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此言确实不虚-《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之后还有废六国文字、统一车轨与文字,皆为稳固大秦根基之举。”

  “但这些需待郡县制推行、天下安定后再行实施。

  废除文字不易,恐生波澜,须循序渐进。”

  嬴迟沉思,虽重生于此,却深知车同轨、书同文、天下一统至关重要。

  唯有如此,大秦方可驾驭江山。

  “造纸术、冶铁术吾已精通,更有诸多后世知识与高产作物如红薯、土豆,足以让大秦稳握这片土地。”

  “未来可期。”

  嬴迟心中喜悦。

  秦末前,嬴迟需待天下易主后启用某些事物,但局势突变,这天下注定属嬴迟,这些事物亦可提前准备。

  随这些跨越时代的成果问世,嬴迟作为天命之子的威名将更加远扬,所谓旧势力复国不过是空谈。

  对这个时代与炎黄子孙而言,安居乐业、丰衣足食是最期盼的生活,然而历经数千年,这片大地仍存粮食短缺之忧。

  时光飞逝,吕不韦先行到达,坐于嬴迟左侧。

  不久,韩非、蒙毅、冯去疾等人率部将整理好的卷宗送达东宫正殿。

  “参见太子殿下。”

  众人行礼。

  蒙毅与冯去疾深知嬴迟成为储君对家族意义非凡;韩非更是全力辅佐嬴迟。

  嬴迟示意入座后,众人叩谢。

  吕不韦到来时,众人纷纷行礼问候。

  虽已辞去相邦之职,他依旧备受尊敬。

  “文书是否齐备?”

  嬴迟问。

  韩非恭敬回答:“储君,所有材料已呈交。

  臣可简述当前秦帝国人口情况。”

  嬴迟点头:“天下尽归大秦。”

  “秦原有约一千二百万人,韩约五百八十万,魏约一百八十五万,赵约九百多万,燕约一百五十多万,齐约百万,楚约八百多万。”

  “合计五千多万。”

  “这是秦未吞并六国前的数据。

  实际人数难免有误,误差应在两百万以上。”

  “历经八年战乱,中原荒废,人口骤减。

  据我推测,如今秦总人口恐不足五千万。”

  韩非向嬴迟汇报。

  “果然如此。”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开战即增赋税,等于逼民赴死。

  若遇昏君,必成灾难。

  然若由我治理,可避此祸。”

  嬴迟沉思。

  “赋税现状如何?”

  嬴迟点头,看向冯去疾。

  “储君,战事影响下,各地赋税未统一。

  本国赋税已达十分之几,原六国之地更高,达十分之八或九。

  齐国因未遭战火主动投降,赋税较低,仅十分之几。”

  “百姓负担沉重,饿殍常见。”

  “须妥善处理。”

  “此事不易。”

  “刚统一,诸多事务待理,地方豪强和复国势力阻挠。

  六国土地多被他们控制,调税恐生连锁反应。”

  “减税作用有限。”

  “实难应对。”

  蒙毅神色凝重。

  赋税关乎国本,不可轻举妄动。

  各国未像秦通过变法收地,仅凭军功授田,秦亦未全面改革。

  贸然行动定会动荡。

  即便秦王亦难以从容处置。

  嬴迟闻言微皱眉头,已有决断:“赋税问题严重。

  民为国本,民安则国安。

  身为储君,我可监国,此问题定解决。

  先完善郡县制,强化朝廷掌控力。”

  “殿下英明!”

  众人齐声附和。

  “很好,现在我来谈谈对郡县制的思考,各位可提出意见或补充。”

  嬴迟见众人专注倾听,直接进入正题。

  即便距离朝会还有时日,他深知此事刻不容缓。

  “太子已对郡县制形成具体构想?”

  吕不韦心中疑惑。

  昨日秦王才将此事交托,太子竟一夜之间就有了头绪?吕不韦此行旨在协助嬴迟完善计划,认为自己能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也怀有自己的见解。

  “不知太子对政务有何高见?传闻太子见解独到,若有不足,我愿直言。”

  吕不韦暗自思忖。

  “愿闻其详。”

  蒙毅等人屏息凝神,等待嬴迟发言。

  “我国疆域辽阔,现有各国旧地未明确划分,仍沿用原属国名号。”

  “本君欲将全国划为十郡。”

  “每郡依土地面积与人口规模决定辖县数量。”

  嬴迟语气坚定。

  “太子之意,似是先大致确定十郡范围,再由各县补充细节,整体方案由朝廷拟定,县区划分交由地方官员执行。”

  吕不韦迅速领会,兴奋道:“妙极!”

  嬴迟浅笑回应:“若由咸阳统一规划,所需资料庞杂,耗时恐以年计。

  我建议先以咸阳为中心构建十郡基础框架,再交各地郡守细化县区设置,最终决策权在我,还需呈报咸阳核准。”

  众人听毕,皆展露喜色。

  作为朝廷重臣,他们深知此法若推行,郡县制度将迅速落地,或许不到一年便可全面铺开。

  “太子远见卓识,令人钦佩。”

  吕不韦由衷赞叹。

  “臣等折服。”

  蒙毅等人也同声称颂。

  “以十郡为基,再逐层划分县区,此策可行无疑。”

  “果然,前人经验不可轻忽。”

  见群臣情绪高涨,嬴迟心满意足。

  “太子既已确立十郡布局,想必已有详细划分方案?”

  吕不韦恭敬请教。

  “确有谋划。”

  嬴迟轻轻点头。

  “诸位可携带天下地图?”

  他问道。

  “只需太子划定十郡框架,后续事务便容易许多。”

  吕不韦随即转向蒙毅说道。

  “带着呢。”

  韩非从身后拿出一幅地图,由无数小图拼接而成。

  显而易见,这些地图是秦帝国灭六国后所得,较之前秦帝国地图更为详尽。

  然而,与嬴迟掌握的世界地图相比,仍略显不足。

  但当前的世界地图并不适合展示,因秦帝国刚完成统一,还需巩固国力。

  夺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却难,此言确实不虚。

  过去嬴迟只是臣子时,只需专注于征战即可,但如今身为东宫储君,代理秦帝国政务,手中掌握着王权、粮草军需以及军机要务,每件事都必须慎之又慎。

  嬴迟追求的并非穷兵黩武之国,而是真正的强国,为日后扩展奠定坚实的后勤基础。

  韩非恭敬地将地图放在嬴迟案头,吕不韦等人也围上前,想知道嬴迟打算如何划分天下十郡。

  “很好。”

  嬴迟说道,“郡县制先从本国本土开始。”

  “本国本土包括巴蜀、关中、陇西三部分。”

  “巴蜀分为巴郡和蜀郡。”

  “关中设为北地郡。”

  “陇西设为陇西郡。”

  “至于咸阳周边地区,不属于郡县划分范围,它是我国都城,超越于天下十郡之上。”

  嬴迟手指本国疆土,语气严肃地说。

  话音刚落,吕不韦、蒙毅、韩非等人都点头赞同。

  接着众人听嬴迟讲述天下布局。

  “至于韩地旧址,划为十郡,名为颍川郡。”

  时间悄悄流逝,无人察觉。

  大秦的郡县制初步形成,在嬴迟推动下逐渐完善,只等朝议得到祖龙的认可后就能在全国推行。

  扶苏府内。

  偏殿里,淳于越冷脸坐在主位上,面前站着一群身穿儒衫的人。

  作为儒家当代宗师,也是扶苏的老师,扶苏府邸自然成为咸阳儒家的重要据点。

  儒生在此出现并不奇怪。

  “一切都准备好了吗?”

  淳于越环顾众人,语气诚恳地问道。

  “回禀师父,一切已准备妥当。”

  “每件事都按照您的吩咐去做。”

  几个儒生谦卑地回答。

  “很好。”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你们要告知所有同门,为了儒学和天下纲常,必须全力以赴,即使牺牲也在所不惜。”

  淳于越声音坚定。

  “是。”

  儒生们行礼后离开偏殿。

  “公子。”

  “师生缘分一场,如果你放弃争夺王位,我也不会责怪你。

  嬴迟威名远扬,无可匹敌,但他不应夺取属于你的东西。”

  “这些东西不该被剥夺。”

  “这次,我一定全力帮助你,或许能让嬴迟失势,这样你就能登上储君之位。”

  目送儒生离去的身影,淳于越眼中闪过一丝狂热与决心。

  ……

  数日后。

  朝会召开。

  秦王宫依旧矗立在群山之巅,受到万民敬仰。

  如今秦王殿已成为中原唯一的朝廷,唯一的王权象征。

  秦王宫内。

  文武官员齐聚一堂,气氛和平日不同。

  今日大殿上,武安君仍在场,但他多了个身份——监国太子。

  无形中,朝廷格局悄然变化。

  嬴迟身为东宫太子,已脱离朝臣之列,位居王座之下,俯瞰殿内诸官,此乃王权确立之始。

  今日嬴迟未披秦官服,而着东宫冕袍,虽形似王袍却品级稍逊,金冠耀目显其尊荣。

  王者气度自嬴迟周身溢出,与祖龙的刚硬不同,他霸道之余更带令人心悸的杀意。

  嬴迟出身贫贱,入伍后亲手击杀无数敌军,统军时亦多有屠戮。

  若他展露杀道之力,大殿必笼罩窒息之感。

  “朝堂与大秦将现巨变。”

  朝臣望向嬴迟,既有崇敬又有复杂情感。

  短短数日,秦廷局势已剧变。

  日前众人以为太子之位将在扶苏与胡亥间定夺,谁知结果令人大惊,一位几乎无人预见且现今权势至高者登基。

  若说祖龙能震慑朝廷、统御天下,嬴迟毫不逊色,甚至手段更冷峻,因他虽为太子未登基,行事无需顾虑朝臣或外人观感。

  于是,朝堂中诸多大臣对嬴迟的敬畏超出了对祖龙的敬畏。

  “韩非早知嬴迟是长公子。”

  ‘难怪你如此大胆。

  ’李思心中满是悔意。

  回想起当初支持胡亥时韩非的话,直至嬴迟复位认祖,李思方知自己才是被愚弄之人。

  ‘这便是王权?’

  ‘果然令人迷醉。

  ’

  ‘昔日我最敬仰之人已被我掌控。

  ’

  嬴迟环视朝堂,见众臣皆不敢直视,心生畏惧。

  此刻嬴迟已然显现令人敬畏之势。

  ‘或许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