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前夜,25岁的自由插画师花鸿可,正坐在老宅的厨房里。这姑娘性格细腻又敏感,就看着奶奶把最后一笼青团端上了桌。嘿,那厨房里全是艾草的清香,蒸汽在玻璃窗上凝成水珠,顺着玻璃“吧嗒吧嗒”地往下滑。
奶奶把一篮青团递给花鸿可,说:“鸿可,把这些分给邻居。”花鸿可接过篮子,数了数,就跟奶奶说:“奶奶,少了一个。”奶奶却笑着说:“不,不多不少。我每年都会多蒸一个,放在窗台上,是给隔壁阿婆留的。”
花鸿可一愣,说:“隔壁?那栋楼不是十年前就搬空了吗?”奶奶笑容僵了一下,眼神飘向窗外,说:“她还在。”花鸿可顺着奶奶目光一看,隔壁那栋灰扑扑的旧楼在夜色里静静地立着,窗户紧闭,一点光亮都没有。她只觉得后背发凉,忍不住回头看奶奶,就见奶奶正轻轻摸着窗台上那个青团,好像在等什么人来拿。
第二天清晨,花鸿可被窗外“咔嗒”声给惊醒了。她拉开窗帘一瞧,窗台上那个青团没了,昨晚还好好放着的呢。她悄悄走到隔壁楼下,楼道里全是灰尘,墙皮都一块块往下掉。她正打算转身走,突然听见楼上传来木门吱呀声,接着就是“啪、啪、啪”拖着脚步走路的声音,好像有人穿着拖鞋在木地板上慢慢走。
花鸿可大气都不敢出,抬头一看,二楼窗户突然亮起一盏灯,灯光透过破旧的窗帘,映出一个模模糊糊的人影,那影子就站在窗前,好像在盯着她。她撒腿就跑,一直跑回老宅,才发现手里还攥着一个青团,就是奶奶昨晚多做的那个。
花鸿可翻出奶奶的老相册,想找找“隔壁阿婆”的照片。还真让她找到了,一张泛黄的照片上,有个穿着青布衫的老太太正坐在窗前包青团,照片背面写着:“阿婆,1998年清明”。
她拿着照片去找奶奶,问:“奶奶,这个阿婆是谁?”奶奶手突然抖了一下,笑容没了,说:“她……她叫沈佩兰,住隔壁。她可喜欢青团了,每年清明都会送我一篮子。”花鸿可追问:“那她后来呢?”奶奶眼神飘向窗外,说:“她……走了。”花鸿可又问:“怎么走的?”奶奶低声说:“没人知道。那天她做了青团,说要送给邻居吃,结果……人就不见了。”花鸿可盯着照片上的沈佩兰,发现她眼神和昨晚窗前的影子一模一样。
清明节当天,花鸿可陪奶奶去扫墓。路上奶奶突然停下,脸色煞白,说:“鸿可,我做错了一件事。”花鸿可问:“什么事?”奶奶声音颤抖着说:“当年……我拿了阿婆的青团。那天她做了青团,放在窗台上,说要送给邻居。我……我偷偷拿了一个。”花鸿可心里一紧,问:“然后呢?”奶奶眼眶都红了,说:“那天晚上,她就不见了。警察查了好久,啥都没找到。我……我一直觉得,是那个青团……害了她。”花鸿可手心都冒冷汗了,突然想起昨晚窗台上青团消失后,她摸到一点黏糊糊的东西,好像是糯米和血混在一起的痕迹。
深夜,花鸿可正整理奶奶的老照片呢,突然听见“咚咚咚”敲门声。她打开门一看,外面啥人都没有。她走到窗前,就见隔壁楼二楼窗户又亮灯了。她拿起手电筒一照,妈呀,沈佩兰的脸正贴在玻璃上,直勾勾地盯着她!花鸿可吓得往后退,手电筒都掉地上了,光束扫过窗台,那个她昨晚拿回的青团又出现在窗台上,还裂开个口子,里面渗出暗红色的液体。
她哆哆嗦嗦地把青团放进玻璃罐,打算明天送去化验。可第二天早上,罐子空了,青团没了,就留下一滴血迹,在玻璃上慢慢滑落。
花鸿可找到当年的居委会档案,查到了沈佩兰的资料:“沈佩兰,女,1932年生,1998年4月5日失踪,生前为江城糕点厂职工,擅长制作传统青团。”她又找到一份1998年的旧报纸,头版写着:“青团中毒案,一老太失踪”。报道里说,沈佩兰失踪前举报糕点厂用过期原料,怀疑是遭人报复。花鸿可嘟囔着:“所以,她是被人害死的!”
她决定接着查,发现当年糕点厂厂长叫周德昌,都八十多岁了,住在城南一栋老宅里。花鸿可就去敲周德昌家的门,开门是个拄拐杖的老人。她刚开口,周德昌脸色就变了,问:“你……你是谁?”花鸿可说:“我来问你一件事。”说着拿出沈佩兰的照片,“1998年,你有没有做过对不起她的事?”老人手开始抖,说:“你……你怎么知道……”
就在这时,厨房传来“咕噜咕噜”的声音,好像锅里在煮东西。周德昌害怕地回头一看,厨房蒸锅自动打开了,一团青团慢慢升起来,落在桌上。老人脸色惨白,说:“这是……”青团裂开,里面有张纸条,写着:“你吃了我做的青团,也该尝尝我做的味道。”周德昌突然捂住喉咙,脸色发青,像被什么噎住了,挣扎着倒在地上,嘴里不断吐出绿色的糯米,最后两眼一翻,不动了。
警方调查发现,周德昌胃里有大量糯米和一种未知毒素。法医鉴定,这是一种古老的糯米毒方,一般人根本不会做。法医说:“这像是……青团。”花鸿可看着沈佩兰的照片,啥都明白了。
她回到老宅,把真相告诉奶奶。奶奶听完,眼泪止不住地流,说:“对不起,阿婆……我当年不该偷你的青团。”这时,窗外“咚”的一声,那个青团又回来了,静静地躺在窗台上,这次不再渗血,而是散发出淡淡的艾草香。
清明节当天,花鸿可又陪奶奶去扫墓。她们在沈佩兰的衣冠冢前放了一篮青团,还有那张泛黄的照片。奶奶轻声说:“阿婆,您终于可以安息了。”这时,天边飘来一朵云,遮住了太阳。风轻轻吹过,带来一阵艾草的清香。花鸿可一抬头,看见照片上的沈佩兰,嘴角好像露出了一丝微笑。
几个月后,花鸿可出了一本插画书,叫《清明节的青团》。她在书最后一页画了一扇窗,窗台上放着一个青团,旁边写着:“有些青团,不只是食物,它们承载着未了的执念。”
那天晚上,她坐在窗前画画,突然听见“咚”的一声,窗台上又多了一个青团。她也不慌,就轻轻说:“阿婆,谢谢你。”窗外,月光洒在窗台上,青团静静地躺在那里,散发着艾草的清香。
喜欢无尽灰夜
奶奶把一篮青团递给花鸿可,说:“鸿可,把这些分给邻居。”花鸿可接过篮子,数了数,就跟奶奶说:“奶奶,少了一个。”奶奶却笑着说:“不,不多不少。我每年都会多蒸一个,放在窗台上,是给隔壁阿婆留的。”
花鸿可一愣,说:“隔壁?那栋楼不是十年前就搬空了吗?”奶奶笑容僵了一下,眼神飘向窗外,说:“她还在。”花鸿可顺着奶奶目光一看,隔壁那栋灰扑扑的旧楼在夜色里静静地立着,窗户紧闭,一点光亮都没有。她只觉得后背发凉,忍不住回头看奶奶,就见奶奶正轻轻摸着窗台上那个青团,好像在等什么人来拿。
第二天清晨,花鸿可被窗外“咔嗒”声给惊醒了。她拉开窗帘一瞧,窗台上那个青团没了,昨晚还好好放着的呢。她悄悄走到隔壁楼下,楼道里全是灰尘,墙皮都一块块往下掉。她正打算转身走,突然听见楼上传来木门吱呀声,接着就是“啪、啪、啪”拖着脚步走路的声音,好像有人穿着拖鞋在木地板上慢慢走。
花鸿可大气都不敢出,抬头一看,二楼窗户突然亮起一盏灯,灯光透过破旧的窗帘,映出一个模模糊糊的人影,那影子就站在窗前,好像在盯着她。她撒腿就跑,一直跑回老宅,才发现手里还攥着一个青团,就是奶奶昨晚多做的那个。
花鸿可翻出奶奶的老相册,想找找“隔壁阿婆”的照片。还真让她找到了,一张泛黄的照片上,有个穿着青布衫的老太太正坐在窗前包青团,照片背面写着:“阿婆,1998年清明”。
她拿着照片去找奶奶,问:“奶奶,这个阿婆是谁?”奶奶手突然抖了一下,笑容没了,说:“她……她叫沈佩兰,住隔壁。她可喜欢青团了,每年清明都会送我一篮子。”花鸿可追问:“那她后来呢?”奶奶眼神飘向窗外,说:“她……走了。”花鸿可又问:“怎么走的?”奶奶低声说:“没人知道。那天她做了青团,说要送给邻居吃,结果……人就不见了。”花鸿可盯着照片上的沈佩兰,发现她眼神和昨晚窗前的影子一模一样。
清明节当天,花鸿可陪奶奶去扫墓。路上奶奶突然停下,脸色煞白,说:“鸿可,我做错了一件事。”花鸿可问:“什么事?”奶奶声音颤抖着说:“当年……我拿了阿婆的青团。那天她做了青团,放在窗台上,说要送给邻居。我……我偷偷拿了一个。”花鸿可心里一紧,问:“然后呢?”奶奶眼眶都红了,说:“那天晚上,她就不见了。警察查了好久,啥都没找到。我……我一直觉得,是那个青团……害了她。”花鸿可手心都冒冷汗了,突然想起昨晚窗台上青团消失后,她摸到一点黏糊糊的东西,好像是糯米和血混在一起的痕迹。
深夜,花鸿可正整理奶奶的老照片呢,突然听见“咚咚咚”敲门声。她打开门一看,外面啥人都没有。她走到窗前,就见隔壁楼二楼窗户又亮灯了。她拿起手电筒一照,妈呀,沈佩兰的脸正贴在玻璃上,直勾勾地盯着她!花鸿可吓得往后退,手电筒都掉地上了,光束扫过窗台,那个她昨晚拿回的青团又出现在窗台上,还裂开个口子,里面渗出暗红色的液体。
她哆哆嗦嗦地把青团放进玻璃罐,打算明天送去化验。可第二天早上,罐子空了,青团没了,就留下一滴血迹,在玻璃上慢慢滑落。
花鸿可找到当年的居委会档案,查到了沈佩兰的资料:“沈佩兰,女,1932年生,1998年4月5日失踪,生前为江城糕点厂职工,擅长制作传统青团。”她又找到一份1998年的旧报纸,头版写着:“青团中毒案,一老太失踪”。报道里说,沈佩兰失踪前举报糕点厂用过期原料,怀疑是遭人报复。花鸿可嘟囔着:“所以,她是被人害死的!”
她决定接着查,发现当年糕点厂厂长叫周德昌,都八十多岁了,住在城南一栋老宅里。花鸿可就去敲周德昌家的门,开门是个拄拐杖的老人。她刚开口,周德昌脸色就变了,问:“你……你是谁?”花鸿可说:“我来问你一件事。”说着拿出沈佩兰的照片,“1998年,你有没有做过对不起她的事?”老人手开始抖,说:“你……你怎么知道……”
就在这时,厨房传来“咕噜咕噜”的声音,好像锅里在煮东西。周德昌害怕地回头一看,厨房蒸锅自动打开了,一团青团慢慢升起来,落在桌上。老人脸色惨白,说:“这是……”青团裂开,里面有张纸条,写着:“你吃了我做的青团,也该尝尝我做的味道。”周德昌突然捂住喉咙,脸色发青,像被什么噎住了,挣扎着倒在地上,嘴里不断吐出绿色的糯米,最后两眼一翻,不动了。
警方调查发现,周德昌胃里有大量糯米和一种未知毒素。法医鉴定,这是一种古老的糯米毒方,一般人根本不会做。法医说:“这像是……青团。”花鸿可看着沈佩兰的照片,啥都明白了。
她回到老宅,把真相告诉奶奶。奶奶听完,眼泪止不住地流,说:“对不起,阿婆……我当年不该偷你的青团。”这时,窗外“咚”的一声,那个青团又回来了,静静地躺在窗台上,这次不再渗血,而是散发出淡淡的艾草香。
清明节当天,花鸿可又陪奶奶去扫墓。她们在沈佩兰的衣冠冢前放了一篮青团,还有那张泛黄的照片。奶奶轻声说:“阿婆,您终于可以安息了。”这时,天边飘来一朵云,遮住了太阳。风轻轻吹过,带来一阵艾草的清香。花鸿可一抬头,看见照片上的沈佩兰,嘴角好像露出了一丝微笑。
几个月后,花鸿可出了一本插画书,叫《清明节的青团》。她在书最后一页画了一扇窗,窗台上放着一个青团,旁边写着:“有些青团,不只是食物,它们承载着未了的执念。”
那天晚上,她坐在窗前画画,突然听见“咚”的一声,窗台上又多了一个青团。她也不慌,就轻轻说:“阿婆,谢谢你。”窗外,月光洒在窗台上,青团静静地躺在那里,散发着艾草的清香。
喜欢无尽灰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