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的盛夏,蝉鸣撕扯着午后的宁静。
李琦推开那扇熟悉的朱漆大门,踏进四合院时,一股混合着海棠花香和旧日时光的气息扑面而来。
这是2004年的京都,一座正在剧烈膨胀的都市,推土机和起重机日夜不休,但这里,灰墙青瓦之下,时间仿佛被刻意滞留。
他深吸一口气,尘埃与记忆涌入肺腑。
有些不真实。
一切像一场光怪陆离的梦。
就在七十二小时前,他还在香江。
那片湿热的土地,三十五度的气温被百分之九十的湿度发酵成巨大的蒸笼,西装革履裹在身上,像一层永远脱不掉的湿皮。
而此刻,他站在自己院子的枣树下,阳光透过层叠的叶片,碎金般洒在青砖上,燥热被隔绝在外,一种北方独有的、爽利的热。
这种感觉,南方人是体会不到的。
屋内,空调低声嗡鸣。
这年头的国产空调,制冷已足够猛烈,但除湿?还没那么精细。
不过在北地,这也并非必需。他瘫进客厅那张宽大的旧沙发,骨头缝里的疲惫终于丝丝缕缕地渗出来。
朦胧睡去,不知几时。
身侧床垫微微一陷,一种极细微的失衡感,却足以将他从浅眠中惊醒。
演艺圈浮沉多年养成的警觉,早已刻进本能。
睁开眼,逆着光,一个窈窕的身影坐在床沿。
是鹃子。
“啥时候回来的?”
她声音轻轻的,带着一点刚睡醒的沙哑,或者说,是久别重逢时那种刻意放轻的试探。
“今天早上。”他揉了揉眉心,睡意褪去,现实的轮廓逐渐清晰。
原本心里那点漂泊无依的空洞,瞬间被填实了些。
“这回回来待多长时间?”她转过身,眼眸在略显昏暗的光线里显得格外亮,像含着一汪水。
“还不知道呢,”他实话实说,撑着手臂坐起身,“这回回来要商量一部戏。”
“商量一部戏?”鹃子眼睛眨了眨,那弧度长得过分的睫毛像蝶翼般扑闪。
不灵不灵,李琦脑海里莫名跳出这个后来才会流行的形容词。
此刻的她,带着一种这个时代女演员独有的天真与娇憨,毫不设防,“啥意思?你自己公司的戏,还要跟谁商量去?你的意思是…”
“没错,”李琦叹了口气,这口气叹得有些沉,像是要把积压在胸口的某种重量呼出去,“就是你想的那种,需要跟上面、跟方方面面商量的大场面戏。”
他不得不起身,拖鞋在地板上发出轻微的摩擦声。
时代的浪潮推着他往前走,有些事,躲不开,也没想躲。
“对了,”鹃子也跟着站起来,像是想起什么,脚步轻快地走向厨房,“前几天你爸妈来过了,给咱们带了许多好吃的。”
她拉开银色双开门冰箱的刹那,自己先倒抽了一口冷气,“嚯~”
李琦踱过去,只见冷藏室内被塞得密不透风。真空袋装的酱牛肉、饭盒分装的四喜烤麸、熬好的猪油、洗干净的荠菜、灌好的香肠……层层叠叠,蔚为壮观。
“还有!”鹃子像是展示什么了不起的宝藏,又弯腰打开下面的冷冻冰柜。果然,里面同样毫无空隙,冻鱼、冻肉、包好的饺子馄饨、甚至还有几个裹得严严实实不知内容的塑料袋,将狭小的空间挤压得满满当当。
李琦忍不住抬手拍了自己脑门一下,哭笑不得,心底却涌起一股极其复杂的暖流。
亲父母。
绝对是亲生的。
他记忆的闸门被猛地冲开。
童年时代,物质虽已不似父辈那般匮乏,但那种深植于基因的“短缺恐惧”并未消散。
父母那一代人,是从什么样的岁月里蹚过来的?三年自然灾害的阴影,计划经济时代的票据,让“囤积”成为一种深入骨髓的本能安全策略。
白菜、土豆、海带、带鱼…一买便是几十斤,阳台上、地窖里,总是堆得满满当当。仿佛唯有如此,才能抵御外部世界一切不可预知的风险。
这种恐慌,并非源于饥饿,而是一种对“匮乏”本身的集体创伤后应激。哪怕到了新世纪,物质极大丰富,超市二十四小时营业,这种心理惯性依然强大到可怕。
别说现在是2004年,就算再过二十年,社交媒体时代,不也照样有闻风而动的大爷大妈们疯狂抢盐、抢白菜?即便家里的冰箱还塞着可能冻了两年的西兰花和不知何时放入的冻肉。
他们从未计算过,长期开启冰柜所耗费的电费,或许早已超过了那些冻肉本身的价值。
这是一种情感计算,而非经济核算。
宁愿将丰盈制成预制菜塞进冷柜,也决不允许那方象征着“储备”的空间空着。
或许,西呗的那个“老贾”,之所以能把馒头卖出天价,某种程度上,也是这种心理?!
毕竟一个馒头 21 块,20 块钱要交电费。
李琦的思维不由得发散开去,带着一丝行业顶层审视市场心理的冷冽趣味。
他无奈地摇头失笑,拿起桌上那部摩托罗拉翻盖手机,熟练地按下一个号码。
“老孔,”电话接通,他直接吩咐,“你叫上王保强、黄建鑫……”话说一半,猛地刹住。
电话那头只有轻微的电流声。他想起来,王保强那股愣头青的狠劲,黄建鑫那学院派的较真,都被他一股脑塞去米国进修了。
此刻,他们大概正在洛山基的片场或扭腰的剧院里摸爬滚打。
“算了,他们不在国内。”他语气顿了顿,“你另外找几个靠谱的人,开车来我院里一趟,把冰箱冰柜这些东西,全都拉到公司去,给大伙分分。”
电话那头的孔阳立刻心领神会,声音带着笑意:“伯母又来送温暖了?”
“啊,”李琦应了一声,“还是老规矩。你留下三成,剩下的带走,给公司的员工们都分分,都尝尝我爸的手艺。”
“琦哥儿,不是我说你,”孔阳在那边咂嘴,“伯父这手艺真是没得挑,酱那牛肉,绝了!换成我,天天有这口福,能乐死。”
“别贫了,”李琦笑骂,“我也得能吃得完不是?”
“那倒也是!”孔阳哈哈一笑,挂了电话。
不到半小时,门外就响起了汽车喇叭声。不是小轿车,是辆能拉货的金杯面包。可见李老爷子这回的手笔之大。
…
下午两点,“璀璨娱乐”公司的内部食堂正是人声鼎沸的时候。
免费午餐是李琦定下的规矩,四菜一汤,两荤两素,有水果有点心,水准堪比外面不错的餐馆。这在整个行业里都是头一份。几个员工围坐一桌,边吃边聊。
“啧,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以前我在华谊那边,别说平时了,年终福利能发个购物卡都得谢天谢地,哪见过这阵势。”
一个戴眼镜的后期人员感慨。
“谁说不是呢!咱们公司在京都现在也算这个了吧?”另一个宣传口的女孩竖起大拇指,“北影厂牛吧?老牌国营大厂,福利跟咱们一比,差远了!”
“你们谁见过李总他老爸没?”一个年轻些的实习生好奇地问。
“没呢,听说是个隐世高人,特级厨师!”
“真的啊?怪不得李总这么大方,天天请我们吃好的。你说,这以后谁要是能嫁给李总,岂不是天天吃国宴?真是祖坟上冒青烟…”
“嘘——!小声点,李总来了!”
窃窃私语声瞬间消失,只剩下餐具碰撞的轻微声响和咀嚼声。
李琦端着餐盘,目光在食堂里扫了一圈,看到了角落里的孔阳,便径直走过去坐下。
饭菜很简单,他吃得也快,边吃边和孔阳低声交谈。
“内地这边最近风声有点紧,古装戏扎堆,上面好像有点意见,下一步的立项可能得更谨慎点。”孔阳压低声音。
“嗯,跟我想的差不多。所以得做点不一样的。”李琦扒拉着饭,“光靠市场嗅觉不够了,得抬头看路。”
饭还没吃完,放在桌面的手机就嗡嗡震动起来。
李琦看了一眼来电显示,神色稍肃,拿起手机走到食堂外的走廊。
“林老,我这回来还没满二十四小时呢,您又有什么重要指示?”他语气恭敬里带着熟稔的随意。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中气十足、略带沙哑的声音:“谁让你小子总是能折腾出大动静呢?你那《决战中途岛》在北美不是成绩好得吓人吗?听说在本子也闹得厉害,都快打破好莱坞战争片的记录了!这边很多人都关注着呢,那个…你抓紧时间,写个详细报告送上来,领导点名要看。”
“领导?”李琦眉头微动。
“你懂的。”
对方语气里多了点意味深长。
“哦,明白了。”李琦心领神会,“明天一早,报告就送到您桌上。”
…
整个下午,李琦没干别的,泡了杯浓茶,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
电脑屏幕上是复杂的财务报表和股权结构图。
他斟酌词句,键盘敲击声持续了数小时。
报告完成后,他直接让司机送往广电。
林和泰作为主管部门的领导,也是他的直属对接人,自然需要先过目。
林老的办公室门关着。
秘书示意李琦直接进去。
红木办公桌后,林和泰戴着老花镜,正逐字逐句地看着刚送来的报告。
室内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李琦安静地坐在对面沙发上。
忽然,林和泰的嘴角控制不住地向上扬起,越扬越高,猛地,他抬手重重一拍大腿!
“好小子!”
这一声吼,中气十足,吓了李琦一跳。
“好啊!这回不仅是文化攻岛,你这是直接给我来了个文化攻美!直捣黄龙!好,好,好呀…哈哈哈…哈哈哈…”
他竟控制不住地大笑起来,笑声洪亮,穿透了厚重的木门,回荡在寂静的机关走廊里。
那笑声不是连续的,而是一股一股的,听得人有点发毛。
走廊里,相邻几间办公室的门被悄悄打开一条缝,几张惊疑不定的脸探出来,互相用眼神询问着。
分辨了半天,终于确定那“可怕”的笑声源自林副主任的房间,一个个又面色古怪地、悻悻地缩回头,轻轻把门关上,假装一切从未发生。
办公室内,林和泰兀自乐个不停,隔一会儿就忍不住又笑几声……
李琦推开那扇熟悉的朱漆大门,踏进四合院时,一股混合着海棠花香和旧日时光的气息扑面而来。
这是2004年的京都,一座正在剧烈膨胀的都市,推土机和起重机日夜不休,但这里,灰墙青瓦之下,时间仿佛被刻意滞留。
他深吸一口气,尘埃与记忆涌入肺腑。
有些不真实。
一切像一场光怪陆离的梦。
就在七十二小时前,他还在香江。
那片湿热的土地,三十五度的气温被百分之九十的湿度发酵成巨大的蒸笼,西装革履裹在身上,像一层永远脱不掉的湿皮。
而此刻,他站在自己院子的枣树下,阳光透过层叠的叶片,碎金般洒在青砖上,燥热被隔绝在外,一种北方独有的、爽利的热。
这种感觉,南方人是体会不到的。
屋内,空调低声嗡鸣。
这年头的国产空调,制冷已足够猛烈,但除湿?还没那么精细。
不过在北地,这也并非必需。他瘫进客厅那张宽大的旧沙发,骨头缝里的疲惫终于丝丝缕缕地渗出来。
朦胧睡去,不知几时。
身侧床垫微微一陷,一种极细微的失衡感,却足以将他从浅眠中惊醒。
演艺圈浮沉多年养成的警觉,早已刻进本能。
睁开眼,逆着光,一个窈窕的身影坐在床沿。
是鹃子。
“啥时候回来的?”
她声音轻轻的,带着一点刚睡醒的沙哑,或者说,是久别重逢时那种刻意放轻的试探。
“今天早上。”他揉了揉眉心,睡意褪去,现实的轮廓逐渐清晰。
原本心里那点漂泊无依的空洞,瞬间被填实了些。
“这回回来待多长时间?”她转过身,眼眸在略显昏暗的光线里显得格外亮,像含着一汪水。
“还不知道呢,”他实话实说,撑着手臂坐起身,“这回回来要商量一部戏。”
“商量一部戏?”鹃子眼睛眨了眨,那弧度长得过分的睫毛像蝶翼般扑闪。
不灵不灵,李琦脑海里莫名跳出这个后来才会流行的形容词。
此刻的她,带着一种这个时代女演员独有的天真与娇憨,毫不设防,“啥意思?你自己公司的戏,还要跟谁商量去?你的意思是…”
“没错,”李琦叹了口气,这口气叹得有些沉,像是要把积压在胸口的某种重量呼出去,“就是你想的那种,需要跟上面、跟方方面面商量的大场面戏。”
他不得不起身,拖鞋在地板上发出轻微的摩擦声。
时代的浪潮推着他往前走,有些事,躲不开,也没想躲。
“对了,”鹃子也跟着站起来,像是想起什么,脚步轻快地走向厨房,“前几天你爸妈来过了,给咱们带了许多好吃的。”
她拉开银色双开门冰箱的刹那,自己先倒抽了一口冷气,“嚯~”
李琦踱过去,只见冷藏室内被塞得密不透风。真空袋装的酱牛肉、饭盒分装的四喜烤麸、熬好的猪油、洗干净的荠菜、灌好的香肠……层层叠叠,蔚为壮观。
“还有!”鹃子像是展示什么了不起的宝藏,又弯腰打开下面的冷冻冰柜。果然,里面同样毫无空隙,冻鱼、冻肉、包好的饺子馄饨、甚至还有几个裹得严严实实不知内容的塑料袋,将狭小的空间挤压得满满当当。
李琦忍不住抬手拍了自己脑门一下,哭笑不得,心底却涌起一股极其复杂的暖流。
亲父母。
绝对是亲生的。
他记忆的闸门被猛地冲开。
童年时代,物质虽已不似父辈那般匮乏,但那种深植于基因的“短缺恐惧”并未消散。
父母那一代人,是从什么样的岁月里蹚过来的?三年自然灾害的阴影,计划经济时代的票据,让“囤积”成为一种深入骨髓的本能安全策略。
白菜、土豆、海带、带鱼…一买便是几十斤,阳台上、地窖里,总是堆得满满当当。仿佛唯有如此,才能抵御外部世界一切不可预知的风险。
这种恐慌,并非源于饥饿,而是一种对“匮乏”本身的集体创伤后应激。哪怕到了新世纪,物质极大丰富,超市二十四小时营业,这种心理惯性依然强大到可怕。
别说现在是2004年,就算再过二十年,社交媒体时代,不也照样有闻风而动的大爷大妈们疯狂抢盐、抢白菜?即便家里的冰箱还塞着可能冻了两年的西兰花和不知何时放入的冻肉。
他们从未计算过,长期开启冰柜所耗费的电费,或许早已超过了那些冻肉本身的价值。
这是一种情感计算,而非经济核算。
宁愿将丰盈制成预制菜塞进冷柜,也决不允许那方象征着“储备”的空间空着。
或许,西呗的那个“老贾”,之所以能把馒头卖出天价,某种程度上,也是这种心理?!
毕竟一个馒头 21 块,20 块钱要交电费。
李琦的思维不由得发散开去,带着一丝行业顶层审视市场心理的冷冽趣味。
他无奈地摇头失笑,拿起桌上那部摩托罗拉翻盖手机,熟练地按下一个号码。
“老孔,”电话接通,他直接吩咐,“你叫上王保强、黄建鑫……”话说一半,猛地刹住。
电话那头只有轻微的电流声。他想起来,王保强那股愣头青的狠劲,黄建鑫那学院派的较真,都被他一股脑塞去米国进修了。
此刻,他们大概正在洛山基的片场或扭腰的剧院里摸爬滚打。
“算了,他们不在国内。”他语气顿了顿,“你另外找几个靠谱的人,开车来我院里一趟,把冰箱冰柜这些东西,全都拉到公司去,给大伙分分。”
电话那头的孔阳立刻心领神会,声音带着笑意:“伯母又来送温暖了?”
“啊,”李琦应了一声,“还是老规矩。你留下三成,剩下的带走,给公司的员工们都分分,都尝尝我爸的手艺。”
“琦哥儿,不是我说你,”孔阳在那边咂嘴,“伯父这手艺真是没得挑,酱那牛肉,绝了!换成我,天天有这口福,能乐死。”
“别贫了,”李琦笑骂,“我也得能吃得完不是?”
“那倒也是!”孔阳哈哈一笑,挂了电话。
不到半小时,门外就响起了汽车喇叭声。不是小轿车,是辆能拉货的金杯面包。可见李老爷子这回的手笔之大。
…
下午两点,“璀璨娱乐”公司的内部食堂正是人声鼎沸的时候。
免费午餐是李琦定下的规矩,四菜一汤,两荤两素,有水果有点心,水准堪比外面不错的餐馆。这在整个行业里都是头一份。几个员工围坐一桌,边吃边聊。
“啧,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以前我在华谊那边,别说平时了,年终福利能发个购物卡都得谢天谢地,哪见过这阵势。”
一个戴眼镜的后期人员感慨。
“谁说不是呢!咱们公司在京都现在也算这个了吧?”另一个宣传口的女孩竖起大拇指,“北影厂牛吧?老牌国营大厂,福利跟咱们一比,差远了!”
“你们谁见过李总他老爸没?”一个年轻些的实习生好奇地问。
“没呢,听说是个隐世高人,特级厨师!”
“真的啊?怪不得李总这么大方,天天请我们吃好的。你说,这以后谁要是能嫁给李总,岂不是天天吃国宴?真是祖坟上冒青烟…”
“嘘——!小声点,李总来了!”
窃窃私语声瞬间消失,只剩下餐具碰撞的轻微声响和咀嚼声。
李琦端着餐盘,目光在食堂里扫了一圈,看到了角落里的孔阳,便径直走过去坐下。
饭菜很简单,他吃得也快,边吃边和孔阳低声交谈。
“内地这边最近风声有点紧,古装戏扎堆,上面好像有点意见,下一步的立项可能得更谨慎点。”孔阳压低声音。
“嗯,跟我想的差不多。所以得做点不一样的。”李琦扒拉着饭,“光靠市场嗅觉不够了,得抬头看路。”
饭还没吃完,放在桌面的手机就嗡嗡震动起来。
李琦看了一眼来电显示,神色稍肃,拿起手机走到食堂外的走廊。
“林老,我这回来还没满二十四小时呢,您又有什么重要指示?”他语气恭敬里带着熟稔的随意。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中气十足、略带沙哑的声音:“谁让你小子总是能折腾出大动静呢?你那《决战中途岛》在北美不是成绩好得吓人吗?听说在本子也闹得厉害,都快打破好莱坞战争片的记录了!这边很多人都关注着呢,那个…你抓紧时间,写个详细报告送上来,领导点名要看。”
“领导?”李琦眉头微动。
“你懂的。”
对方语气里多了点意味深长。
“哦,明白了。”李琦心领神会,“明天一早,报告就送到您桌上。”
…
整个下午,李琦没干别的,泡了杯浓茶,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
电脑屏幕上是复杂的财务报表和股权结构图。
他斟酌词句,键盘敲击声持续了数小时。
报告完成后,他直接让司机送往广电。
林和泰作为主管部门的领导,也是他的直属对接人,自然需要先过目。
林老的办公室门关着。
秘书示意李琦直接进去。
红木办公桌后,林和泰戴着老花镜,正逐字逐句地看着刚送来的报告。
室内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李琦安静地坐在对面沙发上。
忽然,林和泰的嘴角控制不住地向上扬起,越扬越高,猛地,他抬手重重一拍大腿!
“好小子!”
这一声吼,中气十足,吓了李琦一跳。
“好啊!这回不仅是文化攻岛,你这是直接给我来了个文化攻美!直捣黄龙!好,好,好呀…哈哈哈…哈哈哈…”
他竟控制不住地大笑起来,笑声洪亮,穿透了厚重的木门,回荡在寂静的机关走廊里。
那笑声不是连续的,而是一股一股的,听得人有点发毛。
走廊里,相邻几间办公室的门被悄悄打开一条缝,几张惊疑不定的脸探出来,互相用眼神询问着。
分辨了半天,终于确定那“可怕”的笑声源自林副主任的房间,一个个又面色古怪地、悻悻地缩回头,轻轻把门关上,假装一切从未发生。
办公室内,林和泰兀自乐个不停,隔一会儿就忍不住又笑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