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支书表情变得严肃,说话的语气跟着重了几分。
平日里很少看到这副表情,这已经不是在劝说,听起来更像是在警告。
“老支书您那天不是说了,希望能解开两个村的恩怨,还说让我想办法。”
林北有些不解,怎么才过了几天时间,这么快就变卦了。
“你是想说我出尔反尔,说话不算话是吧?”
“是!”
“还挺诚实,不错那天我的确说过,可那不过是当着赵书记的面,随口说说而已。”
老支书开门见山,讲出要两个村和解,只是场合需要罢了。
看到林北满脸疑惑的样子,就知道这小子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于是他起身朝着屋里走去。
意思是外边说话不方便,有啥话到屋里谈。
进屋后林北往凳子上一坐,老支书则是跨在炕沿边上,手里的烟袋搁在灶台。
“你小子还年轻,许多事情并不知道实情,爷爷我不让你去,自然有我的道理。”
长叹了一声吼,脑海里的思绪,被拉回三十年前。
不知不觉已经过去这么久,他也从壮小伙,变成如今的白发老人。
“大石沟的那个老驴子,可不是啥善茬,我年轻的时候跟他交过手,拳脚路数都要胜我几分。”
“这么厉害,他到底有啥来头?”林北惊讶道。
别看老支书上了年纪,跟年轻人比划未必能败下阵来,功夫底子摆在这里。
这个大岁数的人,还能扛着一百五十多斤重的麻袋,踩着梯子上房。
走起来龙行虎步,完全没有这个年纪该有的苍老。
“此人以前在皇宫里待过,和摔跤高手学过几年,后来孙先生推翻大清朝,他逃难来到了塔河县。”
皇宫里待过,还真是来头不小啊,还有一身拳脚功夫。
大清朝是1912年灭亡,老驴子目前七十多岁,很容易就能推算出来。
“按照您说的,这人十来岁就进了皇宫,难道是……”
忽然林北想到了一种可能,但由于不确定,话到了嘴边没说出口。
“你小子竟然能想到,猜的一点没错,严格意义上来讲,老驴子已经算不上男人。”
“又是一个死太监!”不知道为何,林北突然脱口而出。
也许是影视剧里的形象深入人心,太监就没几个好东西,擅权结党祸乱朝纲。
男人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内心跟着变得极度阴暗。
老驴子也算命苦,小时候刚把命根子切了,没过多长时间大清亡了。
“老驴子这个人性格古怪,虽说失去了男人的根,但打小鬼子还算积极,变卖了苏所有家产支持抗日。”
“按照您这么说,这个老驴子不算坏人,还算有点男人的血性。”
“你可别高兴太早,老驴子性格古怪,动不动就要发脾气,几年前跟人拌嘴,差点一枪把对方脑瓜子掀了。”
老支书不让林北去,自然有他的顾虑,没准那句话谈崩了,保不齐没命活着回来。
“反正两个村之间的恩怨,又不是一天两天的,跟你没啥关系,完全不必理会。”
林北却摇了摇头,他答应过赵书记,哪能轻易就放弃的。
“老支书,我知道您是为我好,但我还是想去试试。”
还没有去试试,怎么知道行还是不行。
“老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斗了这么些年,也是时候该消停了,不能把这颗死结,继续留给下一代。”
这两个村的之间的恩怨,其实说开口多大点事,犯不着这么记恨下去,非得老死不相往来。
“我必须得亲自去一趟,而且老驴子既然有抗日的血性,说明这个人识大体明事理,就不信他还要对我下黑手。。”
老支书皱着眉头,合着自已刚才说了那么多,这小子一句都没听进去。
“你这孩子怎么轴呢,太危险了我不同意,你给我就在村里待着。”
“老支书,腿长在我身上,您又看不住我,就算不借我伏特加,我也有法子应对。”
“我说…你这个浑小子啊!”
眼瞅着林北下了决心,拦肯定是拦不住的,只好答应下来。
“罢了罢了,没准你还真有法子,老头子我信你这一次。”
接着他起身打开洋灰柜子,从里面拿出一个酒瓶,上面写着俄文,肯定看不懂啥意思。
不过这应该就是伏特加,毛子那边最喜欢喝的酒。
“小子你带这个酒去,度数有点太高了吧?”
“跟老驴子谈就得这酒最合适,男人嘛有些话喝多了,才好意思讲出口。”
“不知道你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次爷爷我信你,既然打算去顺便把这个带上。”
接着老支书从衣服包里,拿出包裹几层的铁盒子,打开后取出里面的勃朗宁手枪。
担心这次有危险,有把手枪在身上也好防身用,想必那老驴子不敢乱来。
“子弹只有十二发,全都带在身上,记住了可别拿着进山打猎使,子弹不好弄。”
“爷爷您这么大方,就不怕我拿了您的枪,再也不还您吗?”
“呵呵,老头子我没啥好怕的,反正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不还我就去你家住着不走了!”
老支书半开玩笑,只道林北说说而已,他也没有当真。
带上伏特加,手枪揣进兜里。
林北骑上自行车,朝着去往大石沟的路驶去,随着意念操控,酒和手枪全都收进空间里。
两个村之间隔着六里路,走路的话得四十分钟,骑自行车十几分钟,前方已经能看到村子。
大石沟位于山沟之间,四周被群山包围,村口有一块巨石,比几间房子加起来都大。
因此得名大石沟屯。
全村加起来不到一百户人家,村里男女老少算一起,也就三百五十来人。
跟老金沟比起来,村里能耕种的土地更少,人均只有两亩地,每年地里打的粮食,除了上交之外,剩下的根本不够吃。
县里照顾村里的情况,将交税比例降到了最低,保证村里人日常粮食供应。
但遇到灾荒年,年轻人身体硬朗能扛,上了年纪的遭不住,去年就有九个人被饿死。
平日里很少看到这副表情,这已经不是在劝说,听起来更像是在警告。
“老支书您那天不是说了,希望能解开两个村的恩怨,还说让我想办法。”
林北有些不解,怎么才过了几天时间,这么快就变卦了。
“你是想说我出尔反尔,说话不算话是吧?”
“是!”
“还挺诚实,不错那天我的确说过,可那不过是当着赵书记的面,随口说说而已。”
老支书开门见山,讲出要两个村和解,只是场合需要罢了。
看到林北满脸疑惑的样子,就知道这小子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于是他起身朝着屋里走去。
意思是外边说话不方便,有啥话到屋里谈。
进屋后林北往凳子上一坐,老支书则是跨在炕沿边上,手里的烟袋搁在灶台。
“你小子还年轻,许多事情并不知道实情,爷爷我不让你去,自然有我的道理。”
长叹了一声吼,脑海里的思绪,被拉回三十年前。
不知不觉已经过去这么久,他也从壮小伙,变成如今的白发老人。
“大石沟的那个老驴子,可不是啥善茬,我年轻的时候跟他交过手,拳脚路数都要胜我几分。”
“这么厉害,他到底有啥来头?”林北惊讶道。
别看老支书上了年纪,跟年轻人比划未必能败下阵来,功夫底子摆在这里。
这个大岁数的人,还能扛着一百五十多斤重的麻袋,踩着梯子上房。
走起来龙行虎步,完全没有这个年纪该有的苍老。
“此人以前在皇宫里待过,和摔跤高手学过几年,后来孙先生推翻大清朝,他逃难来到了塔河县。”
皇宫里待过,还真是来头不小啊,还有一身拳脚功夫。
大清朝是1912年灭亡,老驴子目前七十多岁,很容易就能推算出来。
“按照您说的,这人十来岁就进了皇宫,难道是……”
忽然林北想到了一种可能,但由于不确定,话到了嘴边没说出口。
“你小子竟然能想到,猜的一点没错,严格意义上来讲,老驴子已经算不上男人。”
“又是一个死太监!”不知道为何,林北突然脱口而出。
也许是影视剧里的形象深入人心,太监就没几个好东西,擅权结党祸乱朝纲。
男人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内心跟着变得极度阴暗。
老驴子也算命苦,小时候刚把命根子切了,没过多长时间大清亡了。
“老驴子这个人性格古怪,虽说失去了男人的根,但打小鬼子还算积极,变卖了苏所有家产支持抗日。”
“按照您这么说,这个老驴子不算坏人,还算有点男人的血性。”
“你可别高兴太早,老驴子性格古怪,动不动就要发脾气,几年前跟人拌嘴,差点一枪把对方脑瓜子掀了。”
老支书不让林北去,自然有他的顾虑,没准那句话谈崩了,保不齐没命活着回来。
“反正两个村之间的恩怨,又不是一天两天的,跟你没啥关系,完全不必理会。”
林北却摇了摇头,他答应过赵书记,哪能轻易就放弃的。
“老支书,我知道您是为我好,但我还是想去试试。”
还没有去试试,怎么知道行还是不行。
“老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斗了这么些年,也是时候该消停了,不能把这颗死结,继续留给下一代。”
这两个村的之间的恩怨,其实说开口多大点事,犯不着这么记恨下去,非得老死不相往来。
“我必须得亲自去一趟,而且老驴子既然有抗日的血性,说明这个人识大体明事理,就不信他还要对我下黑手。。”
老支书皱着眉头,合着自已刚才说了那么多,这小子一句都没听进去。
“你这孩子怎么轴呢,太危险了我不同意,你给我就在村里待着。”
“老支书,腿长在我身上,您又看不住我,就算不借我伏特加,我也有法子应对。”
“我说…你这个浑小子啊!”
眼瞅着林北下了决心,拦肯定是拦不住的,只好答应下来。
“罢了罢了,没准你还真有法子,老头子我信你这一次。”
接着他起身打开洋灰柜子,从里面拿出一个酒瓶,上面写着俄文,肯定看不懂啥意思。
不过这应该就是伏特加,毛子那边最喜欢喝的酒。
“小子你带这个酒去,度数有点太高了吧?”
“跟老驴子谈就得这酒最合适,男人嘛有些话喝多了,才好意思讲出口。”
“不知道你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次爷爷我信你,既然打算去顺便把这个带上。”
接着老支书从衣服包里,拿出包裹几层的铁盒子,打开后取出里面的勃朗宁手枪。
担心这次有危险,有把手枪在身上也好防身用,想必那老驴子不敢乱来。
“子弹只有十二发,全都带在身上,记住了可别拿着进山打猎使,子弹不好弄。”
“爷爷您这么大方,就不怕我拿了您的枪,再也不还您吗?”
“呵呵,老头子我没啥好怕的,反正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不还我就去你家住着不走了!”
老支书半开玩笑,只道林北说说而已,他也没有当真。
带上伏特加,手枪揣进兜里。
林北骑上自行车,朝着去往大石沟的路驶去,随着意念操控,酒和手枪全都收进空间里。
两个村之间隔着六里路,走路的话得四十分钟,骑自行车十几分钟,前方已经能看到村子。
大石沟位于山沟之间,四周被群山包围,村口有一块巨石,比几间房子加起来都大。
因此得名大石沟屯。
全村加起来不到一百户人家,村里男女老少算一起,也就三百五十来人。
跟老金沟比起来,村里能耕种的土地更少,人均只有两亩地,每年地里打的粮食,除了上交之外,剩下的根本不够吃。
县里照顾村里的情况,将交税比例降到了最低,保证村里人日常粮食供应。
但遇到灾荒年,年轻人身体硬朗能扛,上了年纪的遭不住,去年就有九个人被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