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兵人间清醒,这事儿的决定权,在外甥媳妇那里。
秦月的提议让几人面露难堪,住到一个刚认识、甚至还发生过冲突的女医生家里?
这似乎有些唐突,也有些不妥。
高小娟此刻看向林北,同样她也没了主意,毕竟之前从未出过远门。
李兵则摆出无所谓的样子,觉得这娘们虽然条件好,但毕竟不熟,不好意思麻烦人家。
袁青山老爷子倒是觉得这是个不错的选择,总比去乱糟糟的招待所强。
“我说你们三个大男人,这么点事还磨磨唧唧,我又不是妖怪能吃了你们!”
林北思考了片刻,看得出秦月是真心邀请,而且眼下也确实没有更好的选择。
他不是一个迂腐的人,能让自已和家人休息得更好,没必要拒绝别人的好意。
“那就麻烦秦医生了。”林北点了点头,语气诚恳。
“我们只借住一晚,明天一早就去找地方安顿,绝不多打扰。”
秦月见他们答应,这下两不相欠,还了之前的人情。
“不麻烦,家里就我和孩子,还有请去帮忙的阿姨,空房正好有几间,你们都跟我来吧。”
一行人跟着秦月出了火车站。
四九城的夜风带着一丝凉意,与东北的凛冽不同,是一种干燥的、带着尘土气息的凉。
路灯昏暗,街道宽阔而安静,偶尔有骑自行车的人叮铃铃地掠过,或是远处传来几声模糊的吆喝。
果然没走多远,穿过几条胡同,秦月在一处四合院门前停下。
接着她轻轻拍了几下房门,很快听到里面有人开门的声音,手电筒的光亮晃动着。
“谁啊?”
“张姨是我和丹丹。”
“哦……是秦医生回来了,我这就开门!”
房门打开后,借着手电筒的光亮,可以看到开门的,是五六十岁的妇女。
“张姨,这几位是我朋友,从东北来的,在家里住一晚,麻烦您收拾两间房出来。”秦月吩咐道。
“哎,好,好。”张姨连忙应下,好奇地打量了林北几人一眼,便转身去收拾房间。
“请进吧!”秦月将几人迎进门。
孩子丹丹此前受到惊吓,刚下火车没多久睡着了,路上让李兵背着。
“正房我住,东边是张姨和孩子住。”边说边用手指着,院里亮起一盏灯,视线变得清楚起来。
“西边的这两间空着,被褥也干净,厕所在院子角落,用水在院里的水龙头。”
林北简单打量过后,这是一套一进的四合院,即便是放在当下,也不是普通人能买得起。
叫秦月的女人职业是医生,恐怕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
“时候不早了,你们早点休息吧,等明天我请你们吃饭。”
这一晚,几人睡得格外踏实。
坐了两天半的火车,人都有点傻了,简单洗漱过后,躺下很快睡着了。
第二天一大早,天刚蒙蒙亮,院子里就有了动静。
袁青山老爷子最先起床,他心里惦记着有正事要忙。
这么些年没来过,四九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都快不认识了。
和张姨简单打了声招呼,问清了去前门的路线。
他得尽快去文物保护单位那儿报到,故宫修复壁画的工作耽搁不得。
接着,林北、高小娟和李兵也陆续起来。
秦月已经去上班了,张姨准备好了简单的早饭——稀粥、馒头和一小碟咸菜。
“几位同志,秦大夫交代了,让你们吃了早饭再走。她医院忙,一早就走了。”张姨热情地招呼道。
三人道了谢,坐下吃饭。
李兵三两口扒完粥,显得有些心急火燎。
“小北,娟子,咱抓紧时间吃饭,我得去潘家园找那姓孙的孙子!”
提起这事儿心里就恼火,连着写了两个月的信,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回音。
别管啥情况,至少得给他回封信。
好端端断了联系,心里有种不好的预感,这关系到他多年的收藏心血。
跟路人打听清楚,他们先坐了几站公交车,然后又走了好一段路,终于来到了潘家园。
此时的潘家园,远非后世那个闻名世界的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
它更像一个自发形成的、规模较大的旧货市场和杂货集散地。
空气中弥漫着尘土、旧木头、隐约的牲口粪便和人群聚集特有的气味。
街道两旁是低矮的铺面,卖什么的都有。
旧家具、陶瓷瓦罐、生了锈的铁器、蒙尘的钟表、破损的字画、还有各种叫不上名字的零碎老物件。
更多的是地摊,一块布铺在地上,上面零零散地摆着些东西,摊主蹲在后面,或用报纸遮着脸打盹,或眼神精明地打量着每一个路过的人。
人来人往,讨价还价声、吆喝声、自行车的铃铛声混杂在一起,显得嘈杂而充满市井活力。
偶尔能看到一两个穿着体面、神情专注的人蹲在摊前仔细端详着什么,那多半是有点门道的“玩主”。
故地重游,心里感慨万千。
“嚯,看到这地界儿了没,比俺们那旮沓的集市热闹多了!”
李兵简单介绍着,但也没忘记正事,等办完之后再来逛一逛。
他走在前边带路,避开那些招揽生意的小贩,径直朝着角落的位置走过去。
“以前老孙那小子就在这片儿摆摊,卖点旧书画、印章啥的,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了。”
经过一番打听,问了好几个看起来像是常驻在此的老摊主,终于得到了确切的消息。
“你说刻章的孙国兴啊?两个月没见他人影,也不知道跑哪去了。”一个卖旧铜钱的老头说道。
李兵心里一沉,不好的预感越发强烈。
“不来了?那您知道他住哪儿吗?”
“好像就住在附近,裤衩胡同哪个大杂院里吧?具体哪个院儿……哎,你再去那边问问修理钢笔的老刘,他跟那孙国兴比较熟。”
几经周折,又问了两三个人,终于摸到了金鱼胡同的一个大杂院门口。
这院子住了十几户人家,院里拉着晾衣绳,挂满了衣服,几个孩子正在追逐打闹。
李兵深吸一口气,走到院子角落一间低矮的平房前,敲了敲门。
“谁啊?”里面传来一个有些沙哑的声音。
“是我,你开门就知道了。”李兵大声回道。
屋里沉默了一下,随即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动静。
门“吱呀”一声打开一条缝。
接着出现一个戴着近视眼镜,四十来岁的中年男人。
当他看清门外站着的正是李兵时,瞬间眼神充满着难以置信,甚至有一丝慌乱。
“怎么…是你?”
秦月的提议让几人面露难堪,住到一个刚认识、甚至还发生过冲突的女医生家里?
这似乎有些唐突,也有些不妥。
高小娟此刻看向林北,同样她也没了主意,毕竟之前从未出过远门。
李兵则摆出无所谓的样子,觉得这娘们虽然条件好,但毕竟不熟,不好意思麻烦人家。
袁青山老爷子倒是觉得这是个不错的选择,总比去乱糟糟的招待所强。
“我说你们三个大男人,这么点事还磨磨唧唧,我又不是妖怪能吃了你们!”
林北思考了片刻,看得出秦月是真心邀请,而且眼下也确实没有更好的选择。
他不是一个迂腐的人,能让自已和家人休息得更好,没必要拒绝别人的好意。
“那就麻烦秦医生了。”林北点了点头,语气诚恳。
“我们只借住一晚,明天一早就去找地方安顿,绝不多打扰。”
秦月见他们答应,这下两不相欠,还了之前的人情。
“不麻烦,家里就我和孩子,还有请去帮忙的阿姨,空房正好有几间,你们都跟我来吧。”
一行人跟着秦月出了火车站。
四九城的夜风带着一丝凉意,与东北的凛冽不同,是一种干燥的、带着尘土气息的凉。
路灯昏暗,街道宽阔而安静,偶尔有骑自行车的人叮铃铃地掠过,或是远处传来几声模糊的吆喝。
果然没走多远,穿过几条胡同,秦月在一处四合院门前停下。
接着她轻轻拍了几下房门,很快听到里面有人开门的声音,手电筒的光亮晃动着。
“谁啊?”
“张姨是我和丹丹。”
“哦……是秦医生回来了,我这就开门!”
房门打开后,借着手电筒的光亮,可以看到开门的,是五六十岁的妇女。
“张姨,这几位是我朋友,从东北来的,在家里住一晚,麻烦您收拾两间房出来。”秦月吩咐道。
“哎,好,好。”张姨连忙应下,好奇地打量了林北几人一眼,便转身去收拾房间。
“请进吧!”秦月将几人迎进门。
孩子丹丹此前受到惊吓,刚下火车没多久睡着了,路上让李兵背着。
“正房我住,东边是张姨和孩子住。”边说边用手指着,院里亮起一盏灯,视线变得清楚起来。
“西边的这两间空着,被褥也干净,厕所在院子角落,用水在院里的水龙头。”
林北简单打量过后,这是一套一进的四合院,即便是放在当下,也不是普通人能买得起。
叫秦月的女人职业是医生,恐怕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
“时候不早了,你们早点休息吧,等明天我请你们吃饭。”
这一晚,几人睡得格外踏实。
坐了两天半的火车,人都有点傻了,简单洗漱过后,躺下很快睡着了。
第二天一大早,天刚蒙蒙亮,院子里就有了动静。
袁青山老爷子最先起床,他心里惦记着有正事要忙。
这么些年没来过,四九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都快不认识了。
和张姨简单打了声招呼,问清了去前门的路线。
他得尽快去文物保护单位那儿报到,故宫修复壁画的工作耽搁不得。
接着,林北、高小娟和李兵也陆续起来。
秦月已经去上班了,张姨准备好了简单的早饭——稀粥、馒头和一小碟咸菜。
“几位同志,秦大夫交代了,让你们吃了早饭再走。她医院忙,一早就走了。”张姨热情地招呼道。
三人道了谢,坐下吃饭。
李兵三两口扒完粥,显得有些心急火燎。
“小北,娟子,咱抓紧时间吃饭,我得去潘家园找那姓孙的孙子!”
提起这事儿心里就恼火,连着写了两个月的信,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回音。
别管啥情况,至少得给他回封信。
好端端断了联系,心里有种不好的预感,这关系到他多年的收藏心血。
跟路人打听清楚,他们先坐了几站公交车,然后又走了好一段路,终于来到了潘家园。
此时的潘家园,远非后世那个闻名世界的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
它更像一个自发形成的、规模较大的旧货市场和杂货集散地。
空气中弥漫着尘土、旧木头、隐约的牲口粪便和人群聚集特有的气味。
街道两旁是低矮的铺面,卖什么的都有。
旧家具、陶瓷瓦罐、生了锈的铁器、蒙尘的钟表、破损的字画、还有各种叫不上名字的零碎老物件。
更多的是地摊,一块布铺在地上,上面零零散地摆着些东西,摊主蹲在后面,或用报纸遮着脸打盹,或眼神精明地打量着每一个路过的人。
人来人往,讨价还价声、吆喝声、自行车的铃铛声混杂在一起,显得嘈杂而充满市井活力。
偶尔能看到一两个穿着体面、神情专注的人蹲在摊前仔细端详着什么,那多半是有点门道的“玩主”。
故地重游,心里感慨万千。
“嚯,看到这地界儿了没,比俺们那旮沓的集市热闹多了!”
李兵简单介绍着,但也没忘记正事,等办完之后再来逛一逛。
他走在前边带路,避开那些招揽生意的小贩,径直朝着角落的位置走过去。
“以前老孙那小子就在这片儿摆摊,卖点旧书画、印章啥的,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了。”
经过一番打听,问了好几个看起来像是常驻在此的老摊主,终于得到了确切的消息。
“你说刻章的孙国兴啊?两个月没见他人影,也不知道跑哪去了。”一个卖旧铜钱的老头说道。
李兵心里一沉,不好的预感越发强烈。
“不来了?那您知道他住哪儿吗?”
“好像就住在附近,裤衩胡同哪个大杂院里吧?具体哪个院儿……哎,你再去那边问问修理钢笔的老刘,他跟那孙国兴比较熟。”
几经周折,又问了两三个人,终于摸到了金鱼胡同的一个大杂院门口。
这院子住了十几户人家,院里拉着晾衣绳,挂满了衣服,几个孩子正在追逐打闹。
李兵深吸一口气,走到院子角落一间低矮的平房前,敲了敲门。
“谁啊?”里面传来一个有些沙哑的声音。
“是我,你开门就知道了。”李兵大声回道。
屋里沉默了一下,随即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动静。
门“吱呀”一声打开一条缝。
接着出现一个戴着近视眼镜,四十来岁的中年男人。
当他看清门外站着的正是李兵时,瞬间眼神充满着难以置信,甚至有一丝慌乱。
“怎么…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