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烽火-《人类拯救计划:苟住,人类文明!》

  人联纪元501年。

  在秦裕的主导和参与下,负熵研究院,人类文明,对超光速通信技术的研究,

  重新从理论层面,延伸到了实际层面。

  理论层面的黑箱,很大程度上都是对于秦裕个人来说。

  在秦裕的带领下,负熵研究院相关领域研究团队的研究员们,

  此刻恍惚回过神来,似乎才猛然发现,各自所进行的理论研究在秦裕,秦所的带领下,

  已经走得如此之远,如此深入。

  虽然,对于秦裕来说,超光速通信相关理论依旧存在一些没能够完全解答的问题,黑箱。

  但这种更深层面的疑问,可能是之后人类文明基础理论发展的方向,

  对于目前超光速通信技术,超光速通信装置的实现,本身已经没有太大的制约。

  超光速通信方向的基础理论在秦裕带领下,这些年数量庞大的研究员们努力下,整个人联的共同努力和巨大投入下,

  已经足够从理论层面出发,对超光速通信技术层面的实现,进行一些指导。

  仅仅也就是秦裕个人对于这种不够完善的理论不太满意,

  但秦裕也没有什么非要在此刻将所有理论问题全部解决的强迫症。

  而且,随着相关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终归会有新的问题出现。

  秦裕也不认为,自己能够在短时间内,揭示宇宙更底层的一切奥秘。

  负熵研究院推进的超光速通信技术研究,

  又再回到了具体的技术实现层面。

  而对于秦裕来说,既然在理论层面已经看到了一些答案,

  自然接下来,就是在现实具体的实验中,验证一些想法。

  ……

  这一年,

  在秦裕的主导和直接参与下,整个负熵研究院都变得更加紧张忙碌起来。

  几乎所有在秦裕之下,负责着相关研究工作的研究员们,情绪在此刻都异常激昂而振奋。

  负熵研究院内,投入到超光速通信技术研究上的研究团队,研究员数量更加庞大,

  直接参与超光速通信技术研究的研究员数量,首次突破了五百万。

  负熵研究院内所有研究团队在超光速通信技术研究项目上,运行的模式依旧和之前一样。

  由秦裕掌握着整个研究的大方向,

  同时,给各研究团队,划定了清晰的,各具体领域需要完成的目标,乃至指明了清晰的研究方向。

  哪怕是不了解整个研究项目的整体进展,

  但各研究团队各自负责的不同细分领域的研究工作中,相关进度,

  也已经能够让不少研究员们意识到,人类文明,负熵研究院对于超光速通信技术的研究可能已经到了最后的‘冲锋阶段’。

  而在秦裕,秦所的带领下,他们就需要朝着秦所指向的方向发起冲锋,然后看着,整个项目就在秦所的主导下,所有人的努力下继续突飞猛进,

  这种情况下,一众研究员们怎么能够不感到振奋。

  研究员们都怀疑,秦所已经看到了超光速通信技术最终实现的路径,

  只是需要借由他们的手,来更快完成对超光速通信技术的现实实现。

  而不管其他情况,至少在秦裕在的时候。

  这种由秦裕指明清晰研究方向,领着整个研究团队朝前狂奔,各研究团队只需要专注于各自负责的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方式,

  基本就是整个负熵研究院最高效的一种运转方式,

  弥补了秦裕一个人精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又能够最大程度减少负熵研究院内部各研究团队的内耗,

  能够将秦裕‘超级大脑’,以及各研究团队研究力量的发挥到最大程度。

  当然,这种形式的研究团队运转,难免会让一众研究团队,研究员们,对于秦裕的信任有些盲目。

  如果顺着秦裕的研究方向推进下去,出现问题,他们首先怀疑的可能是自己而非秦裕。

  但至少在现在,这种避免不了的‘盲目’还并没有什么问题。

  因为秦裕,自始至终,在研究方向上,在研究上,还没有错过。

  ……

  人联纪元502年。

  对于秦裕来说,

  在有着理论支持和指导的情况下,

  接下来超光速通信技术的研究就已经容易了许多。

  在秦裕的主导下,

  负熵研究院超光速通信技术的相关研究团队,

  放弃了原本可以算是走得最远的空间膨胀和曲率研究路线,

  重新回到了量子通信这条技术路线上。

  或者说,原本超光速通信技术研究中三条主要研究路线,

  在此刻,汇聚到了一起,只是还以量子通信技术为名。

  新的超光速通信基础理论,当然没有推翻原本的物理理论,以及秦裕-人类-斯托大一统理论。

  只是在一个更大的理论框架下,从另外的领域,

  绕过了原本量子理论领域中,无法完成的信息传递问题。

  以及正常三维时空中,

  信息传递的光速极限问题。

  也是在这一年。

  负熵研究院相关研究团队在秦裕带领下,

  完成了超光速通信实验装置,

  或者说量子通信试验机的研究设计。

  并且在同一年的年末。

  由人类文明内的智能工业,

  完成了首对量子通信试验机的建造。

  量子通信试验机的两端,依旧分别在地球同步轨道,以及海王星轨道。

  ……

  似乎许多更先进的技术装置在诞生之初,都是一个庞然大物。

  这一点,在人类文明目前的时代更加明显。

  此刻,量子通信试验机,超光速通信实验装置终端,也不例外。

  悬浮于地球同步轨道和海王星同步轨道的量子通信试验机两端,虽然还比不上此刻人类文明的无工质推进飞船,

  也没有当初的文明级环形基础实验装置庞大,

  但也不容小觑了。

  哪怕是在地面,用肉眼,都已经足以看到同步轨道上的量子通信试验机终端的模糊轮廓。

  当年年末,

  在量子通信试验机完成建造过后,

  负熵研究院信息去噪所以及相关研究团队,自然也就立即开始了,首次真正意义上的超光速通信实验。

  作为整个超光速通信技术研究的主导者,秦裕也有参与这次实验。

  不过同样的,这次实验的流程确定下来过后,执行实验流程主要是由强人工智能负责。

  秦裕在场,也更多和其他研究员们一同见证,此次超光速通信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地面,负熵研究院总部,

  当首次超光速通信实验开始前的倒计时来到最后半小时,

  所有关注着此次实验的,参与了此前超光速通信技术研究的研究员们,

  都已经更多只是关注着,各自能够看到的全息投影上,

  各自研究团队所负责子系统,细分领域会涉及到的一些数据变动。

  人类文明的超光速通信研究,

  从人联纪元一百多年时正式开始,

  然后,直到同时期推进的其他研究项目,重核聚变,无工质推进技术均已经实现过后,

  都依旧还未完成。

  这还是在秦所的带领下,

  研究员们都能够明显感觉到,

  在秦裕参与超光速通信技术研究的这些年,整个研究项目的推进速度对比之前已经有了指数级的飞跃。

  但,就是这样,距离秦裕,秦所正式主持和直接参与超光速通信技术的研究,都已经再过去了数十年的时间。

  这种情况下,

  即便是对于秦裕,对于无数研究员们这些年的巨大付出有着足够的信心,

  此刻,见证着超光速通信首次实验的人们,也实在是很难不为此感到紧张。

  秦裕此刻,倒是很平静。

  倒不是他可以保证这次超光速通信实验一定能够成功,

  只不过,从他的角度来说,

  即便是这次超光速通信实验失败,目前人联,负熵研究院距离实现超光速通信技术也依旧没有多远了。

  无非就是这一次不成功,下一次成功。

  对于秦裕来说,他此刻基本就是整个人类文明中对于超光速通信技术认知最清晰的人。

  对于目前超光速通信技术研究的情况,还是有着足够的把握的。

  人们给这,首次进行超光速通信实验的量子通信试验机,

  取了一个算是比较形象的名字,‘烽火’量子通信试验机。

  此刻,

  ‘烽火’量子通信试验机已经在强人工智能的控制下,做好了通信试验准备。

  为了给这个庞然大物,以及超光速通信实验供能,

  在通信终端的两端,人类文明分别建造了两座大型重核聚变装置。

  按照秦裕和相关研究团队研究员们的预期和计算,

  目前想要在烽火量子通信试验机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超光速通信,

  不可避免的需要消耗巨量能源。

  当然,这个巨量能源相对于信息传递超光速来说,其实也不算什么。

  此刻烽火量子通信试验能够仅用几座大型重核聚变装置就完成供能,

  就已经是目前能够找到的最优解。

  而这一次,

  由烽火量子通信试验机将要完成的首次量子通信,

  通信内容其实并不是什么有特别意义的东西。

  而仅仅只是量子通信试验开始时的一个具体时间,

  相当于一个时间戳,除此之外,就不再携带任何信息。

  “倒计时一分钟准备……”

  强人工智能反馈的试验流程提示响起。

  在包括秦裕在内,大量曾经参与过相关研究的研究员们的见证下,

  在地球同步轨道上,

  由两座大型重核聚变装置产出的磅礴能源,开始涌入量子通信试验机地球端。

  整个量子通信试验过程,在宏观尺度下,是有些悄然无声的。

  不过,从一众研究员们能够看到的全息投影上,

  在这一刻,大量仪器装置检测到的大量数据,都在活跃的变动着。

  从另一个层面说明着,此刻量子通信试验过程中,正在发生事情的不同寻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秦裕也没有再说什么,

  只是耐心等待着。

  虽然地球距离海王星轨道数十个天文单位距离,电磁通信,引力波通信,从发射信息,在接收到对面回复信息需要超过八小时时间。

  但如果,量子通信,超光速通信试验成功,

  那么,此刻地面的一众研究员们,很快就能够看到此刻量子通信试验的结果。

  而在等待结果的这一段时间里,时间对于一众研究员们来说,都像是被拉得无限长,

  但现实中,这段时间却是转瞬即逝。

  “‘烽火’地球端接收到海王星端回复。”

  强人工智能遵照既定的试验流程,给出了播报。

  虽然,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烽火量子通信试验机地球端就已经收到回复,

  回复的内容本身其实都已经不怎么重要了。

  但此刻一众研究员们,还是本能的,看向了烽火量子通信地球端收到回复的具体内容,

  和发送的一样,回复的信息很简单,依旧是一个时间戳。

  一众研究员们还很清楚,这实际上是海王星端收到来自地球端的信息过后,自动给予的回复。

  发送与回复的两条时间信息,仅相隔七秒时间。

  发送过去的时间信息为‘人联纪元502年12月3日10点26分36秒’。

  接收到的时间信息为‘人联纪元502年12月3日10点26分43秒’。

  这相隔的七秒,就是信息传递时间,以及量子通信过程中的信息解析时间。

  虽然不需要他们在进行人为的确认,但是在看着海王星端回复的时间信息瞬间,

  许多研究员们,还是不自觉和此时此刻能够看到的实时时间进行对比。

  同样的,海王星端的回复发出,距离此刻地球端收到,依旧仅仅只过去几秒钟的时间。

  一众在场的研究员们,已经不可避免有些骚动起来。

  但还是按捺住了情绪,等待着秦裕,秦所的最终确认。

  秦裕感受着人们投来的目光,也知道人们此刻在等待着人们。

  笑了笑过后,秦裕代替负熵研究院,信息去噪所,对这次量子通信试验的结果进行了正式的宣告。

  “……我宣布,”

  “此次量子通信,超光速通信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

  “在烽火量子通信试验机的两端上,我们首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超光速通信。”

  秦裕的话,在此刻依旧通过引力波通信和电磁通信的方式,

  往着所有参与过相关研究员的研究员身边传递。

  或许下一次,在宣告相关信息时,人类文明中就将再多增加一种信息传递方式。

  已经难以抑制的欢呼声,从地面负熵研究院总部,朝着太阳系内,人类聚居区更外围蔓延。

  秦裕听着一众研究员的欢呼声,脸上也露出一些笑容。

  对于超光速通信技术的实现,他自然也是高兴的。

  一方面,这大概是这些年里,他从事过得最困难的一项研究,

  他花费一项研究上的时间,此前再没有其他领域,其他项目的研究能够和超光速通信相比。

  此刻超光速技术得以实现,秦裕还是有不小的成就感的。

  另一方面,超光速通信的实现,对于他想要塑造的,人类文明将达成的模样,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时此刻,

  人类文明完成的首次超光速通信,事实上超越光速极限的信息传递,

  可以说是还很粗糙的。

  以来回总共四座的大型重核聚变装置短时间内输出的所有能源,

  完成了一次信息量极低的来回通信。

  要知道,人类文明此时的重核聚变技术,已经是人类文明能源技术革新了数代之后的产物,

  一座大型重核聚变装置事实上足够一座大型星际城市的运转。

  四座大型重核聚变装置能够输出的能源,别说是智能时代之前了,就是人联时代之初,

  可能都逼近整个文明同一时间的能源输出总和了。

  要是放在智能时代之前,此刻人联一座大型重核聚变装置能够输出的能源,对于一个母星文明来说,都可以算得上是某种‘无限能源’了。

  就这样一份庞大的能源,也就支撑超光速通信完成了一次信息量极低的通信。

  就目前的烽火量子通信试验机,肯定是无法在人类文明范围内大量使用的。

  毫不夸张的说,人联目前都未必用得起。

  不过,

  这些都不重要。

  此时此刻,最重要的就是,

  量子通信的确是实现了。

  在人联关于历史进程的记载中,

  只会将此刻,作为超光速通信时代的起点。

  喜欢人类拯救计划:苟住,人类文明!