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岐仁堂藏三方 寻常草木治大病-《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岐仁堂的青石板缝里,总嵌着些不知名的草籽。入夏一场透雨,竟冒出丛丛旱莲草,墨绿的叶子上滚着水珠,像撒了把绿玛瑙。岐大夫蹲在门槛上翻《本草纲目》,竹编的药筐里摊着刚收的女贞子,黑亮亮的像串小葡萄。

  "师父,这俩野草也能当药?"徒弟小砚蹲在旁边,手里捏着片旱莲叶,指腹被染成紫褐色。

  岐大夫没抬头:"等会儿就有人来求它们了。"话音刚落,玻璃门"叮咚"作响,穿格子衫的阿明捂着后腰闯进来,脸白得像宣纸。

  一、二至丸:熬夜人的"阴阳调和汤"

  阿明是个游戏主播,为冲业绩连着半个月通宵直播,起初是早上起来头晕,后来发展到撒尿时尿道发烫,腰像被钝器碾过。"岐大夫,我是不是肾亏了?"他捂着小腹直咧嘴,"药店推荐的六味地黄丸,越吃越上火。"

  岐大夫让他伸出舌头,舌质红得像熟透的山楂,苔薄得像层蝉翼。三指搭在腕上,脉细得像头发丝,却跳得又急又快。"《黄帝内经》说'人卧则血归于肝',你夜夜不睡,肝血耗干了,肾水也被肝火熬得见底。"他指着《灵枢》"肝肾同源"篇,"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生,你这是把精血都熬成灯油了。"

  小砚在旁搭话:"那用枸杞子补补?"岐大夫摇头,从药筐里抓起把女贞子:"枸杞子偏温,他现在肝火正旺,补得不对路。你看这女贞子,冬至那天采收的,裹着一冬的闭藏之气,能把肾水从井里引上来;再配上夏至收的旱莲草,带着一夏的生发之力,能把肝火压下去。"

  他提笔写方:

  二至丸加减

  女贞子15g(冬至采) 旱莲草15g(夏至采)

  生地10g 丹皮6g 白茅根15g

  "《本草纲目》说女贞子'强阴,健腰膝',旱莲草'止血,固齿,乌须发',俩药搁一块儿,就像给肝肾装了台加湿器。"岐大夫指着药方,"你撒尿发烫,是肝火顺着肝经往下窜,加丹皮清肝火,白茅根利水道,让火从小便走。"

  阿明盯着药方犯嘀咕:"就这两味草?能比地黄丸管用?"岐大夫取过两个小瓷碟,一个放女贞子,一个放旱莲草:"你看这女贞子,黑入肾,冬至采时正赶上阳气初生,像给肾水加了把火;旱莲草青入肝,夏至采时阴气始生,像给肝火泼了瓢水。这叫'坎离既济',《周易》里的道理,比单补肾阴周全。"

  三日后,阿明顶着黑眼圈来谢诊,后腰不疼了,尿也不烫了。"我把直播时间调了,凌晨三点前准睡。"他递来袋荔枝,"岐大夫,您这药真神,才三块多一副。"

  岐大夫笑着摆手:"不是药神,是天地神。草木比人懂时节,该收时收,该长时长,顺了天时,药效自个儿就出来了。"

  二、二妙散:泥瓦匠的"祛湿神方"

  芒种过后,天像扣了口大蒸锅。泥瓦匠老周扛着瓦刀冲进岐仁堂,一进门就脱鞋,一股酸臭味漫开来。他脚底板长满水疱,黄水流到脚趾缝,痒得直跺脚:"岐大夫,快给我开点止痒的药膏,工地活儿催得紧!"

  岐大夫让他坐在竹凳上,撩起裤腿,膝盖内侧也有片红斑。"伸舌头看看。"舌质暗红,苔黄腻得像抹了层油。"脉滑数,《金匮要略》说'湿家身烦疼',你这是湿热裹在皮肉里了。"

  老周急道:"那赶紧给我开点消炎药!"岐大夫摇头:"你这不是发炎,是脾虚生湿,再被暑气一蒸,就成了湿热。就像墙角阴湿处,又闷又热,准长霉。"

  他从药柜里取出两味药,苍术块头大,断面白中带黄;黄柏薄片,黄得发亮。"这俩配一块儿叫二妙散,专治湿热。"

  二妙散加味

  苍术12g(茅山产) 黄柏10g(川产)

  薏苡仁30g 牛膝10g 苦参6g

  "《本草经疏》说苍术'健脾燥湿,发汗解肌',你整天在泥水里踩,湿气从脚底板钻进去,脾来不及运化,就积成了湿毒。苍术像把干布,能把脾里的湿吸走。"岐大夫掂着黄柏,"这川黄柏苦能清热,寒能泻火,像给湿热泼了瓢冷水。"

  老周挠着脚:"我以前用花椒水泡脚也管用,就是不除根。"岐大夫笑道:"花椒能止痒,但去不了脾里的湿。苍术是从根上治,让脾能自己排水;黄柏是从上面清,让热没地方待。一升一降,像给身子开了扇窗,湿气热气都能散出去。"

  他又加了薏苡仁和牛膝:"薏苡仁能把湿从小便排出去,牛膝引药往下走,专治腿脚的湿热。这方子熬水,既能喝又能泡,内外夹攻。"

  老周拿着药方要走,岐大夫叫住他:"别用铁锅煎,用砂锅!苍术遇铁会变味。还有,别喝冰啤酒,冰的会把湿气锁在身子里。"

  一周后,老周拎着袋新摘的黄瓜来,脚底板的水疱结了痂。"工地工友都问我在哪买的药,我说岐仁堂的二妙散,才五块钱一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岐大夫正在翻晒苍术,闻言笑道:"这苍术得用茅山的,那里的土性燥,长出来的苍术祛湿才有力道。药材认地,就像人认家乡,离了故土,劲儿就差了。"

  三、甘麦大枣汤:服装厂女工的"安神茶"

  梅雨季节,天天下雨。服装厂的林姐抱着缝纫机零件进来,眼圈黑得像涂了墨,说话时声音发颤:"岐大夫,我这几天总想哭,夜里抱着枕头坐到天亮,车间组长说我快成神经病了。"

  她刚四十出头,头发白了大半,手指因常年踩缝纫机,关节有些变形。岐大夫让她伸出手,手心潮潮的,指甲盖泛着青。"来,搭个脉。"脉弦得像绷紧的弦,按下去又有些弱。

  "《金匮要略》说'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岐大夫合上医书,"你这是心神被肝火扰了,就像屋里进了只野猫,搅得人不得安宁。"

  林姐红着眼圈:"我也不想哭,就是控制不住。儿子高考,老公下岗,厂里又要裁人......"岐大夫递过杯热茶:"别急,先把心神稳住。你看这麦子,秋种夏收,经了四季,最能养心气。"

  他写下药方:

  甘麦大枣汤加味

  浮小麦30g 炙甘草10g 大枣10枚(掰开)

  合欢皮10g 远志6g 炒麦芽15g

  "《本草拾遗》说小麦'养心气,心病宜食之',你这心就像被雨水泡透的柴火,点不着,发不出光。小麦能把心液补回来,就像给柴火晒干。"岐大夫指着药方,"甘草能缓急,就像给绷紧的弦松松劲;大枣补脾,脾是气血的源头,脾旺了,气血才能供到心里。"

  林姐捏着药方笑:"这不是咱家厨房里的东西吗?能治病?"岐大夫取过浮小麦,颗粒饱满,带着淡淡的麦香:"你可别小看它们。小麦得用浮在水上的,那是麦子里的精华,轻清上浮,能养心;沉底的麦仁太实,走脾胃,不一样。"

  他又加了合欢皮和远志:"合欢皮能'安五脏,和心志',远志能'安神益智',帮着小麦把心神稳住。你早晚煎着喝,像喝茶一样,喝完别干活,躺会儿歇口气。"

  林姐临走时,岐大夫又嘱咐:"煎药时用砂锅,水要没过药材三指,大火烧开,小火煮二十分钟。喝的时候别加糖,大枣本身就甜。"

  半个月后,林姐带着新做的枕套来,眼圈亮了,说话也有了底气:"儿子模考进步了,老公找了份保安的活儿,我夜里能睡五个钟头了。厂里好几个姐妹都让我帮忙抓这药呢!"

  岐大夫正在给大枣去核,闻言笑道:"这药不贵,三块钱能喝两天。人心啊,就像这麦子,得有阳光雨露,还得有歇脚的时候,不能总紧绷着。"

  尾声:岐仁堂的药香

  立秋那天,岐仁堂晒满了药材。二至丸的女贞子和旱莲草晾在竹匾里,二妙散的苍术和黄柏挂在屋檐下,甘麦大枣汤的小麦和大枣装在陶罐里,药香混着桂花香,飘出半条街。

  小砚正在整理药方,忽然问:"师父,这三个方子都这么简单,为啥能治大病?"岐大夫指着墙上的《黄帝内经》挂图:"中医治病,不在药多,在对症。就像打仗,兵不在多,在精。"

  他拿起女贞子和旱莲草:"二至丸调阴阳,就像给天地安个调节器,让日月轮转有序;二妙散化湿热,就像给屋子开窗户,让浊气出去,清气进来;甘麦大枣汤安神,就像给心找个安稳的家,不慌不忙。"

  正说着,阿明、老周、林姐结伴而来,手里提着水果点心。"岐大夫,我们合计着,给您这三个方子刻块匾,就叫'三方济世'!"

  岐大夫笑着摆手:"别刻匾,把方子传开就好。让街坊们知道,治病不一定非得贵药,田埂上的草,厨房里的粮,用对了都是宝。"

  夕阳穿过药铺的窗棂,照在三个方子的墨迹上,"二至丸"、"二妙散"、"甘麦大枣汤"这几个字,在金光里仿佛活了过来,带着草木的清香,飘向寻常巷陌。

  喜欢岐大夫的悬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