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仁堂的铜风铃在三月的风里叮当作响,老槐树刚抽出鹅黄的嫩芽,沾着晨露,把影子投在青石板铺就的门廊上。岐大夫坐在临窗的梨木案后,案上摊着本泛黄的《脾胃论》,旁边的白瓷碟里盛着几粒炒得焦香的麦芽——这是他晨起习惯嚼的,说能"醒脾开胃,就像给昏睡的脾胃敲敲梆子"。
"师父,陈经理家的药该炮制了。"徒弟小杨端着个砂罐进来,罐里是上周刚收的益智仁,正准备用盐水炒。岐大夫抬头看了眼日头,晨光斜斜地照在药柜的铜环上,映出"当归白术"这些熟悉的标签。"记得盐水要温的,炒到外皮微焦就行。"他叮嘱道,"这益智仁就像给脾胃加了层暖帘,能挡挡寒气,可别炒过了火,失了药性。"
正说着,门廊下传来自行车急刹车的声音,接着是周敏带着哭腔的喊声:"岐大夫!岐大夫在家吗?"她人还没进门,手里的帆布包先撞在门框上,拉链崩开,掉出个皱巴巴的病历本,封皮上"陈玉山"三个字被汗水洇得发潮。
岐大夫心里咯噔一下。陈玉山是街对面"城建五公司"的项目经理,去年秋上第一次来岐仁堂时,那模样他还记得清楚:五十出头的人,背有点驼,穿件洗得发白的工装夹克,坐下时得一手撑着腰,一手按住胸口,说"就像揣了个没炸透的面引子,又胀又沉"。那会儿他不光胸膈胀闷,手脚还麻,尤其是开会攥笔时,指尖能麻得像过电,得使劲甩甩才能缓过来。
"师父您看,这脉......"小杨当时在旁边侍诊,摸着陈玉山的脉,眉头皱成个疙瘩。岐大夫接过手去,三指搭在寸关尺上,凝神片刻,缓缓道:"六脉坚劲如弓弦,按之却中空如葱管,这是《脉经》里说的'芤兼革脉'啊。"他让陈玉山伸出舌头,舌质淡白,苔薄腻,边缘还有淡淡的齿痕。
"陈经理平时是不是总熬夜审图纸?"岐大夫问。陈玉山叹口气:"可不是嘛,工地上事多,甲方催得紧,常半夜爬起来改方案,饭也没准点,有时啃个凉馒头就对付了。"周敏在旁边补充:"他还爱喝冰啤酒,说天热解乏,去年夏天一口气能灌三瓶。"
岐大夫放下手,指节轻轻敲着桌面:"《黄帝内经》说'脾主四肢,胃主受纳'。您这脾胃就像家里的老灶台,本该火旺锅热,能把生米做成熟饭。可您老让它干熬着,要么给冷食,要么不给 fuel,灶膛早凉透了。"他拿起桌上的茶壶,往空杯里倒了点温水,"清阳本该像这水蒸汽,往头上、四肢走,现在灶火弱,蒸汽上不去,全堵在中间,所以胸口闷;四肢没了清阳滋养,自然发麻。"
小杨在旁边记笔记,忍不住问:"师父,那脉象为啥又劲又空?"岐大夫指着院里的老槐树:"树皮看着硬,里头要是空了,不就成了枯枝?他这是脾胃虚损,阳气散耗,就像炉膛里的火快灭了,只剩点火星子在那撑着,所以脉看着劲,实则虚得很。"
当时开的六君子汤,岐大夫是一味味跟陈玉山夫妇解释的:"党参就像刚碾的新米,补脾气最平和;白术是炒过的,性温,能把脾胃里的湿邪吸干,就像给灶台擦干净;茯苓像块海绵,能渗湿利水;甘草是'国老',《神农本草经》说它'温中下气',能调和诸药。这四味是'四君子',好比给脾胃搭了个架子。"他又拿起陈皮和半夏,"陈皮得是三年以上的,陈久者良,能理气化痰,就像给堵着的烟囱通通气;半夏要姜汁泡过的,去了毒性,能化掉胃里的痰浊,好比刮掉锅上的焦垢。"
"那这益智仁和肉桂......"周敏指着药方上的两味药。"益智仁像给脾胃加了层保温棉,《本草纲目》说它'治冷气腹痛',能让脾暖起来;肉桂是桂树的皮,得选油润的,就像灶膛里的引火炭,一点就能着,能补火助阳,让脾胃的火力旺起来。"岐大夫边说边从药柜里拿出块肉桂,掰了一小块递给陈玉山:"您闻闻,这香味冲不冲?这就是阳气的味道。"
他又开了金匮肾气丸,让陈玉山按说明书吃。"肾是先天的根,脾是后天的本。"岐大夫打比方,"就像庄稼,既得靠种子好(肾),也得靠土地肥(脾)。这金匮肾气丸里有熟地、山药补阴,附子、肉桂补阳,阴阳双补,好比给根上浇点营养液。"
陈玉山吃了一个月药,复诊时说胸口的"面引子"消了大半,手脚麻也轻了。周敏特意拎来袋新蒸的馒头:"他现在能吃俩馒头了,半夜也不爬起来改图纸了,说听您的,'让脾胃歇够了再干活'。"岐大夫又给他调了调方子,减了半夏的量,加了点炒麦芽,说"春天肝木旺,得让脾胃再结实点,免得被肝气欺负"。
谁知这安稳日子没过仨月,就出了岔子。
今年三月,陈玉山负责的城东"幸福家园"项目到了收尾阶段,甲方却拖着五百万工程款不给,还突然发了封律师函,说"墙体空鼓、地面起砂",要扣掉八成工程款。那天陈玉山正在工地核对钢筋用量,接到律师函时,当场就把文件夹摔在泥地上,指着甲方代表的鼻子骂:"我陈玉山干了三十年工程,从没偷过工减过料!你们查清楚了吗?"
"慢点,先含一小口。"岐大夫用小勺舀了点药汁,送到他嘴边,"就像吃糖一样,含在嘴里,慢慢咽。"药汁顺着喉咙滑下去,陈玉山没吐,只是眉头皱了皱。"您看,胃气还有点知觉。"岐大夫松了口气,"这药能叫醒它。"
就这么一小勺一小勺地喂,半碗药喂了近一个时辰。到傍晚时,陈玉山居然没再吐,还睁着眼看了看周敏,虚弱地说:"渴......"周敏赶紧要倒热水,被岐大夫拦住了:"只能喝米汤,还得是温的,不能烫,也不能凉。"
小杨端来一碗熬得稠稠的米汤,用小勺喂了两口。陈玉山咽下去,没吐。岐大夫点点头:"胃气开始回升了。《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这米汤就是最好的药引子,能帮着脾胃慢慢醒过来。"
当晚,岐大夫没回家,就在药铺的隔间守着。夜里陈玉山又醒了一次,说右胁疼得轻了些,还想吃口米汤。小杨在旁边记医案,写道:"服附子理中汤半剂,得进米汤两口,未再呕吐,脉息稍复,阳气初回。"
第二天一早,陈玉山居然能自己坐起来了,虽然还没力气说话,但眼神亮了些。岐大夫又给他诊脉,这次重按之下,隐约能摸到点搏动了,不像昨天那样空落落的。"有起色了。"他对周敏说,"今天的药减点附子量,加片生姜,生姜能和胃止呕,就像给胃气搭个梯子,让它顺顺当当往下走。"
这天陈玉山喝了小半碗米汤,中午时解了次大便,虽然还有血,但颜色淡了些,不再是黑红色。周敏高兴得直抹眼泪,跟送饭来的工友说:"岐大夫真是神了,医院都没办法的事,他两副药就见好!"
工友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瓦工老王说:"我去年也气得胃疼,吃了些顺气的药不管用,后来岐大夫让我用陈皮泡水喝,说'气顺了就不疼了',还真管用。"钢筋工小李插嘴:"我爸也脾虚,岐大夫让他多吃炒山药,说'山药能补脾气,就像给土地上肥',现在身体硬朗多了。"
岐大夫听见了,笑着说:"不是我神,是中医讲'顺其性'。人就像庄稼,该浇水时浇水,该施肥时施肥,别逆天而行。陈经理这病,就是违背了'脾喜温恶凉,喜燥恶湿'的性子,又让肝气伤了它,现在不过是帮它回到正道上。"
接下来的五天,陈玉山的药每天都微调:第三天加了茯苓,说"脾土虚了容易生湿,得加点渗湿的";第五天减了干姜,加了点炒麦芽,"胃气醒得差不多了,该让它自己动起来,麦芽能消食健胃,就像给脾胃加个小马达"。到第七天时,他已经能喝小半碗小米粥,还能跟周敏说两句话,讨论工地的事了。
"师父,现在能换方子了吗?"小杨看着陈玉山气色好转,问道。岐大夫正在翻《金匮要略》,指着其中一页说:"《金匮》讲'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他现在阳气回来些了,但脾土还虚,得慢慢补。附子理中汤是救急的,就像给冻僵的人猛灌姜汤,现在缓过来了,该换温和的方子,六君子汤就合适,还得配上金匮肾气丸,脾肾同补。"
这次的六君子汤,岐大夫加了炒白芍和柴胡。"白芍能柔肝,就像给太旺的肝气撒点水;柴胡能疏肝,好比给打结的绳子松松劲。"他解释道,"肝脾得互相照应,肝不欺负脾,脾才能好好干活,这叫'土得木而达'。"
周敏每天来取药,都会带来陈玉山的消息:"今天能吃一个馒头了能下地走两步了昨晚跟我念叨,说等好了,一定请您去工地食堂吃炖排骨"。岐大夫总是笑着说:"让他先养好脾胃,排骨得烂烂的才好消化。"
一个月后,陈玉山能自己走到岐仁堂了。他穿着件干净的衬衫,虽然还瘦,但眼神亮了,走路也稳当。"岐大夫,您这药真是救命的。"他坐下时,不再用手撑着胸口了,"工程款的事也解决了,甲方查清楚是监理从中作梗,钱给了,还赔了道歉。"
岐大夫给他搭脉,这次的脉虽然还偏弱,但已经沉稳有力,不再是空弦之象。"您看,这脉就像雨后的土地,虽然还软,但有了生气。"他欣慰地说,"《黄帝内经》说'恬惔虚无,真气从之',以后少生气,按时吃饭,比啥药都管用。"
陈玉山点点头,从包里掏出个红布包,打开是面锦旗,写着"妙手回春,仁心济世"。"这是工友们凑钱做的,说您不光救了我,也让大家明白,身体比啥都重要。"
岐大夫把锦旗挂在堂屋正中,正好在"岐仁堂"匾额的下方。那天傍晚,夕阳透过老槐树的叶子照进来,锦旗上的金字闪闪发亮,药柜里的当归、黄芪散发出淡淡的药香,和着窗外飘来的饭菜香,让人心里踏实。
小杨在整理医案,问:"师父,这陈经理的病,关键就在那个附子吧?"岐大夫拿起块炮制好的附子,掂了掂:"附子是救命的,但救回来还得靠养。就像种地,不光要施猛肥,还得勤浇水、多除草。中医治病,从来不是只靠药,是靠顺应天地规律,顺应身体本性啊。"
他望着窗外,老槐树下,几个孩子在追跑打闹,笑声清脆。远处传来工地的塔吊声,嗡嗡的,很有节奏。岐大夫拿起《脾胃论》,在"人以脾胃为本"那页轻轻折了个角——这故事,够小杨学一阵子了。而陈玉山的故事,也会像这药香一样,在老街坊的嘴里,慢慢传开去。
喜欢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师父,陈经理家的药该炮制了。"徒弟小杨端着个砂罐进来,罐里是上周刚收的益智仁,正准备用盐水炒。岐大夫抬头看了眼日头,晨光斜斜地照在药柜的铜环上,映出"当归白术"这些熟悉的标签。"记得盐水要温的,炒到外皮微焦就行。"他叮嘱道,"这益智仁就像给脾胃加了层暖帘,能挡挡寒气,可别炒过了火,失了药性。"
正说着,门廊下传来自行车急刹车的声音,接着是周敏带着哭腔的喊声:"岐大夫!岐大夫在家吗?"她人还没进门,手里的帆布包先撞在门框上,拉链崩开,掉出个皱巴巴的病历本,封皮上"陈玉山"三个字被汗水洇得发潮。
岐大夫心里咯噔一下。陈玉山是街对面"城建五公司"的项目经理,去年秋上第一次来岐仁堂时,那模样他还记得清楚:五十出头的人,背有点驼,穿件洗得发白的工装夹克,坐下时得一手撑着腰,一手按住胸口,说"就像揣了个没炸透的面引子,又胀又沉"。那会儿他不光胸膈胀闷,手脚还麻,尤其是开会攥笔时,指尖能麻得像过电,得使劲甩甩才能缓过来。
"师父您看,这脉......"小杨当时在旁边侍诊,摸着陈玉山的脉,眉头皱成个疙瘩。岐大夫接过手去,三指搭在寸关尺上,凝神片刻,缓缓道:"六脉坚劲如弓弦,按之却中空如葱管,这是《脉经》里说的'芤兼革脉'啊。"他让陈玉山伸出舌头,舌质淡白,苔薄腻,边缘还有淡淡的齿痕。
"陈经理平时是不是总熬夜审图纸?"岐大夫问。陈玉山叹口气:"可不是嘛,工地上事多,甲方催得紧,常半夜爬起来改方案,饭也没准点,有时啃个凉馒头就对付了。"周敏在旁边补充:"他还爱喝冰啤酒,说天热解乏,去年夏天一口气能灌三瓶。"
岐大夫放下手,指节轻轻敲着桌面:"《黄帝内经》说'脾主四肢,胃主受纳'。您这脾胃就像家里的老灶台,本该火旺锅热,能把生米做成熟饭。可您老让它干熬着,要么给冷食,要么不给 fuel,灶膛早凉透了。"他拿起桌上的茶壶,往空杯里倒了点温水,"清阳本该像这水蒸汽,往头上、四肢走,现在灶火弱,蒸汽上不去,全堵在中间,所以胸口闷;四肢没了清阳滋养,自然发麻。"
小杨在旁边记笔记,忍不住问:"师父,那脉象为啥又劲又空?"岐大夫指着院里的老槐树:"树皮看着硬,里头要是空了,不就成了枯枝?他这是脾胃虚损,阳气散耗,就像炉膛里的火快灭了,只剩点火星子在那撑着,所以脉看着劲,实则虚得很。"
当时开的六君子汤,岐大夫是一味味跟陈玉山夫妇解释的:"党参就像刚碾的新米,补脾气最平和;白术是炒过的,性温,能把脾胃里的湿邪吸干,就像给灶台擦干净;茯苓像块海绵,能渗湿利水;甘草是'国老',《神农本草经》说它'温中下气',能调和诸药。这四味是'四君子',好比给脾胃搭了个架子。"他又拿起陈皮和半夏,"陈皮得是三年以上的,陈久者良,能理气化痰,就像给堵着的烟囱通通气;半夏要姜汁泡过的,去了毒性,能化掉胃里的痰浊,好比刮掉锅上的焦垢。"
"那这益智仁和肉桂......"周敏指着药方上的两味药。"益智仁像给脾胃加了层保温棉,《本草纲目》说它'治冷气腹痛',能让脾暖起来;肉桂是桂树的皮,得选油润的,就像灶膛里的引火炭,一点就能着,能补火助阳,让脾胃的火力旺起来。"岐大夫边说边从药柜里拿出块肉桂,掰了一小块递给陈玉山:"您闻闻,这香味冲不冲?这就是阳气的味道。"
他又开了金匮肾气丸,让陈玉山按说明书吃。"肾是先天的根,脾是后天的本。"岐大夫打比方,"就像庄稼,既得靠种子好(肾),也得靠土地肥(脾)。这金匮肾气丸里有熟地、山药补阴,附子、肉桂补阳,阴阳双补,好比给根上浇点营养液。"
陈玉山吃了一个月药,复诊时说胸口的"面引子"消了大半,手脚麻也轻了。周敏特意拎来袋新蒸的馒头:"他现在能吃俩馒头了,半夜也不爬起来改图纸了,说听您的,'让脾胃歇够了再干活'。"岐大夫又给他调了调方子,减了半夏的量,加了点炒麦芽,说"春天肝木旺,得让脾胃再结实点,免得被肝气欺负"。
谁知这安稳日子没过仨月,就出了岔子。
今年三月,陈玉山负责的城东"幸福家园"项目到了收尾阶段,甲方却拖着五百万工程款不给,还突然发了封律师函,说"墙体空鼓、地面起砂",要扣掉八成工程款。那天陈玉山正在工地核对钢筋用量,接到律师函时,当场就把文件夹摔在泥地上,指着甲方代表的鼻子骂:"我陈玉山干了三十年工程,从没偷过工减过料!你们查清楚了吗?"
"慢点,先含一小口。"岐大夫用小勺舀了点药汁,送到他嘴边,"就像吃糖一样,含在嘴里,慢慢咽。"药汁顺着喉咙滑下去,陈玉山没吐,只是眉头皱了皱。"您看,胃气还有点知觉。"岐大夫松了口气,"这药能叫醒它。"
就这么一小勺一小勺地喂,半碗药喂了近一个时辰。到傍晚时,陈玉山居然没再吐,还睁着眼看了看周敏,虚弱地说:"渴......"周敏赶紧要倒热水,被岐大夫拦住了:"只能喝米汤,还得是温的,不能烫,也不能凉。"
小杨端来一碗熬得稠稠的米汤,用小勺喂了两口。陈玉山咽下去,没吐。岐大夫点点头:"胃气开始回升了。《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这米汤就是最好的药引子,能帮着脾胃慢慢醒过来。"
当晚,岐大夫没回家,就在药铺的隔间守着。夜里陈玉山又醒了一次,说右胁疼得轻了些,还想吃口米汤。小杨在旁边记医案,写道:"服附子理中汤半剂,得进米汤两口,未再呕吐,脉息稍复,阳气初回。"
第二天一早,陈玉山居然能自己坐起来了,虽然还没力气说话,但眼神亮了些。岐大夫又给他诊脉,这次重按之下,隐约能摸到点搏动了,不像昨天那样空落落的。"有起色了。"他对周敏说,"今天的药减点附子量,加片生姜,生姜能和胃止呕,就像给胃气搭个梯子,让它顺顺当当往下走。"
这天陈玉山喝了小半碗米汤,中午时解了次大便,虽然还有血,但颜色淡了些,不再是黑红色。周敏高兴得直抹眼泪,跟送饭来的工友说:"岐大夫真是神了,医院都没办法的事,他两副药就见好!"
工友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瓦工老王说:"我去年也气得胃疼,吃了些顺气的药不管用,后来岐大夫让我用陈皮泡水喝,说'气顺了就不疼了',还真管用。"钢筋工小李插嘴:"我爸也脾虚,岐大夫让他多吃炒山药,说'山药能补脾气,就像给土地上肥',现在身体硬朗多了。"
岐大夫听见了,笑着说:"不是我神,是中医讲'顺其性'。人就像庄稼,该浇水时浇水,该施肥时施肥,别逆天而行。陈经理这病,就是违背了'脾喜温恶凉,喜燥恶湿'的性子,又让肝气伤了它,现在不过是帮它回到正道上。"
接下来的五天,陈玉山的药每天都微调:第三天加了茯苓,说"脾土虚了容易生湿,得加点渗湿的";第五天减了干姜,加了点炒麦芽,"胃气醒得差不多了,该让它自己动起来,麦芽能消食健胃,就像给脾胃加个小马达"。到第七天时,他已经能喝小半碗小米粥,还能跟周敏说两句话,讨论工地的事了。
"师父,现在能换方子了吗?"小杨看着陈玉山气色好转,问道。岐大夫正在翻《金匮要略》,指着其中一页说:"《金匮》讲'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他现在阳气回来些了,但脾土还虚,得慢慢补。附子理中汤是救急的,就像给冻僵的人猛灌姜汤,现在缓过来了,该换温和的方子,六君子汤就合适,还得配上金匮肾气丸,脾肾同补。"
这次的六君子汤,岐大夫加了炒白芍和柴胡。"白芍能柔肝,就像给太旺的肝气撒点水;柴胡能疏肝,好比给打结的绳子松松劲。"他解释道,"肝脾得互相照应,肝不欺负脾,脾才能好好干活,这叫'土得木而达'。"
周敏每天来取药,都会带来陈玉山的消息:"今天能吃一个馒头了能下地走两步了昨晚跟我念叨,说等好了,一定请您去工地食堂吃炖排骨"。岐大夫总是笑着说:"让他先养好脾胃,排骨得烂烂的才好消化。"
一个月后,陈玉山能自己走到岐仁堂了。他穿着件干净的衬衫,虽然还瘦,但眼神亮了,走路也稳当。"岐大夫,您这药真是救命的。"他坐下时,不再用手撑着胸口了,"工程款的事也解决了,甲方查清楚是监理从中作梗,钱给了,还赔了道歉。"
岐大夫给他搭脉,这次的脉虽然还偏弱,但已经沉稳有力,不再是空弦之象。"您看,这脉就像雨后的土地,虽然还软,但有了生气。"他欣慰地说,"《黄帝内经》说'恬惔虚无,真气从之',以后少生气,按时吃饭,比啥药都管用。"
陈玉山点点头,从包里掏出个红布包,打开是面锦旗,写着"妙手回春,仁心济世"。"这是工友们凑钱做的,说您不光救了我,也让大家明白,身体比啥都重要。"
岐大夫把锦旗挂在堂屋正中,正好在"岐仁堂"匾额的下方。那天傍晚,夕阳透过老槐树的叶子照进来,锦旗上的金字闪闪发亮,药柜里的当归、黄芪散发出淡淡的药香,和着窗外飘来的饭菜香,让人心里踏实。
小杨在整理医案,问:"师父,这陈经理的病,关键就在那个附子吧?"岐大夫拿起块炮制好的附子,掂了掂:"附子是救命的,但救回来还得靠养。就像种地,不光要施猛肥,还得勤浇水、多除草。中医治病,从来不是只靠药,是靠顺应天地规律,顺应身体本性啊。"
他望着窗外,老槐树下,几个孩子在追跑打闹,笑声清脆。远处传来工地的塔吊声,嗡嗡的,很有节奏。岐大夫拿起《脾胃论》,在"人以脾胃为本"那页轻轻折了个角——这故事,够小杨学一阵子了。而陈玉山的故事,也会像这药香一样,在老街坊的嘴里,慢慢传开去。
喜欢岐大夫的悬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