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岐仁堂的四季药香-《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一、小满:糖坊里的消渴影

  岐仁堂的青石板台阶总带着潮气,尤其小满过后,梅雨季的雨丝缠缠绵绵,把雕花门楣上的"悬壶济世"匾额润得发亮。这天清晨,药童阿竹正踮脚擦着柜台,忽听见竹篮蹭着门槛的沙沙声——李婶来了。

  她的蓝布衫下摆沾着泥点,竹篮里的黄瓜还挂着露水,可那双攥着篮沿的手却抖得厉害,像秋风里的枯叶。"岐大夫在吗?"李婶的声音发飘,眼角的皱纹里卡着没擦净的汗泥,"我这手,连秤杆都扶不住了。"

  里间的药香混着墨香飘出来,岐大夫正对着《脾胃论》批注,狼毫笔在宣纸上悬着,笔尖的墨珠颤巍巍要落下来。"阿竹,给李婶倒碗乌梅汤。"他抬头时,镜片后的眼睛亮得像浸了药汁的琥珀,"您这手抖,怕是消渴症犯了。"

  李婶接过青瓷碗,咕咚咕咚灌了大半碗,喉结滚动得像要把碗都吞下去:"可不是嘛!自打去年麦收后,我就总渴。家里糖坊的井水,我一天能喝掉半缸,夜里起夜七八趟,炕都睡不热。"她撩起袖口,胳膊细得能看清青色的血管,"前儿给小孙子包粽子,蜜枣刚搁进糯米里,手一抖,整盆都扣地上了。"

  岐大夫示意她伸出舌头,舌苔白腻得像铺了层没化的霜。他指尖搭在她腕脉上,指腹下的脉象浮而滑,像滚在瓷盘里的珠子。"《素问·奇病论》说'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您这是脾被甜腻困住了。"他转身从药柜第三层抽出发黄的纸包,倒出几粒麦芽糖,"您糖坊的麦芽糖,是不是总揣在兜里?"

  李婶脸腾地红了,耳尖垂着的银坠子晃了晃:"孩子们说我辛苦,总往我兜里塞。有时候坐门槛上歇脚,不知不觉就吃了半块。"

  "甜是脾的食粮,但吃多了就像给粮仓堆太多麦秸,闷得脾转不动了。"岐大夫铺开麻纸,狼毫笔蘸着松烟墨,先写下"白术三十克"。阿竹凑过来瞅,见他笔锋一顿,又添上"茯苓三十克","这两味药是健脾的好手,白术像推磨的驴,能把胃里的食糜碾细;茯苓像滤水的纱,能把多余的湿气滤出去。"

  李婶盯着药方上的"边条参",眉头拧成个疙瘩:"这参贵不贵?我家小孙子要上学,正是花钱的时候。"

  "您放心,我给您用的是三年生的边条参,劲儿平和,不浪费。"岐大夫取过药戥子,称出十克参片,"您看这参须,像老人的拐杖,能拄着气往上走。《神农本草经》说它'主补五脏,安精神',正好补您亏空的元气。"他又抓过一把芡实,放在李婶手心,"这玩意儿长得圆滚滚的,像田里的谷粒,《本草纲目》说它'止渴益肾',您嚼着吃,比麦芽糖爽口。"

  "那我家糖坊的活儿......"李婶还惦记着作坊里的事。

  "先歇半个月。"岐大夫把药方折成方块,塞进她蓝布衫口袋,"让阿竹跟您去取药,嘱咐您儿媳妇,煎药时放三颗蜜枣,不苦。"

  阿竹跟着李婶往糖坊走,一路听她念叨:"去年收了三担麦芽糖,我总觉得扔了可惜......"穿过挂满糖人的巷子,作坊里的甜香扑面而来,李婶的儿媳妇正蹲在灶前熬糖浆,见阿竹来,慌忙擦手:"阿竹姑娘,我婆婆这病......"

  "岐大夫说,让您把灶上的糖渣收起来喂猪。"阿竹把药方递过去,"煎药要用砂锅,先泡半个时辰,水要没过药材两指,头煎烧开后小火炖三刻钟,二煎炖两刻钟,两次的药混在一起,分早中晚三次喝。"

  "哎哎。"儿媳妇点头如捣蒜,"我这就去买砂锅。"

  五天后,李婶又来了。这次她没挎竹篮,手里攥着块刚蒸的山药糕:"岐大夫,您尝尝?我今儿喝药时,发现没那么渴了,后半夜能睡一个时辰了。"

  岐大夫接过山药糕,咬了一口:"放了芡实粉?"

  "是啊,您说的芡实,我让儿媳妇磨成粉掺在糕里,小孙子也爱吃。"李婶笑得眼角堆起褶子,"就是这手还抖,昨儿筛糖粉,筛子差点掉地上。"

  "不急。"岐大夫翻开她的药方,在"五味子"旁边添了个小圈,"加两克五味子,酸能敛气。您看这手抖,像没上油的门轴,得慢慢润。"他又从抽屉里摸出个布包,"这是葛根粉,您冲水喝,比糖水清爽,还能生津。"

  入夏时,李婶的手抖好了大半。她挎着装满新收芝麻的竹篮来谢诊,篮子里躺着个青瓷小罐:"这是新榨的芝麻油,岐大夫您炒菜用。"她伸出手,稳稳地拿起柜台上的铜秤,"您看,能称芝麻了!"

  岐大夫看着她手腕灵活地转着秤砣,忽然想起《金匮要略》里的话:"四季脾旺不受邪",忍不住笑了——这脾一醒,人就像返了春。

  二、三伏:老学堂的咳喘声

  三伏天的太阳把柏油路晒得发软,蝉在岐仁堂的老槐树上叫得声嘶力竭。午后,阿竹正用蒲扇给药柜降温,忽听见拐杖笃笃敲台阶的声儿,抬头一看,是退休教师王伯,被他孙子扶着,咳喘得像要把肺咳出来。

  回家路上,王鹏靠在车后座,手里攥着那包枸杞子:"以前总觉得年轻,扛得住,现在才知道,身体不是铁打的。"

  "明天开始,我给你做山药粥当早饭。"妻子握着他的手,"岐大夫说,你这病得慢慢养,不能再喝大酒了。"

  喝药第三天,王鹏的胸痛减轻了。他去公司上班,路过茶水间时,听见员工议论:"王经理最近没去应酬,听说在喝中药。"

  "以前他总说'生意是喝出来的',现在看来,身体比生意重要。"

  王鹏摸了摸胸口,确实没以前那么闷了。他让助理把下午的酒局推了:"以后应酬,能不去就不去,实在推不掉,我也只喝半杯。"

  复诊时,王鹏穿着运动服,气色好了不少:"岐大夫,我这几天晚上绕着小区走两圈,走快了胸口还发紧,但比以前强多了。"

  岐大夫给他加了六克薤白:"这薤白像小蒜头,《神农本草经》说它'主金疮疮败',能通阳散结,您走快了发紧,是阳气还没完全通开。"他又写了张八段锦的图谱,"每天早上练这个,'双手托天理三焦',能顺气。"

  春节前,王鹏的胸痛基本好了。他带着妻子来给岐大夫拜年,手里拎着盒茶叶:"大夫,我现在烟酒都戒了,晚上回家陪孩子写作业,比应酬踏实多了。"

  岐大夫指着窗外的红梅:"《素问》说'恬惔虚无,真气从之',心踏实了,病自然就好了。"

  五、岐仁堂的药香年

  除夕这天,岐仁堂早早挂起红灯笼。李婶带着刚蒸的八宝饭,王伯拎着亲手写的春联,张叔揣着炒瓜子,王鹏扛着箱新茶,都挤在堂屋里,阿竹正给炉子添炭火,满屋子飘着药香和食物的香气。

  "岐大夫,您这春联得我来写。"王伯铺开红纸,蘸着金粉写下"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笔锋苍劲有力。

  李婶把八宝饭端上桌,掀开笼布:"这里面放了芡实和山药,您尝尝,比糖坊的点心健康。"

  张叔剥着瓜子,给岐大夫递了一颗:"我现在每天早上跟老伙计们打太极,能打完整套了。"

  王鹏给大家倒茶:"我现在每周去三次健身房,体检报告出来,各项指标都正常了。"

  岐大夫笑着给每个人递了个红包,里面是晒干的陈皮:"这是三年的陈皮,泡水喝能理气,新的一年,大家都顺顺当当。"

  阿竹突然指着药柜顶上的《黄帝内经》,那书页被风吹得哗哗响:"先生,您看,书自己翻页呢!"

  岐大夫抬头望去,月光从窗棂漏进来,照在泛黄的书页上,正好是"上工治未病"那一页。他忽然想起年轻时师父说的话:"医者,不仅要治病,更要治人;不仅要用药,更要用心。"

  窗外的鞭炮声噼里啪啦响起来,青石板路上的积雪被映得通红。岐仁堂的药香混着饭菜香,飘向巷子深处,像一条温暖的河,淌过每个人的心底。

  喜欢岐大夫的悬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