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晨雾还没散,岐仁堂的木门刚卸下栓,就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撞开。来人身穿格子衬衫,背包带子磨得发亮,眼下的青黑比晨雾还浓。他刚站定就攥着裤腰来回挪:"大夫,您这儿......能加急看吗?我这肚子里跟揣了个漏了的暖壶似的,一会儿就得跑趟厕所,可到了厕所又挤不出几滴,急死个人!"
岐大夫正用软布擦药碾子,药柜上的陈皮还沾着露水的潮气。"别急,先坐下。"他指了指候诊椅,"我姓岐,你贵姓?"
"免贵姓王,做程序开发的。"小王刚坐下又弹起来,喉结滚了滚,"前阵子赶项目,连续熬了三个通宵,中间就靠咖啡和烟顶着。后来就不对劲了——白天在公司,开会开到一半就得冲厕所,有时候来不及还漏点在裤子上;可到了晚上,明明憋得小肚子发胀,蹲半天就滴几滴,尿道还火辣辣的。"
学徒小药端来温水,见他手都在抖,忍不住问:"王哥,您这是着凉了?"
"谁说不是呢!"小王灌了半杯水,"我妈让我喝生姜水,越喝越糟;自己买了利尿的茶包,喝了光跑厕所,腿都软了。"
岐大夫搭脉时,指腹下的脉搏跳得又急又乱,像被风吹得摇晃的烛火。"你这脉,左手弦得像绷紧的弓弦,右手虚得像没上弦的弓。"他收回手,掀起小王的眼睑看了看,"眼白上红血丝跟蜘蛛网似的,最近是不是总跟人吵架?"
小王挠挠头:"嗨,项目出了bug,甲方天天催,老板天天骂,我这火儿就没下去过。昨天跟测试组的人吵完,当场就觉得裤裆一热......"他声音越说越小,耳根红得发烫。
"《素问》说'肝主疏泄',你这肝火啊,跟灶膛里没压住的火苗似的,窜得膀胱都坐不住了。"岐大夫转身从药柜里抽了张处方笺,"再加上熬通宵耗了血,就像田里又旱又刮风,土都裂了缝,水要么存不住,要么渗不下去。"
正说着,门口进来个挎布包的大妈,是住在隔壁胡同的李婶。她见小王这模样就笑:"这不是科技园的小王吗?前阵子还见你在楼下便利店买能量饮料呢,咋熬成这样了?"
小王苦着脸:"李婶您不知道,我这毛病西医查了尿常规、做了B超,啥也没查出来,就开了点'调理肠胃'的药,吃着跟没吃一样。"
"西医看的是管子通不通,咱中医看的是管子里的气顺不顺。"岐大夫提笔蘸墨,"你这情况,是肝火扰了血分,又耗了阴津。《难经》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现在气乱了,血也亏了,膀胱就跟个没盖严的瓦罐,要么晃荡着漏,要么瘀着倒不出。"
他边写边说:"给你用四物汤打底——当归像给田埂松松土,白芍好比浇点凉泉,熟地填填干裂的地,川芎通通淤住的水渠。再加麦冬,《神农本草经》说它'主心腹结气',能润润被肝火烤干的津液;五味子'主益气',像给瓦罐加个盖子,把气收住。甘草调和着,煎的时候加三颗蜜枣,别让药太苦。"
小王盯着处方笺:"就这几味药?不用加点'消炎'的?我总觉得尿道里燎得慌。"
"你这燎得慌,是虚火。"岐大夫把笔搁在砚台上,"就像柴火快烧完时,火苗反而窜得高,这时候添柴比泼水管用。你要是吃了苦寒的药,就像给快灭的灶膛泼冷水,不光火灭不了,连锅都得炸。"
李婶凑过来看方子:"哎哟,这方子我家老头子前阵子刚喝过。他也是总起夜,一晚上跑五六趟,裤腰都勒不住了。岐大夫说他是'血亏了,气也跟着散',喝了半个月,现在能一觉睡到天亮。"
小王眼睛亮了:"真的?那他有没有......拉不出来的时候?"
"咋没有?"李婶往竹椅上坐,"有回他跟老伙计下棋,憋了俩钟头尿,后来就总觉得肚子胀,尿线细得像面条。岐大夫说他是'肺气亏了',给加了山药和麦冬,你猜咋说?"她拍着大腿笑,"说肺就像抽水机的摇杆,摇不动了,底下的水自然上不来。"
岐大夫点点头:"李叔那是常年咳,把肺气耗虚了。《素问》说'肺主通调水道',肺气虚了,就像抽水机没了劲,膀胱里的水要么抽不上来,要么关不紧。所以在补中益气汤里加了山药——《神农本草经》说它'补肺脾肾',像给摇杆加了润滑油;麦冬润着,让气能顺顺当当往下走。"
正说着,门口闯进个穿篮球服的小伙子,球衣后背洇着深色的汗渍。"大夫!救急!"他弓着腰,手按在小肚子上,"刚才打球喝了三瓶冰汽水,现在尿痛得像撒辣椒水,每滴都带着火,裤子都不敢提!"
小药赶紧搬来凳子,岐大夫见他嘴唇红得发紫,舌苔黄腻得像刷了层油。"伸舌头我看看......脉跳得跟打鼓似的,又快又沉。"他搭完脉直起身,"这是热结在膀胱了,就像水沟里堵了烂叶子,又被太阳晒得发臭。"
小伙子急道:"那咋办?用刚才那方子?"
"你这得用五淋散。"岐大夫转身抓药,"瞿麦、萹蓄像小刷子,能把水沟里的烂叶子刷干净;滑石粉好比撒了层爽身粉,让水走得顺溜;再加栀子、甘草梢,清清热,就像往臭水沟里撒把石灰,消消浊气。"他把药包好,"记住,熬药时加把葱白,喝的时候别放凉,温温的喝,让药劲儿能往下走。"
小伙子捏着药包要走,李婶喊住他:"哎,可别再喝冰的了!去年我孙子吃冰西瓜吃坏了,也是尿痛,岐大夫说他是'肺脾燥得冒火,水源头都干了',给喝了黄芩清肺饮,说是先浇浇上面的火,下面的水才能慢慢满起来。"
岐大夫补充道:"肺是水之上源,就像山顶的泉眼,泉眼干了,山下的溪流自然要断。黄芩清肺饮清了肺热,泉眼通了,膀胱里的水才能慢慢充盈,尿也就顺了。"
小伙子刚走,进来个拄拐杖的老爷子,颤巍巍的,裤脚沾着草屑。"岐大夫......"他喘着气坐下,"我这毛病,说出来丢人......"
"都是老街坊,有啥丢人的。"岐大夫递过杯温茶,"您慢慢说。"
老爷子抿了口茶,脸憋得通红:"夜里起夜,刚躺下又想去,可到了厕所,尿就跟挤牙膏似的,滴滴答答到天亮。有时候还疼,越疼越想尿,越尿越疼,简直是遭罪......"
李婶在旁叹气:"张大爷这是前阵子跟老太太拌嘴,气着了。本来就虚,一上火更了不得。"
岐大夫掀开老爷子的袖口,手腕上的皮肤松得像挂着的布。"您这脉,虚得快摸不着了,像风中的残烛。"他轻轻按了按老爷子的膝盖,"腿也发凉吧?腰跟折了似的疼?"
张大爷点头如捣蒜:"可不是!晚上睡觉得垫仨棉垫,腰还总像坠着块石头。前儿孙子给买了进口药,吃了更糟,连大便都带血了。"
"您这是膀胱的阳气虚了,就像水壶底下的火灭了,水烧不开,自然倒不顺畅。"岐大夫打开抽屉,拿出个瓷瓶,"这是八味丸,从《金匮要略》的肾气丸化来的,里面的附子、肉桂是火种,熟地、山萸肉是柴,先把火点起来。"他又抓了把车前子和牛膝,"再加这俩,车前子像给尿道扫垃圾,牛膝能把火气往下引,别让它在上面瞎窜。"
张大爷捏着药瓶发愣:"就这小黑丸?能管用?"
"您可别小瞧它。"李婶接过话,"我娘家叔公八十多了,前年也是这毛病,疼得直打滚,连床都下不了。就吃这丸子,加了点附子,不到一个月就能自己拄拐遛弯了。岐大夫说,这叫'阴中求阳',就像给冻僵的地里埋点火种,慢慢就能化开冻土。"
岐大夫补充道:"要是膀胱阴虚,就像水壶没了底,存不住水,得用滋肾丸滋阴;阳虚了像没了火,化不开水,就用六味地黄丸'阳中求阴'。您这是阳虚得厉害,八味丸里的附子能把散了的火拢起来,让膀胱能自己'开闸关闸'。"
正说着,张大爷的老伴拎着菜篮子来了,见着岐大夫就抹眼泪:"他不光尿不好,这几天还肿,脸跟发面馒头似的,腿一按一个坑,喘气都带着痰,夜里能把人憋醒!"
岐大夫掀开张大爷的眼皮,眼睑肿得发亮,像泡透的木耳。"这是水湿跑出来了。"他沉吟片刻,"在刚才的药里再加片附子,像给灶膛添块大柴,火旺了,水才能烧开,湿气才能跟着汗和尿排出去。"他又嘱咐,"熬药时放三片生姜,五颗大枣,《伤寒论》里说'姜枣和中',别让药性太猛伤了脾胃。"
过了十来天,小王先来了。他穿了件合身的衬衫,背包也换了个新的,见人就笑:"大夫,神了!喝到第五天,就不怎么漏了,现在开会俩小时不用跑厕所,晚上也能睡踏实了。"
岐大夫给他搭了脉:"肝火下去点了,但血还亏着。把四物汤里的麦冬减点,加味枸杞,《神农本草经》说它'主五内邪气,久服坚筋骨',补补肝肾,别让病根再犯。"
又过了半月,张大爷由儿子扶着来复诊,脸上的肿消了大半,拐杖也扔了。"现在起夜最多一回,尿得也顺了,腰不疼了,痰也少了。"他笑得露出牙床,"昨天试着跟老伙计下了盘棋,俩钟头没动地方,啥事没有!"
岐大夫看着他舌苔:"火气下去了,但元气还虚。把汤剂停了,光吃八味丸吧。"他指着药瓶上的字,"丸者,缓也,就像给地里慢慢施肥,急不得。等开春暖和了,再加点山药、莲子熬粥,慢慢养着。"
旁边候诊的街坊们凑过来,七嘴八舌地问自家的毛病。有说儿媳妇生完孩子总尿失禁的,有说孙子总尿床的,岐大夫都一一耐心答着,小药在旁飞快地记着药方。
日头爬到竹帘顶上时,岐仁堂里飘起了药香。小王拎着新药包要走,回头问:"大夫,您说这小便的毛病,看着五花八门,其实都是一个理?"
岐大夫正用戥子称茯苓,闻言抬头笑:"《素问》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气化则能出矣'。不管是尿多、尿少、尿痛,归根结底是'气化'出了问题。气顺了,血足了,阴阳和了,膀胱自然能自己做主。就像家里的水管,管子没堵,水压够,开关灵,还愁水不顺?"
小王点点头,推门出去时,正撞见张大爷拎着鸟笼从对过胡同走出来,脚步稳当,嘴里还哼着小曲。阳光透过梧桐叶洒下来,在青石板路上织出细碎的金斑,像那些藏在寻常日子里的医理,看着朴实,却透着生生不息的暖意。
岐大夫望着门口,拿起案上的《脾胃论》,指尖划过"人以胃气为本"几个字。小药凑过来说:"师父,您说这些毛病看着不一样,其实都跟气血、阴阳有关?"
"可不是。"岐大夫翻过一页,"医案是死的,人是活的。但千变万变,离不开'辨证'二字。就像这小便的事,有的是火太旺,有的是水太少,有的是管子堵,有的是泵没劲,得先看清是哪儿出了岔子,再对症调治。"他指着窗外,"你看那老槐树,根扎得深,水土匀,自然枝繁叶茂;要是根虚了,要么旱死,要么涝死。人也一样,正气足了,啥毛病都能自己扛过去。"
药香混着秋风漫出窗棂,缠在过往行人的衣襟上。岐仁堂的铜铃又响了,这次的脚步声不急不缓,像日子本身,稳稳当当,带着草木的清芬。
喜欢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岐大夫正用软布擦药碾子,药柜上的陈皮还沾着露水的潮气。"别急,先坐下。"他指了指候诊椅,"我姓岐,你贵姓?"
"免贵姓王,做程序开发的。"小王刚坐下又弹起来,喉结滚了滚,"前阵子赶项目,连续熬了三个通宵,中间就靠咖啡和烟顶着。后来就不对劲了——白天在公司,开会开到一半就得冲厕所,有时候来不及还漏点在裤子上;可到了晚上,明明憋得小肚子发胀,蹲半天就滴几滴,尿道还火辣辣的。"
学徒小药端来温水,见他手都在抖,忍不住问:"王哥,您这是着凉了?"
"谁说不是呢!"小王灌了半杯水,"我妈让我喝生姜水,越喝越糟;自己买了利尿的茶包,喝了光跑厕所,腿都软了。"
岐大夫搭脉时,指腹下的脉搏跳得又急又乱,像被风吹得摇晃的烛火。"你这脉,左手弦得像绷紧的弓弦,右手虚得像没上弦的弓。"他收回手,掀起小王的眼睑看了看,"眼白上红血丝跟蜘蛛网似的,最近是不是总跟人吵架?"
小王挠挠头:"嗨,项目出了bug,甲方天天催,老板天天骂,我这火儿就没下去过。昨天跟测试组的人吵完,当场就觉得裤裆一热......"他声音越说越小,耳根红得发烫。
"《素问》说'肝主疏泄',你这肝火啊,跟灶膛里没压住的火苗似的,窜得膀胱都坐不住了。"岐大夫转身从药柜里抽了张处方笺,"再加上熬通宵耗了血,就像田里又旱又刮风,土都裂了缝,水要么存不住,要么渗不下去。"
正说着,门口进来个挎布包的大妈,是住在隔壁胡同的李婶。她见小王这模样就笑:"这不是科技园的小王吗?前阵子还见你在楼下便利店买能量饮料呢,咋熬成这样了?"
小王苦着脸:"李婶您不知道,我这毛病西医查了尿常规、做了B超,啥也没查出来,就开了点'调理肠胃'的药,吃着跟没吃一样。"
"西医看的是管子通不通,咱中医看的是管子里的气顺不顺。"岐大夫提笔蘸墨,"你这情况,是肝火扰了血分,又耗了阴津。《难经》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现在气乱了,血也亏了,膀胱就跟个没盖严的瓦罐,要么晃荡着漏,要么瘀着倒不出。"
他边写边说:"给你用四物汤打底——当归像给田埂松松土,白芍好比浇点凉泉,熟地填填干裂的地,川芎通通淤住的水渠。再加麦冬,《神农本草经》说它'主心腹结气',能润润被肝火烤干的津液;五味子'主益气',像给瓦罐加个盖子,把气收住。甘草调和着,煎的时候加三颗蜜枣,别让药太苦。"
小王盯着处方笺:"就这几味药?不用加点'消炎'的?我总觉得尿道里燎得慌。"
"你这燎得慌,是虚火。"岐大夫把笔搁在砚台上,"就像柴火快烧完时,火苗反而窜得高,这时候添柴比泼水管用。你要是吃了苦寒的药,就像给快灭的灶膛泼冷水,不光火灭不了,连锅都得炸。"
李婶凑过来看方子:"哎哟,这方子我家老头子前阵子刚喝过。他也是总起夜,一晚上跑五六趟,裤腰都勒不住了。岐大夫说他是'血亏了,气也跟着散',喝了半个月,现在能一觉睡到天亮。"
小王眼睛亮了:"真的?那他有没有......拉不出来的时候?"
"咋没有?"李婶往竹椅上坐,"有回他跟老伙计下棋,憋了俩钟头尿,后来就总觉得肚子胀,尿线细得像面条。岐大夫说他是'肺气亏了',给加了山药和麦冬,你猜咋说?"她拍着大腿笑,"说肺就像抽水机的摇杆,摇不动了,底下的水自然上不来。"
岐大夫点点头:"李叔那是常年咳,把肺气耗虚了。《素问》说'肺主通调水道',肺气虚了,就像抽水机没了劲,膀胱里的水要么抽不上来,要么关不紧。所以在补中益气汤里加了山药——《神农本草经》说它'补肺脾肾',像给摇杆加了润滑油;麦冬润着,让气能顺顺当当往下走。"
正说着,门口闯进个穿篮球服的小伙子,球衣后背洇着深色的汗渍。"大夫!救急!"他弓着腰,手按在小肚子上,"刚才打球喝了三瓶冰汽水,现在尿痛得像撒辣椒水,每滴都带着火,裤子都不敢提!"
小药赶紧搬来凳子,岐大夫见他嘴唇红得发紫,舌苔黄腻得像刷了层油。"伸舌头我看看......脉跳得跟打鼓似的,又快又沉。"他搭完脉直起身,"这是热结在膀胱了,就像水沟里堵了烂叶子,又被太阳晒得发臭。"
小伙子急道:"那咋办?用刚才那方子?"
"你这得用五淋散。"岐大夫转身抓药,"瞿麦、萹蓄像小刷子,能把水沟里的烂叶子刷干净;滑石粉好比撒了层爽身粉,让水走得顺溜;再加栀子、甘草梢,清清热,就像往臭水沟里撒把石灰,消消浊气。"他把药包好,"记住,熬药时加把葱白,喝的时候别放凉,温温的喝,让药劲儿能往下走。"
小伙子捏着药包要走,李婶喊住他:"哎,可别再喝冰的了!去年我孙子吃冰西瓜吃坏了,也是尿痛,岐大夫说他是'肺脾燥得冒火,水源头都干了',给喝了黄芩清肺饮,说是先浇浇上面的火,下面的水才能慢慢满起来。"
岐大夫补充道:"肺是水之上源,就像山顶的泉眼,泉眼干了,山下的溪流自然要断。黄芩清肺饮清了肺热,泉眼通了,膀胱里的水才能慢慢充盈,尿也就顺了。"
小伙子刚走,进来个拄拐杖的老爷子,颤巍巍的,裤脚沾着草屑。"岐大夫......"他喘着气坐下,"我这毛病,说出来丢人......"
"都是老街坊,有啥丢人的。"岐大夫递过杯温茶,"您慢慢说。"
老爷子抿了口茶,脸憋得通红:"夜里起夜,刚躺下又想去,可到了厕所,尿就跟挤牙膏似的,滴滴答答到天亮。有时候还疼,越疼越想尿,越尿越疼,简直是遭罪......"
李婶在旁叹气:"张大爷这是前阵子跟老太太拌嘴,气着了。本来就虚,一上火更了不得。"
岐大夫掀开老爷子的袖口,手腕上的皮肤松得像挂着的布。"您这脉,虚得快摸不着了,像风中的残烛。"他轻轻按了按老爷子的膝盖,"腿也发凉吧?腰跟折了似的疼?"
张大爷点头如捣蒜:"可不是!晚上睡觉得垫仨棉垫,腰还总像坠着块石头。前儿孙子给买了进口药,吃了更糟,连大便都带血了。"
"您这是膀胱的阳气虚了,就像水壶底下的火灭了,水烧不开,自然倒不顺畅。"岐大夫打开抽屉,拿出个瓷瓶,"这是八味丸,从《金匮要略》的肾气丸化来的,里面的附子、肉桂是火种,熟地、山萸肉是柴,先把火点起来。"他又抓了把车前子和牛膝,"再加这俩,车前子像给尿道扫垃圾,牛膝能把火气往下引,别让它在上面瞎窜。"
张大爷捏着药瓶发愣:"就这小黑丸?能管用?"
"您可别小瞧它。"李婶接过话,"我娘家叔公八十多了,前年也是这毛病,疼得直打滚,连床都下不了。就吃这丸子,加了点附子,不到一个月就能自己拄拐遛弯了。岐大夫说,这叫'阴中求阳',就像给冻僵的地里埋点火种,慢慢就能化开冻土。"
岐大夫补充道:"要是膀胱阴虚,就像水壶没了底,存不住水,得用滋肾丸滋阴;阳虚了像没了火,化不开水,就用六味地黄丸'阳中求阴'。您这是阳虚得厉害,八味丸里的附子能把散了的火拢起来,让膀胱能自己'开闸关闸'。"
正说着,张大爷的老伴拎着菜篮子来了,见着岐大夫就抹眼泪:"他不光尿不好,这几天还肿,脸跟发面馒头似的,腿一按一个坑,喘气都带着痰,夜里能把人憋醒!"
岐大夫掀开张大爷的眼皮,眼睑肿得发亮,像泡透的木耳。"这是水湿跑出来了。"他沉吟片刻,"在刚才的药里再加片附子,像给灶膛添块大柴,火旺了,水才能烧开,湿气才能跟着汗和尿排出去。"他又嘱咐,"熬药时放三片生姜,五颗大枣,《伤寒论》里说'姜枣和中',别让药性太猛伤了脾胃。"
过了十来天,小王先来了。他穿了件合身的衬衫,背包也换了个新的,见人就笑:"大夫,神了!喝到第五天,就不怎么漏了,现在开会俩小时不用跑厕所,晚上也能睡踏实了。"
岐大夫给他搭了脉:"肝火下去点了,但血还亏着。把四物汤里的麦冬减点,加味枸杞,《神农本草经》说它'主五内邪气,久服坚筋骨',补补肝肾,别让病根再犯。"
又过了半月,张大爷由儿子扶着来复诊,脸上的肿消了大半,拐杖也扔了。"现在起夜最多一回,尿得也顺了,腰不疼了,痰也少了。"他笑得露出牙床,"昨天试着跟老伙计下了盘棋,俩钟头没动地方,啥事没有!"
岐大夫看着他舌苔:"火气下去了,但元气还虚。把汤剂停了,光吃八味丸吧。"他指着药瓶上的字,"丸者,缓也,就像给地里慢慢施肥,急不得。等开春暖和了,再加点山药、莲子熬粥,慢慢养着。"
旁边候诊的街坊们凑过来,七嘴八舌地问自家的毛病。有说儿媳妇生完孩子总尿失禁的,有说孙子总尿床的,岐大夫都一一耐心答着,小药在旁飞快地记着药方。
日头爬到竹帘顶上时,岐仁堂里飘起了药香。小王拎着新药包要走,回头问:"大夫,您说这小便的毛病,看着五花八门,其实都是一个理?"
岐大夫正用戥子称茯苓,闻言抬头笑:"《素问》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气化则能出矣'。不管是尿多、尿少、尿痛,归根结底是'气化'出了问题。气顺了,血足了,阴阳和了,膀胱自然能自己做主。就像家里的水管,管子没堵,水压够,开关灵,还愁水不顺?"
小王点点头,推门出去时,正撞见张大爷拎着鸟笼从对过胡同走出来,脚步稳当,嘴里还哼着小曲。阳光透过梧桐叶洒下来,在青石板路上织出细碎的金斑,像那些藏在寻常日子里的医理,看着朴实,却透着生生不息的暖意。
岐大夫望着门口,拿起案上的《脾胃论》,指尖划过"人以胃气为本"几个字。小药凑过来说:"师父,您说这些毛病看着不一样,其实都跟气血、阴阳有关?"
"可不是。"岐大夫翻过一页,"医案是死的,人是活的。但千变万变,离不开'辨证'二字。就像这小便的事,有的是火太旺,有的是水太少,有的是管子堵,有的是泵没劲,得先看清是哪儿出了岔子,再对症调治。"他指着窗外,"你看那老槐树,根扎得深,水土匀,自然枝繁叶茂;要是根虚了,要么旱死,要么涝死。人也一样,正气足了,啥毛病都能自己扛过去。"
药香混着秋风漫出窗棂,缠在过往行人的衣襟上。岐仁堂的铜铃又响了,这次的脚步声不急不缓,像日子本身,稳稳当当,带着草木的清芬。
喜欢岐大夫的悬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