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连续的、远超预期的救济,给百姓们带来了希望。
人们捧着热粥,开始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商量起如何清理废墟,重建家园的事情。
有人指着远处青翠的山峦:“咱们临泽县南边有的是山,木头石头都不缺!
只要有力气,家园就能重新建起来!”
到了第三天,临泽县开始焕发生机。
青壮年男人们在知县的组织下,前往山上砍伐木材、搬运石块,为重建家园出力。
因为领饭秩序好转,不再需要那么多人维持,萧珏等人也跟着上山帮忙去了。
也是这一天,两辆马车驶进了临泽县。
“小姐,王爷要是看到您亲自来施粥,一定会被您的善心感动的!”
马车里,丫鬟秋红对着自家小姐苏若怜说道。
苏若怜身形纤细,容貌清秀可人。
她是楚惊澜母亲娘家的一房亲戚,如今寄居在楚王府里,下人们都尊称她一声“表小姐”。
苏若怜微微蹙眉,带着点担忧:“也不知道表哥现在是在县衙里,还是在外面忙……”
秋红立刻笑着安慰:“小姐您就放心吧!
您这份冒着风险来施粥的善举,就算王爷不能亲眼看见,也一定会有人传到他耳朵里的。”
这时,骑马在前开路的随从勒马回报:“小姐,前面应该就是临泽县受灾百姓聚集的要道了。”
苏若怜点头:“好,那就在这儿吧。”
随从们立刻忙碌起来,支起大锅,生起火,开始熬煮带来的米粥。
不一会儿,粥的香味就飘散开,渐渐吸引了不少人围拢过来。
“咦?又来好心人施粥了?”有人好奇地张望。
看到人聚集起来,丫鬟秋红立刻大声介绍:“各位乡亲,这位是楚王的表妹,苏若怜苏小姐!她特地从应渊县赶来,给大家施粥。
粥马上就熬好了,大家排好队,别挤啊!”
虽然虞朝阳的粮食到了之后,县里一天施三顿粥,而且粥熬得也挺稠,但每人只能领一碗。
对于那些胃口大的壮劳力来说,一碗粥确实不太顶饿,就属于是吃不太饱,但也饿不着的状态。
所以这边一招呼,立刻排起了长龙。
这个时间点,大部分男人都去参加重建了,排队的多是些老弱妇孺。
她们领了粥,自己舍不得吃,往往是要留给家里干重活的男人们。
粥很快熬好了,苏若怜挽起袖子,亲自拿起勺子,准备给百姓分发。
她想象着众人感激涕零、口称菩萨的场景,心里有些激动。
然而,第一个领到粥的老妇人却皱起眉,嘀咕道:“这……这粥有点太稀了吧?”
秋红听到,立刻不高兴了:这些刁民,有人施粥就不错了,竟然还敢挑三拣四!
她立刻反驳:“稀?哪里稀了!你看看,这都小半碗米了,还嫌稀?”
第二个领到的人也忍不住开口:“是有点稀了。我们这几天吃的粥,那都是大半碗米,水没多少的,稠得很!”
秋红简直气笑了:“呵,吹牛谁不会啊!路那么泥泞,粮食根本运不过来。
王爷联系的粮食最快也得今晚,甚至明天才能到。
你们倒好,有人好心施粥,不感激就算了,还挑上刺儿了!”
那人被呛得有点恼,但也不想争执,摆摆手:“算了算了,就当是添点零嘴儿,凑合喝吧。”
领到粥的人越来越多,低声嘀咕的人也越来越多:
“唉,是糙米……”
“是啊,吃着有点硌嗓子……”
苏若怜听着这些嘀咕,看着眼前和自己想象中完全不同的场景,心里的期待和激动一点点凉了下去。
她想象中的感恩戴德、美名远扬呢?
百姓们跪地感谢的场景呢?
怎么变成这样了?
秋红更是火冒三丈,当场呛声:“不是糙米,难道你们还想吃白米粥不成?做梦呢!”
没想到,百姓们竟理所当然地点头:“对啊!我们这几天吃的就是白米粥啊!
雪白雪白的精米!”
秋红像是听到了天大的笑话,嗤笑一声:“哈!临泽县穷得叮当响,谁不知道?
别说你们这些平头百姓了,就是你们知县大人,平时也吃不起白米粥吧?
吹牛也不打草稿!”
苏若怜强压下心中的不快和委屈,勉强维持着温柔的表象,轻声道:“秋红,别这么说。
乡亲们可能是饿得太久,一时糊涂了……”
秋红却愤愤不平:“小姐,您就是太善良了!特意冒险跑来施粥,结果呢?
好心被当成驴肝肺,还要被这些人嫌弃!”
百姓们立刻不满:“哎,你这丫头怎么说话呢?我们哪里没感恩了?我们就小声说了句实话!”
“就是!我们这几天确实吃的就是白米饭,香喷喷的精米!
连知府大人都说,他这辈子都没吃过质量这么好的米呢!
我们实话实说还不行了?”
“这都得感谢虞姑娘!要不是虞姑娘,我们这辈子都尝不到这么好的米是什么味儿!”
“虞姑娘?”
秋红拧起眉,一脸疑惑,“什么于姑娘?”难道还有别人也来施粥了?
苏若怜也皱起眉,这个叫于姑娘的,肯定是听说王爷在这里赈灾,特意跑来献殷勤、刷好感,想勾引王爷的狐媚子!
居然还用白米粥?
白米那么金贵,她能施舍几碗?装什么大善人!
一股酸意和警惕瞬间涌上苏若怜的心头。
有人赶紧出来打圆场:“哎呀,这位苏姑娘也是一片好心!
施粥嘛,各家有各家的难处,量力而为,总比那些有钱却一毛不拔的人强多了!”
“对对对,大家别抱怨了!能多吃一口是一口!”
“虞姑娘可是给全城百姓施粥呢!连着施了几天这么好的白米粥,估计她那儿也没剩多少了。
以后啊,咱们想吃上这样的糙米粥,恐怕都不容易喽……”
“是啊是啊,多谢苏姑娘了!”
虽然人群里开始响起或真心或敷衍的道谢声,但苏若怜心里却像卡了根鱼刺,难受极了。
给全城百姓施粥?
还是好几天的白米粥?
那得是多大的手笔?
她才不信!
一定是这些穷鬼饿昏了头,集体出现幻觉了!
人们捧着热粥,开始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商量起如何清理废墟,重建家园的事情。
有人指着远处青翠的山峦:“咱们临泽县南边有的是山,木头石头都不缺!
只要有力气,家园就能重新建起来!”
到了第三天,临泽县开始焕发生机。
青壮年男人们在知县的组织下,前往山上砍伐木材、搬运石块,为重建家园出力。
因为领饭秩序好转,不再需要那么多人维持,萧珏等人也跟着上山帮忙去了。
也是这一天,两辆马车驶进了临泽县。
“小姐,王爷要是看到您亲自来施粥,一定会被您的善心感动的!”
马车里,丫鬟秋红对着自家小姐苏若怜说道。
苏若怜身形纤细,容貌清秀可人。
她是楚惊澜母亲娘家的一房亲戚,如今寄居在楚王府里,下人们都尊称她一声“表小姐”。
苏若怜微微蹙眉,带着点担忧:“也不知道表哥现在是在县衙里,还是在外面忙……”
秋红立刻笑着安慰:“小姐您就放心吧!
您这份冒着风险来施粥的善举,就算王爷不能亲眼看见,也一定会有人传到他耳朵里的。”
这时,骑马在前开路的随从勒马回报:“小姐,前面应该就是临泽县受灾百姓聚集的要道了。”
苏若怜点头:“好,那就在这儿吧。”
随从们立刻忙碌起来,支起大锅,生起火,开始熬煮带来的米粥。
不一会儿,粥的香味就飘散开,渐渐吸引了不少人围拢过来。
“咦?又来好心人施粥了?”有人好奇地张望。
看到人聚集起来,丫鬟秋红立刻大声介绍:“各位乡亲,这位是楚王的表妹,苏若怜苏小姐!她特地从应渊县赶来,给大家施粥。
粥马上就熬好了,大家排好队,别挤啊!”
虽然虞朝阳的粮食到了之后,县里一天施三顿粥,而且粥熬得也挺稠,但每人只能领一碗。
对于那些胃口大的壮劳力来说,一碗粥确实不太顶饿,就属于是吃不太饱,但也饿不着的状态。
所以这边一招呼,立刻排起了长龙。
这个时间点,大部分男人都去参加重建了,排队的多是些老弱妇孺。
她们领了粥,自己舍不得吃,往往是要留给家里干重活的男人们。
粥很快熬好了,苏若怜挽起袖子,亲自拿起勺子,准备给百姓分发。
她想象着众人感激涕零、口称菩萨的场景,心里有些激动。
然而,第一个领到粥的老妇人却皱起眉,嘀咕道:“这……这粥有点太稀了吧?”
秋红听到,立刻不高兴了:这些刁民,有人施粥就不错了,竟然还敢挑三拣四!
她立刻反驳:“稀?哪里稀了!你看看,这都小半碗米了,还嫌稀?”
第二个领到的人也忍不住开口:“是有点稀了。我们这几天吃的粥,那都是大半碗米,水没多少的,稠得很!”
秋红简直气笑了:“呵,吹牛谁不会啊!路那么泥泞,粮食根本运不过来。
王爷联系的粮食最快也得今晚,甚至明天才能到。
你们倒好,有人好心施粥,不感激就算了,还挑上刺儿了!”
那人被呛得有点恼,但也不想争执,摆摆手:“算了算了,就当是添点零嘴儿,凑合喝吧。”
领到粥的人越来越多,低声嘀咕的人也越来越多:
“唉,是糙米……”
“是啊,吃着有点硌嗓子……”
苏若怜听着这些嘀咕,看着眼前和自己想象中完全不同的场景,心里的期待和激动一点点凉了下去。
她想象中的感恩戴德、美名远扬呢?
百姓们跪地感谢的场景呢?
怎么变成这样了?
秋红更是火冒三丈,当场呛声:“不是糙米,难道你们还想吃白米粥不成?做梦呢!”
没想到,百姓们竟理所当然地点头:“对啊!我们这几天吃的就是白米粥啊!
雪白雪白的精米!”
秋红像是听到了天大的笑话,嗤笑一声:“哈!临泽县穷得叮当响,谁不知道?
别说你们这些平头百姓了,就是你们知县大人,平时也吃不起白米粥吧?
吹牛也不打草稿!”
苏若怜强压下心中的不快和委屈,勉强维持着温柔的表象,轻声道:“秋红,别这么说。
乡亲们可能是饿得太久,一时糊涂了……”
秋红却愤愤不平:“小姐,您就是太善良了!特意冒险跑来施粥,结果呢?
好心被当成驴肝肺,还要被这些人嫌弃!”
百姓们立刻不满:“哎,你这丫头怎么说话呢?我们哪里没感恩了?我们就小声说了句实话!”
“就是!我们这几天确实吃的就是白米饭,香喷喷的精米!
连知府大人都说,他这辈子都没吃过质量这么好的米呢!
我们实话实说还不行了?”
“这都得感谢虞姑娘!要不是虞姑娘,我们这辈子都尝不到这么好的米是什么味儿!”
“虞姑娘?”
秋红拧起眉,一脸疑惑,“什么于姑娘?”难道还有别人也来施粥了?
苏若怜也皱起眉,这个叫于姑娘的,肯定是听说王爷在这里赈灾,特意跑来献殷勤、刷好感,想勾引王爷的狐媚子!
居然还用白米粥?
白米那么金贵,她能施舍几碗?装什么大善人!
一股酸意和警惕瞬间涌上苏若怜的心头。
有人赶紧出来打圆场:“哎呀,这位苏姑娘也是一片好心!
施粥嘛,各家有各家的难处,量力而为,总比那些有钱却一毛不拔的人强多了!”
“对对对,大家别抱怨了!能多吃一口是一口!”
“虞姑娘可是给全城百姓施粥呢!连着施了几天这么好的白米粥,估计她那儿也没剩多少了。
以后啊,咱们想吃上这样的糙米粥,恐怕都不容易喽……”
“是啊是啊,多谢苏姑娘了!”
虽然人群里开始响起或真心或敷衍的道谢声,但苏若怜心里却像卡了根鱼刺,难受极了。
给全城百姓施粥?
还是好几天的白米粥?
那得是多大的手笔?
她才不信!
一定是这些穷鬼饿昏了头,集体出现幻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