一拧,火苗便在滋滋声中熄灭;另一个年轻士兵拎起水桶,朝着冒烟的缝隙泼水,白烟瞬间变成水汽,呛得他咳嗽几声,却死死盯着下一个飞来的火把。
就在呼罗珊步兵以为能靠火势压制守军时,棱堡的射击孔突然再次喷出火舌。
火铳手趁着敌军投掷火把的间隙,早已重新装填完毕,铅弹精准地朝着弓箭手队列飞去。
一个正拉弓的弓箭手被铅弹打穿了手腕,弓应声落地,他惨叫着弯腰去捂伤口,又被另一颗铅弹击穿了眉心;旁边的弓手群里,铅弹像死神的镰刀,瞬间放倒了一片,箭矢的黑云顿时稀薄了大半。
投石机的轰鸣响彻天地,磨盘大的巨石带着撕裂空气的呼啸砸向棱堡,每一次撞击都让水泥墙体剧烈震颤,裂缝如蛛网般蔓延。
一块巨石正中棱堡顶端的望楼,木架瞬间崩碎,三名瞭望兵连人带楼摔进堡内,骨骼碎裂的闷响隔着硝烟都能听见;另一块火石砸在神机营的弹药堆旁,火星引燃了散落的火药,连环爆炸将半个棱堡炸得塌陷,埋在衣甲碎片。
明军的伤亡在飞速攀升,断壁后不断传来伤兵的哀嚎,有人被碎石砸断了腿,抱着残肢在雪地里打滚;有人被气浪掀飞的铁钎钉在墙上,鲜血顺着墙体缓缓流淌,在地面汇成蜿蜒的血河。
棱堡的射击孔越来越少,原本严密的防线出现了多处缺口,呼罗珊步兵的嘶吼声越来越近,仿佛下一刻就要冲破这道摇摇欲坠的屏障。
好在投石机的发射效率终究有限。绞盘转动的吱呀声需要半柱香才能完成一次蓄力,调整角度的士兵还得提防棱堡的火铳冷射,往往发射三石,才有一石能精准命中目标。
这种迟缓的节奏给了平安喘息之机——他亲率亲兵在各堡之间穿梭,指挥士兵用圆木顶住裂缝,将伤兵拖进掩体,神机营的火铳手则趁着投石机装填的间隙,拼命向敌军方阵倾泻铅弹,用精准的射击弥补防线的漏洞。
正是这短暂的缓冲,让平安所部得以勉强抵御敌军的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