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台宫的血腥气已经被浓重的熏香与草木灰水的气味勉强压下,但那股无形的寒意,却像是渗入了殿内每一根梁柱,挥之不去。
当李斯与蒙武并肩踏入殿内时,带来一股百战归来的铁血煞气,瞬间冲淡了宫闱残留的腐朽味道。
“臣李斯,拜见大王!”
“臣蒙武,拜见大王!”
二人单膝跪地,甲胄与玉阶相击,发出沉闷而清脆的声响。
端坐于王座之上的嬴政,年轻的脸庞上看不出任何情绪,闪烁着洞察一切的寒光。
许久,他才缓缓开口,声音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蒙将军平叛辛苦,先下去歇息吧。寡人有话,要单独问李斯。”
蒙武一怔,随即叩首:“臣,遵命。”
他起身,深深地看了李斯一眼,随后大步流星地退出了大殿。
殿门在身后缓缓合上,将内外隔绝成两个世界。
殿内,只剩下君与臣。
“起来吧。”嬴政终于说道。
“谢大王。”李斯站起身,身姿笔挺,不卑不亢。
他走下王座,一步步来到李斯面前,目光如鹰隼般锐利,直刺李斯灵魂深处。
“李斯,你告诉寡人,何为法?”
这个问题,比千军万马更凶险。
李斯心中瞬间雪亮。
他躬身,沉声道:“回大王,法者,国之利器,所以禁暴乱,正万民。”
这是最稳妥,也最标准的答案,出自《商君书》。
嬴政却摇了摇头,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利器?不。”他伸出一根手指,仿佛在空中刻画着无形的线条,
“法,是寡人的意志,是寡人划下的天堑。凡在大秦疆土之内,一体遵循,绝无更改。逾越者,死。”
他的话语带着君王独有的霸道与决绝。这才是他心中的“法”,是独断乾纲、不容置疑的绝对权威。
李斯听懂了。这是嬴政在警告他,无论他在外做了什么,都必须符合君王的意志。
然而,李斯要的,从来不是做一个简单的执行者。
他抬起头,迎着嬴政那几乎要将人剥皮拆骨的目光,眼神中没有丝毫退缩,反而燃起一簇微不可察的火焰。
“大王之法,如山间奔流,始于至高,其势无可阻挡,涤荡一切污浊。此乃定国安邦之‘势’。
嬴政的眼神稍缓。
但李斯话锋陡然一转,声调压低:“然,山洪过境,虽能摧枯拉朽,亦会留下遍地狼藉,水过则无痕。若要真正掌控水脉,非是任其奔流,而是要‘因势利导,深挖河渠’。”
这个比喻瞬间击中了嬴政。白渠的功绩就在眼前,他比任何人都懂“水脉”与“河渠”对一个国家的意义。
李斯向前一步,整个人的气场仿佛都在膨胀:“真正的王法,当如贯通天下之水系!大王的意志是主脉,是那条从昆仑奔流至东海的黄河、长江,无可动摇。
但沿途的淤塞、决堤、旱土,便是人心之变,是乱局之源。若只知一味冲刷,便是暴政;若置之不理,便是失政!”
“长安君之反,便是河道中的一处巨大淤塞。”李斯的声音充满了蛊惑人心的力量,每一个字都敲在嬴政的心坎上,“臣所为,非是擅改河道,而是在‘疏浚’!
臣将叛乱这滩污泥挖出,用它来加固堤坝;臣将那些被裹挟的军士之心,视为干涸的土地,引主脉之水开出支渠去灌溉!
让他们明白,顺应王法之水,才有生机;逆流而动,只有化为淤泥的下场!”
“如此一来,”李斯的声音压得极低,却字字如惊雷,
“大王之法,便不再是转瞬即逝的山洪,而是一张不断生长、自我修复的水网!
每一次动荡,都只会让这张水网挖得更深,覆盖得更广,最终将大秦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黔首之心,都牢牢网罗其中!
它吞噬动乱,并以动乱为养料,变得更加强大!”
这番话,将嬴政“法是君王意志”的独断论,升级成了一个可以自我进化、吞噬一切的统治机器!
嬴政的呼吸陡然加重,双拳在袖中瞬间攥紧。他死死地盯着李斯,仿佛第一次认识眼前这个人。
“所以,”嬴政的声音冰冷如铁,一字一顿地问,“你是疏浚了寡人的渠,还是……开了你李斯的渠?”
质问如出鞘之剑,直指咽喉!整个章台宫的空气仿佛都被抽干了。
李斯却在此时,再次深深一揖到底,姿态谦卑,但说出的话却狂傲到了极致。
“臣不敢。”
他缓缓直起身,眼中那簇火焰已成燎原之势,“臣只是让大王之渠,顺应了天下之势。”
嬴政沉默了。
他看着眼前的李斯,这个相貌平平的楚人,此刻在他眼中,却比百万大军更具威胁,也更具价值。
良久,嬴政缓缓转身,踱步至殿中那巨大的天下舆图沙盘前,背对着李斯,声音如同寒冰相击。
“你这疏浚河道的本事,倒是让寡人刮目相看。”
一句话,没有褒奖,全是审视。平定叛乱在他口中,竟成了“疏浚河道”这等寻常事。
李斯心头一凛,知道真正的考验来了。他躬身垂首,声音沉稳如初:“为大王分忧,臣之本分。”
嬴政的手指在沙盘上划过赵国的位置,指尖的力道仿佛要将那木制的山川碾碎。
他头也不回地问道:“只是,这洪水滔天,源头不清,河道疏浚得再好,也不过是扬汤止沸。”
话音落下,殿内温度骤降。
这已不是在问罪成蟜,而是在直指那权力之水的最高源头,相邦吕不韦!
李斯知道,这个问题,答错一个字,便是万劫不复。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接口:“回大王,源头并非一处。”
他将姿态放得更低,“是宗亲之怨、六国之谋,如百川泥沙,尽数汇入,这才堵塞了主渠,酿成大祸。”
他巧妙地将罪责引向了成蟜背后的浮丘伯、六国势力,甚至是整个嬴姓宗亲的潜在不满,唯独避开了那最关键的“主渠”本身。
“哦?”嬴政终于转过身,嘴角噙着一丝玩味的冷笑,目光如刀,直刺李斯,
“那依你之见,主渠本身,难道就固若金汤,没有半分疏漏吗?”
逼问,已近乎赤裸!空气仿佛凝固,李斯的额角渗出细微的汗珠。
他明白,此刻再为吕不韦辩解,就是将自己与相邦府捆绑在一起,迎向君王的雷霆之怒。
但他同样明白,若立刻抛弃吕不韦,卖主求荣,那他在秦王心中,便永远只是一个可以随时丢弃的无信小人。
电光火石之间,李斯做出了选择。他猛然抬头,迎着嬴政的目光,眼神中不见丝毫闪躲,反而充满了坦诚与决绝。
“主渠年久,确有失修之处,给了宵小可乘之机。”
他先是承认了吕不韦的“失察”之责,紧接着,他话锋一转,向前踏出一步,声调铿锵有力,充满了不可动摇的意志:“但一条能灌溉天下的大渠,价值不在于它是否曾被泥沙堵塞,而在于它未来之水,将流向何方!”
“臣,请为大王重修此渠!”
李斯再次深深一揖到底,每一个字都像是砸在章台宫冰冷的地砖上。
“臣会亲手将所有淤积的泥沙尽数挖出,无论其来自何方,牵扯何人!臣会为大王筑起更高的堤坝,立下更严的闸门!”
他缓缓直起身,目光灼灼地望着王座上的年轻人,许下了他穿越以来最重的一个承诺:
“臣向大王保证,待到功成之日,这条主渠之水,将再无半分旁逸斜出,只会也只能遵从大王的意志,浩浩荡荡,奔流向东,直至四海归一!”
这番话所承诺的,不是保住吕不韦的性命,而是将吕不韦所代表的整个相邦府的权力体系,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淤”和“改造”,最终完整地、驯服地交到秦王手中。
嬴政死死地盯着李斯,眼神中的寒意与审视渐渐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复杂、深邃的光芒。他看到了李斯的野心,也看到了这野心之下,可以为自己所用的、无与伦比的价值。
“好。”许久,嬴政只说了一个字。
他走下王座,与李斯擦肩而过,重新站定在天下舆图之前,仿佛咸阳宫内的风波已然平息。
“寡人,就等着看你李斯的‘水利’之功。”
“也等着你,给寡人一个最终的交代。”
当李斯与蒙武并肩踏入殿内时,带来一股百战归来的铁血煞气,瞬间冲淡了宫闱残留的腐朽味道。
“臣李斯,拜见大王!”
“臣蒙武,拜见大王!”
二人单膝跪地,甲胄与玉阶相击,发出沉闷而清脆的声响。
端坐于王座之上的嬴政,年轻的脸庞上看不出任何情绪,闪烁着洞察一切的寒光。
许久,他才缓缓开口,声音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蒙将军平叛辛苦,先下去歇息吧。寡人有话,要单独问李斯。”
蒙武一怔,随即叩首:“臣,遵命。”
他起身,深深地看了李斯一眼,随后大步流星地退出了大殿。
殿门在身后缓缓合上,将内外隔绝成两个世界。
殿内,只剩下君与臣。
“起来吧。”嬴政终于说道。
“谢大王。”李斯站起身,身姿笔挺,不卑不亢。
他走下王座,一步步来到李斯面前,目光如鹰隼般锐利,直刺李斯灵魂深处。
“李斯,你告诉寡人,何为法?”
这个问题,比千军万马更凶险。
李斯心中瞬间雪亮。
他躬身,沉声道:“回大王,法者,国之利器,所以禁暴乱,正万民。”
这是最稳妥,也最标准的答案,出自《商君书》。
嬴政却摇了摇头,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利器?不。”他伸出一根手指,仿佛在空中刻画着无形的线条,
“法,是寡人的意志,是寡人划下的天堑。凡在大秦疆土之内,一体遵循,绝无更改。逾越者,死。”
他的话语带着君王独有的霸道与决绝。这才是他心中的“法”,是独断乾纲、不容置疑的绝对权威。
李斯听懂了。这是嬴政在警告他,无论他在外做了什么,都必须符合君王的意志。
然而,李斯要的,从来不是做一个简单的执行者。
他抬起头,迎着嬴政那几乎要将人剥皮拆骨的目光,眼神中没有丝毫退缩,反而燃起一簇微不可察的火焰。
“大王之法,如山间奔流,始于至高,其势无可阻挡,涤荡一切污浊。此乃定国安邦之‘势’。
嬴政的眼神稍缓。
但李斯话锋陡然一转,声调压低:“然,山洪过境,虽能摧枯拉朽,亦会留下遍地狼藉,水过则无痕。若要真正掌控水脉,非是任其奔流,而是要‘因势利导,深挖河渠’。”
这个比喻瞬间击中了嬴政。白渠的功绩就在眼前,他比任何人都懂“水脉”与“河渠”对一个国家的意义。
李斯向前一步,整个人的气场仿佛都在膨胀:“真正的王法,当如贯通天下之水系!大王的意志是主脉,是那条从昆仑奔流至东海的黄河、长江,无可动摇。
但沿途的淤塞、决堤、旱土,便是人心之变,是乱局之源。若只知一味冲刷,便是暴政;若置之不理,便是失政!”
“长安君之反,便是河道中的一处巨大淤塞。”李斯的声音充满了蛊惑人心的力量,每一个字都敲在嬴政的心坎上,“臣所为,非是擅改河道,而是在‘疏浚’!
臣将叛乱这滩污泥挖出,用它来加固堤坝;臣将那些被裹挟的军士之心,视为干涸的土地,引主脉之水开出支渠去灌溉!
让他们明白,顺应王法之水,才有生机;逆流而动,只有化为淤泥的下场!”
“如此一来,”李斯的声音压得极低,却字字如惊雷,
“大王之法,便不再是转瞬即逝的山洪,而是一张不断生长、自我修复的水网!
每一次动荡,都只会让这张水网挖得更深,覆盖得更广,最终将大秦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黔首之心,都牢牢网罗其中!
它吞噬动乱,并以动乱为养料,变得更加强大!”
这番话,将嬴政“法是君王意志”的独断论,升级成了一个可以自我进化、吞噬一切的统治机器!
嬴政的呼吸陡然加重,双拳在袖中瞬间攥紧。他死死地盯着李斯,仿佛第一次认识眼前这个人。
“所以,”嬴政的声音冰冷如铁,一字一顿地问,“你是疏浚了寡人的渠,还是……开了你李斯的渠?”
质问如出鞘之剑,直指咽喉!整个章台宫的空气仿佛都被抽干了。
李斯却在此时,再次深深一揖到底,姿态谦卑,但说出的话却狂傲到了极致。
“臣不敢。”
他缓缓直起身,眼中那簇火焰已成燎原之势,“臣只是让大王之渠,顺应了天下之势。”
嬴政沉默了。
他看着眼前的李斯,这个相貌平平的楚人,此刻在他眼中,却比百万大军更具威胁,也更具价值。
良久,嬴政缓缓转身,踱步至殿中那巨大的天下舆图沙盘前,背对着李斯,声音如同寒冰相击。
“你这疏浚河道的本事,倒是让寡人刮目相看。”
一句话,没有褒奖,全是审视。平定叛乱在他口中,竟成了“疏浚河道”这等寻常事。
李斯心头一凛,知道真正的考验来了。他躬身垂首,声音沉稳如初:“为大王分忧,臣之本分。”
嬴政的手指在沙盘上划过赵国的位置,指尖的力道仿佛要将那木制的山川碾碎。
他头也不回地问道:“只是,这洪水滔天,源头不清,河道疏浚得再好,也不过是扬汤止沸。”
话音落下,殿内温度骤降。
这已不是在问罪成蟜,而是在直指那权力之水的最高源头,相邦吕不韦!
李斯知道,这个问题,答错一个字,便是万劫不复。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接口:“回大王,源头并非一处。”
他将姿态放得更低,“是宗亲之怨、六国之谋,如百川泥沙,尽数汇入,这才堵塞了主渠,酿成大祸。”
他巧妙地将罪责引向了成蟜背后的浮丘伯、六国势力,甚至是整个嬴姓宗亲的潜在不满,唯独避开了那最关键的“主渠”本身。
“哦?”嬴政终于转过身,嘴角噙着一丝玩味的冷笑,目光如刀,直刺李斯,
“那依你之见,主渠本身,难道就固若金汤,没有半分疏漏吗?”
逼问,已近乎赤裸!空气仿佛凝固,李斯的额角渗出细微的汗珠。
他明白,此刻再为吕不韦辩解,就是将自己与相邦府捆绑在一起,迎向君王的雷霆之怒。
但他同样明白,若立刻抛弃吕不韦,卖主求荣,那他在秦王心中,便永远只是一个可以随时丢弃的无信小人。
电光火石之间,李斯做出了选择。他猛然抬头,迎着嬴政的目光,眼神中不见丝毫闪躲,反而充满了坦诚与决绝。
“主渠年久,确有失修之处,给了宵小可乘之机。”
他先是承认了吕不韦的“失察”之责,紧接着,他话锋一转,向前踏出一步,声调铿锵有力,充满了不可动摇的意志:“但一条能灌溉天下的大渠,价值不在于它是否曾被泥沙堵塞,而在于它未来之水,将流向何方!”
“臣,请为大王重修此渠!”
李斯再次深深一揖到底,每一个字都像是砸在章台宫冰冷的地砖上。
“臣会亲手将所有淤积的泥沙尽数挖出,无论其来自何方,牵扯何人!臣会为大王筑起更高的堤坝,立下更严的闸门!”
他缓缓直起身,目光灼灼地望着王座上的年轻人,许下了他穿越以来最重的一个承诺:
“臣向大王保证,待到功成之日,这条主渠之水,将再无半分旁逸斜出,只会也只能遵从大王的意志,浩浩荡荡,奔流向东,直至四海归一!”
这番话所承诺的,不是保住吕不韦的性命,而是将吕不韦所代表的整个相邦府的权力体系,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淤”和“改造”,最终完整地、驯服地交到秦王手中。
嬴政死死地盯着李斯,眼神中的寒意与审视渐渐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复杂、深邃的光芒。他看到了李斯的野心,也看到了这野心之下,可以为自己所用的、无与伦比的价值。
“好。”许久,嬴政只说了一个字。
他走下王座,与李斯擦肩而过,重新站定在天下舆图之前,仿佛咸阳宫内的风波已然平息。
“寡人,就等着看你李斯的‘水利’之功。”
“也等着你,给寡人一个最终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